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风流不止于青楼!

 精读君 2022-03-21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84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081天

明朝时的苏州叫苏州府。
 
那时唐广德家道中落,就在苏州府的正街上开了一家小酒馆。
 
要知道“士农工商”,在明朝选择从商,就像现在种田掏大粪一样,多少有点儿处在社会底层的味道。
 
不过好在酒馆生意不错,生活小康,尚有富余。
 
成化六年,也就是1470年,唐广德长子唐伯虎出生。
 
自此江南苏州府的烟雨中便多了一位俏公子的身影;
 
明朝文学界的谈资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伯虎书、画、诗三绝,是明朝著名的大才子,但他的一生却坎坷流离风雨飘摇,让人唏嘘不已。
 
01

据唐伯虎的族亲后代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全集序》记载:唐氏是以国名为姓氏。
 
其始祖唐辉为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

唐辉之曾孙唐瑶、唐谘皆为晋昌太守。

唐谘之子唐揣,唐瑶之子唐褒皆封为晋昌公。

唐褒的来孙唐俭跟随唐太宗起兵晋阳,封为莒国公。

唐俭的后代或居晋昌郡,或居晋阳郡。

唐俭的后代唐介在宋皇佑为侍御史,因直谏被贬至淮南。

唐介的后代唐泰在明代为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之难。

唐泰的后代分居在白下桥李间。

唐伯虎家族属于白下桥李间近支。
 
到唐伯虎父亲唐广德时家族已经没落,老父亲虽然从商却有一颗文人雅士之心,对唐伯虎抱有厚望,希望唐伯虎能登科入室,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所以唐伯虎年少便入私塾念书。
 
“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
 
唐伯虎小时候读书很努力,别人摸鱼、抓鸟、玩泥巴,他一心读书,闭门不出,连家外面的街道都不认得,而且志向远大,有鸿鹄之心。
 
父亲唐广德殷殷期盼,唐伯虎智商在线,再加上日夜苦读,1485年16岁的唐伯虎考中秀才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一下名动苏州府。
 
科举之路关卡重重,分别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考试范围是州县,考中合格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
 
虽然秀才只是功名路的起点,可当时通过率也在10%上下,比现在的一本录取率只低不高。
 
或许以前你对穷酸秀才之类嗤之以鼻,但这纯属误解,其实秀才就已经淘汰了80%的读书人。
 
至此,唐伯虎才华外露,才子光环直逼头顶,苏州府内无不另眼相看。
 
02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白瓦青灰,唐伯虎在诗情画意的姑苏里挥就狂放。
 
如果李白的狂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么唐伯虎的狂便是“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伯虎最喜欢的是扮乞丐,讨钱。
 
一年除夕,唐伯虎和祝允明、张梦晋装扮成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沿户乞讨。
 
然后他们拿乞讨来的钱买上大量好酒,一路吟啸咏唱奔出姑苏城外,找个破寺庙,生好火就开始痛饮。
 
他们非常开心,举杯感叹:“李白或许都不知道这样的快乐吧!”
 
此时的唐伯虎举止洒脱,不拘一格,带着狂野叛逆的青春气息,一副十足活成自己的样子,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唐伯虎仰慕以往豪杰,却不屑参加科举。
 
人生正得意,快活似神仙,家有贤妻,玩有老友,出门人敬重,父亲管生意,考啥科举,这样的生活不要太爽了。
 
不出意外,一定是有意外的。
 
1494年唐伯虎24岁,父亲去世,此后母亲、妻子、妹妹、儿子相继离世,家境败落。
 
麻绳专挑细处断,唐伯虎的不幸一串又一串。
 
那些年唐伯虎真的是难过到不行,以至于白发渐生,容颜憔悴,同时加上不懂资产管理,日子过的十分勉强。
 
后来,祝允明等朋友动之情晓之以理劝说唐伯虎参加科举。
 
唐伯虎望了望米缸,他说:“好。明年,按理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抛弃它。”
 
唐伯虎的口气很大,我猜当时祝允明肯定想用鞋底打他,要知道祝允明前后考了多次都未中举。


03

1497年唐伯虎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又跑到妓院喝酒玩耍了。
 
这事在提学御史方志看来简直有辱斯文,一点也不像正经读书人,他十分厌恶,于是唐伯虎在录科考试中被流掉了。
 
可是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为唐伯虎求情,才得以保全,录于榜末。
 
1498年唐伯虎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也就是三元中的解元。
 
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有点厉害,是有资格做官的。
 
29岁的唐伯虎再出手又是省状元,实力杠杠的,再一次震惊苏州府,波及全国文人圈,粉丝翻翻。
 
那时,唐伯虎喝醉了酒时常觉得北平就是他的。
 
他在《领解元后谢主司》一诗之中写道: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此时的唐伯虎有凌云壮志不甘樵渔一生,梦想官场一战辉煌,他挺想当大官的。
 
1499年,摩拳擦掌,30岁的唐伯虎蓄势待发,赴京参加会试。
 
此刻,名动天下的唐伯虎要做的是挑战读书人的巅峰——连中三元。
 
会试路上偶遇江阴富商之子徐经,徐经对唐伯虎崇拜有加,愿意报销唐伯虎一路吃喝玩乐花费,只求伴其左右。
 
于是风流才子和富商公子的组合成功,一个有才一个有财,春风得意,狂气十足。
 
04

当年考官出题另辟蹊径,几乎大部分的考生都是交白卷,得了鸭蛋。

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答案,就是唐伯虎和徐经,主考官程敏也表示将在两位中选出今科状元。
 
