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qingya (中羽 ) 在差不多三个月之前,小女在看几位朋友的视频录像的时候就想,要是能帮他们提高下正手球的能力的话,他们就完全可以参加对抗赛了。于是乎,小女便有了写一篇文章的想法~ 后来,在炸弹的群里面跟大家提到过这事儿后,想跟大家要“反面教材”,可惜至今为止也没有收到几份。无奈之下,只好到处看各种球友录像,然后先整理出来一份了。 小女学球时间也算比较长了,期间也曾经数次参加过专业队伍集训,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当然,这东西基本上就是两天时间写出来的,我自己都觉得其中好些地方说得还不够通顺。如果有和您习惯的观点不符的地方,建议您先按我说的去试试看,效果如何。如果还是不解的话,也可以一起来讨论。 一,正手挥拍 正手发力要点:完整,充分,流畅,短促 这几点是按难度递增,要循序渐进。 完整:即便是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他们的发力也是完整的,绝对不可能仅仅靠手臂和手腕来打球,这点在正式比赛中会体现得非常明显。 充分:在一个完整的击球动作中,身体各部位的发力都要充足,不一定要用全力,但是一定要有效。 流畅: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发力都能够有效地衔接,最终传递到手上。 短促:强调发力的爆发性,要有节奏感,发力不拖沓。 其实也可以简单概括成三点:完整,协调,爆发性 很多打球时间久的人,在爆发力变得比较好以后,往往会忽视动作的完整性,仅仅靠身体某一部分完成击球动作。这对以后击球技术的提高会是个很大的阻碍,比如动作一致性,提高杀球威力之类的。而且经常会把发力的爆发性和完整性作为两个相对的东西来看待。但是他们其实并不矛盾,如果觉???做不到,那也只是协调能力尚不足,发力稳定程度不足,导致身体完整发力后,爆发性反而下降。 在练习正手挥拍的过程中,这四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 正手挥拍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右手持拍为例。 首先,许多教练,视频中所说的正手高球的四步分解动作,架拍,引拍,挥拍,随动收拍,这些是最基础的。在进行其它细节性改进之前,基础的架子必须先熟练掌握。但是教学中很多都是相对刻板的动作,有些并不是很准确。 架拍: 这里是大家可能最不注意的,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 1.侧身: 并不一定严格的每个球都要完全侧身,在一些被动球和封网球的时候也确实做不到。但是要求在有完整发力时间的情况下都尽量侧身。侧身也不一定要完全垂直侧对球网,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力习惯略作调整。但是角度最好还是不要小于75度。这个问题在整个架拍姿势中是最大的问题,基本上大多数人都不充分。 2.架拍手臂: 手 腕要求要立腕,不能太过放松。不要让球拍与小臂形成一条直线,要有一定夹角。立腕程度没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手臂手腕自然伸直,握住球拍后形成的角度就是最好的。小臂此时不需要有内旋或者外旋动作,放松即可。立腕动作是与之后引拍动作时的外旋动作相配合的,能够提高引拍的速度和稳定。 ![]() ![]() 架拍时小臂尽量立起来比较好,配合立腕动作,在引拍的时候可以让动作更迅速和流畅。大臂与身体的夹角也可以小于90度,这样在引拍时比较利于充分利用胸部的力量。拍面朝前或者朝侧面都可以,朝前一点可能会舒服些。整体动作建议参考女生的架拍动作。但这个并不严格要求。 ![]() 男生由于爆发力更强,所以动作相对会更松弛和随意一些,架拍有时候也会把拍子横在身体侧面。但是我不建议业余爱好者这么做。 ![]() 有一个核心就是,无论转体角度如何,小臂动作如何,右侧胸肩部必须充分打开。大臂尽量往后拉伸,但是肌肉要放松,这样才能保证引拍时能够利用身体这部分的肌肉力量。这点在重杀时非常重要,大臂的竖平面几乎垂直球网,甚至可以达到负角度。在头顶被动时,无法充分侧身的情况下,更要保证架拍手臂的后伸。正手位的被动球也是同样的,不要因为被动了时间不足就减小架拍幅度,那样只会让回球更被动。可以说,架拍手臂的后伸是整体架拍动作的关键。 3.