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唐伯虎,被妻子看不起,被世人唾弃

 昵称40044036 2020-09-21

提到风流才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伯虎。

我们的影视与民间传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情风流的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人尽皆知。

但是,真实的唐伯虎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一、少年风流

1、少年交游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

唐伯虎生于大明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为农历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并不是盛传的寅年寅月寅时。

唐伯虎的父亲苏州阊门内皋桥南畔吴趋坊的一家酒店的店主,叫唐广德,他读书不多,儿子生于“庚寅”年,于是便给儿子取名叫唐寅。唐伯虎的弟弟出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为“丙申”年,所以他的弟弟就叫唐申。

唐伯虎还有一个妹妹,比弟弟唐申大,但无姓名生辰记载。

父亲唐广德善于经营,人缘也好,酒店生意很好,唐家的生活渐渐步入小康。

九岁以前,唐伯虎除了照顾弟弟妹妹,就是到父亲的酒店里帮忙,他帮忙杀鸡宰鸭,出入于社会底层人物之中。

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商人的社会地位低。商人有了钱,便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在唐伯虎九岁那年,唐广德给他聘请了举业老师,他希望儿子通过科举改变社会地位。

在唐家不远的地方,是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刘昌的家,成化十六年(1480),刘昌去世,他的大儿子刘嘉絠(ǎi),随母亲从洛阳回到苏州老家。唐伯虎便在此时,结识了刘嘉絠,二人情如兄弟。

当时的读书人,都把精力放在科举时文上,很少有关注古文的。刘嘉絠自幼受到父亲影响,偏爱文史,唐伯虎受他影响,也对古代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唐伯虎对古文的爱好,引起了另一个同样爱好古文的才子祝枝山的关注。祝枝山(1461-1527),本名叫祝允明,因右手有枝生手指(即有六指),故自号枝山。祝枝山听说吴趋坊唐家酒店的大儿子爱好古文辞,但欣然前往拜访。

这一年,唐伯虎十五岁,祝枝山二十四岁。本来是前辈拜访后辈,但祝枝山来了两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唐伯虎都没有见他,但过了几天后,唐伯虎便写了两首诗,投赠祝枝山,于是两人结为莫逆之交。

跟祝枝山结交后,在祝枝山引荐和带领下,唐伯虎进入了苏州的士人圈,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声名渐起。

同年,唐伯虎还结识了他的一生挚友文征明。文征明比唐伯虎小八个月,他七岁时才能站立,十岁了才会说话,所以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但他的父亲文林说“此儿他日必有所成”,后来的事实证明文林确实独具慧眼。

唐伯虎的这些朋友,都是因为对古文的爱好而相互吸引走在一起。他们认为,科举时文只是程式化的应试工具,而古诗文才能陶冶性情,提升修养。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另类。

十九岁那年,唐伯虎娶了普通人家徐廷瑞的二女儿,徐氏性情温和,端庄大方,精于女红。

2、风流怪诞

少年的唐伯虎,人生顺利,加上才气过人,活得意气风发。他与祝枝山等人,看不惯当时的假道学,于是故作狂诞,做出了许多“出格”的行为。

唐伯虎曾和张梦晋二人,赤身裸体在府学的泮(pàn)水池中打水战,这种行为,相当天今天在北大的未明湖中赤身裸体地戏水。

一年大雪,唐伯虎与张梦晋、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大街上唱莲花落,要到钱后买酒在寺庙中畅饮,还说:“这样的快乐可惜不能让李白知道。”

唐伯虎与祝枝山还喜欢相互戏谑,某年夏天,唐伯虎访祝枝山,恰逢祝枝山大醉,他赤身裸体,他纵笔疾书,唐伯虎戏问:“无衣无褐,如何过冬?”祝枝山答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唐伯虎除了喝酒,就是喜欢狎妓。而文征明就不同,他虽然在文学爱好上跟唐伯虎相同,但行为上却很老实,于是唐伯虎就喜欢作弄这位好友。

一天,唐伯虎与众友在石湖上纵饮,他将妓女藏在舟中,然后邀请文征明来一同饮酒,酒至半酣,唐伯虎突然叫妓女出来,文征明大为惊诧,便要辞别,唐伯虎叫妓女拉住文征明,文征明大叫,几次想跳水,最后买了艘小船逃走。

