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日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0年10月1日,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该计划以国际合作、数据共享为主旨,目的是全面绘出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搞清DNA碱基对序列,以期破译出完整的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基
因组计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5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沃森和克里克等人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至1990
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科学家认为,通过对每一个基因的测定,人们将能找到新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关于人类生长、发育、衰老、遗传病变的
很多秘密也将随之揭开。
计划启动以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12月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1999年12
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至今该计划
更是频频传来新的研究成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个国际合作计划,它从一开始就宣布了“国际参与,免费共享”的公益宗旨。人类基
因组计划实施以来,破译生命密码的进程不断加快。该计划的进度一再加速,这与参与这个项目的1000多名各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和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
优化和进步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展望基因科学带来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一些科学家也对基因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表示了忧虑。地球能否承受得起越来越多的长寿
人口?使人如此透明的基因档案会不会引起基因歧视?我们能保护住自己的基因隐私吗?一些在现在看来完全无害的技术可能同样会为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如何完善
预警机制呢?
1979年10月1日
巴拿马运河条约
1979年10月1日,根据美国和巴拿马两国所签订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巴拿马运河改由两国共同管理至2000年1月1日,之后巴拿马共和国将全部收回运河的管辖和管理权。
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运河航道。位于中美地峡,是连接马城和科隆克斯托巴尔港的一条国际贸易枢纽通道。运河通航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之间航程缩短5000-10000多千米。
1903
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以一次性支付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租金”25万美元为代价,取得单独开凿运河的权利和对运河两岸宽16.1千米
的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运河于1904年开始动工,1914年8月建成,次年正式通航,1920年开始向国际开放。

巴
拿马运河全长81.8千米,宽152-304米,水深13.5-26.5米。沿全程建有三座船闸。运河起自加勒比海,经一段人工开凿的航道,至加通三级船
闸,水位升高25.9米,然后进入进入加通湖区,通过开挖地峡分水岭形成加利亚德航道,再过米拉弗洛雷斯双级船闸,水位再降16.45米,达到太平洋海平
面,最后经弗拉门科岛进入太平洋。通过运河的船舶一般为45000吨级,最大为65000吨级,最大通过船舶长度为297米,船舶最大宽度为32.58
米,最大吃水12.04米。时速8-18海里。船舶通过运河平均需要17小时,其中航行时间为10小时。每年通过运河的船舶量约为14000-15000
艘次,通过的货物量以亿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