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普及教程之感冒(三)——治疗

 老庄. 2013-09-27

    中医号称的“治本”从来就无法检验,能检验的只是症状是否缓解。而盲目的缓解症状有时反倒可能加重病情。诸如感冒之类可以快速自愈的疾病,根本就不需要治本,通常只需要适当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至少在感冒问题上,中医所宣称的“治本”全无意义。

    中医号称治本。针对感冒,中医到底治了那些“本”呢?让我们逐个了解一下。

“解表”顶多“解除表面症状”

    很不幸,我们必须痛苦的解释一个极其抽象的术语——“解表”。更不幸的是,我们还得从神秘的“肺卫"说起。中医认为,“卫气”主要存在于肌肉和皮肤 中,所以侵犯“肺卫”引起的是“表证”。解除表证就叫“解表”。怎么“解表”呢?中医认为是“让人皮肤和肌肉的纹理张开”,其标志就是出汗。我们可能会接 着产生以下问题:“卫气”是怎么把入侵的“外邪”从皮肤和肌肉的纹理中赶出去的?这和出汗又有什么必然联系?这个,中医就不愿意解释了。反正,现代中医们 相信,古人这么说一定有古人的道理。所以,中医认为,治感冒就要“发表”(本质就是发汗),把邪气“表”出去。遗憾的是,感冒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发汗 后,感冒并不一定会好。但这难不倒善于解释的中医们。他们认为,一次“发表”,不能完全“表”出邪气,就要多次“发表”。那么到底要“表”到什么时候,邪 气才算“表”出去了呢?当然是感冒病症消除的时候!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如下公式:

    表出外邪 ≌ 感冒症状消失

    想想也是,卫气找不到,进入体内的“外邪”也找不到,你让人家中医怎么去考察“表”出了“外邪”?

    以现代医学看,“发表”(出汗)有没有什么意义呢?还真有。比如高热的情况下,发汗有助于降低体温。解表药“味辛”,翻译成大白话叫“有辣味”。这 些药物很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也可降低体温。但中医治疗感冒常常要捂被子发汗,这就降不了体温了。好在感冒通常都是低热,适度发热可提高某些免疫 细胞和免疫物质的活性,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但是,如果是发高烧,要再喝热的汤药和捂汗“发表”,就很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引起严重后果,比如胡言乱语、抽搐 等。此时中医恐怕要解释成体质过于虚弱,“发表”导致“耗气伤津,重伤正气”了。

    总之,“解表”有时真能缓解症状,但也顶多就是“解除表面症状”,不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甚至可能加重病情。“解除表证”只不过一个美妙的表述罢了。

    “寒热”就在症状间

    我们的老祖宗确实很注意观察和分类。比如解表药就有寒热之分。风寒感冒要用热性的药,风热感冒要用凉性的药。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那么药品的寒热是怎么得出的呢?不外乎两个方式:吃出来的或者治出来的。

    吃出来的如生姜和薄荷。生姜吃了后会有热辣辣的感觉,那就是热性无疑。薄荷感觉凉丝丝的,当然是凉性了。其实感觉来自于神经末梢。常温的某种物质, 一吃就有热或冷的感觉,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种物质让热觉或冷觉神经末梢兴奋了,而不是它本身有热性或者寒性。这种作用于神经末梢的凉热,对于感觉热或者冷 的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安慰,但绝对不可能驱除体内的寒或者热。

    治出来的比如麻黄。中医认为鼻塞是寒证,因为寒性凝滞,所以会阻塞不通。如你所料,中医不可能去检验鼻塞的寒在哪里,有多少。但是,麻黄能缓解鼻塞,中医就非常肯定的将其药性定义为热性了。

    那么麻黄素缓解鼻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医学以确切的证据证明,麻黄碱是一类拟肾上腺素药,可以促进血管收缩。鼻粘膜血管收缩后,充血减轻,鼻 塞症状就缓解了。哪有寒热的事?同样鼻粘膜充血也不是寒冷引起的,而是病毒入侵引起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鼻粘膜充血有利于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达到病毒 入侵的部位,消灭病毒。之所以要缓解鼻塞,是因为鼻塞引起不适的感觉,影响呼吸的通畅,还可能诱发鼻窦炎,和寒热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寒,为什么感冒通常会感觉寒冷甚至寒颤呢?体温调定点学说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该学说认为人体的体温调节就像恒温箱(如酸奶机)的温度控制 一样。体温调节中枢是温度的设定者,通常设定在37℃左右。炎症介质可以导致体温调节中枢把体温“调高”。人体为了提高体温,就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寒冷环 境下的感觉和反应,例如感觉冷,寒颤等。(寒冷环境下产生这些感觉和反应是为了把体温提高到正常值。)所以,有“寒冷”的感觉并不是体内有“寒”,而是体 温“调高”后导致的错觉。

    由此可知,中医根本就无“寒”可驱。那么为什么按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让人觉得有效呢?其关键是缓解了病人“寒冷”的感觉。但在高烧的情况下,某些缓解“寒冷”的措施(如捂棉被)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推高,产生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只考虑去除症状的中医,有时可能对治疗有利,有时却在帮倒忙。

    治肺就是止咳

    中医的“寒热理论”同样被套用到咳嗽上。中医把咳嗽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但不论哪一种咳嗽都是由“肺”功能受损伤导致的。

