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负呼唤“有限教育”

 阡陌躬耕 2013-10-02
 

减负呼唤“有限教育”

 李奇勇

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的形势、任务和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今天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模式已由线性增长飞跃为几何级数的增长。一个人,就算穷其一生,苦读不辍,能够掌握的知识,也不过沧海一粟。通过个人的博学强记,想要融汇古今、学贯中西,恐怕只能是神话。面对急速膨胀的知识海洋,只有有限生命并怀抱多种人生梦想的人们,只能取一瓢饮

  纸质的书本,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已逐步让位于既能海量存储、又可即时运用的电脑。技术的兴起,更是将无限信息、爆炸知识的收集、保存、分类和运用变得十分便捷。知识不必记忆,运算依靠机器;知识不再神秘,随取随用随新已成现实。旧式教育的苦读,在知识的海洋里犹如驾舢舨而远航,费力而未知前途,徒劳而难抵彼岸。

  新形势下,我们选取哪些知识供基础教育学习?我认为,学习这些知识,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可留出更多的时光让孩子亲自去创造和体验;掌握这些知识,不需要对个人禀赋提出过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满足、成功和趣味的感觉;拥有这些知识,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大脑空间,孩子们可以摆脱旧的思维惯性,更高速地创新,激活个体生命的活力。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选取这些知识,不能因循旧教育的那一套。若是还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的功利观念,成为知识越多越成功这一伪命题的俘虏,势必造成中学想大学的问题,小学读中学的功课,幼儿园干小学的事情。减负还是会无奈地成为知识的敌人,愚昧的帮凶,既无内应也无外援,彻底成为一句空话。

  要坚持摒弃基础教育阶段书要苦读的片面观念,回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中华传统教育思想,让下一代在新的基础教育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部分学术工作者生存状态的描述,不该是对普通大众的要求。普通人在中小学里要培养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本的热爱,培养出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而不是相反。不能让书要苦读的伪命题成为过度教育的通行证,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泯灭了很多人对学习、对书本的感情和兴趣,甚至因为读不进去,逼得部分人成为辍学生新文盲。这是新的基础教育使命所不容许的。

  新的基础教育是在知识爆炸、地球成村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全民族每一个人开展的文明传承的启蒙教育。海量知识和人人参与的两个无限因子,在知识越多越成功书要苦读的伪命题指引下,被传承文明这个巨大的责任驱使,很容易走向过度教育的深渊。过度教育的两个字,不知扼杀了多少少年对知识的向往、对学习的爱好,甚至已经极大地窒息了整个民族的创新活力和聪明才智。

  新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有限教育,或者称为适度教育。虽然知识背景和面对的人数依旧是无限的,但我们紧紧扣住文明传承的启蒙教育这一根本任务,不奢求、不虚荣、不浮夸。我们只干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中要依靠什么,和谁一起,这就足够了。明确了目标、任务,基础教育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就完全清楚了。我们只需要有限的知识,能够回答上述的问题就可以,而不需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全都掌握,或者能多掌握就尽量多地掌握。基础教育的学制可以缩短,内容大幅减少,难度刚好合适。当学习的内容有限、难度有限、负担有限,再说减负就成了笑话。

  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铿锵有力,但千百年来人类对幸福、成功的感受从未改变,那就是在掌握自身命运前提下的自尊和博爱。由此我们相信,教会学生做人、开启未来之门的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也应该从未改变,或者说它的核心内容永远都不会改变。这些知识不会太多,但十分要紧。这就是有限教育。(作者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3年3月27日第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