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劳伤解一:中气、阴虚阳虚、阴脱阳脱

 zjycy 2013-10-02

  第四卷劳伤解,大概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从正气虚的角度来讲,后一部分从邪气实的角度来讲。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充足,就不会有邪气致病,所有疾病都是正气本身先出现问题,然后邪气乘虚而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元御认为,正气虚的根源,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在于本身,是自己不会养生。所以他在引言里讲到:“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就是讲人体本身的正气要顺应天道,顺其自然地去养生。本身正气是很充足的,因为欲念过多,忧劳过重,这一切统统称为劳伤。当然也包括像困难时期,百姓生活困苦,辛勤劳作,但是不能果腹,这也算劳伤。总而言之,自身正气不能得到很好的颐养,慢慢便会衰败,正气一虚,百病丛生。

 

  《四圣心源》从劳伤解开始讲具体的疾病,劳伤解也是所有疾病的提纲。劳伤解也是阴重气虚而致病的意思,治疗时注重扶助人体正气,而正气尤以中气为主,所以第一小节讲“中气”。《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就是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土斡旋就是脾升胃降,己土升,戊土降,只有中气充足有力,中气不虚的时候,中土才能够斡旋枢转,才能正常地升降。一旦中土虚了,中气升降斡旋力量不够的时侯,就停滞在中焦,或者说壅堵在中焦,中土郁而为病,黄元御首先强调中气。中土气虚,首先温运中土,因为中土斡旋是一气的枢纽和根源,调整好中气,就等于把一气的源头把握住了。所以好多疾病,不管是慢性还是急性,在用药的同时,适当枢转一下中土,就是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药,帮助消化的药,见效会很快,根源就在这里。

 

  从五脏六腑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正气只有虚的时候,没有实的时候,一旦正气虚,必然因虚而生邪。凡中土为病,都伴有湿气。中土斡旋不利的时候,如何去用药,黄元御给出了《四圣心源》第一个带药量的方子——黄芽汤。前面的方子都是只有药没有量,只是表一个法。

 

  黄芽汤是治疗中气不运,中土枢转不利的方子,是四圣的群方之首,跟桂枝汤在《伤寒论》里的位置差不多。为什么叫黄芽汤?黄是土之色,代表中土之气,芽是一股生发之气,黄芽汤就是枢转中土,恢复中土这股生气。黄元御讲:“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黄元御对道家有自己的体会,《四圣心源》这本书里没有明显写到道家的东西,在这个地方,明确提出道家的一些观点。“黄芽汤”这个名字蕴含了道家的学术思想,不管道家还是中医,都是大道相通,原理上都是一样。

 

  黄芽汤组成: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方义: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一面扶助正气,一面渗泻湿气。

 

  人参这股气,与五脏之气比较接近,清润缓和,好的人参吃了之后,那股气能够非常缓润地进入五脏六腑当中。《神农本草经》里说,人参主补五脏,直接补益五脏之气,是非常好的一味药。《内经》讲,人是裸虫,是土气的一个动物,全身都属土,五脏六腑虽然各有各的气,但都属于土气。所以补益中土之气,用人参直接补益五脏,是最直接的,最快的,效果最好的。

 

  甘草固守中土,味甘,偏固一些。干姜辛辣辛香,味辛能运,味香能散,颜色是黄的,形状是浑圆的,都是入中土的象,干姜是温运中土最好的一味药。我在临床上用药,95%以上都会用干姜,就是用来温运中土,湿气盛时用生姜。茯苓性平,气淡,渗利湿气。

 

  人参把虚的中气直接补益一下,干姜辛温走散,让中焦动起来,该升的升该降的降。甘草把中气固守一下,不要散开了。茯苓淡渗利湿,把中土存的湿气,渗利一下,引湿气外出。这样正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能够自如。黄元御解释:“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所以,黄芽汤虽然简单,实际上考虑得很周全。辅助正气,祛除邪气,恢复中焦斡旋,都考虑到了。

 

  所以黄芽汤,体现了《四圣心源》整个的理论体系,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在人体单纯正气比较虚,只有一点湿气的情况下,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的疾病,大部分比较复杂,邪气比较多,郁结比较重,这时用黄芽汤,效果就不理想,因为完全符合黄芽汤的病症并不多。但是,劳伤解之后,所有疾病的方子,都可以看成是黄芽汤化裁而来。

 

