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根稻草的革命

 杨永 2013-09-29

生存本身就含有无穷的快乐与幸福。获取并不能带来快乐和幸福。如果人们都能懂得这一点,自然农作法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自然农作法的四大原则

 

四大原则

 

第一是不耕田(不进行耕耘和中耕)。

农田需要耕耘,这是农耕中的基本。但我却根据自然农作法大胆地提出了不耕田的原则。这是因为我相信,即使人不去耕耘大地,自然也会去耕耘它,而且地力还会逐年增强。也就是说,即使人类不有意识地用机械耕耘它,在植物的根、微生物以及地里的动物的作用下,它也会受到生物性和化学性的耕耘,而且后者的效果更好。

第二是不施肥。

如果人类破坏自然,并放任不管,土地会逐年贫瘠。另外,如果人类进行拙劣的耕作,采用掠夺性农作法,土地也会变得贫瘠,成为需要肥料的土壤。

在自然的土壤上,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越活跃,土壤本身就越肥沃。因此,我放弃了种植农作物需要肥料的原则,提出了种植农作物靠土地本身、即无肥料栽培的原则。

第三是不使用农药的原则。

大自然经常是保持完全平衡的,不会发生需要人类非使用农药不可的病虫害,只有在进行了不自然的耕作和施肥、培养出病体作物时,才会发生为恢复自然平衡的病虫害,出现对消毒剂等的需要。无需赘言,最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培植健壮的农作物。

第四是不除草。

草为自身的繁衍而生长。杂草之所以也生长,说明它在自然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另外,同一种草不会永久地占据同一块土地,到时必将发生交替。

作为一项原则,应该是草的问题由草自身解决,至少不要人为地使用机械或农药进行歼灭战,要采取以草制草、用绿肥等控制的方法。

以下,我将对此四项原则再进行一些说明。

1)对于不耕田,大概谁都会认为这是一时性的作法,是原始农业。然而,在不耕地不施肥的情况下,山中的林木在年年生长。如果计算其产量的话,以柑橘为例,每10公亩为2000千克,换算成大米为将近10袋。这都是多得的收获。自然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但是,并不是什么地方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未加治理的秃山百年后仍将是贫瘠的黄土,不会收获1袋大米,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在秃山上栽植松树、种植杂草和三叶草,10年后形成了10厘米厚的表土(黑土)。生长多种树木的山比单纯生长杉树和桧树的山,土地肥沃的速度快,研究山林的专家都知道,连续栽植杉树和桧树土地将出现贫瘠。

每当我向研究土壤肥料的专家询问“如果对农田的土壤放置不管,该土壤将变肥沃还是变得贫瘠”时。他们大都会有片刻踌躇,然后作出下述的回答。

“这怎么说呢?大概会贫瘠吧……,不,从长期不施肥后每反田的产量停留在四袋左右的情况看,大概土壤既不会出现贫瘠也不会变得肥沃吧。”

经常听到不耕种的土地将变得贫瘠的说法,我却不这样认为。

自然的土壤应在自然中实现肥沃。目前根本没有对农业中最基本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如怎么做才能使农田以怎样的速度自然地肥沃起来等。更奇怪的是,也根本没有进行在山上栽什么树,田里繁殖什么杂草将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的实验,而是一味地进行用机械深耕、施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的实验,全然没有对机械将给土壤造成的破坏进行研究。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默默地观察着自然,我发现自然的耕耘,即鼹鼠、蚯蚓以及作物的根等所进行的耕耘,比人为的耕耘更有效,使土壤变得更黑、更肥沃。从而使我更加相信种庄稼可以不耕地和不施肥。

一般地讲,农作物吸收最多的氮肥,其中70%由土壤和水供给,其余的30%由人提供。但是,如果只取水稻、小麦和水果的果实,而将稻草等作物的茎叶全部还田,其需要量为10%多,如果再造些绿肥,就几乎无需施肥了。

2)如果我说,即使不使用农药,自然的树木和草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干枯,大概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

例如,这一时期由于天牛的繁殖,日本的松树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现在,正考虑用直升飞机喷洒药剂的办法治此虫害,我认为这不会有效,应该有另外的治虫办法。

根据最近研究,天牛灾害并不是天牛直接造成的,而是一种以天牛为媒介的线虫在松树干中大量繁殖造成的。线虫的大量繁殖可堵塞水道,导致松树枯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已找到了真正的原因。

即使说虫害不是由天牛直接造成的,而是由线虫造成的,那么,线虫又为什么在日本西部突然大量繁殖呢?线虫的食物是松树干的一种霉菌。看来,是由于这种霉菌的增多导致了以此为食物的线虫的增加。最近松树中这种霉菌异常繁殖的原因,是因为松树根部发生了腐烂,松树根之所以发生腐烂,是由于寄生于松树根的松蕈菌的死亡。至于松蕈菌为什么死亡,现在还不清楚,我觉得是由于黑线菌等的异常繁殖。这些有害菌的大量繁殖大概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异常变化。酸性雨导致土壤强酸化似乎是其诱发因素。也许是强酸与高温导致松蕈菌死亡后松树根开始腐烂的。如果是这样,就无法分清其因果关系了。有的霉菌就寄生在作为线虫食物的霉菌中。如果说存在着杀死霉菌的病毒,那么线虫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契机又是什么呢?对此,只能解释为:自然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后,对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松树枯萎这一异常现象的出现。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公害病。我们只能认为:松蕈菌死后侵入松树干的黑变病菌使松树衰弱,天牛趁虚而入,从而导致了松树的枯死。