唐伯虎还有一些恶趣味,比如有一次,他与朋友出游,看到一处茂盛的果园,他们便想翻墙偷果,唐伯虎先上,结果翻过墙后,掉进了厕所里,他爬出来后,蹲在一旁不说话。外面的朋友等了许久,不见他出来,便说:“唐伯虎一个人吃独食,肯定都吃饱了。”一个少年朋友说:“我们也翻进去吧。”于是率先翻入,也掉进厕所里。唐伯虎看着他说:“你也要来吃这个吗?还好我没有说话,才能与你共享。”接着其它朋友也翻进来,掉在厕所里,众友相顾大笑。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唐伯虎,过得确实挺快活的。

唐伯虎画像

二、中年巨变

1、家庭巨变

唐伯虎第一次人生巨变,是亲友的逝世。

弘治四年(1491),唐伯虎人生第一个好友刘嘉絠去世,刘嘉絠只比他大两岁,此时刘嘉絠才二十三岁,为了悼念好友,唐伯虎费尽心力收集刘嘉絠的诗文,编成《刘嘉絠遗稿》。

三四年后,唐伯虎的父母妻子,相继去世,他qey的妹妹,也在婆家自杀。这一切,都发生在唐伯虎二十五岁之前。

在写给好友文征明的信中,唐伯虎说:“不幸多故,哀乱西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

整个唐家,只剩下他跟弟弟唐申,这对唐伯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唐伯虎自读书后,便不事生产,父亲死后,酒店便没人管了,家中的积蓄渐渐耗去,生活日益艰难,唐伯虎只好替人写墓志来赚取生活费。

2、高中解元

父母死后,唐伯虎变得非常消沉,生活更加放纵。好友祝枝山不愿看他继续消沉下去,写来一封信开导唐伯虎,劝唐伯虎参加科举。

虽然他们都不喜欢科举时文,但祝枝山说,才华必须施展出来才能令人信服,志向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实现,而只有科举一途,才能让他们得到他人的认可。

在祝枝山的劝慰下,唐伯虎想起了父亲对他的期望,于是他决定花一年时间来准备科举。

唐伯虎十五岁时,便考得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此时,唐伯虎要准备的乡试。明清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

但唐伯虎在乡试前的科考,便遇到了刁难。因为参加乡试的人数太多,明朝自正统九年(1444)开始,规定生员必须通过由提学官主持的科考且成绩优异者,才能取得乡试的资格。

而唐伯虎科考时的的提学官,是方志。此人对古代文学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是无用之学,所以他非常排斥崇尚古文的生员,同时他又非常看重德行。唐伯虎崇尚古文,又行为放纵,自然入不了方志的眼,方志甚至在公开场合批评过唐伯虎等人的行为。

果然,科考成绩出来,唐伯虎被置下等,失去了乡试的资格。唐伯虎一下急了,他赶紧去找文征明的父亲文林,求他想办法。文林得知后,一面安慰唐寅,一面立刻去找苏州知府曹凤。文林向曹凤说明来意,并把唐伯虎的文章拿给曹凤看,曹凤看后大为赞赏,称唐伯虎是“龙门燃尾之鱼,不久将化去”。在曹凤的力荐下,唐伯虎才在录遗中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中旬,唐伯虎约上好友文征明、徐祯卿、钱贵等人,一同去南京参加乡试,二十八岁的唐伯虎,第一次走上科举之路。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在八月初八日,试《四书》义三道;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试论一道,诏告表选作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在八月十五,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令唐伯虎高兴的是,这次考试的题都不偏僻。

考完试便是等待放榜,在等待放榜的日子,南京秦淮河边的岁月场所,少不了风流才子唐伯虎的风流印迹。

放榜的日子来临,在榜单上,中举人共一百三十五名,而榜首,就是唐伯虎,他高中解元。同来的钱贵,也中了举人。

唐伯虎苦读一年,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了解元,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同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征明和徐祯卿,都在这一次乡试中落榜了。

