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病三十四——带状疱疹

 学中医书馆 2013-10-07
案65、蛇串疮(带状疱疹)
患者,吕某,女,48岁,2012年5月16日诊。
主诉:左肩牵及左颈部疼痛10余天,出现疱疹一周。
患者10余天前突感左肩牵及左颈部疼痛,左上臂抬起及活动受限,在本镇医院按“颈椎病”治疗3天,疼痛逐渐加重,转诊于县医院,经X光摄片确诊为颈椎病,带药回家治疗5天疼痛仍有增无减。一周前左肩及颈部出现大片水疱,表皮发红,触及疼痛剧烈,经本村卫生所治疗无效,今就诊于本所。
刻诊:左颈及肩部出现集簇状水疱,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触之剧痛,约5*12cm。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痛苦病容,呻吟不已。查舌体胖大质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诊断:带状疱疹—肝胆湿热化毒。
1、用《医学心悟》瓜蒌散、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龙胆草、制川乌。
炒蒌仁30g,红花10g,粉甘草10g,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2g,太子参15g,生姜15g,大枣7个,龙胆草10g,制川乌10g,泽泻30g,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5g。  3剂,水煎服。
兔丝子100g,碾粉,用小磨油调成糊状,涂局部,1天3-4次。
2、新癀片48片,           4片,  3次/日。
   卡马西平片100mg*8片, 1片,  2次/日。
   阿昔洛韦片60片         3片,  5次/日。
5月20日二诊:水疱结痂,皮色转淡,疼痛大减,精神及食欲好转。查舌质转淡,苔腻已退,脉弦滑。药已中病,上方再服2剂。
上药服完,痊愈。
案66、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赵某,男,28岁,2005年7月诊。
主诉:右胁部出现疱疹3天。
患者3天前右胁部出现疱疹,局部微痛,就诊于本所。
刻诊:右胁沿肋间呈带状红肿,高出于皮肤,上有集簇性水疱,前后均不超过中线,轻度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带状疱疹。选用余国俊经验方—瓜蒌散。
1、瓜蒌仁50g,生甘草10g,红花10g,加马齿苋60g。 3剂,水煎服。
兔丝子100g,碾粉,用小磨油调成糊状,涂局部,1天3-4次。
2、新癀片36片           4片,  3次/日。
   阿昔洛韦45片,       3片,  5次/日。
   聚肌胞针6支,        2支,肌注,隔日1次。
二诊:上药服完来诊,见水疱已结痂,红肿已退。停服西药,中药再服1剂,2天后来诊,病已痊愈。
案67、胁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李某,男,76岁,卢氏县官坡乡人,2003年9月诊。
主诉:右胁部剧痛难忍3年。
患者3年前患“右胁部带状疱疹”在官坡乡医院治愈,遗留右胁疼痛,初起疼痛尚能忍受,以后逐渐加重,疼痛日夜不休,不能忍受,曾四处求医,百治无效,经人介绍,来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萎糜,语音低弱,少气乏力。诉“右胁部疼痛如刺如灼,昼轻夜重,局部皮肤不能触摸,挨住衣服即疼痛难忍,三年来寝食难安,生不如死”。查其舌质紫暗苔薄,舌面遍布瘀点,脉缓弱而涩。
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辩证:“久痛入络”,气虚血瘀,经络瘀阻,不通则痛。
治宜益气化瘀,通络止痛。方选益气化瘀汤。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炙草10g,白芍12g,川楝子10g,元胡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0g,当归15g,丝瓜络10g,丹参15g,全虫(研冲)6g,蜈蚣2条(研冲)。  5剂,水煎服。
二诊:疼痛减半,精神转佳,患者喜形于色说:“此药是三年来第一次感觉有效的”。前方再进5剂。
半月后患者来电说“疼痛全消,病已痊愈”。
按:余国俊认为带状疱疹的基本病机为 “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程钟龄语)”,主张用《医学心悟》中的瓜蒌散作为带状疱疹的基本方。并说“不论肝经实火还是肝胆湿热,均投以此方,奏效快捷且不留后遗症者不胜枚举。临症体验多年,乃确信此方可作为带状疱疹的专方来使用” [13]。黄煌《经方沙龙》分别载有五苓散[14]和小柴胡汤加龙胆草、川乌[15]治疗带状疱疹均有较好之疗效。笔者治疗此症,对于年青体壮,局部疼痛轻者喜用瓜蒌散,三两剂即能起疱消痛止之疗效。对年岁较大,疼痛较重者常将瓜蒌散、五苓散、小柴胡汤加胆草、川乌合并用之。若舌红绛,血热症象明显者合犀角地黄汤;舌红少苔乏津,阴虚症象明显者合一贯煎。如此辩证治疗,常能于一周以内愈病,不仅疗效快捷,且不遗留神经痛。笔者用此法治疗带状疱疹50余例,疗效可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