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发现乾隆年间殿试卷 卷上要写祖孙三代(图)

 五马山麓 2013-10-04

重庆发现乾隆年间殿试卷 卷上要写祖孙三代(图)

药毒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图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保存至今的乾隆时期殿试的文章

 

 

只看楼主 回复

发表于 06-11-02 14:23:50
药毒的签名档
药毒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沙发

乾隆殿试卷曲折到重图

  “这可是宝贝,弄坏了不得了。”昨日,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顾乐进手带白手套,小心翼翼从柜中取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的殿试卷。存世200多年并“来”到重庆,这中间有段传奇故事。

  卷子上要写祖孙三代

  “这是我们馆藏里面考取功名最高的一个:第二甲第十一名。”顾乐进介绍,卷子宽约10厘米,长约45厘米,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川绵州罗江县人李调元殿试时所写, 封面是墨笔字“殿试举人臣李调元”,以及朱砂批字“第二甲第十一名”。卷内第一页是李调元本人童试、乡试的考试记录和祖上三代名字、功名,第二页是封印。其后就是一篇标准的八股文,约1600字,封底是清代礼部的朱砂红字。

据悉,清初出题字数一般在二三百字,涉及二三件事。康熙开始题目五六百字,分列四项。到李调元时,乾隆已将殿试内容于考前一天,令读卷大臣秘拟八条,再从中选定四条,由内阁两位读卷官亲自书写,入夜传匠刊刻。

  进士及第后,李调元担任了吏部文选司主事,后调任广东,历任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等职。由于酷爱文学、著述颇丰,他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

  “那时考进士,要查祖孙三代。”记者在顾的指引下,在殿试卷上发现,应试者除介绍自己所读书籍外,还要特别介绍曾祖父以来三代人是否入仕、曾读过《四书五经》哪些内容。
发表于 06-11-02 14:25:24 只看此用户   回复
药毒的签名档
药毒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板凳

  差点被虫鼠吃掉
  “这份试卷差点被虫、鼠吃掉。”顾说,清初殿试地址在天安门外,后礼部请试于太和殿外的台阶下,遇到风雨天改在太和殿东西的庑廊下。雍正元年殿试时天气寒冷,皇帝特恩准今后在大殿内两旁考试。李调元试后,殿试原卷和其他殿试卷一起存入内阁大库。
  然而经年累月,随着改朝换制,加上看管不善,不少殿试卷要么被吏役偷走,要么被虫鼠吃掉。
  殿试卷辗转来渝
  宣统年间,储存殿试卷的房屋漏雨,朝廷决定修缮,于是派人清理。当时任史官的傅增湘(后任民国教育总长)本想查找些康熙、乾隆年间名人的殿试卷加以保管,结果都没有了。只在剩余的卷子里找到包括李调元试卷在内的部分殿试卷,于是对其收藏。
  建国初始,傅增湘本想把这些试卷捐给四川大学。但在西南文教部协调下,最终决定捐给重庆图书馆。
  小名词
  殿试 又称廷试,是封建帝王选拔国家高级人才的一种规制。它源于汉唐,定制于宋。汉时各地推举贤良,皇帝亲自加以策诏。汉以来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让应考者对答,谓之对策。唐代武则天时曾在洛城殿策试贡士,是殿试的开始。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及殿试。在皇宫的殿廷上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的考试叫殿试,殿试考中者称进士。清朝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明令废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