高中解元后,唐伯虎意气风发,他在主考官梁储、刘机主持的宴会上,写出了著名的《金粉福地赋》,名颂一时。

回到苏州,苏州知府又为此次乡试中举的举人设宴庆祝,解元唐伯虎,一时风头无两。

但另一边,他的好友文征明却苦闷极了,他将考试的情况,写信告知父亲文林。文林知道文征明性格内敛而且喜欢自责,便立马回信安慰文征明,并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将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不得不说,文林看人的眼光,非常准确,他将唐伯虎的优点与缺点都看得十分清楚,“恐将无成”四句,竟成了唐伯虎人生的预言。

唐伯虎绘画

3、科场案发

风光了一阵子后,唐伯虎却愁了起来,因为他没钱进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虽然到北京参加会试的路费,都是由官府提供,沿途的驿站提供车马乘坐,但到北京后的住宿,以及一些应酬所花的费用,唐伯虎却拿不出来。这便是他多年不问产业的后果。

好在一位富家子弟,给他伸来了援手。江阴富家子徐经,也要去北京参加礼部的会试,于是邀唐伯虎一同进京,到北京后,徐经找了一家离贡院较近的客栈,因为房价高,入住的客人少,环境清幽,非常适合备考。

到北京后,唐伯虎拜见了他乡试时的主考官,一是尽师生之礼,二来也想打听会试的主考官,增加考中的几率。

当时,安南国王去世,弘治皇帝派梁储前往安南册封嗣王。唐伯虎参加了送行的宴会,宴会上还有负责教授皇太子的礼部右待郎程敏政。在席上,每人给梁储写了一首送行诗,席后,唐伯虎请程敏政为他们写的诗作序。

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初六,弘治皇帝命礼部尚书李东阳、礼右侍郎程敏担任本次会试的主考官。

会试跟乡试一样,都是三场,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第三场考试结束后,经过十多天的批改,最后将录取者的姓名挂于礼部衙门口,这场会试便圆满结束。

然而,正当考官阅卷接近尾声,即将拟定草榜之时,一场改变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命运的事件爆发。

二月二十七日,户科给事中华㫤(chǎng),奏报主考官得贿泄题。

会试第一场开始之前,《论语》题已经传诵于外,第二场开始之前,表题又泄露出去,第三场之前,又有策之第三问、第四问泄露出去。这些题目,都是程敏政泄露给徐经,徐经又泄露唐伯虎,因为唐伯虎口无遮拦,可能被别人听去,最后传到了华㫤的耳中。

弘治收到奏报后,下令礼部调查回奏,因为涉及朝廷高官,礼部的回奏很谨慎,说华㫤一定是有所听闻,才有此奏报,但风闻之事,未必为真,建议将程敏政看中的举人重新批改,并将放榜日期推迟到三月初二。

事发之后,唐伯虎等人没有立即被捕,而是到了三月初七,弘治才下旨将唐伯虎、徐经和举报者华㫤下狱。

为什么举报的华㫤被抓了,而程敏政却没有下狱呢?这是因为程敏政是弘治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现在又是自己儿子的老师,弘治皇帝显然有心偏袒程敏政,定下举报不实的调子。

在镇抚司的审问中,徐经坚持说华㫤是诬陷,但是到了朝廷上的审讯时,途经突然翻供,说程敏政确实收了他的金币。会试的考试官之一林廷玉也上奏折说,华㫤所陈,并非空穴来风,并暗指弘治皇帝包庇程敏政。结果林廷玉也被抓了起来。

弘治皇帝考虑了十多天后,终于放弃了对程敏政的袒护,于四月二十二日下旨逮捕程敏政。程敏政被抓后,徐经的供词又变,说他给程敏政送金币是向他求学。

这场科场案最终的判决是,“敏政、经、寅赎徒,㫤等赎杖”,也就是涉案人员交钱赎罪了事。

总结这场科场案,是徐经向程敏政送金币,打听到了部分题目,然后唐伯虎和徐经预作文章,却被旁人听了去。唐伯虎在《与文征明书》中说:“侧目在旁,而仆不知。”出卖唐伯虎的,很可能是他的一位朋友。

这次科场案的判罚,实际都不重,但对程徐唐三人,在声名上无疑有很大的影响。程敏政在出狱后,便发痈而死。唐伯虎被叛充吏役,虽然还是吃皇粮,但地位低下,且不许应试。顺便提一下,王阳明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他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当时在京的吴地官员吴宽,一直关注唐伯虎的遭遇,在唐伯虎的判罚出来后,吴宽动用自己的关系,将唐伯虎派为浙江布政使通吏,并写信给当地官员,请求照顾唐伯虎,但唐伯虎不愿为吏,没有就任,而是回到了家中。