松树枯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松树的枯萎是破坏了自然还是回归了自然?松树出现枯萎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没有弄清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就采取一些拙劣的方法治虫,必将留下更大的隐患。因此,目前我只是在慎重地观察。

任何一种动植物都会生病。然而,在大自然中恐怕没有必须使用农药治愈的病。使用农药是最拙劣的手段,导致动植物出现异常的原因在于人类,人类只要进行反省,采取自然手段,使之回归大自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然农作法的四项原则,不是源于“人智”,“人为”的原则,它是发挥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规律。

我一直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和摸索水稻、小麦以及果树的栽培方法。与此同时,我也对科学的农作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对两者的优劣进行了比较。

 

发芽的问题

 

几百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在同一块农田里年复一年地种植水稻和小麦,保障了食用的粮食,就是由于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功的灌溉方法,没有使地力下降。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农作法,外国人甚至称此为奇异而神秘的农作法。看似简单的育秧和插秧的技术,其实并不容易。农民每年在育秧时,都在想在当年培育出更好的秧苗,并为此付出了努力。把一块面积很小的秧田修整得像壁龛一样整齐,将土块碾碎,撒上沙土和烧过的稻壳等,祈盼着长出齐整的秧苗。

在我开始往未耕的水田里播撒稻种时,谁也不相信把稻种胡乱地撒在留有稻草和麦秸、杂草丛生的田里会长好庄稼。所以,周围的人最初认为我是个疯子。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把稻种直播在耕过的地里,发芽会容易些。但是,在此期间如遇上雨,田里就会一片泥泞,无法进入,不得不中止直播。

在这一点上。采用不耕地的作法是安全的。然而令人头痛的是麻雀、田鼠、啄木鸟和蛞蝓吃稻苗。将种子裹在粘土团于中进行播种,是解决此难题的方法之一。

当首次用不耕地的栽培方法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时,我心里高兴极了,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杂草对策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对付杂草。为解决棘手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内我曾在晨露尚未消散的时候向田里撒过石灰氮,使杂草枯萎后再播种小麦和水稻。但在怎样才能完全不使用石灰氮和除草剂的问题上,我却遇到了困难。经过努力,我终于找到了解决杂草的问题的几个要点,即:

1)最初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土地不耕以后,杂草的种类下降了,没有几年时间,杂草、特别的稗子等减少了。

2)在耕种方法上,采取了在两茬作物间不留时间空隙的做法,即在前一作物生长期间播撒后一作物的种子,前一作物收割时后一作物已生长发育。冬季的杂草发芽在稻收之后,因此要使小麦的生长快于冬季的杂草。夏季的杂草在麦收之后长势旺盛,因此也要使水稻在此之前生长起来。

3)用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将收割后的农田全部覆盖起来,抑制杂草的发芽。

4)在作物的根部播种绿肥(三叶草或苜蓿),破坏杂草的种子。

这就是我分三个阶段解决杂草问题的方法。

 

病虫害的防治

 

继研究出解决杂草问题的方法之后,我又苦心钻研了不使用农药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由于这与自己以前的专业有关,因此很容易地得到了解决。并且很早就全面地付诸实施。

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先决条件是培育健壮的作物,造成良好的环境。

在种植水稻方面,根本改变灌溉方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关于肥料的问题,从开始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水稻的名字虽然叫水稻,但它并不是时时都需要水,如果只看到水稻的耐水能力强而连续一周使水停留在稻田中,稻根就会发生腐烂。稻秧受到损害以后,容易染上疾病或发生虫害。如果今天也和过去一样能在水田中放养鸭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修筑国家公路以后,鸭子的通道被隔断了。在不能放养鸭子的情况下,用培养绿肥的方法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曾在水田中放养过鲤鱼和甲壳虾。

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所以我有一种特殊的自信。这就是我比任何人都了解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败。总之,为了取消科学的技术,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不采用任何现存做法的实践。

当我将自己的农作法命名为“小麦水稻不耕地连续直播”,在《农业和园艺》这一农业杂志上发表时,养贤堂的金原先生和农林省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河田党先生,认为它将成为10年后日本稻作的目标。受到这样的称赞和鼓励,我不胜感激。

我在1961年至1962年期间开始采用的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种、培植绿吧等做法,已成为现在自然农作法的基本模式。

 

面临抉择的日本的稻作

 

稻作的根本出路是不耕地直播

 

现在,日本的稻作在经济上和栽培方法上都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是采用插秧方式还是直播方式,如果采用直播方式,是采用耕地直播还是不耕地直播,对此,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都犹豫不定,早在20多年以前我就说过,日本稻作的根本出路是不耕地直播。

大约在10年前,我见到了冈山县试验农场的松本场长,进行了交谈。在谈话的最后,场长说:“你讲的我全明白了,今后我要努力做到不让一台插秧机进入冈山县。”另外,在我接受该县农业团体联络协议会的邀请进行讲演时,也强调了直播时代正在到来。

