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体检项目

 施永新 2013-10-07

健康体检项目

放免HD2001

CA199:CA199那是大肠癌的指标。要超过一定的标准(不是指参考值,一般来说是参考值的倍数关系),再加上一定的临床表现,才能综合判定。CA199只是肿瘤标记的一种,虽然这个标志对于消化道癌症的敏感度较高,但不能称他为胰脏癌症标记。这个标记会呈现阳性的机率分别如下:胰脏癌84%,胆囊胆管捱69%,大肠癌39%,卵巢癌35%;而部分非癌症的疾病也会造成这个项目升高,机率分别如下:慢性胰炎14%,胆石症11%,肝硬化17%,糖尿病10%,肾功能不全9%。定期复查,观察变化情况,一般升高,可见于胰腺癌、肝胆系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其它的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也可以有升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NSE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特有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如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髓质癌和小细胞肺癌(70%升高),可用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复发预报。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NSE水平<12.5 U/mL。目前,NSE已作为小细胞肺癌重要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1.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用于鉴别诊断,监测小细胞肺癌放疗,化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NSE浓度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复发时血清NSE升高。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比临床确定复发要早4~12周。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前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异常增高而后者增高不明显,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可用来监测神经母细胞瘤的病情变化,评价疗效和预报复发。

3.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患者的血清NSE也可增高。

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一种MW为150K~300KD的糖蛋白,45%为蛋白质,含有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以及唾液酸。研究表明它的组分并非单一。CEA的编码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1965年Gold和Freedman首先自人结肠癌组织发现,是胚胎性致癌抗原。主要存在于胎儿消化道上皮组织、胰脏和肝脏。正常成人血清中CEA含量极低,而失去极性的癌细胞分泌CEA进入血液和淋巴,导致血中CEA水平增高。

u 临床应用: 结肠癌 结肠癌患者70%~90%显示CEA高度阳性; 血清CEA水平变化与结肠癌Duke分期密切相关。升高时主要见于中晚期肿瘤进展期结肠癌(Duke分期 C、D期)时阳性率可达70%以上,而Duke A、B期时敏感性只有30%左右 对于CEA升高的结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与癌肿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升高更为明显。 其他肿瘤 其他消化道肿瘤也可检测到CEA阳性,如:大肠癌患者可达65%-75%的阳性。CEA与大肠癌的Duke分期有明确关系,可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测; 内胚层衍生的癌,如胰腺癌、肺癌以及胃癌可导致CEA水平增高; 非内胚层衍生的癌,如乳腺癌和子宫癌也能使CEA水平增高; 良性肿瘤10%-20%,以及某些内胚层发生的重症可以导致CEA增高; CEA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敏感性很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X光检查等。 非肿瘤疾病 肠道炎症、肾功不全、结肠息肉、肝硬化、慢性肝炎、闭锁性黄疸等也可导致CEA水平增高 其他 妊娠、大量吸烟也可引起CEA水平增高 总之:CEA并非一种癌的特异性抗原,而是癌的一种相关抗原。缺少特异性,不能作为肿瘤的筛选指标。而是用于肿瘤患者的监测,疗效的判断。

ca242: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糖类抗原,能被结肠癌细胞株经杂交瘤技术得到的一系列单克隆抗体之一Ca242所识别,它是一种存在于多器官恶性肿瘤中呈粘蛋白类型的糖蛋白叫CanAg,即不能与LewisA型抗原反应,也不能与唾液酸化的半乳糖苷反应。免疫化学研究已表明它不同于其他已知的肿瘤相关粘蛋白如:Ca199、Ca50、Ca125、Ca153等,健康人和良性疾病血清中含量较低。Ca242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较新的一种肿瘤标志物,胰腺癌和结肠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类抗原,几乎总是和CA50一起表达,但两者受不同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在临床上均被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CA19-9、CA50相比,新一代的CA242在胰腺癌、胆囊癌和消化道癌中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CA50、CA19-9易受肝功能以及胆汁郁积的影响,在良性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性损害记疾病时常出现假阳性)。

肿瘤标志物可以分为两类

1)肿瘤组织产生,包括

分化抗原;胚胎抗原(AFP,CEA);同工酶(NSE);激素(HCG)

组织特异性抗原(PSA,free 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

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类 等

2)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包括

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时相蛋白

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 等

糖类抗原系统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专家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能识别肿瘤特异性大分子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并研制了单克隆抗体识别系统。CA是肿瘤细胞的相关抗原。常用的CA系列有:CA 125(卵巢癌相关抗原);CA 19-9(胰腺、肠癌相关抗原);CA 15-3(乳腺癌相关抗原)。

CA242:是一种粘蛋白型糖抗原,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但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CA242 正常值<20(单位:IU/ml)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类抗原,几乎总是和CA50一起表达,但两者受不同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在临床上均被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CA19-9、CA50相比,新一代的CA242在胰腺癌、胆囊癌和消化道癌中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CA50、CA19-9易受肝功能以及胆汁郁积的影响,在良性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性损害记疾病时常出现假阳性)。

主要相关肿瘤

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较新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胰腺癌和结肠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

