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科场第一案——唐伯虎舞弊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where5 2022-12-24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明朝果然很有料》-120


【江南第一才子】

弘治十二年,苏州城外十里长亭,一行人正在为一个儒生饯行。此人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玉色襕衫,正是一幅明代生员打扮。众星拱月之中,他眉宇间一幅掩藏不住的意气风发,身边还有新婚妻子何氏相伴。

这位儒生将迎来人生一件大事,赴京参加会师,在场人们脸上却丝毫看不出一丝紧张。好友祝允明甚至带来当地两位著名官妓,当场为他弹奏起琵琶。软语吴歌助兴,仿佛哥们不是即将出发,已经是衣锦还乡。

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理所当然,儒生此行不过是走走形式。以他的才华,此去目标当直指三甲,落得个二甲都算得上失败。

儒生自己也是志得意满,他一杯杯饮罢众人相敬的践行酒。酒至极酣,登至道旁山上,潇洒地将酒杯一丢,口占诗歌一首: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其实以诗歌本身角度来看,这首诗难称上品,只是放到当时那个酒酣耳热的环境,胜在应景。

儒生吟罢,也不管那么许多,便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想来,下次归来,当已是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他就是弘治年间著名神童,时人称为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后人更熟悉的是他的字“伯虎”。

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是个酒馆老板,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也算衣食无忧。

有点物质基础,唐光德自然是希望儿子走读而优则仕的路线,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这个长子自小极其聪慧,读书极不认真,人家都在拼命补课,他倒好,上课心不在焉,下课从不复习,喜好涂涂画画不务正业。

就是这样随意的学习态度,唐寅成绩依旧吊打一众同学,小小年纪属实学霸无疑,也在街坊邻居中逐渐传出神童之名。

可惜神童不怎么学好,为让他收心,18岁时父亲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希望他娶妻生子后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唐寅却拒绝在家庭为他安排好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他依旧放飞自我,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

俗话说不经过大起大落,人生不会圆满,不要好的唐寅终于在弘治七年起迎来了重大打击。不到两年,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先后离世,家境也逐渐衰落下去。

这段时间唐寅借酒消愁,放浪形骸,表现出破罐破摔的苗头。熟人看到他连连摇头,这怕不是又一个仲永的故事。

好友祝允明不忍看他颓废下去,反复规劝道,既然入了府学,就应该有个读书人的样子,自古科举便是改变人生的不二法门。摆在你面前就两条路,展示自己神童的实力,或是干脆脱去青衫,当一个浪荡的平民拉倒。

图片

这一年唐寅已二十七岁,蹉跎数年好时光后,他终于决定悬崖勒马,潜心读书。唐寅告诉祝允明,你给我一年时间,我静心一年专心读书,拿下解元(举人头名)易如反掌耳。

弘治十一年,唐寅果然在应天府乡试中一举夺魁,那年中举的135人中,唐寅名字高居第一。

应天府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乡试,它不仅包括了南直隶(今天江苏、安徽)的才俊,参加人员还有南京国子监的诸多优秀生员。打个比方,就是今天高考江苏卷和偏远省份卷子的区别,要想在这个级别的残酷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不是有才就可以的,必须得非常有才。

这个解元的含金量十足,往往被视为下一级会试头名“会元”的有力竞争者,新科南京乡试解元唐相公一时间万众瞩目,三甲功名似乎唾手可得。

带着这样的期许,弘治十二年,唐寅告别家乡父老前往京师。这一年,唐寅二十九岁,风华正茂,锋芒更是逼人,恰似一口出鞘的宝刀。

他的眼中,唯有以十八岁中进士的李东阳、二十一岁中榜眼的程敏政两位神童为榜样。程敏政也早听说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的好友司经局洗马梁储,正是唐寅乡试的主考官。梁储非常欣赏唐解元,回京后为他大力宣传,并向翰林学士程敏政盛赞唐寅的才华。

一个爱才,一个视之为偶像,新老两代神童就像两块磁石,不可避免地在京师接上了头。恰逢梁储当时即将离京去外地赴任,唐寅为感谢梁储的知遇之恩,便恳求程敏政作一篇序文,以收入自己送别梁储的集子中。

程敏政自然欣然提笔,挥毫写就。这篇求者无心,写者无意的随意小作,后来成了葬送两位神童前程的实锤证据。

应该说,唐寅中举后又有点故态复萌的意思,他一头扎入温柔乡买醉,时常喝得昏天黑地。祝允明有点担忧,便写信劝说:是千里马不是看表面,还要看他的品质,一时的得意千万别太张狂。

顺便再说一句,祝允明就是祝枝山,吴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生于生于官宦世家,他的外祖父,便是当年馋杀于谦断送自己前程的徐有贞。或许是有感于此,祝允明希望好友不要重蹈外祖父覆辙。

另一位世交好友文徵明也劝道:唐寅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你要注意,不要搞到最后一事无成啊。

唐寅并没把朋友的劝告放在心上,他写下《与文徵明书》,态度嚣张,言辞尖刻。信中大意是:我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和我交朋友。对文徵明的劝告不但不领情,还要与文徵明断绝关系。

图片

不能否认唐寅确实有才华,应天府乡试解元难度固然不小,可他接下来要过的会试和殿试两关更是绝非易事。

要知道科举考试没有卷面分数,没有标准答案,蕴藏着极大偶然性。与唐伯虎同列明四家的文徵明,从26岁考到53岁,进了九次考场,仍然一无所得。无数名满天下的才子一辈子没能考中进士,甚至中个举人都是奢侈。

唐寅不管这么多,他眼中只有李东阳、程敏政这般前辈。青衫在身,神采飞扬,信手拈来俱是“铁肩担道义,生为人杰。巨笔着文章,死亦鬼雄”的豪迈诗句。

落第?不存在的!