县和农协的负责人、技术人员、肥料和农药公司的人也都到了会场。我觉得各方面的人汇集一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我讲了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一时间,冈山县和兵库县的直播普及速度快得惊人,但是,最终没有战胜时势。随着机械万能时代的到来,插秧机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农田里。

人们对科学农作法也存在着对立的意见,但最近对其进行了反省,开始实行折衷的方式。其做法为:吸收自然农作法的骨架,再部分地采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即,采用不耕或浅耕的方法连续种植水稻和小麦,同时施用化肥和除草剂。

从全国来看,虽然没有一个县像我一样敢断言可以几十年不耕田,但是大多数的县都表示他们正在实验,认为连续三五年不耕地不会有问题。

在爱媛县等地,水稻和小麦同时混播越冬栽培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将此起名为“理想的稻作”,进行宣传。

我所从事的事业给技术人员以启示,并得到了应用,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使我十分担心。这就是,尽管他们采用了自然农作法的基本做法,但却套上了科学的农作法的包装,并没有向废除化肥和农药的方向发展。

到底能不能不使用化肥?我认为,只要下决心努力实践就能实现不用化肥。例如在田中放养鸭子。在水稻的幼苗期把雏鸭放进水田,随着稻子的逐渐成熟鸭子也不断长大,它们可完成中耕和除草,鸭子的粪还可以作肥料。

如能搞好秸秆还田,利用好绿肥和水藻,放养好鸭子和鱼,就完全可以不使用肥料。但是,有时一点点小的失误将会导致大的失败。自然农作法是一种要求十分严格的农作法。

有人说,从保障粮食的角度看,不使用农药是一种不负责的举动,这就如同在医院中不能突然停止用药的道理一样。但是,人和作物是根本不同的。面对水稻的稻瘟病,菌核病和白叶病等三大病害,如果能坚持不使用羸弱品种,不过多地施用氮肥,减少灌水量以健壮根部,就可以不使用消毒剂。我的那块田最初是无地力的“秋落”土壤,经常发生稻胡麻斑病,但随着土地不断肥沃,如今已不再发病。

防治虫害同防治病害的道理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保护害虫天敌的环境。无需多讲,最忌讳的是水田中长时间有水,浇灌臭水和污水。在对水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能控制住夏季的浮尘子和秋季的浮尘子。

不过,在冬季杂草中越冬的稻飞虱是病毒的保毒虫,有时会使水稻出现萎缩,造成10%一20%的损失。如果不喷撒农药,在一般情况下,将会有几倍于浮尘子的蜘蛛存在,不必为防治害虫操心,稍微的管理(人为的)都会导致蜘蛛等的死亡,因此要时常注意观察。

 

不使用农药的条件

 

如果现在停止使用农药,一般人都会认为水稻的产量将因此减少几成,而病虫害专家则认为会减少5%左右,科学的农业技术被称为5%的技术。不施肥减收5%,不撒药减少5%,这种估算不会有大的出入。尽管有些人认为会出现大幅度的减产,但从最终的结果看,也不会达到很严重的程度。自然中的互补性、互抵性在发挥着作用,自然的恢复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为此,最后的产量不会出现大的差异。

当然,从一开始就不依赖农药是最聪明的做法,而且还会取得更高的产量。

关于水稻的病虫害问题,只要控制好田里的水,即使不喷撒农协所推荐的农药,当年的产量也不会减少一成,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过减产5%。而且,如果搞得好反而会增加产量,对此我有十分的把握。

我自己也在高知县的试验农场搞过防治螟虫的实验。统计受灾率十分简单,只要数一数有几根白穗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每百根的比率为10%一20%,在三化螟等严重的时候可达到30%左右。在看似全部变成白穗的情况下、其受灾率为30%。

为了避免灾害而使用农药,让田里不出现一根白穗,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产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比较,证实有白穗的稻田的产量反而高。最初,就连我自己都认为这不可信,怀疑是实验出现了偏差。

然而,以后的多次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实验的正确。于是,我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中发现,虫子生长在长得过多过密的稻子上。虫子起到了稀疏稻子的作用。虫子通过控制稻子的棵数,使日光能够透过繁密的稻子更多地照射到水稻的根部。结果虫子帮助了其余水稻的生长。过密的水稻上如果不生虫,从外表上看觉得长势很好,但在很多情况下产量却很低。事物本身都必然存在着这样一个侧面。

看了很多已出版的试验农场的报告,它们几乎都肯定了使用农药的效果。但你是否知道,在这一效果的背后有一半是经过隐瞒的。

当然,隐瞒并不是有意的。但是,当农药公司利用这些公开发表的报告时,事实上已起到了隐瞒的作用。

实验人员把不理想的试验结果当作试验的误差舍弃掉了。在实验过程中,有因防治病虫害而增产的情况,也有因此而减产的情况,但后者似乎没有公开发表过。

我的邻居们认为造无农药农田麻烦,或担心以往一直采用科学农作法,突然停止使用农药,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为此,我曾为他们搞过一次实验。