  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所有疾病,都可以是看成是由中土不运、湿气中阻这种简单的病情演变而来。打个比方说,中土湿气比较多,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湿气慢慢会演变为痰湿,成为痰浊,痰浊比较粘滞,阻碍整个气机的流通,就会引起木气的郁滞。这个木郁是比较重的,会出现明显的上火,睡不好觉,容易着急,气短,这是痰浊与木郁并重的一种病情。如果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由气郁演变为血瘀。血瘀形成之后,可能会出现疼呀,麻木呀,出现层次更深的一些疾病,头痛呀,腰腿痛呀,慢性的增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痰浊,木郁、血瘀,都有。若再加重,各种郁浊胶结在一起,形成气机结滞,气就郁结在那个地方,动不了,这时可能会出现比较重的病,可能会出现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可能出现象肿瘤等一些比较重的病。

 

  治病就是祛邪气的过程,慢慢地把邪气一样样,一层层地去掉,当大部分邪气去掉的时候,只会剩下单纯的正气虚。治上几个月,光剩下中土不运了,这时用上黄芽汤病就好了。

 

  邪气化痰,湿气化痰的时候,要用化痰药;痰浊木郁,同时存在的时候,要用上舒达肝气的药;血瘀结滞同时存在的时候,要用活血化瘀,破结,散气。不同层次的邪气,用不同的药,相对应的处理。治病无非是补正气,祛邪气。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圣心源》任何一个方子,你只要理解透了,能够灵活加减变化,每个方子都可以治疗所有的病。所以麻瑞亭老先生,《四圣心源》的一个下气汤用好了,可以把所有的病都治好,所有的病都可以用下气汤来化裁。同样道理,因为《四圣心源》的理论很圆融,任何地方都可以周流一身,任何方子,只要你理解好了,都可以灵活加减化裁,治疗任何疾病。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学习理论、方药,不能学得太死,主要是学习治病的思路。

 

  我从来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原方有哪些药我也记不住,也不去记,只是理解他的意思,学习他用药方法。然后在临床上,用这种思路,随机用药,什么病象就用什么药,也不需要记方,这多简单呀。黄芽汤是《四圣心源》群方之首,提供了治疗中气的思路,主要是温运中土,加以利湿,扶正祛邪。中气是源头,中气没问题,其它问题都好办。

 

  接下来是阴虚阳虚,阴脱阳脱,阴阳两方面的治疗。中土之气升则为木,降则为金,化现为左右两路升降之气。左路木气向上升达,是由阴出阳,阴升为阳的过程;右路金气往下敛降,是由阳入阴,阳气敛藏为阴精的过程。简单说就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升降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阴虚阳虚的问题。

 

  黄元御大部分情况都是从正气角度来讲,邪气方面讲得少。现在临床多数疾病都是邪气盛,正气虚,治疗时往往先祛除邪气,再扶助正气。但是,用药的依据,主要是正气,即便有邪气,也要考虑正气的强弱来决定如何用药,所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黄元御是围绕一气的虚实升降,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来讲治病的方法。至于正气虚的基础上有什么邪气,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派,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随手拿过来就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所以《四圣心源》的所有讲解、阐述,主要都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如何去调理正气而不是祛邪气,这一点大家要意识到。

 

  什么叫阴虚?从一气周流来讲,右路阳降为阴,由阳入阴。人体阴精的源头,藏于下而源于上,根源在上面,火气能藏,才能产生阴精。火气不藏,郁火外泄,耗灼阴液,就会伤阴,产生阴虚。所以,凡是阴虚,必然是金水之气不能敛藏,或者说是《四圣心源》里面讲的相火,火气郁在上面,不能自己收藏,消耗阴液,导致的阴虚。所以呢,要补阴一定要藏相火,把火气降下来,恢复金降水藏的状态,这个气右路要往下走,才能源源不断地去收藏,才会产生阴精。右路要降,经过中土,需要中土之气斡旋,运转。戊土能降,胃气能往下走,整个右路之气才会降下来,所以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治疗的时候,都会用到中土的药。任何时候都要强调中气,阴虚并不是单纯用滋阴的药就可以了。滋阴的药比较凉润,偏于往下走,阴精是要藏的,往下敛降,藏起来,所以还要用一点收藏补肾的药,用一点枢转中土的药,这样才有比较好的效果。

 

  阴虚他给了一个滋阴的方子,叫地魄汤(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煎大半杯,温服)。第一个是甘草,守运中焦,中焦如果转不动,用上滋阴药,也不能运化,滋阴也就无从谈起。麦冬,玄参,都是滋养阴精。麦冬偏上,偏于润降肺气;玄参偏于润藏肾气,一上一下,金水二气都得颐养。芍药清清郁火,是单纯从滋养的角度来用药。半夏是镇降,往下走的药,还能化中土的痰湿之气。五味子,是酸收敛藏的药,五味子的这股酸收之气,还算柔和,收藏又比较有力,能够从上面的肺气一直收藏到下面的肾气。大量的五味用上之后,补肾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不光有滋养的药,还有引导一气敛降潜藏的药,就是半夏、五味子。