配手 配手的手臂动作并不严格要求,关键就是要放松。不一定非要抬得特别高,指着来球。手的朝向也比较无所谓,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就可以。 4.下身动作 挺胸收腹,腰腹也要同样充分打开,放松。左腿虚点地,微内扣。尤其需要注意右腿要略弯曲,脚尖朝右侧略向后一点。否则转体动作就会很别扭,不充分,或者导致髋关节和膝关节处的扭伤。重心放在右脚脚掌上。 5.头部 头部动作其实很重要,虽然不复杂,但是会直接影响到视线和平衡。在转体后,头要左转过来往上看,略微把脖子向前伸一点。当然也不要太使劲,不然脖子很容易就僵了,也会影响身体发力。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不左转头的话,不利于判断球的飞行线路,对于自己的后退动作也会有影响。不向前伸的话,直接仰头,容易影响身体的重心和平衡。 参考建议,李雪芮的重杀架拍动作: ![]() 此时重心会稍偏前一点,便于上网的衔接。
引拍: 我的老师跟我说,传统对引拍和挥拍的定义,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是相对片面的。挥拍,挥的是拍子,而传统定义的挥拍是从倒拍完成后开始的,那个挥的实际上是手臂以及拍子。真正意义上的挥拍就是所有力量传递到手上后,加力内旋挥拍的那么短短一瞬,之前其实都应该算是引拍过程。所以,引拍,仔细解释的话,是引导力量到拍子上的意思。 所以,引拍的核心,其实就是将力量,从脚尖,呈波状一直传递到指尖的这个过程。所谓鞭打发力,指得就是这个。 但是传统的定义也并不能说是错的,因为拍子的加速确实也是从倒拍后,或者说肘部到位以后开始的,只不过内旋那一下是最大速度而已。所以,这里还是按传统的引拍来进行说明。我老师所给出的定义也不用去深究,明白意思就行了 在说协调传递力量的练习之前,先说一下引拍中很重要的细节问题。 1.手腕 在引拍的时候,手腕一定要主动外旋,或者说,伸展(见肖杰的定义)。这其实也是所谓倒拍的关键部分,非常重要。 目前有个不算争议的争议吧:手腕究竟是挥拍前外旋,还是引拍一开始就外旋。我的建议是,一开始就外旋,在挥拍开始前要完成外旋并且让手腕相对放松,太紧太僵会影响之后的发力。 ![]() ![]() 在业余爱好者当中,经常会有一个问题,在播放慢速录像的时候会看得很明显。就是引拍时,手臂手肘开始移动,手腕会软一下让拍子有一个下沉的过程,之后拍子再被手臂甩起来完成引拍动作。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软着甩一下更能用上劲,但实际上一个充分的引拍动作并不需要这样甩一下,反而它会拖沓引拍节奏,影响整体的稳定。而这个动作就是手腕没有主动外旋的结果,而且最开始提到的在架拍时立腕立小臂,也能避免这个动作。因为拍子已经立起来了略向后倒了,想沉也沉不下去,只能跟着手腕手臂动作完成引拍回环。所以说,立腕呢,就相当于是完成了半个外旋动作,或者说立腕能够简化外旋动作,使其更加简洁流畅。 ![]() 感谢胖纸的录像,不是很清楚。不过对比这五张图片,从第一幅图架拍完成后,到第五幅图基本完成引拍动作时,这个过程中,第三幅图能明显看出来拍子有个下沉动作。大家不妨看看自己的录像,如果有这个问题,切记一定要改正。 2.肘部 按传统引拍的定义,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肘部,因为这里是引拍结束后力量要传递到的最终点。可以说,哪怕是其它地方的发力都不足,只要肘部的运动正确了,出球的质量也会相当高。当然最好不要身体发力不足,但是有时候在某些很被动的情况下确实无法借到身体力量时,肘部的动作就尤为重要,它是发挥手臂鞭打力量的核心。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手臂哪怕是很小幅度的一个挥拍动作,只要掌握好了肘部的力量传递,就能发挥出很惊人的爆发力。 当然并不是说身体其它发力点就不重要,是因为肘关节有它的相对独特之处。按照我的老师所定义的大引拍动作来说:首先,肘关节属于力量传递相对靠末尾的环节, 所以就相对更为重要。其次,肘关节在引拍动作中,传递鞭打力量的时候,因为先要加力从身体后端移动到前端,所以不像其它关节那么容易被固定。第三,肘关节在引拍过程中的整体运动幅度很大??且动作最复杂,要先动后静,先弯后直。 大部分的业余爱好者引拍时肘部的动作都不够规范,需要注意两点: 肘关节的移动:要在保证动作稳定的基础下,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移动到位。