我选择了刚插完秧的紧挨着或远离我的稻田的五块地。面积为50公亩,以1年每10公亩交纳9袋地租的形式,订立了租种契约。

这些土地,在一般情况下每10公亩能收获89袋就算是好收成了,因此,他们都很高兴地与我签了约。

签约的第二天,我马上把稻田中的水全部放掉,不使用任何化肥,只使用鸡粪,贯彻了不消毒的原则。4块稻田生长顺利,只有1块稻田不理想,尽管我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仍长势过猛,得了稻瘟病。经了解才知道,原来这块地在冬季曾作过鸡粪的堆积场。出于无奈我采取了非常手段。我用镰刀将叶尖全部割掉,这才使稻叶的瘟病得到了控制,最终还是交上了9袋的地租。

从那以后,再也听不到周围的人批评我不使用农药的做法了。

只有一块地的主人要求我这个种田不消毒的“懒汉”归还土地。除了这一令我困惑的特例外,在其它的土地上都获得了成功。

对土地进行消毒,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必要,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果。

现今,在农药中最难废除的要算除草剂了。

自古以来清除杂草就是令农民头痛的问题因为是一场与杂草的斗争。耕田、中耕、田里灌水以及插秧本身就是为了对付杂草,原来每天要推着除草机走几十公里的路,而现在只需撒几次除草剂,杂草的问题就解决了。这种农药给农家带来了福音,自然受到了欢迎。但是,众所周知,这种农药也对人和田里的生物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对待杂草的问题上,我首先抓住了稻草、麦秸和草。

也可以说,我的一根稻草的革命、三叶草的革命,最初就是从杂草对策中提出来的。

在绿肥田中,铺上青草和鸡粪,再浇上水,就会产生酸酵现象,使幼草干枯,很快地抑制住夏季杂草的生长。这是一种可取代化学除草剂的自然的化学除草方法

在冬季不耕作的北方,如果秋季播下三叶草,第二年春季就能长到二三十厘米高。要是在这种三叶草中播撒下稻种。再浇上水,三叶草将发生腐烂。稻种会在腐烂的三叶草中发芽,在种植水稻上,恐怕没有比此更简单的方法了。

 

利用稻草和麦秸的农作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往田里铺撒稻草和麦桔是一项十分简单的工作。然而它却是我种植水稻和小麦过程中一项基本的环节,铺撒稻草和麦秸,从理论上都是关系到解决地力、发芽、杂草、麻雀以及保水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此,众人非常不理解。

 

铺撒整根的稻草和麦秸

 

我曾说过,只要用播种机按16.5厘米的准确地播下种子,再认真地铺撒上稻草或麦秸,我保证至少能达到5石左右的产量。这样简单的实验,竟无人肯尝试一下。

为什么推广不开呢?除了播种机不好用的原因以外,他们还对铺撒整根的稻草和麦秸不理解。

我早在10年前、15年前就提出了铺撒稻草和麦秸的主张,但很少有人完全按照我的方法行事。试验农场也不例外。

当我最初提出铺撒稻草和麦秸时,人们都认为行不通。为此,作为实验,我先让他们用切割机把稻草和麦秸切碎后再撒到田里,经过两三年的实验,他们觉得长些和短些都可以。于是,我要求他们把稻草和麦秸截成三段铺撒。真正实现整根地铺撒,至少还需要10年。仅推广铺撒稻草和麦秸这样一项做法,竟如此费时。

有一年。我曾把可以整根铺撒的做法对鸟取农林大学的一位老师讲了,第二年他来到我这里,告诉找他的实验失败了。经详细询问,才知道是由于我没有讲清楚铺撒的方法。他回去后,像给牲畜圈垫草一样,把稻草整齐地排列在田里。这种铺撒的方法,使麦子的芽无法从中钻出来。麦秸也是一样,如果铺撒时精心地将它排列整齐,也会影响水稻的发芽。最好是胡乱地撒在地里。

另外,对于水稻来讲。非铺撒麦秸而不能发芽。如大量地铺撒稻草,稻芽不容易从稻草的间隙中钻出。而且还易染上病虫害。

稻草非常适宜小麦,同时,水稻也非使用麦秸不可。对此,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总之,要将整根的稻草或麦秸不规则地撒在地里,而且要把上一茬的秸秆全部还田。

说起来简单,一旦付诸实践是需要勇气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人们总是受到传统农作法的束缚,做起来总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方法行事。如果您想真正掌握播种以及铺撒稻草和麦秸的方法并完全理解它,那我大概得用一整天的时间对您进行讲解。

 

稻草和麦秸可养地力,可肥沃土壤

 

铺撒稻草和麦秸,是保持地力、肥沃土壤,使农田不需要施肥的一条根本途径。它与不耕地的做法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日本,唯有我的5反农田,最早实行不耕,并持续了30年之久。

30年间,土壤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快地的土壤与普通机械耕过的土壤相比,土层加厚了,变成了含有大量腐植的黑色土壤。地力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不断地加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将土里栽培的植物全部返还了土地。把稻草、麦秸以及稻壳等全部还给了土壤。从土地中取走的只有米粒和麦粒。长期坚持这一做法,就会使土壤变成肥沃的腐植土壤。

 

铺撒稻草和麦秸可促进发芽

 

