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梅克尔少校看日本陆军传统和崇德心理

 木立 2013-09-30

       现代日本于1868年鉴于武装力量的缺乏,开始依循法国建制建设陆军,并在1870年(明治三年)依循英国建制建设海军。然而,日本新式陆军领导人由于见到普鲁士先后在1866年与1870年击败奥地利与法国,倾向于走普鲁士的路子。 19世纪80年代,陆军决定开办陆军大学校。到那时为止,日本陆军学的是法国。但是普法战争的结果,让日本人对法国起了疑心,普鲁士的陆军看起来似乎更优秀。到欧洲一考察,德意志简直太对胃口了。德国几乎是内陆国家,特别注重陆军,这和陆军大佬山县有朋一直认为的海军只不过是陆军的附庸又不谋而合这就定了下来请德国教官。

       1883年陆军部长大山岩游历欧洲,要求德意志陆军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派遣一位教师到新成立的日本陆军大学校,以教授陆军干部。1884年,日本军事代表团访问德意志帝国,向毛奇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国正在筹建一所陆军军事高等院校,现在极其缺乏军事方面的人才,我国对贵国的军事思想仰慕已久,现在恳求从帝国军队中选出一名优秀的军事教官赴日指导!”毛奇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立刻下令派德意志帝国陆军优秀的军事家梅克尔少校前往日本担任日本陆军大学军事教官。被选派的梅克尔(Klemens Wilhelm Jacob Meckel)少校于1885年抵达日本,并居日三年。在这些年中,日本帝国陆军,无论是否曾到陆军大学校就读,都投身普鲁士之途。接到任命书的梅克尔少校向元帅请求给他24小时考虑。元帅答应了。24小时后,梅克尔少校正式接受了毛奇元帅的任命,启程前往日本。这24个小时,他究竟干了什么?原来,梅克尔少校是个超级酒鬼,几乎顿顿离不了上等的特里尔葡萄酒,他利用这24小时的时间跟葡萄酒厂取得了联系,直到酒厂保证能给他把葡萄酒送到日本去,他才放心。德国人还推荐了一个人,戈尔茨上尉,别看戈尔茨军衔比梅克尔低了一级,但军事素养很高,刚刚出了一本书叫《全民皆兵论》,德国人甚至认为戈尔茨总有一天要做到总参谋长。但是德国人把戈尔茨给派到土耳其去了,所以未能成行。

       陆大开始的招生标准,服役两年以上,28岁以下的步兵和骑兵少尉,服役一年以上,30岁以下的炮兵,工兵中尉。考生的合格率据说是只有10%。招生兵种里缺了一种:辎重兵。当时对辎重兵的规定是这样的:如果是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的可以报考,但毕业后回骑兵。也就是说参谋本部当时就没有要兵站参谋的打算,其实当时参谋本部就没有兵站课,只有个运输课。古来兵匪一家,藩主们都不养兵,当兵的要吃饭自己去抢。抗战时鬼子的“以战养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的延长,所以整个二战当中,日军的抢劫行为在参战各国军队中是最多的,而且是全军普遍性的。日本军队参谋分三种:作战参谋,情报参谋和兵站参谋。作战部队是一个老资格的作战参谋手下带几个初出茅庐的情报参谋和兵站参谋,总之作战第一。对于二战时日军为什么老打糊涂仗和饥饿仗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梅克尔少校可以说是日本陆军的启蒙总教头,他对他的学生们有一个极为恰当的评语:“很容易充满妄想”。梅克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一次参谋旅行(就是带着陆大的学生和实战部队的参谋们到现地去进行演习并讲评)时,100多号人在参谋方案中都提出了要把当时手中的36门炮布置到阵地上去以加强火力。但是没有人注意到那36门炮在山这边,而当地人烟稀少,征不到民夫的。大炮怎么翻山?用士兵来搬炮的话,没等你把炮搬过去可能就已经没敌人歼灭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日本陆军轻视情报,轻视兵站的特点。
过去日本军队里有这么一句话:“辎重如果能算兵,蜻蜓也能算老鹰”。也就是说后勤兵不是兵,兵站参谋不是参谋。

       这就是日军的一个传统,“轻视后勤和兵站”。

       梅克尔是战术专家,所以他在课程设置上也是绝对的实务优先。陆军大学校的学制原来是步兵骑兵出身的三年,炮兵工兵出身的两年。理由是炮兵工兵们懂数学,少学一门课,只要两年就够了。