就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和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师会试的道路。

此去路途遥远,他还相约了一个朋友徐经。

【明代科场第一案】

徐经,江阴人,来自巨富之家,富到什么程度呢?徐家筑有专门藏书的“万卷楼”,里面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朋友们都说“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

这样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为徐经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他在弱冠之年就成为乡试举人,中举时间比唐寅还要早三年。到了弘治十一年,徐经决定再次踏上会试之路,这次他约上了知交莫逆,吴郡著名文士唐寅,两人说好同船赴京会试,一道考取功名,快意人间。

唐寅虽狂放,奈何家道中落,囊中确实是张扬不起来,有徐经这么一个有钱的好朋友同行,他当然是乐得笑纳。两人自吴中泛舟而下,一路吟诗唱和,饮酒作伴,仿佛这一路是旅行而非考试,好不逍遥快活。

两人抵达京师,徐经继续大把撒钱,带着随从骑着高头大马在街头驰骋,寻访世交故旧,一时间“都人瞩目者已众矣”。

如此直到春闱结束,唐寅、徐经虽恃才放旷,亲历会试后也不免有些惴惴。须知卷子一交,后面的评卷便只能听天由命,两人所能做的唯有等待而已。

这一年,朱佑樘指定的会试主考官是李东阳,副考官程敏政,这两位考官也称“总裁”。他们率另外十八名同考官负责阅卷及评定名次,也即是传说中的“十八房制”。

还未放榜,一个惊人的消息已在京师流传开来:天下瞩目的会试考题泄露,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早已得知题目,并从中获益。

消息的源头来自户科给事中华昶,华昶的消息来源是“风闻”。

华昶是言官,风闻奏事是他的权力,据说这种奏事制度最早由宋仁宗发明,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治吏,给了言官极大的弹劾自由,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都可上奏,即使是上奏错了,也不追究奏报者的责任,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风闻奏事。

涉及科举大事,朱佑樘不可不察,他指派主考官李东阳进行调查。

图片

华昶上疏时间是二月二十七,李东阳接受任务是三月初七,此时阅卷和录取工作早已结束,新科进士名单已经出炉,只是还未张榜招贴。

这样情况下,李东阳的破案思路很明确,只要查询唐寅和徐经的名次,如若两人果然名列进士,甚或唐寅真的中了会元,那华昶的弹劾可能是真的;如果两人名落孙山,弹劾也就无从弹起。

按照这个思路,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首先查询已录取的三百份卷子,并没有唐、徐的名字。为防万一,他又组织其他考官翻阅了几天其他卷子,觉得这份录取名单并无问题。于是回报朱佑樘,此事并不存在,为平息众人疑问,并将成绩张榜公布。

按说事情查到这里,已经没什么问题,唐寅和徐经既不在录取的三百人之内,泄露考题之说也没有真凭实据,这桩案子可以到此结案了。

但是弘治皇帝这次不想就这样不了了之,搞了半天这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华昶撒谎,要么是唐寅、徐经撒谎。他下令把唐寅、徐经、华昶统统收入诏狱,一定要问出个是非曲直。

这下捅了言官的马蜂窝,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风闻奏事一向可以免责,如今华昶竟然被下狱,瞧皇上这意思,是要给华昶来个诬告反坐。

这一招只适用于民间法律,怎能加诸于言官身上,此例一开,以后谁还敢风闻奏事。

更荒唐的是,身为主要嫌疑人的程敏政安然无损,提出控告的华昶反而被逮捕,公平何在,正义何在?

言官们纷纷要求将程敏政一并逮系入狱审讯,同时一场营救华昶的行动也在展开。

同考官之一,华昶的同事,工科给事中林廷玉跳出来指出,主考官程敏政的行为非常可疑,疑点多达六处。处处流露出他与唐寅、徐经有过私下交易的内幕,兹事体大,皇上还需明查。

言官甚至把火烧到了李东阳身上,他们通过人肉搜索发现,李东阳和徐经之间也有些不清不楚。具体表现为,徐经曾经求李东阳给他父亲写墓志铭。

众人据此推论,莫非李东阳也参与了受贿?

案子越闹越大,眼看就要不可收拾,朱佑樘决定自己亲审。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小院正在写的新书《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众号〖小院之观〗上以连载的形式与大家探讨,欢迎斧正,在页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 中能查看已发布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