    “风寒咳嗽”是因为肺产生的“卫气”宣泄不出来,要“宣肺”。可是怎么知道不可捉摸的“卫气”“宣”出来了呢?当然是“不咳清痰”了!在这里,中医同样是挂羊头卖狗肉。“宣肺”是“羊头”,真正的“狗肉”是“治疗咳清痰”。

    宣肺的常用药是桔梗。有实验指出桔梗可以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其作用类似于氯化铵。氯化铵可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的导致呼吸道粘液分泌,使痰液变的稀薄,容易咳出。由此可见,桔梗可能真有化痰的功效。但化痰的原因并非“宣”了“肺气”,而是促进了呼吸道粘液分泌。

    “风热咳嗽”有更加中医化的解释:“风热”影响了另一项肺的功能——肃清废弃和污浊的东西。中医认为正是这些污浊废弃的东西无法清除,才导致咳嗽出 现黄痰。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痰主要是由肺、支气管和气管分泌的粘液混杂着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灰尘形成的。即使正常情况下,我们也在形成痰。痰被“清扫”到 咽部后,我们便无意识的咽到胃里了。所以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痰的存在。肺、支气管和气管有疾病时,为清理入侵的病原体,粘液分泌增加,有时就会咳出来,形成 我们能看见的痰。细菌感染时,痰里还可能包含白细胞吞噬病菌形成的脓液,黄痰通常就是这么形成的。由此可见,痰分明就是免疫过程的产物,中医却想象成了污 浊废弃的东西。正是基于这个不靠谱的解释,中医认为肺属金,因为金性肃杀、收敛、沉降,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清除所有的废物。而热也就是火,火克金,所以会 影响肺的“肃降”功能。那么,这些过程有任何证据证明吗?当然没有!中医理论从来不需要证明的。永远不要指望中医会解释以下问题:我们怎么检测体内的“风 热”?“风热”又是通过哪种方式“克”了肺这个“金”的?肺是如何清除废弃和污浊的东西的?

    且不说中医这一系列推理的破碎逻辑。我们就假设中医那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中医是否真的有能力“肃肺”呢?当然不能!原因和前面的诸多所谓“治本” 一样,中医根本就无法检测出肺到底“肃”的怎么样了,只能知道病人不“咳黄痰”。依然是对症治疗。“肃肺”常用到芦根,从中医介绍的功能看,芦根能用于感 冒的就只有“治疗风热咳嗽”的功能。显然,从用药上看,依旧是在治疗“病症”。关键是,这个症状的缓解真的有利于康复吗?现代医学认为,普通感冒通常不需 要止咳,除非是剧烈无痰的干咳;而有大量粘稠痰液时严禁用止咳药物,那可能导致痰(包括其中的致病微生物)无法排出。有大量粘痰可以考虑用化痰药,比如上 文提到的氯化铵。没有实验证据证明芦根有“止咳”或者“化痰”的作用。如果芦根真有止咳作用,而没有化痰作用,那么中医在这里的缓解症状又是“医得眼前 疮,剜却心头肉”。

    治病未必要治本

    对于感冒,现代医学通常也不治本。但现代医学清楚感冒的病因和病情发展规律,“治标不治本”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通常只在呼吸道表面的细胞中繁殖并很快被免疫系统清除。即使不治疗,通常也会在2-14天痊愈。2/3的病人在7天内痊愈。14天以上没有痊愈的则可能有并发症或者过敏反应,需要检查治疗。休息良好,心情放松,营养搭配合理和充足的饮水有助于康复。

    针对普通感冒病毒,并没有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明显的药物可用。因为感冒可以自愈,所以不需要冒风险去消灭感冒病毒。现代医学建议针对感冒症状进行治 疗。缓解症状的化学合成药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都非常清楚和准确。科技不断发展,一些副作用较大或治疗效果较差的药物被逐渐淘汰,取 而代之的是疗效更好且副作用更低的药物。有关对症治疗的讨论,《健康中国人网》有许多专业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若有细菌感染,病情较严重时,现代医学可提供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或合成杀菌药物。这时,现代医学真“治本”了。中医却连细菌为何物都不清楚,哪可能“治本”?

    扬弃还是墨守?这不是个问题

    对比中医和现代医学对感冒的处理。中医一边沾沾自喜于有时缓解了病症,一边标榜“治本”;现代医学则默默的研究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情的发展规 律,适当的选择缓解或治疗的手段。高下之分,还需要解释吗?更可怕的是,某些治感冒的中药具有强烈的毒副作用,比如细辛曾被广泛的用到感冒药中,但细辛含 有马兜铃酸,是著名的中草药肾病的元凶。其他治疗感冒的中药材中,也有许多被揭露过有毒副作用,各位可以上网查找,这里就不细数了。

    中医之所以敢宣称“治本”,是因为他们把臆想当成了“现实”。古代西医也曾靠臆想创造过理论,但在证据充分的科学理论冲击之下,早就土崩瓦解了。人 们欢欣鼓舞于新理论和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性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完善这些理论和技术。中医则沉溺于“博大精深”的古文化,把一个个凭空臆断的理论吹捧为尚未 认识的真理,无端贬低今人严谨的创造性工作,甚至可笑的把科学按东西方划分。我们是要苦笑于古代中国太过强大,还是要苦笑于当今捧中医者过于自卑?


(作者:冬之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