唐伯虎书法

三、晚年落魄

1、六如居士

科场案发后,唐伯虎所有的风光,都一去不复返了。

当他回到家里,与当初乡试后回家的情形,完全不同了,这一次,他是带着耻辱回家的。

唐伯虎在写给文征明的信中说:“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反顾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扉有长物。”

一个人受了伤,家便是最后的避风港,但是他回到家中,连他的妻子都不愿意正眼看他了。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不知娶于何时,但此次科场案后,唐伯虎便将她休了。

为了赎徒,唐伯虎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回到家中,已是家徒四壁,他自己休了妻,光棍一个,但弟弟跟他还未分家,他的侄儿才三岁,一家人的生计让他处处发愁。

唐伯虎只能卖文卖画求生,但因为科场案的人生污点,前来求画求文的人很少。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只好向一直支持他关心他的挚友文征明求助,于是他写下了饱含血泪的求助信《与文征明书》。

在这封求助信中,唐伯虎说:“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希望文征明“捐狗马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

在文征明、祝允明、沈周等好友的帮助下,唐伯虎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书画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

书画谋食之余,唐伯虎便饮酒读书度日,一天,唐伯虎读到《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伯虎顿时想到,这不就是他的人生写照吗?他曾高中解元,风光无限,为天下士子所羡慕,如今一朝散去,尽被世人所唾弃。于是,唐伯虎便自号”六如居士“。

唐伯虎画像

2、桃花庵歌

书画生意有所起色的,唐伯虎又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与少年时的风流不同,现在的他更像是自我放逐。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唐伯虎反复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思考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停留在当下的享乐上。

他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既然无法成为别人效仿与尊敬的楷模,那就成为别人眼中的另类。唐伯虎还给自己刻了一枚闲章:“江南第一才子。”

放浪形骸的唐伯虎,渐渐连家庭也不顾及了,他的弟弟唐升,再也忍受不了他的荒唐行为,跟他分了家。

唐伯虎的行为,连他的挚友文征明也有些看不下去,他写信给唐伯虎,说他操行奇邪,有失斯文。这一封信触动了唐伯虎的敏感的内心,他立马回了封信《答文征明书》。

在信中,唐伯虎十分不屑文征明的劝告,还说自己二十年来,一贯如此,要是看不顾,就别做朋友。

结果,文征明并没有真的跟唐伯虎绝交,可以说,能得文征明做朋友,是唐伯虎一生之幸。

自从跟弟弟唐申分家后,唐伯虎便不愿回皋桥旧居,他时而寄居寺庙,时而去朋友家里打秋风。但这样四处漂泊,终非长久之计,于是打算营造一处自己的居所。

唐伯虎看中的是皋桥西北廖家巷里双荷池旁的桃花坞,这里原是北宋章质夫所筑别墅的一部分,因多栽桃李,成了当地人游春赏花的好去处,到了明代,这里已经成了菜地和花园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唐伯虎三十六岁,他看到桃花坞的风景,但已经想象自己的新居的样子,并写下了《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这首诗是唐伯虎的代表作,诗中营造出了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不在管世间名利,不在乎人间是非,他只愿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桃花仙。

但是,诗好写,房子却不好建,因为要钱。

为了建房,唐伯虎只好四处卖文卖画筹钱,又向朋友借了一些。正德元年(1506)桃花庵开建,正德二年春天,双荷池旁的桃花庵初步建成,此后又增建了梦墨亭、学圃堂、寤歌斋、蛱蝶斋等,到正德三年峻工。

3、宁王来聘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他自己真的看穿了吗?