有些人喜欢引拍时先把胳膊抬一下,再往前转,要避免这么做,拖沓节奏。就要以两点一线的方式快速到位,这是充分发挥和传递鞭打力量的关键。专业运动员迅捷而具有爆发力的挥拍动作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在这里。 肘关节的到位:所谓到位,就是肘部完成引拍动作后到达的位置要合适,俗称亮肘,顶肘等等。同时也就是锁肘的位置。这个位置和生理结构,挥拍时的发力都有关系。要求完成引拍后,大臂的水平方向与身体夹角在120到150度之间,以135度为最佳(可将手臂放置水平与胸部平面比较下角度)。大臂的竖直方向与身体的夹角要大于135度(可将手臂转至正前方与胸平面对比下角度)。有些时候看着大臂抬得要比135度高很多,主要原因是上身后仰了,实际与身体夹角不会那么大的,超过150度发力就会不自然了。这些角度的具体原因之后会解释。 在进行挥拍练习的时候,注意力可以多放在肘部这里,把握好肘部的移动和固定。另外,一定不要拘泥于那些角度,发力的自然和流畅是最重要的。建议采取录像的方式,看自己的肘部动作,并且可以和运动员做下比较。觉得低了,靠后了,都可以在练习时加以改善和体会。另外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引拍开始时肘部不要有拉拍动作,就是肘部不要额外有一个向下拉的动作。 3.小臂 小臂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引拍过程中不要刻意收缩和下压,意思就是小臂与大臂的夹角在整个引拍过程中几乎是不变的。许多业余爱好者都有这两个问题:一开始引拍,小臂立刻就收缩,手腕也没有有效外旋,拍头和拍杆几乎是蹭着左肩和头发划过身体左侧,在身体后面兜一大圈再来到右肩后面。或者是在完成顶肘动作后,为了追求倒拍还要刻意压一下小臂再挥拍。这些小臂的动作都非常不利于动作的稳定,也是导致发力拖沓的问题之一。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许多教练,教材中提到的引拍时的倒拍动作:将球拍竖直放在右肩后面,手腕不高过耳朵之类的,在整个击球动作里面是不存在这一步的。它只是引拍动作中的某一个瞬间而已,专业运动员的慢动作录像中是确实可以看到类似的动作,但是绝不是那么形式化的。而且,球拍竖直放在右肩后面时,引拍并没有结束,因为挥拍轨迹并不是从右肩后面开始的,而是从身体的右后侧开始,这样才能配合手臂发力手腕的内旋,让力的轨迹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认为引拍的倒拍动作有误人子弟之嫌。当然,在一开??始学习,这个有利于固定基础动作。但在熟练以后,不可以再去刻意追求倒拍。 但事实上,真正打球的时候,在大臂到位,完成引拍动作之前,小臂就已经打开加速挥拍了。在大臂到位锁肘的时候,小臂已经到了基本快要伸直,手腕即将内旋发力的状态了。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老师所说的引拍和传统意义上的引拍可以合二为一了。在肘部到位时,力量已经完全传递到手上了。 4.肩 在 引拍的一开始。左肩有一个看起来像内扣的动作,但是实际上左肩是被打开向佐拉了,转过去的主要是胸平面。左肩是主动发力,与配手一起左转并略向下拉,之后一起收缩,引导身体之后的转动和下压,起到一个类似受力点和平衡的作用,之后会提到,这一点在双脚起跳杀球时非常重要。像郑再成的重杀就能特别清晰地看到,还有印度尼西亚的阿山。许多女子运动员打高球时也会看到这个动作。 ![]() ![]() 这个动作并不一定要做的特别明显,主要是有内扣的感觉。这个不太容易说明白,大家可以在挥拍练习的时候加上这个动作体会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够加强身体的力量。 右肩则是被动发力,主要起的还是传导力量的作用,不要为了提高击球点而提高肩部,或者为了加强转动力量而右肩发力,这些动作容易造成右肩胸部位发僵,不灵活,影响力量传递。 5.配手 配手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左肩打开,在引拍的过程中与左肩一起充当受力点,调整身体平衡。引拍开始时手臂伸直,手肘微曲,向左下压带动肩部,之后在腰腹发力时手臂要收屈,带动身体转动,完成动作后要曲臂收于身体左侧。业余爱好者的配手动作,基本都做的不充分。 