分享

中西医结合大肠炎性疾病

 欣然书斋 2013-09-26

1、临床资料
    1.1年龄与性别:共治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8岁,以30至50岁者为最多。
    
1.2病程与症状:病程最长者22年,最短者3月;症状:以便秘,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为症。
  
  2、治疗经过
    2.1内服中药:外邪风,燥、湿、热侵入大肠,症见充血,水肿,腹痛、腹泻,下痢赤白粘胨,里急后重,暴泄,肠道熏灼,脉络损伤而导致出血,投凉血地黄汤方加减:槐角15g,地榆15g,当归12g,赤芍15g,花粉12g,升麻10g,川连10g,黄芩15g,生地15g,荆芥10g,枳壳12g,甘草6g,水煎服。加减法:热结便秘加生大黄6g,枳实15g,厚朴10g,芒硝10g(后下)。肠络损伤出血:加仙鹤草20g,侧柏叶20g,甜茅根20g。热痢下重便脓血者:加秦皮15g,白头翁15g,黄柏15g,白芍15g。热盛伤阴者:加玄参15g,麦冬15g,火麻仁20g,肉苁蓉15g。
    
内因饮食不节,津液不足,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肠胃灼热,气血方虚,湿热内蕴,症见“泻泄”、“痢疾”、“便秘”、“腹痛”、“鼓胀”治宜通腑利湿,行气散郁,清热止痛,通宣气血用通腑汤加味方为治:厚朴15g ,滑石20g,白芍15g,甘草6g,芦根15g,花粉15g,黄柏15g,大贝15g,山楂15g,吴萸10g,玄胡10g,胡连10g,水煎服。方内吴萸温中散寒,止痛,燥湿解郁,助阳止泻,凡临床热象重者皆不宜服用。
    
2.2、配合西药治疗:内服乳酸菌素,土霉素,甲哨唑,诺氟沙星胶囊,黄连素片,VBl片,穿心莲等随证选用。静脉滴注青霉素,甲哨唑,庆大针等。
    
2.3中药保留灌肠方:白芨30g明矾12g甘草10g仙鹤草50g川连15g苦参30g加减法:脾胃虚弱加肉寇15g吴萸10g补骨脂20g益气健脾加黄芪20g伏岑15g肉桂15g用法:将灌肠中药连续煎熬三次,取浓缩液1000ml,每日灌一至二次,每次50—100ml,以药到病灶部位为准。病灶以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单为依据,大便后清洗肛门再浣肠,浣后卧床休息数小时。
    
3、典型病例
    穆某、男  46岁,雅安人,干部,主诉:22岁在部队当兵开始患肠炎至今未愈,经常左下腹隐痛,腹泻、便黏液,每日早上黎明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日早—上要2至3次才能排尽大便,经纤维结肠境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降结、乙状结肠为主。因该员患病日久,肝旺脾弱,投痛泻要方加味治之: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陈皮10g,苡仁10g,焦楂10g,厚朴20g,滑石30g,甘草6g,元胡10g,大贝15g,潞党20g,胡黄连10g,水煎服,连服8剂后黎明泄症状改变,便次达到每日一次,腹痛减轻,但大便仍带有少量黏液,继投通腑汤加味方又8剂,同时运用中药灌肠方六剂后,大便黏液逐步减少至无。本病基本获愈。
    
4、治疗效果
    45例中,临床治愈38例(腹痛,黏液血便消失,大便检查正常,腔镜检查无病症):好转6例(便检正常,泻痢,腹痛明显好转);无效一例(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5、讨论
    大肠为六俯之一,六腑传化水谷,不断受纳,消化,传异和排泄所以,“六俯以通为补”,“六俯者泄而不藏,实而不满也。”风、燥、湿、热侵袭大肠或大肠液亏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导致传导排泄功能失常,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转规失调,大肠糟粕不能正常排泄,腑气不通,轻则便秘,重则腹痛,呕吐,高热,昏谵等阳明腑证或下利无度,便无固涩,阳虚阴盛,寒凝气滞。
    
临床运用八纲辩证,治病求因,大肠炎性疾病无论是外感受邪或内伤饮食,其机制都在通宣气血,祛瘀生新,寒热并用;严禁大热大寒,大热热盛生风动血,大寒便气血凝闭不通,寒热并用则寒热平调,血行而不越,血止而不凝,祛瘀生新,温补法可使气血归经邪毒外趋,安腑止泻而清痢。通腑汤味方以通为用寒热平调。湿热困脾型用凉血地黄汤方加减以清热,凉血,润肠。中药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以促进肠黏膜吸收和病灶修复,溃疡自愈,方中:仙鹤草,明矾,白芨,甘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缓急止痛。川连,苦参清热利湿,肉蔻,吴萸,补骨脂温补命,温煦脾阳,黄芪,肉桂,茯苓益气健脾固脱。本方也是寒热并用,苦不伤阳热不伤阴,共奏邪去正安之效。
    
治疗中均投以乳酸菌素、黄连素、土霉素、诺氟少星、VBI等西药为治。中西医合共奏其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