 

  牡蛎比较阴柔,偏于镇降。地魄汤用煅牡蛎,偏燥一些,可能是怕过于滋腻,用牡蛎温燥湿气。实际上,他用牡蛎主要是镇静心神,用他的话就是敛神以帮助藏精。精气不藏,往往是因为神气外散了,所以牡蛎主要是从神的层面用药,五味子是从气的考虑来用药,麦冬、元参是从滋阴,接近有形的角度用药,层次不一样。我的体会,真正阴虚比较重,火气比较盛的时候,直接用生牡蛎效果会更好。地魄汤只有七味药,牵扯到四个方面:一个是运转中焦的,一个是滋阴的,一个是敛藏一气的,还有一个是镇降心神的,从四个方面同时用药,就是要把这股气降下去,藏起来。他说:“是以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就是说我们用药的时候,要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帮助一气动起来。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并不是缺什么加上什么就好了。整个一气都在动,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也是一个动态的虚。一定要从阴精化生的源头,帮助一气流通,自然而然地化生阴液,化生阴精。这样治疗的话,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一劳永逸。如果看见阴虚就来点地黄、山药,在正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也有用,但是眼界就比较窄了。你看,黄元御的地魄汤,滋阴是从整个一气周流,至少是看了一半的视野。由上到下,整个一气的敛降收藏,全程来用药,从几个层面来用药,从整个病势的全局来用药。所以我们学黄元御的方子,一定要学会这种思维,站在全局的高度,判断病势。然后根据一气周流的整个状况,从全局角度去调整,去恢复整个一气的周流,让一气该升的升,该降的降,邪气该祛的祛,正气该补的补,实际原则也很简单。你看他讲的阴虚,主要是从右路敛降的角度让它降下来,这就是从源头来治。

 

  阳虚,是左路不升引起的,火神派最擅长的是升发左路,很多人都知道要用附子,要用桂枝,要用干姜。黄元御给出的升达左路的方子——天魂汤,干姜、桂枝、附子都有,姜附桂全了。但是他不仅仅用这些,仍然用了人参、甘草来滋养中土之气,用了茯苓来渗利湿气。因为一旦阳虚,中土枢转力量就弱了,中土运转不利,必然产生湿气,所以他用茯苓来渗湿气。阳虚,本质上就是一气不能由阴出阳,不能升达。所以用药要用附子、桂枝温散,鼓动。由阴出阳要消耗阴精,所以要用人参,补益中土之气,人参是偏阴的一个药。实际上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上桂枝和附子。中土运好了,再用桂枝、附子从左路升达一下,动起来,升起来,阳虚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你看他治阳虚,不是单纯辛温行气,也是用全局的角度,运中焦,扶助一气,祛湿气,然后才用辛温行散,鼓动一气升发的药。所以你看,天魂汤左路主升,地魄汤右路主降,都不是单纯的辛温升散,也不是单纯的清凉滋润,都是从全局的角度用药,推动整个一气。天魂汤是帮助一气从左路慢慢地升达为木气;地魄汤是帮助一气由右路慢慢地敛藏,收藏为肾气,都用到了运中焦的药,都注意到了中焦土气斡旋的重要性。

 

  除了统观全局,还有一个细节,天魂汤六味药,六为水之数;地魄汤七味药,七为火之数。天魂汤是扶阳的方子,一气鼓动而散,由阴出阳,会伤阴,所以他用了六味药。六为水之数,主收藏,从布局上来看,已经暗含了防止一气升散太过的意思。地魄汤,滋阴的方子用了七味药。七为火之数,滋阴凉润之药,容易伤及阳气,所以从用药的味数来讲,地魄汤就暗含一股火气,防止这个药过凉伤阳。所以,大家学方子的时候,一些细节要去体会,不光是看用哪味药,什么药量,而是要体会整个方子的用意,方子的布局,每个方子都是针对一种病势,针对一个生病的局面,从整体上去处方。所以地魄汤,降气滋阴而不忘扶阳,天魂汤助阳升达而不忘收藏,保证一气的圆融,有升有降,有出有回。

 

  阴脱和阳脱就是阴虚阳虚比较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向外脱散之象。阴脱,象遗精、出血啊,这都算是阴脱;而阳脱呢,象这种阳气随着血汗啊突然外泄,一气欲绝。阴脱和阳脱的治疗方案,跟阴虚阳虚完全不一样。