关于发芽,一般是以播下种子,盖上土为原则的。然而,由于种子太小,盖上1厘米以上的土,无疑会影响发芽。

在秧田里,越是靠近表面的种子发芽率越高。在不耕地直播的田里,也是播在表面上的种子的发芽情况好。但是,播在表面上的种子长出的庄稼容易倒伏,很难获得高产。为了获得高产,很想把种子埋在23厘米深的土里。而这样做以后,一遇降雨,必然给发芽带来困难。而土壤为粘土质土壤时,发芽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在八郎泻一带的围垦田里,或在冈山县兴除村一带的土地上采用直播、盖土的方法,50%将遭到失败。即使有的年份比较顺利,但在5年中必有一两年出现大的失败。

我虽没有去过那里,但我认为,在八郎泻那样的地方进行直插,如使用大型机械,采用使种子深深埋入土壤里的播种方法,肯定是不会发芽的。总之,通风最好的地方发芽率高。

然而,当你为此而采用浅播时,庄稼又会出现倒伏;深播,种子又会发生腐烂。在此问题上,我曾多次失败过。最后,我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深播不盖土。我以前采取的方法是,在地里挖坑,或者使用播种机挖三角型的沟,把种子投入其中,上面不盖土,只铺撒稻草或麦秸。

最近,为了方便,我已不使用播种机了,而是将种子做成粘土团子撒在地里。

所以说,铺撒稻草和麦秸除培养地力以外有促进发芽的作用。

 

铺撒稻苹和麦秸有助于对付杂草和麻雀

 

铺撒稻草和麦秸还有助于解决杂草问题。最为理想的是,将每10公亩收获的400厘米以上的麦秸全部还田。这样,可以将地表基本覆盖住,实现80%的遮蔽。采用不耕地直播时最难对付的稻种杂草雌阳皱等,会由于80%的遮蔽难以发芽,杂草不能生长。所以,稻草和麦秸的全部还田对解决杂草问题将发挥作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铺撒稻草和麦秸除能解决发芽、保持地力和消灭杂草等问题以外,还能解决麻雀的问题。麻雀这家伙让我尝尽了苦头。因为它,我受到妻于和孩于的埋怨,甚至使我们夫妻发生争吵,至今未能和解。解决不了麻雀的问题,直播栽培是不能成功的。从你们自身的经历中也可以了解到,直播栽培在有的地方或许能普及一两年,但却不能持续5年、10年。原因就是,在对付麻雀上一旦失败,就会出现缺苗。农民为此不愿意直播。

可见,在很多情况下,上述原因影响了直播栽培的普及速度,对付麻雀的方法有很多,或张网,或使用农药等,但我觉得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具实用价值的方法。我认为,铺撒稻草和麦秸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摆理由的话,就铺撒稻草和麦秸这一做法可以讲出许多理由。

应作为结论提出的是,只要把种子播到田里,把稻草和麦秸铺撒到田里,其他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没有必要“造”堆肥

 

确切地讲,在以往的农业技术中恐怕没有一项是增产的技术,有的只是防止减产的技术。

最初,有人提出施用堆肥可增产。为此,农民吃尽了苦头。我这样说或许有些失礼,各位也曾为造堆肥扛过扁担吧。农村中曾开展“制造堆肥增加粮食产量运动”,向农民讲授堆肥的制造方法。让农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挑很重的粪尿,把浇上水撒上石灰氮的麦秸堆摞起来,并对农民说:“这样就可以‘增产’”。

没有必要造什么堆肥,我并不是说不要堆肥,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费力地造堆肥。因为只要在春季和秋季将稻草和麦秸撒在地里,在当年的秋季或第二年的春季之前,它们在地里就自然地变成了堆肥。

完全可以把秸秆直接撒在田里,而人们却认为把它做成堆肥有效果。为此,农民不得不淌着汗水铡碎稻草,反复浇水,使400千克重的稻草增加到800千克,然后再把它堆摞起来,最终运到田里。农民为之付出了极大的辛苦。

明明是只要把秸秆撒在地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人们却不愿意这样做。

我提出秸秆还田以后,在北海道地区观察到,人们切铡稻草和麦秸的方法已不那么精细,这使我心里得到了一些安慰。

然而,现在的技术人员仍在限制还田秸秆的重量,为什么不能将全部秸秆送回田里呢?我很希望技术人员就此实践一下,但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以每10公亩使用1000千克堆肥这一原来的施肥量作为标准,反过来推算,主张每10公亩铺撒300500千克秸秆即可,再多铺撒就会因过量而出现异常。他们要求以600千克为限,不能再多,不能全部还田,很多麦秸被农民扔掉了。他们只将其中的一半进行切铡,铺撒在田里。在东海道,到处可以看到,有的田里撒了,有的田里没撒,撒到田里的秸秆有长的,也有短的。近年来情况逐渐有所变化,今年撒长桔秆的农田增加了很多。目前农村中铺撒稻草的情况,会不会像当年的“造堆肥运动”那样,只是在耐心劝说之下农民一时的举动呢?

