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大屠杀”时几个值得国人记住的国际友人

 数字人生6688 2013-09-30

 

1

在日军进攻南京前夕,1937年11月22日,十几位不听从本国政府劝告、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而自愿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安全区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四面以马路为界。

11月2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

12月5日,国际委员会随即开始南京安全区相关准备工作,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先生担任了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主席。

当时的南京国际安全区

当时的南京国际安全区

2

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时,对于中国难民来说,拉贝是将他们的女儿从纵欲狂的魔掌中,将他们的儿子从机关枪枪口下解救出来的恩人,拉贝在安全区营地出现时,会引起人们一阵阵地欢呼声。

当时准备进入国际安全区的妇女难民

当时准备进入国际安全区的难民如潮,他们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儿童。

这是当时一个安全区贴在门墙上的告示

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暴行》一书中说到:拉贝不断地给处于恐怖状态的难民们打气,使他们保存活下去的愿望;每当住在院子里的女难民生产时,他就会为新生儿举办小型生日庆祝会,每个新生儿都收到一份礼物;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当男孩子出生时,便取名叫拉贝,如果是女孩子,就用他妻子的名字,叫多拉。

拉贝先生和其夫人多拉

当时的一个安全区里的难民在接受医生的治疗

惊魂未定的难民

国际安全区难民营里的产妇

在苦难中,拉贝用这首诗来鼓励自己更加地努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尽可能多地挽救中国平民的生命:生命,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必胜的信念,日光的每一次来临,不尽的奋斗;生命,死亡吓不住我们,每一个沉寂,都萌发出生命的意志,我们切齿痛恨虚伪,半途而废,我们真切热爱自由、光明,这就是我们的生命。

3

然而,即便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但此时恣意、随意杀人已经杀红了眼、丧失人性而沦为牲畜的日军,国际安全区在这些野兽眼中,根本不算什么。

在日军占领南京的第4天,12月16日,日军将躲避在位于京南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全部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然后用机枪射杀,弃尸于长江并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以幸免于死。

当时亲眼目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费区,不久就在美国《读者文摘》上揭露日军的暴行:“日本人从我们的宿营地抓人时,把手上有老茧和剃光头的,都当作当兵的证据,认为务必判以死刑;他们想要枪杀谁,就把谁拉出去。”

不尽的伤痛,就这样定格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上;而9月25日在纽约发表演讲时露出丑恶嘴脸的安倍晋三自称“如果大家想把我叫作右翼的军国主义者,那就请便吧”就是一再在中国人心上撒盐!


《不屈的意志----一个80后看当年的抗战》之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