 

  阴脱的方子是乌肝汤,我们知道阴虚他用的是地魄汤,是偏于收敛的一个方子,而乌肝汤呢,用附子、干姜、桂枝,虽然也有人参、首乌这种算是滋阴的药,但主要还是温阳的药,阴脱的时候用温药,大家注意一下。阳脱用兔髓汤,阳虚用的是天魂汤,是温散的药,是温散的方子。兔髓汤主要用的是牡蛎、元参、五味子、龙骨,是收敛的药,用药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就是在阴脱阳脱的时候,他用药的方向,跟阴虚阳虚的时候用药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升到顶点是火,藏到底点是水,水火立极。阴脱阳脱就是水火两极已经败了,水火都站不住了,才会出现阴脱和阳脱。阴脱就是水败了,阴液下脱,这个时候,就急需固守水火两极。水主藏,藏极而生,由藏转升的枢纽,少阴为枢啊,水火都属少阴。火主散,火盛宜藏,要转下来,自己能藏蓄。所以阴脱的时候,急需阴液固守,然后再助一气升达,让下焦,水这一极,恢复收藏然后又能升达的特性,要它能升起来;而阳脱的时候,要急救回阳,把阳气拉回来。这样水火两极就能够重新立住,两极固守,阴阳升降的格局才能形成,如果水火两端都败散了,阴阳升降的格局也就溃散了,一气周流那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在阴脱和阳脱的时候,黄元御老先生给出的方子,用药的方向,跟前面阴虚和阳虚的方子都完全不一样,这都是急症。黄元御在《长沙药解》里提到,“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金木之气,左升右降,要顺其本性,不遂其性就会产生各种病症。治疗就是升达木气敛降金气,就是阴虚阳虚的思路。水火是两极,要逆其本性,不能恣其所为。火性炎上,水性润下,如果火就任其炎上,都散了,水就任其润下,就流失了,水火一上一下都散脱了,一气周流就断了。所以火要收藏水要升发,才能够固守各自的位置,起到立极枢纽的作用,形成阴阳升降的格局,一气才能够圆融持续地周流。阴阳立极,要能实现物极必反的枢纽作用,维持整个一气升降周流的格局。

 

  一般情况下,阴阳都能各守其位,不会出现阴脱阳脱,只考虑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去去浊气,去去郁结,病就好了。出现阴脱阳脱,水火不能立极守位,这是重症急症,当务之急就是恢复水火的本位,所以阴脱时要急救温升,阳脱时要急救敛藏,这就是乌肝汤和兔髓汤的本意。

 

  虚阳外脱时,用兔髓汤,虽然也有附子,但更多的是龙骨、牡蛎、玄参、五味子、人参、半夏,大队的敛藏之药,加了一点附子。所以,真正阳虚比较重的时候,绝对不能单纯用附子去散,本来阳气就快脱了,再用附子去散,可能去的更快,阳气脱散之时一定要赶紧藏。《伤寒论》里,四逆汤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通脉四逆,把干姜、附子量加大,通脉四逆还不能解决,就要通脉四逆汤加人尿、猪胆汁,为什么加人尿、猪胆汁呢,因为人尿、猪胆汁都是往下收的、往里藏的,阳气虚得越厉害越要赶紧往回藏而不是往外散。有人认为阳虚就要把阳气往外散一下,用大量附子温通一下,这个思路本身就是错的。阳虚的越厉害,越要注重阳气的回收。所以我们看乌肝汤和兔髓汤这两个方子,要理解他的意思,阳脱要往回收,阴脱要往上升。

 

  阴虚阳虚,阴脱阳脱,黄元御给出的方案不一样,着眼点非常高。一气周流的全局,既有中土斡旋,又有左升右降,还有水火立极。正常情况下中气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运转固守中气;然后左右路升降不行的时候,要助一气升降,治疗阴虚阳虚;如果水火出现问题了,阴脱阳脱了,马上固脱救急,恢复水火立极的格局。

 

  劳伤解开篇就把这几个方面点出来,讲的很透彻。所以我们用药,可以与黄元御有所不同,但是立法不能有丝毫的相异,不能偏颇一丝一毫,必须完全照搬。大道本身就是如此,不照着这个办就是逆天而行,逆天则亡。所以你看,中气、阴虚阳虚、阴脱阳脱就把整个一气周流全都讲完了,如果把这几点都理解透了,就可以治病了,剩下的就是熟能生巧,灵活化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