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下的攸县人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3-27

□ 谭特立

▲清代湖南贡院外墙(资料图)

▲清代湖南贡院旧址说明(资料图)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正途,始于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历代攸县人参加童试、乡试、会试、廷试四级科举考试,出类拔萃者不胜其数。

童试

乡塾起蒙,无论年龄大小,均称儒童或童生。童生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案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县试由知县主考,府试由知府主考,院试由省学政主考,考试组织严密,录取名额有限。清雍正三年(1725年)以前,攸县录取生员的限额为15名。雍正三年,皇帝下诏令,郡县学文风优势者,可增加若干名。攸县邑绅朱世荣,认为攸县学额可广,具呈省督,省督于是给攸县增加5名,此后厘定攸县生员每届录取数为20人。清康熙年间,督学蒋慎斋来长沙主持郡试,得攸县陈之駓卷,惊叹为“鹰翮摩空,鸡彝在望”。陈之駓与攸县另一位生员单羽臣被拔为前列,有“十二城两秀才”之誉,攸县才子一时名动湖湘。取得“秀才”资格者,可在县学、府学或州学继续深造,均称“入泮”。“入泮”成绩最优者,享受公粮,称“廪生”;不享公粮者称“增生”;初入府、州、县学称“附生”。在府、州、县学的秀才必经科考(取得高级应考资格的预备考试)及格者,方可参加省会举行的乡试。清顺治丁酉(1657年),入清以来第一次乡试中举者,攸县的邓永芳、龙起田,就是从“廪生”参考的。

殿试

会试之后,旋即举行殿试,由皇帝在宫廷内亲自面试,也称廷试。殿试分一、二、三甲取录,取录者具称“进士”。一甲取3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甲进士取录后立即授官。二甲、三甲分别取录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分别授官。

攸县自宋至清末成进士者82人,其中宋元22人,明29人,清31人。最早中进士者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癸未科的文元望、文元美兄弟;此外,渌田蔡家四兄弟蔡承植、蔡思穆、蔡永甲、蔡承向分别于明万历庚辰(1580年)至万历戊戌(1598年)连续四科四中进士。龙塘刘三策、刘蛟、刘俊3人分别于清康熙壬辰(1652年)庚辰(1700年)联捷进士。

史载,攸县没有考中状元的。但查阅攸县《龙塘刘氏七修族谱》,据载“明正统壬戌(1442年)廷试,龙塘刘俨为状元及第,授翰林院掌院学士”;明景泰辛未(1451年)廷试,龙塘刘升为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明成化丙戌(1466年)廷试,龙塘刘定之为探花及第。龙塘刘氏于元末明初由江西永新炎村迁攸县高和,定居龙塘。始迁祖刘兴生,字石湖,号牛山学士,颇有远见,在白鹭山创白鹭书院,培育县里的学子成材。书院办得很有特色,明云南布政使何楚英、兵部右侍郎王伟等就是通过在白鹭书院学习后,中进士而踏入仕途的。后来王伟在题《龙塘八景》诗中,对白鹭书院特加赞许,称刘氏子孙(从龙塘白鹭书院)中试为官者不计其数。

攸县第一位探花,是元泰定甲子(1324年)廷试第三名的柏树下泉塘的张公大。张公大(1296-1385年),别号罗浮居士,以性格憨直疏略,不为当事所许,探花及第后,授广西大和州判。当时的知州喜怒无常,张公大以廉平辅佐,获得当地儒民赞扬,后升杭州太守。时杭州民生凋敝,鄙而侈靡,张公大效白居易、苏轼以俭素为民,以身作则,使民日丰。

由进士而入翰林院者,攸县有10人。翰林院为文翰荟萃之地,始设于初唐,至宋称翰林学士院,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清沿明制,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进士前列者受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学习,成绩优异者,可升授翰林院编修,或为翰林院检讨。不能升者,分任主事、中书、行人、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攸县入翰林院任掌院学士(翰林院长官)者,为明正统年间的刘俨;为翰林院编修者有明景泰年间的刘升、明正统年间的刘定之、清同治年间的龙湛霖;为翰林院检讨者有明宏治年间的易舒诰、清乾隆年间的陈梦元、清嘉庆年间的刘昌期和谭国仁;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有明正统年间的王伟、清道光年间的夏恒、清同治年间的刘常德。最末进入翰林院任检讨的是清嘉庆己巳殿试中进士的谭国仁。他善诗词,值皇帝诞辰,作《恭庆万寿呈七律十二首诗》,其中第四首云:“菲材何幸际昌隆,雨露分沾帝里中。竿执潘溪成皓首,葵依魏阙抱丹衷。随班雀跃恩光照,锡宠鸠扶礼数崇。敬缀芜词宣蹈咏,渌溪潋艳醉春风。”这首诗叙述他71岁中进士入翰林,对皇上的感恩之情。据称,嘉庆皇帝看到所呈之诗,十分高兴,下诏给他加升三级。从谭国仁古稀之年入翰林一事可以看出,封建社会读书人为求得一官半职在科举这条独木桥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省会(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乡试。乡试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闱”即考场。应试资格有府学、州学、县学生员科考及格者及其他送选者。逢子、午、卯、酉年开考的叫“正科”,遇庆典加科的称“恩科”。考试由礼部派员主持,考试后发正榜,凡取录者称“举人”。前五名称“五魁”,“五魁”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举人有文科、武科之分。据清同治《攸县志》记载,明清以来攸县文科举人112人,加光绪年间谭西泉、龙际云、龙漳、龙溥霖、康刘煌、符劢相、易翔、龙绂年等8人,合为120人。

宋元明清以来,攸县文科举人共248人,其中乡试第一名(即解元)者有5人,他们是:元天历己巳科(1329年)谭圭、元元统癸酉科(1333年)陈毓、明洪武甲子科(1393年)贺守真、明永乐戊子科(1408年)李子春、明正德丙子科(1516年)罗星。

中乡试第二名(亚元)者有6人,他们是:明隆庆丁卯科(1567年)蔡思位、清顺治庚子科(1660年)蔡寿生、清康熙辛卯科(1711年)刘森、清雍正丙午科(1726年)张光甲、清乾隆庚寅科(1770年)张祖穆、清道光辛卯科(1831年)文舒敖。

明清时期,攸县武科中举者34人,其中为解元者有:清乾隆丙辰科(1736年)文承彩、清乾隆戊午科(1738年)旷经邦、清乾隆庚午科(1750年)陈兆兴。

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考试至清光绪废除为止的近600年间,湖南164场乡试中,每16场就有一名攸县人夺魁,获解元称号,夺魁人数排在全省前列。

会试

每三年集各省举人在京城考试,称会试。会试由各省派公(官)车送举人进京,因此举人进京会试称“公车”。正科逢乡试第二年春在礼部贡院举行,因多在3月,故称“春闱”。第一名称“会元”,取录者称“贡士”,也称“试进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攸县在会试考中“会元”者,有元至正甲申科(1344年)皮嵩,明正统年间刘定之,清顺治戊戌科(1658年)邓永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