以上这些部位,是引拍动作中上半身部分中需要注意的,对引拍到位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正手引拍的完成定义,其实还有个相对简单的衡量标准:球拍的底盖朝身体的左前上方。因为此时球拍已经进入了“加速轨道”,剩下的事其实就是挥动球拍击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动作不标准的人也能把球打远,因为只要完成这个动作,力的轨迹就可以形成了。只不过出球的效果和标准引拍动作差很多罢了。 6.腰腹及腿部 这里的动作相对来说不那么复杂,但是大多数业余爱好者的利用率都不高。 腿部蹬转:这里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多大力量,或者说跳多高转得很多,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蹬转或者起跳后,一定要把胯先送出去朝前。 腰腹发力:这其实是两部分,一个是收腹向下压的力量,一个是转腰的力量。两股合力的方向是朝左前下方的,所以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身体可以略向左倾,让合力能更有效的向上传递到肩膀上,同时还能够提高击球点。 细节性问题说完后,就来讲一下引拍时力量的鞭式传递。 引拍的开始是哪里?右腿弯曲蓄力,左手开始下降,左肩的打开,胸平面略右转。在现在比赛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个动作往往就是专业运动员的架拍动作。 直观来看,是配手及肩,以及腿先动。换个方式来看,是两个受力点先动。 腿部动作开始。首先,不妨做个实验,直立向上跳起,当你想把??膀往左转的时候,必然会把腰腿部位往右转,这东西,俗称动量守恒。那么在起跳击球的时候,如果没有蹬转力量,想把身体左转并往下压的话,那结果必然是腿部往右转,左胯部被提起来,而且下压转动的力量肯定是散的。所以说,蹬转起跳,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消转腰收腹带来的逆向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蹬转时,要把胯先送出去。这个动作相当于借蹬转的力量,将腰躯这里呈略微反弓的一个打开状态,也就是说形成了鞭子的一个“峰”。然后在腰腹转动并下压的时候,左侧腰胯部这里起到了一个受力点的作用,使腰腹力量能有效地向上传递。 所以,第一步的力量传递,就是,将腿部蹬转的力量,传递到了胯部这里。蹬转的幅度,以能跳到正面朝前就可以了。 与蹬转同时进行的,配手的下降与左肩的打开并不是力量传递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类似左腰胯这里,给转体一个受力点,这个也可以做个试验:把左手平举,然后猛然向胸部收拢,身体肯定会受到一个向左的拉力。而这个力就是在转体时要用到的,但是相对于左腰胯出的受力点来说,这个受力点更偏向引导和辅助。 第二步就是腰腹这里。腰腹的力量是从送出的左腰胯部开始的,左肩的受力点,也是加强了腰腹收缩的效果,让力量斜穿过腰腹部达到右胸肩的位置。相当于将鞭子的“峰”传递到了这里。发力时要体会力量传递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一个收腹转腰的下压动作。另外,发力的合力相对胸平面是朝向左前下方的,所以,在腰腹发力的时候,胸平面并不是正面朝前的。而是朝右前侧,这样腰腹发力的方向就能够正朝球网。不过,即便在腰腹发力过后,胸平面也是略朝右侧的。所以,挥拍动作时,身体也并不一定是完全正面朝前的。 在这里就需要同时解释一下锁肘的位置了。由 于身体的传递的力量是朝左前下方的,差不多与胸平面有个比45度稍大的角(因为通常收腹力量会更强一些),而右臂由于尚未完成引拍,与身体有个比135度 稍大的夹角,他俩之间的夹角为90度,而大臂此时传导的力的方向与腰腹力量的方向相同,力量的线性传递就是最为充分的。 第三部则是通过胸肌和三角肌让力量传递到大臂上,并最终达到锁肘位置,鞭子的“峰”到达手肘位置,完成引拍动作。这部分,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肩膀这里在击球引拍速度较快,力量较大时容易 所以,身体的力量传递是依次进行的,???能发挥出鞭式发力的最大效果。如果不同步,比如手肘引拍动作已经结束到位了,小臂开始加力挥拍了,而此时腰腹才开始发力的话,那身体就不是鞭式,而是棍式发力了,这是不利于发挥击球威力的。 有一个很有效的身体练习。