       陆军大学校的课程分“普通学”和“军事学”两类。普通学包括“交通,历史,数学,统计,国际公法,法律,外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汉语)”共608课时;军事学再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包括“马学,卫生,会计,兵器,建筑,参谋学要务,战史,战术,海战术,地形,沙盘,要塞战术”共1796课时,术科包括“马术,参观,野外测量,现地战术,参谋演习拉练,战史旅行,基层勤务,秋季演习,参加特别大演习”不算马术共304天,马术是806小时。
       陆军大学校的战术培养还是很成功的,从地图到沙盘最后是现场,一步一步的启发式教育,经常梅克尔亲自上课,亲自提问,所有教学内容都全部记录印刷出版,发布全军。演习也相当多, 而且按照梅克尔的意思,参加演习的不光是陆军大学校的学生,连参谋本部的现职参谋和各师团的参谋长们也一起参加。

      当时陆军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其实只适合培养旅团一级的主官和师团一级的副官。所以单个日本军的师团旅团行动起来,能打出很漂亮的仗来,但到了军或者方面军一级,则反而经常可见互相牵制,动弹不得的情形。这也是梅克尔少校给日本军队留下来的遗产。

      这是日军第二个传统,“有战术没战略”。因为据说梅克尔自己就读不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又不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蒙混过关了事(《战争论》研究什么是战争,相对抽象晦涩,不像《总体战》之类的直接易懂)。在日本只有两人能读懂《战争论》,一个是日本唯一的战略家石原莞尔(战时还被踢到预备役),还有一人就是东条英教(东条英机的老爸)。美国战史家莫里森对日本的评价:“教出一堆战术家,没有一个懂战略”,“联队以下战术指挥一流,师团以上指挥不入流”。

        陆大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严重迷信“精神万能”。这点也有一部分是从梅克尔少校那儿学来的普鲁士陆军的传统。但比普鲁士的前辈的后代们又进了一大步,加入了武士道的思想。比如招生面试时,给考生一个题目:“XX地方有敌军,怎么办?”考生要是问一句:“有多少敌军?”就完了蛋了。应该怎么回答呢?应该这么回答:“包围起来,消灭了他”。这是在考你有没有“进攻的气质”,哪里是考试,整个一个问惮。

       梅克尔少校对陆军大学的教育还是很负责的,他向学员们灌输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这个世界上可能有无数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了顽强的百折不挠之精神和不怕死的勇气,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了。这个思想,成为日后日军“精神万能论”的肇始。德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也崇尚顽强的意志,只不过,德国人不但战场上骁勇善战,也很理智的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科技水平,他们认为顽强的意志只有跟先进的砖被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胜利,所以德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在二战各国中是首屈一指的。而日本人却把意志无限神化,成为重心,最后得出个“蝗军战无不胜”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完全彻底的脱离了实际。

       这就是第三个“精神万能”的传统。
       值得一说的是日本陆军士官们的“指挥刀”。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各国军队里军刀就已经是礼仪用具,但日本军就是死抱不放,在二次大战时还是作为一种制式兵器,是个官就得挎把刀,沉甸甸地吊在腰里行动不便不说,倒霉的还造成事故。日本刀是锻造而成,磁力很强,带着那军刀坐飞机对罗盘有很大影响。当时美军已经有了雷达,捕捉日军飞机时经常发现日军飞机飞的航线莫名其妙,起初以为是为了逃避美军跟踪,到后来才知道是上面坐的军官携带的军刀在作怪,弄得飞机偏离航线。飞行员技术棒的,还能纠正过来,碰到那技术菜的,或者是路线不熟的,那就直接飞天照大神那儿去了,连尸首都没有。陆军大学的“怪才”,石原莞尔为什么没有后代?说来挺惭愧就是因为一次上马的时候,不当心让自己腰里的那把家传宝刀捅进裤裆里了……然后,男人那命根子就没了……但是日本军队保留了佩刀的传统。大概也是“精神万能论”的另外一个体现吧。