搞有机农业的人们,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制造堆肥的主张。我认为堆肥是可以使用的,但反对以前那种造堆肥的运动。因为它会给农民增加劳作的辛苦。与这种造堆肥的劳动相比,我希望让农民去干铺撒秸秆和谷壳的轻松劳动,因为它同样具有施肥的效果。

 

理想的稻作

 

生产的是米,不是稻子

 

前面我曾谈到,在“力争什么也不做”的指导思想下,我一直从事的研究是:把一切绝对需要做的以外的事情全部省略掉。为此,我把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减少了。

在水的管理上,我省去了稻作中一半的劳动。即:在水稻生长的前半段时间里,将稻田作为旱田管理,在6月和7月里不灌水,到了8月才少量地让田里留些水。

8月初,有时邻近的稻田里的稻子已长得很高,而我的稻子仍很矮小。7月底来我家的人都担心地询问:“这样的稻子能产大米吗?”

1960年,实验农场的场长到此,曾担心地问我:“福冈先生,你这样搞能收稻子吗?”我回答说;“稻子是收不了,但能收大米。请您放心。”7月末,我的稻子非常矮小,大概只有普通稻子的一半高。可是,当时每平方米的茎数已达到300根。这并不是稻田管理的结果,而是多下了些种子。可见,达到300根是不难做到的。

我不主张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管理,促使水稻分蘖。我生产大米的方法,考虑的不是想方设法培育稻秧,使其粗壮,使其结大穗,而是尽量压制稻秧,使其长得矮小,不让其粗壮。这种方法才能获得高产。

我研究了与此相适应的水的管理。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不使用水来抑制稻子的生长发育。目前好像有人正在研究断水栽培的技术,我的方法比断水栽培更加彻底。使用这种方法,稻子只能长到五六十厘米高。

按照这种方法种植水稻,普通的品种即使稻茎达到400500根,也不会影响受光。在某种程度上日光可以照到根部。

另外。每个稻穗大体可结100(新品种水稻为200)左右的大米。计算一下就可知道,每10公亩的产量能达到10袋以上。

总之,不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小麦,只要多增加些茎数,不使其粗壮,就肯定能获得好收成。结1粒米有l平方厘米的叶子就够了。每根茎上长34片叶子,就能保证结100粒米。

一般认为,水稻高度达到l米左右、茎叶长得粗大时,同化作用的能力最强。其实它的效率很差,生长的只是茎叶。淀粉的生产量虽多,但为维持其自身的生长,它自我消耗的淀粉量也很多,扣除自身的消耗,所剩淀粉储量的比例就少了。

一般的稻田,如果每10公亩产1000千克稻草,它的大米产量最多为600千克左右,即10袋左右。我周围的农田就是这种情况。而我种的矮小的稻子,如果产1000千克稻草,就能收1000千克的大米。顺利的话,能收1200千克大米,比稻草多两成。至少要使稻草与大米等量或者低于大米的重量。

 

理想型的水稻

 

理想型的水稻是什么样子呢?我在前面之所以多方面地详述了具体的技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介绍理想型的水稻。什么是理想型呢?在此,不需要什么详细的技术,最好的捷径是掌握住水稻的形状。

记得大约在1965年前后,我曾在《现代农业》上介绍过理想型的水稻。为了让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它的形状,我用了10年时间将其拍成了照片。

只要准确地把握了它的形状,也就找到了目标。

把实物拿在手里,对他讲:“你把稻子培育成这个样子。”对方如果是个农民,看到这一棵稻子后,马上就会明白。

这是不是一根真正的水稻?是不是理想型的水稻?种这种水稻能不能浇水?用不用施肥?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对此,哪一个农民都能回答出来。

对此,来到此地的人们当然也十分清楚。稻子的形状是问题的中心,最好还是先知道结论。至于在不同的地区如何种植这种理想型的水稻,我请各位自己考虑。

我觉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需要技术人员辛辛苦苦地进行实验,进行追踪研究的。

 

理想型水稻三张图(图)

 

稻作的权威松岛先生认为,从叶尖向下数,第4片叶子最长的稻子是好稻子。然而,我认为第三片叶子最长的是好稻子,第二片叶子最长的也是好稻子。我对松岛先生说,如果在稻子的幼龄期采用抑制的方法,到了晚期再追肥,让叶子后长出来,然后止叶,第二片叶子就会长得最长。这样的稻子可增加产量。

我把一棵这样的稻子拿给他看,这棵稻子一穗结了130150粒。松岛先生笑了,他说他无法与实物抗争。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科学的真理和理论是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松岛先生的理论是建立在把秧田中培育出的较弱的秧苗插到水田里这一稻作方法上的,而我采用的则是直播、不灌水的方法。因此,两者的结论是相互对立的。

我提出稻高60厘米为宜,并不是说非60厘米不可。粗而高的品种也可获得高产,密植和非密植也可获得高产。

总之,理想的稻作只需要在培育稻子的过程中,不要使其过早地粗壮,尽量采取压制的方法,限制其生长。即,1月前播种,长时间不施肥,不浇水,耐心地等待着它缓慢地生长。

近年来,我采用新品种,在1月前,按每1530厘米的间距播一粒种子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栽培,每一株平均为1225根茎,每一穗平均结250粒。按照这一实验结果进行换算。将实现每10公亩收获一吨的惊人的产量。它将接近按照太阳照到田地里的能量计算出的理论上的最高产量(10公亩251500千克)

它证实了,如果采用不耕田、小麦和水稻都同时混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自然农作法,并按照自然型的稻怍方式进行单粒播种,便可实现科学农作法无法达到的高产。