站直面朝前,右手握拍向上举起来。然后腰腹发力把身体向下压。手臂不要用力(可以让肩膀略微用力使肘朝前一些),来体会身体的力量的传递给拍子带来的速度。之后可以侧身,加上右腿蹬地的动作。不必用很大的力量,重要的是体会身体传递力量的感觉。 引拍的力量传递是整个击球动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练习中需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来保证力量传递的充分和流畅。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之前提到的这些细节问题,都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之上的,一定不能拘泥于形式化的角度,幅度之类的。身体感觉的流畅是最重要的。 挥拍: 挥拍动作相较于之前的动作来说较为简单,只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肘部的相对固定,第二是内旋的爆发性。这些是鞭式发力的关键点。 肘部的相对固定,并不是要靠大臂往回拉,而是让小臂加速运动,传递鞭打力量时让肘部相对的固定住,运动范围很小,而不是像棍子一样的往前挥出去。 内旋的爆发性,是指内旋发力的时间很短,发力很急促。在引拍完成后,手腕外旋,击球面朝身体左侧。挥拍时小臂带动球拍往上挥动,内旋发力基本是在小臂快要伸直的时候才开始的,或者说,球拍快达到与地面水平的时候才开始的。所以,击球的感觉像是一开始往天上砍,之后再内旋。这一点在杀球时尤为重要。同时,高速内旋所带来击球时拍面控制的压力会比较大,这个只能靠日积月累的练习来逐渐完善了。 击球时的握拍,这个一直都有些争论。按照练球时的要求,高球杀球等大力击球时的握拍,确实是类似握拳那样的,但是并不是一只手整个抓死,四指间完全不留空隙。而是后三指握紧,这是手腕手臂力量传递的关键,食指与中指间略有一定空隙,这样能够利用食指下压的力量,但是食指也不能提的太高,第三指节基本是靠近中指的。拇指的位置可以靠着中指,这样更有利于下压,也可以靠上些,比较有利于控制拍面,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而像吊球滑板的动作,击球时握拍就比较松,相对高球杀球来说,拇指和食指的发力和控制会更多一些。 另外在击球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击球时重心要往前压,也就是??所谓的迎着球去打。要点就是蹬转的时候略微给一点向前的力,然后在整个引拍击球动作中,重心也是尽量往前压。 挥拍动作的练习同样不能拘泥于形式。实际上在连贯动作中,引拍,挥拍动作与分步动作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像有篇肘部动作的帖子中提到,大臂与小臂,肘部形成的平面要尽量正对击球方向,这个是压根就不对的。因为挥拍发力又不像扔飞镖,整个手臂朝前,只靠肱三头肌发力让小臂向前运动发力。而是多块肌肉牵动小臂在身体侧面位置向前挥动过去。 (这部分本来有一些图片说明,不过图片有限制,明天再说咯) 随动收拍: 手臂挥拍完后还是尽量收回到身体左侧。这里要注意的就是重心的调整,放在靠前的位置,便于回动,不要向左歪。实际上能做到迎着球去打的话,重心就不会太成问题。然后腿部靠身体左转下压,顺势把右腿带到前侧。 整体击球动作的练习,一定要遵从一开始提到的四个要点,循序渐进。而且每个人身体条件都不相同,在基本原则下,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方式。同时由于每个击球动作都不相同,像高球就会更强调身体的放松和发力;而杀球则更强调腰腹力量,大臂力量,内旋力量的爆发性;吊球,平高球之类的,则会更注重手臂,手腕和手指的爆发力以及控制性,所以一定要灵活变换身体各部位的发力。还有像动作一致性这种问题,其实属于“隐藏”的第五个要点,但是在发力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去追求。 有关杀球:杀球对全身力量的爆发和协调要求会更高,属于羽毛球技术中最高级的技术。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不要用全力去挥拍,要强调身体的感觉,之后逐渐加力。而且在练习中一定要谨防腰和肩关节受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