显然不是。

唐伯虎的疯癫,只是人生失意时无可奈何的佯狂,实际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希望能有所作为。

这不,机会来了。

正德九年(1514)夏天,远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寄来重金,聘请唐伯虎入幕。

宁王朱宸濠,素有狼子野心,他恢复了被废除的护卫,同时建立阳春书院,招揽天下贤士,为他日后起兵制造天下归心的舆论。

跟唐伯虎一起接到聘书的吴中文士还有文征明、谢时臣、章文等人,除了文征明,他们都接受了宁王的聘书。对于为什么不接受宁王的聘书,文征明说:“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意思是,像宁王这样的作为,哪里是能安心当个藩王的人。显然,文征明继承了父亲文林的识人之术,他一眼看出了宁王的狼子野心。

唐伯虎虽然犹豫,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聘书。

唐伯虎到宁王幕府后,宁王“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唐伯虎除了跟宁王谈诗论画,就是参加一些应酬与游览。在宁王府中,唐伯虎渐渐看出了宁王的狼子野心。

宁王朱宸濠,一方面招揽天下名士,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另一方面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为日后起兵做准备。这些唐伯虎看在眼里,惊在心里。宁王一旦起兵,唐伯虎作为幕僚,免不了杀头的罪。

于是,唐伯虎只好设法从宁王幕府中安全脱身,关于唐伯虎是怎样脱身的,目前有不同的说法,王世贞说,唐伯虎看出宁王谋反意图后,便装疯卖傻,每当宁王派使者来找他,他就“纵酒箕踞漫骂”,甚至赤身裸体露出阴私,宁王觉得他真的疯了,就放了他。

我想宁王不至于看不出唐伯虎是不是装疯,但唐伯虎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就放了他。

正德十年(1515)三月中旬,唐伯虎回到了桃花坞。回来后,唐伯虎休整了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此时,他又想起了的好友文征明,他与自己同样接到宁王聘书,却有先见之明,拒绝受聘,经历此事,唐伯虎对文征明彻底心服。

文征明一生参加九次乡试都没中,而自己第一参加乡试就中了解元,但文征明虽考不中,但其文章德行为天下所重,而自己却在会试中留下了难以洗清的人生污点。

两人同时接到宁王聘书,但文征明的识人之明,让他免遭祸害,而唐伯虎又多了一个人生污点,而且将来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唐伯虎给文征明写了一封“检讨信”《又与文征明书》。在信中,说文征明“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虽然文征明比自己小八个月,但他愿拜文征明为师,并说:“非词伏(服)也,盖心伏(服)也。”

文征明画像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伯虎的真性情。从《与文征明书》中向文征明求助,到《答文征明书》中要与文征明断交,再到《又与文征明书》中向文征明拜服,他们两人的深厚友情让人感动。

正德十四年(1519),唐伯虎刚过五十岁生辰没多久,宁王朱宸濠便起兵造反,这让唐伯虎内心担忧不已,他不知道朝廷秋后算账会不会算到自己头上来。他把自己关在桃花庵内,生怕别人把他当成宁王的同党,他还给自己写了一首《百忍歌》,反复诵读。

宁王的造反,只四十三天,就被王阳明平定,朱宸濠也被王阳明活捉,幸运的是,唐伯虎因为脱身得早,没受到朝廷追究。

4、凄凉逝世

对于唐伯虎的风流,骆玉明在《纵放悲歌》中说:“唐寅的放浪行为之中,深蕴着巨大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社会统治力量表示蔑视的态度。……唐寅的行为,是一个天赋极高、真诚热情的人受畸形社会压迫的结果。”

少年时的唐伯虎,因为对假道学不满,所以故意以荒唐怪诞的行为来反抗。中年时的唐伯虎,经历科场案,人生跌到谷底,他找不到出路,只能通过酒色来麻醉自己的精神。到了晚年,又做了反贼的幕僚,人生处于惊惧之中,唯有纵情声色,来释放内心的恐惧。

大概四十五岁左右,唐伯虎娶了第三任妻子,大概是想延续唐家香火,可是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王宠的儿子。

五十多岁的时候,唐伯虎还梦到自己再次进入科举考场,醒后写了一首诗,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二十年后,梦到科场,还会“心尤悸”,可见当年的科考案对唐伯虎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晚年,唐伯虎疾病缠身,他说“老我近来多肺疾”,大概是得了肺病。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初二日,唐伯虎带着一生的遗憾,在贫病中死去。在人生最后的节点上,唐伯虎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生在人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一个愤世嫉俗、坎坷失意的唐伯虎死了,另一个风流多情的唐伯虎却在民间活了,五百年后,唐伯虎点秋香人尽皆知,但多少人知道,唐伯虎曾被妻子看不起,同样也被当时的人看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