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这个参谋本部算是开张了,可是上哪儿去找参谋呢? 当时已经有了陆军士官学校,里面成绩特别优秀的毕业生被送到欧洲去留学,但是人数很少。学参谋专业的就更寥寥无几了,其中正式毕业,得到参谋证书的就只有在法国陆军大学毕业的小坂千寻中尉一人。 怎么办?山县们决定自己办大学。没老师怎么办?请洋人。请哪儿的洋人成了问题,到那时为止,日本陆军学的是法国。但是普法战争的结果,让日本人对法国起了疑心,普鲁士的陆军看起来更妙。到欧洲一考察,好吧,德意志简直太对胃口了。都是野心勃勃,拼了命要赶最后一班车的。而且德国几乎是内陆国家,特别注重陆军,这和山县们一直认为的海军只不过是陆军的附庸又不谋而合(日本军队的第三个二元化:陆海不协同,这个以后再说)。更加巧的是德国总参谋部也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机构,至于山县们要弄的这个参谋局(后来的参谋本部)到底是自有知识产权还是从德国引进的到现在还有争论,反正不管怎么说,这就更合山县们的心意了,于是就定了下来请德国教官。 德国人推荐了两个人,梅克尔少校和戈尔茨大尉。别看戈尔茨军衔比梅克尔低了一级,但军事素养很高,刚刚出了一本书叫《全民皆兵论》,德国人甚至认为戈尔茨总有一天要做到总参谋长(后来好像没做到)。而梅克尔呢,只是个战略战术的专家,对于战争不是很内行。但是德国人把戈尔茨给派到土耳其去了,当时德国人为了抢殖民地,正打着从奥地利经巴尔干小亚细亚通往波斯湾的主意,比起日本来,土耳其要重要得多。 没办法,找不到马牵头驴子回来也算是办成一件差,就这么着把梅克尔少校领回来办起了陆军大学校,专门培养参谋人才,最初的学校就设在参谋本部大院里。 办了学校,就开始招生了。招谁呢?服役两年以上,28岁以下的步兵和骑兵少尉,服役一年以上,30岁以下的炮兵、工兵中尉。考生的合格率据说是只有10%。看起来生源还不错。 真的这样吗?非也。这种招生制度其实隐藏了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日本陆军有办中学的传统,这种学校叫做“幼年学校”,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士官学校来培养自己需要的军人(这种传统到现在还在继续,日本陆上自卫队还有自己的中学,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说),这种从小开始培养的军人,作为军人来讲不错,但是不懂政治,不懂社会,只会打仗。他们的考试成绩肯定优秀,合格者的很大一部分是这种人。这种对政治和社会一无所知的人,一旦到了重要岗位上,而又没有制约他们的力量时,他们会干出些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点就是招生兵种里好像缺了一种:辎重兵。当时对辎重兵的规定是:如果是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的可以报考,但毕业后回骑兵。也就是说参谋本部当时就没有要兵站参谋的打算,其实当时参谋本部就没有兵站课,只有个运输课。古来兵匪一家,藩主们都不养兵,当兵的要吃饭自己去抢。抗战时日寇的“以战养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的延伸,所以整个二战当中,日军的抢劫行为在参战各国军队中是最多的,而且是全军普遍性的有组织的抢劫。 学生有点先天不足,老师就更有点发育不良了。只要看看这个所谓培养高级参谋人才的陆军大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就知道了。 梅克尔是战略战术的专家,所以他在课程设置上也是绝对的实务优先。陆军大学校的学制原来是步兵骑兵出身的三年,炮兵工兵出身的两年。理由是炮兵工兵们懂数学,少学一门课,只要两年就够了。 到后来大概自己也醒过味来了,哪怕你炮兵工兵个个都是数学家也行,问题是这陆军大学校又没有三分之一的数学课,凭什么炮兵工兵们少学一年?这才大家一律平等了起来。 (旧日本陆军大学校原址,目前已改建为中学。图片来自网络。) 陆军大学校的课程分“普通学”和“军事学”两类。普通学包括“交通、历史、数学、统计、国际公法、法律、外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汉语)”共608课时;军事学再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包括“马学、卫生、会计、兵器、建筑、参谋学要务、战史、战术、海战术、地形、沙盘、要塞战术”共1796课时,术科包括“马术、参观、野外测量、现地战术、参谋演习拉练、战史旅行、基层勤务、秋季演习、参加特别大演习”不算马术共304天,马术是806课时。 