       第四个传统,“只会进攻,不会防御”。平时的考试和提问也是这样。明显防御有利的场合,哪位倒楣蛋要是不当心说出了“防御”这个词,就等着不及格吧。一定要说“虽然条件困难,但还是要寻找时机进攻,消灭敌人”。也就是陆军大学校就不教防御!所以日后日本陆军就不会防御,进攻时挺牛,美军,苏军打回来了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实在要是发昏当不了死,那就来一个所谓“全军玉碎”。谁要是理解不了“自取灭亡”这个词的话,就看看日军的历史就行了。
        这也是梅克尔少校留下来的遗产,到陆大建校为止,不管是普鲁士陆军还是德意志陆军都没有打过防御战。只有他们打别人,还没有挨过打呢,所以教不了日本人,二战时德国即使有莫德尔,海因里希这样的防御大师,但不可否认德军在进攻时表现的要优异的多德军没有防御的传统。而日本人呢,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也都没挨过打,所以就忘了还有“防御战”这个词了。在日军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主动进攻失败不会受到指责,防御失败只能切腹。”

      梅克尔少校推崇歼灭战,战术上倡导“奇袭”,这从剑道课可以看出来。作为军校,学生们必须有武术课。但是究竟该学什么样的武术,陆军和海军却意见完全不同。这完全是因为两军请来的外籍教官的好恶不同导致的。当时日本海军兵学校的英国教官道格拉斯少校很反感日本的剑道,他认为在喊的同时就去刺杀别人是不宣而战,是小人的做法,太卑鄙无耻了。所以向学生推荐西方的击剑。而梅克尔少校在见识过日本的剑道后,却对其大加赞赏,极力向着自己的学生们推荐。梅克尔在讲课中曾把现代战争动员比作日本剑道。他对学员说:“宣战以后再开始动员兵力,收集粮草那是傻瓜。战争和日本的剑道完全一样,在大喝一声之后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攻击,直指敌人要害。战争必须要在第一击就打出气势”。当时把东条英教,秋山好古们说得目瞪口呆。号称日本陆军“三太郎”之一的仙波太郎立即就站起来了:“先生,这是不是有点卑劣,这也不符合武士道精神”。

     顺便说下海军。日本海军师从英国,请的是英国道格拉斯少校,皇家海军的信条是,“先成为绅士,然后才是士官”。帮女士开门接帽子拉椅子什么的,只是英国绅士的皮毛,英国绅士在骨子应该是一个体育家。不是运动员,而是体育家,玩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而玩不玩却是态度问题,所以海兵和重视智育教育一样地重视体育教育。本来海军就比陆军更需要体力,陆军实在不行了还能坐下来歇一下,海军可没地方歇,一歇就沉下去了,能多坚持一秒钟,生存的可能就会多一点。但有一点,就是道格拉斯少校坚决反对日本的剑道,英国教官在海兵校的时候是没有剑道课的,学生玩的是贵族项目--击剑。这点和来指导陆军大学的德国人梅克尔少校的看法正好相反。道格拉斯认为英国人的击剑是一项骑士的运动,而日本的剑道则是一项小人的运动,有点卑鄙。道格拉斯认为剑道讲究突然袭击,在发声呐喊的同时剑已经刺到对手的咽喉,这不是骑士的行为。

      梅克尔少校的贡献不仅在翻新了陆军大学校的操课与战技教育,也使陆军体系由法式转为普式。此外并将军事史教育与操练、战技、战略的教育等量齐观。他也重视演训与干部骑术。之后,他写到他在日本的经历称:“对日本军官的训练,与我有意或无意底依循克劳塞维兹的精神对普鲁士军官训练,是依循同样的方式。克劳塞维兹是唯一源自拿破仑战争的军事文献制造者。谁想要以崭新的心态追朔战争或教育战争,无论是谁,都要根据克劳塞维兹的文献。因此我也这么讲”。

      同时他还兼参谋本部顾问。梅克尔少校在日本的三年间,一方面在陆军大学教授战略、战术、军队动员理论和业务,一方面作为参谋本部的顾问,参加了由陆军省次官与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组织、由山县有朋的亲信儿玉源太郎亲自主持的兵制与军备改革委员会,专门研讨陆军组织、战略及其动员制度问题。

     梅克尔建议日本取消义务兵役制中的免役规定,建立后备军制度。为此,日本对已经实行了6年的征兵令做出重大修改,将武装力量由以前的常备军与预备军两结合,变成常备军、预备军和国民军三结合,服役期由10年变成12年,其中现役3年、预备役4年、后备役5年。

     三年后梅克尔回到德国,继续到德国陆军大学任教,担任战史、战术教官,后军衔升至将军。鲁登道夫于1893年在陆军大学毕业时,战史、战术教官梅克尔将军在评语中写道:“此人头脑明晰,足智多能,待人接物,遵仪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