后来户科给事中(负责审批有关财税方面政令的官员)华昶弹劾会试考官程敏政徇私泄露考试题目,收受江阴考生徐经及唐伯虎的贿赂。
 
原来考试之前,徐经曾拜见过程敏政,还送过丰厚的见面礼。
 
此消息一出,震惊朝野,科举取士,国之根本,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是天子震怒,令礼部议处。
 
礼部立案后,将华昶、程敏、徐经、唐伯虎都下了监狱,但是审理了好几个月也无所获,没有实证,没个定论。
 
为平息谣言,肯定科举的绝对公平。最终这场莫须有的科考舞弊案以悲剧结束,相关人员全部受罚,徐经、唐伯虎被勒令永远不得为官,只能为吏。
 
关于唐伯虎会试舞弊案的史书记载中曾言:“事秘,莫能明也。”
 
唐伯虎才名在外,又是以苏州府秀才第一名进入乡试的,在乡试中也是以第一名解元进入会试,实力加身,耐打的很,怎么可能作弊呢?
 
很有可能,唐伯虎只是成为了一只杀鸡给猴看的“鸡”。
 
唐伯虎受罚的原因,第一是,与徐经交往密切,受其牵连;第二是唐伯虎狂妄自大,锋芒毕露,招人嫉妒。
 
同场考完试的徐经,心情大好,开席请吃饭,大吃大喝期间情绪高涨,他们都在猜测今年的会元。作为当时的红人,狂放不羁的唐伯虎喝高了之后大放厥词:“你们都不要猜了,我肯定是今科状元。”
 
唐伯虎好友文征明的父亲,曾经给过唐伯虎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唐伯虎虽然少年成才,但是为人轻浮,以后必然是要吃亏的。
 
结果真的一语成谶。
 
你太耀眼,总有人想把你涂黑,该低调还得低调,我们要默默的努力然后以绝对高度惊艳所有人。
 
后来唐伯虎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有人劝他稍微委屈自己,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
 
唐伯虎大笑,这不是我想要的。
 
至此,一声叹息,唐伯虎对前途心灰意冷,于是他开始寄情山水,放任自我。


05
 
他登上了名山高峰,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他看到名川河流,洞庭、彭蠡。
 
期间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是这个厚脸皮的中年男人,不但不养家,拿上银子又出去浪了。
 
唐伯虎对于自己游历世界的经历还蛮自傲的,他完全没有考虑未来的生活怎么过,或者说他还是自负的,认为自己声名在外,挣钱很容易。
 
唐伯虎游历再次归家后大病一场,家里就更穷了,只能靠卖文卖画为生,不得不说挺惨的。
 
可是唐伯虎并不这么想,他坦言了自己的志向,还为此赋诗一首《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我画画那么好看,很多人愿意出钱买画的,我不愁,这样就挺好!
 
36岁时,唐伯虎选中姑苏城北桃花坞,筑了桃花庵,载了桃花树,成了桃花人,过上了浪漫无拘无束的生活。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他此时致力于绘画,常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
 
唐伯虎从小极具绘画天赋,师从大画家沈周,出师有名。
 
他的画作比诗文和书法更胜一筹,在明朝画画界排名是数一数二的,最关键的是他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都厉害。
 
后来在绘画上文征明、唐伯虎、仇英和沈周称"吴门四家"。

 
06
 
1514年,唐伯虎44岁。这一年唐伯虎又栽了一个大跟头。
 
皇帝的叔叔宁王花重金应聘唐伯虎去府上当幕僚,唐伯虎眼瞅着是个机会,心中熄灭的梦想死灰复燃。
 
他想的不只是钱财上的富足,他更期待宁王许下的仕途前程,他想登堂入室大展拳脚,他想收心敛性一展官场抱负。
 
可是最终他发现,宁王礼贤下士是想广收天下名仕,招兵买马,以备谋反之用。这可把唐伯虎急坏了,这运气也忒背了,脑袋都栓在裤腰带上了。
 
无奈之下唐伯虎便装疯卖傻,吃屎喝尿,裸奔于众,这才让宁王相信这人是真疯了,就把唐伯虎赶出去了。
 
后宁王起兵反叛,被平定,唐伯虎逃脱杀身之祸。
 
从此以后,唐伯虎备受白眼,各种难听流言四下纷起,唐伯虎虽然心大,可终究是凡人,心中自然委屈伤心,从而渐趋消沉。
 
后来,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取《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意思是:“在佛菩萨眼里,事相上虽有不同,理上完全没区别,所以佛菩萨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唐伯虎此时或许才是真正的心灰意冷吧,不强求了,不解释了,这一生就用平常心对待吧!
 
一首《叹世之一》表达心声。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唐伯虎“从不炼金丹不坐禅”到“六如居士”到“皇天老早安排定”,他居然开始信命了。你能明白唐伯虎自宁王事件后所受的打击吗?他心里的火真的熄灭了。
 
往后几年唐伯虎在桃花坞中风雨飘摇,凄凉落寞。
 
1523年,54岁的唐伯虎病逝,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凑钱安排后事,葬于桃花坞北。
 
临终前作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对于“死”唐伯虎并没有害怕,形容的也是豁达,就当去异乡生活了。
 
至此,一代明朝文豪生涯就此落幕。
 
我长叹一声,内心不禁惋惜,不过转念一想,人生如意能有几人?况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唐伯虎的一生就留给历史评价吧!
 
作者:琴晴情卿,精读读友会会员。琴棋诗画都喜欢,柴米油盐也乐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