光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从课时安排就有问题了。战术有关课时为十的话,战史有关课时只有三,而真正的参谋要务只有一。 咦,他不是要培养参谋的吗?其实没有人弄得清楚那个陆军大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人。一开始是说培养参谋人才,过几年又说要培养参谋及其旅团以上的副主官,再过了几年又要培养参谋及其高级指挥官了。没人弄得懂。 不但培养目标模糊,这个号称日本军队最高学府的陆军大学校,一开始居然连校长都不设,就派一“干事”来管,你说邪门不邪门?其实理由很简单,参谋总长山县有朋不想弄一个校长出来妨碍自己直接管陆军大学校。直到山县不当参谋总长了,才给陆军大学校设了个校长的职位。 话说回来,陆军大学校对学员的战术培养还是很成功的,从地图到沙盘最后是现场,一步一步的启发式教育,梅克尔经常亲自上课,亲自提问,所有教学内容都全部记录印刷出版,发布全军。演习也相当多,而且按照梅克尔的意思,参加演习的不光是陆军大学校的学生,连参谋本部的现职参谋和各师团的参谋长们也一起参加。 到现在日本人的研究也发现,当时陆军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其实只适合培养旅团一级的主官和师团一级的副官。所以单个日本军的师团旅团行动起来,能打出很漂亮的仗来,但到了军或者方面军一级,则反而经常可见互相牵制、动弹不得的情形。这也是梅克尔少校给日本军队留下来的遗产。 这倒不能怪到梅克尔少校头上,山县有朋的得意门生,当时任陆军省军务局长的桂太郎少将在描叙建军计划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建军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保卫国家不受外敌袭击,维持中立的二等国,一种是威武辉煌,在需要时能诉诸武力一决雌雄,不受外国欺侮,在海外也能自由行动的一等国。日本建军虽然历时甚浅,但不能停留在第一个目标上,而要和欧洲列强追求同样的目标。因此从征兵开始的所有事项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日本陆军从建军开始就把向外扩张作为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大量少壮参谋军官,确实需要这种战术第一的教育。 但是也就是到战术为止,课程设置中倒有“战争论”这门课,但实际上等于没上。据说梅克尔自己就读不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又不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蒙混过关了事。据说在日本没几人能读懂《战争论》,其中一人是以后要讲到的关东军参谋、制造出柳条湖事件的石原莞尔,还有一人就是东条英教。 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没错,不能不熟。这位就是将来那个被绞了首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爹。这位东条英教也是个牛人:陆军大学校首期的首席毕业生。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的前六名由天皇亲赐军刀,还可以自由挑选出国留学,东条英教选了德国,后任职于参谋本部,当过大本营参谋,步兵30旅团长,当了一年就以中将衔被编入后备役。 这个东条英教还有一点邪门之处是他不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陆军大学校全部3,016名毕业生中就只有两位不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还有一位是第二期的谷田文卫,最后官拜中将宪兵司令官。从第三期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第六十期就再也没有非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了的。 作为首席毕业生,东条英教可以说混得不太好,除了不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这个不足之外,还因为东条英教是南部藩出身,受当时当红得萨摩藩、长州藩的排挤,一直不得志。