采用自然农作法。即使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水稻和小麦也都可以达到810袋的收成。

但是,在技术人员的眼里怀疑这是偶然和暂时的现象。他们认为,长此以往,农田会出现贫瘠,或在某一点上出现缺陷。

然而,自然农作法有自己的理论,它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来自科学的检验。不仅如此,自然农作法还具有一种哲学,它能从根本上批判科学和指导科学。因此,我断言它在任何时侯都是领先于科学农作法的。

关于它的哲理,已写在我的著作《无》上面,在此不再赘述。最近,一些国家的人接受了“无”的思想及其自然农作法,在实践上已先迈出了一步。

 

种植柑橘的实践

 

不剪枝、不施肥、不使用农药

 

我也从事以柑橘类为主的果树栽培。战争刚结束时,我是从种植70公亩柑橘和15公亩水田起步的,现在我的果园大约已达到5公顷。其实,我并没有有意去扩大规模,只是由于开垦新果园十分省力,并接收了被遗弃的果园,才出现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新的果田是怎样营造起来的呢?我没有对采伐过灌木和松树的现场进行清理,只是在山坡上挖了栽种苗木的树坑,栽上了柑橘树苗。几年后从被砍伐的灌木根部长出了新的灌木,柑橘树苗被灌木遮在了下面。我按照山林植树中惯用的方法,不断地把柑橘树苗下的灌木割掉。在这一过程中,灌木逐渐减少了,芒草、白茅,蕨菜等繁茂起来。从这时起,我又播种了三叶草等,培植绿肥。

六七年后终于结果了。于是我把柑橘树背后的土削去,搞成阶梯形状。现在,我的果园同普通的果园无任何差别。

当然,我一直把全年不耕地、不施化肥、不剪枝、不消毒作为原则。

有意思的是,最初,我在灌木中培育柑橘树苗时,没有发现过介壳虫等害虫,但随着果园的不断修整,害虫反而出现了。我发现这是在果树长大以后因放任而产生的枝条混乱造成的。为此我开始注意按照自然型进行整枝。

在我把新果园交给农业大学毕业的儿子管理的那段时间内,他曾一度使用了化肥和农药,而后逐渐以鸡粪、农家肥为主,农药的使用也控制在机油、硫磺合剂等无公害的药剂之内。

 

不要消灭害虫的天敌

 

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为什么柑橘树没有发生害虫呢?对此,你们也许有疑问。

大家知道,现在因为有天敌存在,因此即使不喷洒农药,红蜡虫和角蜡虫也不会构成危害。

有一段时间使用了普索尔之类的农药,反而导致了蜡虫的大量繁殖,为此人们尝尽了苦头。我记得各个县都有过此教训。通过这件事大家都懂得了,杀灭天敌反而会使害虫增多。

那么,如果一点也不使用药剂,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将发生壁虱等虫害。对付壁虱和贝壳虫,我认为还是使用硫黄合刑和机油乳剂等比较方便,这种传统的农药十分有效。

不管怎样,事实上上述的虫害已不再发生,这也许同天敌的存在有关。即使发生了,只要在盛夏喷洒一次200400倍以上的稀释的机油乳剂,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的六七月间,如果使用过有机磷剂等农药,此时机油乳剂的喷洒就不会有效果了。因为天敌死了,所以必须两遍三遍地不断喷洒。

如果忍上一年不去管它,对第二年也不会产生影响。

现今,消费者都喜欢外观漂亮的水果。因此,为了灭虫喷洒这样一点农药,也是出于无耐。但是,除此以外的农药完全可以不用。

一般人也赞成恢复使用传统的农药。我认为,为解决公害问题,应进一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当然,果消费者不计较外观的话,也能完全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农药,果树也不会干枯。其中要注意把树培育成自然型,要留心观察环境和气象的细微变化。

如果做到常绿果树与落叶果树混栽,在树下种植绿肥和野生化的蔬菜,害就会因天敌的存在而消失。

护天敌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我为改良土壤,在园内栽种了森岛洋槐等树木。这种树终年生长、发芽。为此树上生了蚜虫,以蚜虫为食的益虫瓢虫也繁殖起来了。瓢虫将蚜虫吃尽后,从树上下来吃介壳虫。另外食花粉的益虫壁虱又把害虫壁虱吃尽了。因此,洋槐树周围的柑橘可以不喷药消毒了,以说这是一棵天敌的保护树。

大约在10年以前,主张使用有机肥料耕作的法国来了一位肯德先生。他看了这棵树以后,十分激动,称这棵树是真正的母亲树。这棵森岛洋槐的树皮可以提取单宁,木质坚硬,花是蜂蜜的源泉,叶子可作为饲料。它的根上长有根瘤菌,又使它成了一棵肥料树。同时,它又是一棵防风、防虫的树。韩国农林省的高官看后也很振奋,他说;“我要用这种树绿化韩国的全部荒山。”的确,这种树可成为救国之树。

 

最佳的树型——自然型

 

从不剪枝、不施肥、不使用农药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是必须将树型培育成自然型,否则是做不到的。果树与一年生的草不一样。草类植物,今年停止喷撒药剂,明年即使放任不管,也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多年生的果树却不行。

