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作品选 齐白石作品选 齐白石(1864-1957)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村人。11岁起学木工,每天工余辛勤刻苦学画。20岁左右就成了雕花能手,人称“齐木匠”。齐白石40岁后,远游南北各地,在7年~8年间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丰富了他的绘画境界,后来整理游历所得,作《借山图卷》50多幅,是他早期山水画的重要作品。57岁后长居北京,手植花卉果木,养虫养鸟,朝夕观摩,艺术造诣益臻成熟,所绘画的作品,都有独创成就。擅长花鸟鱼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一起。也画山水人物。齐白石一生共画四万多幅画,写一千多首诗,治印三千多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1953年他90岁生日时,文化部特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他曾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7年9月16日病逝北京。 1980年1月15日,为了反映齐白石的伟大艺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16枚。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的16幅画稿,都是白石老人60岁以后艺术上最成熟时期的作品,通过一草一木,一鸟一石,让读者领略到了这座艺术大山的无限风光。 T?44?(16-1)图案采用了齐白石90岁那年创作的一幅《牡丹》。
吴昌硕作品选 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生于1844年阴历八月初一日,1927年去世,终年84岁。人们尊称他为“四绝画家”,就是指他的作品中兼有书法一绝、诗词一绝、篆刻(金石印章)一绝和绘画一绝。自古以来,被誉为“四绝画家”的很少,吴昌硕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一位。吴昌硕对艺术富于改革精神,他主张“古人为宾我为主”,“画当出己意”,“贵存我”,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绘画题材无非是前人所画的梅、兰、菊、牡丹、荷花、水仙、蔬果之类,但他的绘画重气韵,讲究布局,能运用独自的造型语言寄托自己的真情,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他是中国书画艺术继往开来的一代伟大宗师,流风余韵,至今不息。人民和政府高度评价吴昌硕的伟大艺术成就,特选在杭州他曾担任第一任社长的西冷社内,设立了“吴昌硕先生纪念室”,陈列他的作品,使他的艺术光辉与湖山同寿。 1984年8月27日,正值阴历八月初一日,为了纪念吴昌硕诞生1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8枚。这套邮票的8枚图案,围绕吴昌硕曾经说过的“诗书画印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一中心,精选了包括牡丹、菊、梅、金石乐等内容的书法、绘画、诗词、篆刻八件精品,既像一部印制精美的吴昌硕袖珍作品集,真实地展现出了大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准确地把握住了吴昌硕刚正自强、纯朴善良、智慧勇敢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具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T?98?(8-1)图案按照中国著名画家、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王个?m的提议,选用了吴昌硕的书法作品“金石乐书画缘”。 郑板桥作品选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7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他的书法吸收真、草、隶、篆四种书体所长,还创造了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的新书体。 6-1“竹石扇面”。此幅竹石,以石块作为前景,而将竹的主干藏于石后,仅以两三支竹枝旁逸斜出,枝上仅有数片叶,疏密有致。 傅抱石作品选 傅抱石(1904-1965),我国著名中国画画家、金石家、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他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193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傅抱石作画,“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他推崇清代画坛创新派大师石涛的创造精神,既融汇古代诸家之长,又不受前人成法速缚,勇于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山水画,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他的人物画,多取自古代文人高士及古诗词中歌咏的人物,即所谓“上古衣冠”,造型典雅优美,神态丰富,线条飘逸,有浓郁的书卷气。郭沫若先生评价说:“抱石作画别具风格,人物善能传神,山水独开生面。盖于旧法基础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窠臼体现自然”。1994年10月5日,是傅抱石诞辰九十周年。邮电部特发行这套邮票,共六枚。其中山水画3枚,人物画3枚。
黄宾虹作品选 在本世纪中国众多山水画家中,黄宾虹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古典山水绘画艺术向现代山水绘画艺术的过渡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界标,堪称一代宗师。黄宾虹(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号矛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位于杭州。在父亲和启蒙老师影响下,黄宾虹6岁时便临摹沈延瑞的山水画册。青年时代,他游学扬州,交结文艺界人士,擅诗文、治印、尤酷嗜书画,以后又遍临唐宋名画多年。 清宣统年间,他在上海任《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及商务印书馆美术编辑,并主编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神州大观》,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解放后,他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黄宾虹的绘画,博采众长,我师我法,变异合理,来去自然,作品渐脱古人约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他平生遍游名山大川,注重写生,税稿盈万。中年画风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淋淳磅礴,气势非凡。众人赞其“一生九十笔愈老,千军为扫万马倒”。 他对画史、画理也深有研究,著述颇丰,见解精辟,著《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大纲》、《虹庐画谈》、《古画微》、《宾虹草堂藏印》、《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另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潘天寿作品选 潘天寿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推进中国画发展的杰出艺术大师。 1897年,潘天寿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一户农家,父母为其取名天授(后改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他后来作画时常署雷婆头峰寿者。 1923年,他与诸闻韵先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创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后曾执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中国画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71年出去。
何香凝作品选 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夫人。 何香凝是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一同盟会的女会员,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何香凝又是中国最早留学日本学习绘画的先行者之一,她曾在东京本乡美术专科学校专攻山水、花卉,还在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门下学习动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她一生创作丰富,除了画狮、虎、梅、松、竹、菊之外,还绘有大量山水画作。她的作品可称作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记录是本世纪初叶以来的变幻风云,一幅幅狮、虎图充满着振兴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同时其作品也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画苑中的瑰宝。1997年4月18日,何香凝美术馆在深圳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