所以后来儿子东条英机混出来了以后就为老子乱报仇,只要见到萨摩藩、长州藩出身的家伙就绝对要打压一下。 但是总的来说,陆军大学校毕业了是很好混的。日本军队的晋升有个“定年”制度,就是少尉升中尉,中尉升上尉一定要两年,而尉级升校级,也就是大尉升少佐则要四年(这一点现在的自卫队还是这样)。有了萝卜又不一定有坑,就是不一定有空缺,所以到定年时晋升不了是正常的。但是陆军大学校毕业生一到定年肯定会得到晋升。陆军大学校毕业生有所谓“十年人事”之说,也就是说毕业后十年肯定升到大佐,至于能不能混到将军则要看其他的人事关系了。 咦,这样一来陆军岂不是都是陆军大学校生的天下了?本来这也无所谓,陆军不用陆军大学毕业的谁用,总不能介绍去做保姆。不是这个意思,陆军大学校培养的是参谋,毕业生佩戴的是旁人看着眼馋的参谋肩章,怎么到后来主官也全是陆军大学校毕业生了? 日本陆军和海军都有专门的所谓“参谋肩章”,所谓“参谋肩章”实际上是指肩章上挂下来的那根绶带,法语管那叫做Aiguillette。日语的“参谋肩章”这种译法倒是原教旨的,据说这种绶带就是拿破仑手下的那些参谋们发明出来的。但是由来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时的长官都骑马,长官到了地头就把马一扔,拴马是参谋们的活,于是参谋们就在肩膀上扛上一捆绳子,扣在肩章底下好为长官拴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参谋们老得画图,起草命令什么的,那时候没有能插在胸兜里的自来水笔,用铅笔。铅笔容易丢,到时候找不着了就会出麻烦,于是参谋们就用绳子把铅笔接起来,系在扣眼里,铅笔别在肩章里。 旧日本军队除了参谋之外,将官也挂绶带,但将官的绶带是金色的,和参谋不同。那么当参谋的将官怎么办?——挂参谋绶带。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位置,只有陆大毕业生才能得到“参谋证书”,才有资格当参谋。 陆大毕业生毕业时会发一个纪念章,这个纪念章有点像日本天宝年间的制钱,所以陆大毕业生也被称为“有天组”,而非陆大毕业生则被称为“无天组”,有无天组的将官,但绝对没有无天组的参谋。所以将级参谋是挂参谋绶带而不是将官绶带。 后来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东条英机面对日本的颓势,打破了日本军队军政军令分离的传统,认为搞个一元化才能转败为胜,就一身兼任了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离得不远,都在东京的三宅坂,东条来来去去的挺方便,就是老得换东西——换肩章绶带。东条英机到了陆军省就是陆军大臣,是将官,得挂将官绶带;而到了参谋本部就是参谋总长,得扛参谋绶带,要不然就进不了作战部办公室。 作战部门口有持枪卫兵站岗,闲人免进,那守门的卫兵就只认“参谋总长”,不扛上参谋绶带,你就是“东条英机大将”而不是“参谋总长”,他就能端起刺刀不让你进去。其实也不至于那样,偏偏东条又是个被石原莞尔称为“能够圆满守住仓库里十挺以下机枪的上等兵”。别的不行,就这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现得不错,所以就成天把那绶带换来换去。 言归正传,陆军大学校是陆军的最高学府,甭管他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在学历至上的日本,陆军认为陆军大学校的毕业生就是精英。所以不管合适不合适,到最后就成了“无将不是陆大出”了。 话说回来,这陆大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有问题也是在败战后总结反省时才发现的。当时也没有人注意到。 就这样,一帮不知政治、社会为何物的人们,受了张良的教育,上着韩信的岗,还被给予了刘邦的权力,被大家尊为“精英”。会做出什么事情出来呢? 不但做不出好事,从根本上说,就做不成事。 那位要说了,你给解释一下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吧。您别急,这就解释。 (待续) 注:本文为俞天任先生作品《有一种战犯叫“参谋”》节选。《大家》将在未来陆续连载书中精彩篇章。本书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各大书店均有销售。ISBN:9787802411838。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