果树的树型必须是自然型的。所谓自然型,我指的是有一根主干的形状。

我最初从父亲那里接下的400棵柑橘树大都在实验中枯死了。

为研究自然型,我将树置于放任状态,一点不插手,结果400棵树几乎都枯死了。

我把树放任给自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论相当简单,所谓自然型就是主干型。

像杉树那样,从根部往上只有一根直树干的,就是主干型,是不是任何一种柑橘树都是这种形状呢?不是的,像八朔、文旦这种柑橘,树长得很高。而温州却长得很矮,树盘很大。至于早熟温州则长得更矮小。

对于树枝交错生长的树进行自然放任,效果最好。既不会导致隔年结果,也无需剪枝。不剪枝的做法最适宜这种自然型的树,发生虫害的情况也很少。只要对树苗的枝尖做稍微的修剪,它就不再是自然型了。从一开始就要让树苗自己生长。

 

种植柑橘的自然园林(图)

 

图中画的半圆形的树就不是自然型,而是放任型。所谓放任型,是指人在最初做了某些不妥的事后,又将其放任而形成的形状。只有按照与生俱来的、未加任何修饰的样子,按照自身规律健全地生长,才能成为自然型。

我虽提出了“自然农作法”,但是,如果问我能不能解释清楚什么是“自然”,我的回答是,根本不能。我只能在树型上谈一两句,只能就水稻说一两句。我不想向大家作很长的报告,只想讲什么形状的水稻是自然型的,什么形状的柑橘树是自然型的。用一张图作出解释

 

放任型自然型(3图)

 

我还要就放任型和自然型做些补充说明。

现在的农业技术,将放任和自然完全混同起来了。

如果问:松树直的是自然的还是弯的是自然的,大概很多人都不能立即作出回答。也许有人认为直的是自然的,或认为两者都是自然的。我认为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回答两者都不是自然的,那么就更令人费解。在你未搞懂它的含义之前,可以说你还没有掌握真正的自然型。

 

果树园的土壤管理

 

毫无疑问,栽培果树的基础在于造地。施用肥料虽然可以使果树粗壮,但土壤会逐年贫瘠。一代果树种下来,收支相抵,收益为零,徒劳无益。我曾看到用清耕农作法和简易的科学农作法管理了8年的果园受到致命打击的情况。

我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使老果园获得新生的。

战争结束后,爱媛县的试验农场曾在柑橘山上搞过深耕和挖坑埋草的实验。为了了解该项实验所花费的劳力,我自己也挖了沟埋了草。最初,我往沟里放过稻草,也放过从山上割的羊齿,我原以为埋羊齿最简单,但后来觉得它最费劳力,像我这样的小个子,一想到要背回50千克的羊齿,就好像要背一座小山一样。

两三年干下来,造了多少黑土呢?少得可怜。造的黑土不够我两只手攥的。挖沟埋草的结果,使山上出现了很大的陷坑。我妻子上山不敢走路,常常发出一阵阵惊叫。

在后来的实验中,我往沟里放木头。扔进去许多灌木。经过计算,我觉得埋劈碎的灌木更合算。埋稻草虽然轻松,但埋木头比埋稻草成本低。而且从造土的量来看,埋木材的效果也好于稻草。

如果周围有可砍伐的树,可以这样做。否则,不能这样做。与其从别的地方运树来,不如就地栽种。

我在柑橘山上栽种了森岛洋槐,我曾试栽过其他各种树木,但最后剩下来的只有森岛洋槐,在寒冷的地区可栽植富左洋槐。

栽种富左洋槐和森岛洋槐,4年后就可长到房子那么高,8年后可达到电线杆的高度。在日本外来的树种中,唯它生长得最快。该树7年后就不容易砍伐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它根部的树皮剥掉,使其枯萎。这样的树在我的柑橘山上长得很快。在一反地的面积上栽种五六棵乃至十棵,可进行深层的土壤改良。

最初,我进行了种植三叶草的实验。种植三叶草以后,在地表面形成了三四十厘米的黑土,但是不能对深层的土壤进行改良。挖深沟埋草木也未获成功。

我开始寻找一种省力的办法,于是我想到了植树。植树的办法虽好,但伐树却十分麻烦。探索中,我又找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这就是种紫花苜蓿。

种下一两个月的紫花苜蓿就能深深扎根,根可扎到一两米深,有利于土壤改良。

紫花苜蓿和三叶草混播,用种草的方法对果园进行土壤管理,是最好的方法。它是最省力的肥沃土壤的方法。经过努力我终于找到了这种效率高而且省力的方法。

另外,如前所述,森岛洋槐也具有防风、防虫的作用。上面是洋槐,中间是柑橘,底下是紫花苜蓿和三叶草,这是一种最佳的组合。

肥料少施一些也可以,中耕锄草则完全没有必要。播种一次三叶草,78年间不会长杂草。当三叶显出弱势,杂草再度出现时,要把新的三叶草种子和蔬菜种子混在一起重新播种一次。结果,在用自然农作法管理的果树园内,挺立着一棵棵爬满葡萄蔓的‘肥料树”(洋槐),果树下,在绿肥和杂草中野生化的蔬菜长势茂盛,鸡在其中穿梭游荡,变成了真正的立体园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