灵敏度

对胰腺癌的诊断,CA242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

大肠癌的敏感性达60%~72%;

CA242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但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肺腺癌阳性率76%;

直肠腺癌阳性率79%;

食管和乳腺癌阳性率为62%;

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为50%;

肺鳞癌的阳性率为9%,假阳性率较低,只有5%。

FERRITIN:铁蛋白(ferritin,Fer):是一种铁结合蛋白,存在于各组织,病理状态下释放入血液中,不是肿瘤特异的标志,在多种癌症患者血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在70%以上,所以可辅助诊断肝癌。此外在进展性乳癌患者铁蛋白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且与病程有关。

B-HCG:

AFP:

FPSA:TPSA单独作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鉴别诊断的指标存在局限性。当TPSA水平在4.0~1F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含有237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属于具有组织特异性的有糜蛋白酶样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族,可以分解精液中的主要胶状蛋白,有稀释精液的作用。PAS在正常和癌样上皮细胞中都可合成。最初分泌到前列腺腺管的是一种无活性的酶原(proPSA),酶原在氨基端裂解掉7个氨基酸后形成有活性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进入血循环的大部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迅速与蛋白水解酶抑制物结合,主要与α-1抗糜蛋白酶(ACT)和α-2巨球蛋白结合(MG),也有一部分被蛋白水解酶灭活后以游离状态存在。   PSA具有组织特异性,只存在于人前列腺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胞浆中,不表达于其它细胞。但它并无肿瘤特异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均可导致总PSA水平(游离PSA加复合PSA)升高。   目前,前列腺癌已超过皮肤癌成为北美男性最常见的癌症,在因癌致死因素中排第二位。PSA在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中都会升高,也是其最重要的早期检测指标。虽然PSA是最常用的检测前列腺癌的手段,但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也会出现PSA阳性的结果,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检测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绝大部分PSA为结合状态,其游离PSA/总PSA的比值低于正常人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此,对总PSA异常升高的男性,检测游离PSA,通过计算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可以提高筛查和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   研究表明,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绝大部分PSA为结合状态,其游离PSA/总PSA的比值低于正常人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此,对总PSA异常升高的男性,检测游离PSA,通过计算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可以提高筛查和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

CA125II:CA125是一种糖类肿瘤相关抗原,对卵巢癌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但特异性较差,宫颈癌,乳腺癌,肝癌等也可升高,CA125显示CA125II,14.3是正常的可排除这些肿瘤

Hgh:

CA153II:CA153是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有一定的价值。

  乳腺癌常有CA153升高,在乳腺癌初期敏感性较低,约6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可达80%。在欧洲,CA153常用来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指标,也是用于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指标。   但是其他肿瘤 如肺癌,肾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等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在这些肿瘤中CA153的意义不大。   患者血清CA15-3水平的消长与乳腺癌病情变化相平行,是复发和转移的重要信号,而且这种信号的发出要比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用诸如B超、X线或CT等检出复发和转移的时间要早。有报道指出,CA15-3水平超过30u/ml、40u/ml和50u/ml时,判断乳腺癌患者存在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其敏感性均超过90%,特异性分别为95%、99%和100%,正确判断率分别达到56%、83%和100%。此外,CA15-3水平增高的乳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时间较CA15-3正常的患者要早许多。据分析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其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存在改变的一致性,尤其是有远处转移灶者,其CA15-3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增加,所以,CA15-3具有对乳腺癌转移起监视的作用,如其血清水平持续升高,则应开始或加强化疗、放疗或改用内分泌治疗等。

尿沉渣UF1000

颜色:

透明度:

比重:

酸碱度:

亚硝酸盐:

葡萄糖:

蛋白:

胆红素:

尿胆元:

隐血:

白细胞酯酶:

酮体:

镜检红细胞:

镜检白细胞:

镜检上皮细胞:

生化P8002

谷丙转氨酶   ALT,Alanine transaminase,谷丙转氨酶,是一种转氨酶,存在于血浆及多种身体组织中,但最常见与肝脏关联。

基本信息

谷丙转氨酶,ALT是由两条相同的多肽链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分子量为110 kD。5′-磷酸吡哆醛(P-5′-P)即Vit B6是ALT的辅酶。血浆ALT的半衰期为37~57h,从血管内空间消除的速率常数为0.43~0.70 U/h。ALT二种同工酶,一种为可溶性胞浆ALT(s-ALT),另一种为线粒体ALT(m-ALT)。正常人血清ALT以s-ALT为主,m-ALT只占一小部分(约11%)。s-ALT至少有20多种变异体。人肝s-ALT的3种普通型变异体分别是s-ALT1、s-ALT2-1和s-ALT2。s-ALT1和s-ALT2由常染色体ALT位点上的Gpt1和Gpt2等位基因表达,s-ALT2-1为其杂合子。三种s-ALT变异体的分子量相同,均为110±5 kD。但是,它们的电泳和酶动力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别。在等电聚焦电泳上s-ALT1和s-ALT2均为单一条带,等电点(PI)分别为6.45和6.1,而s-ALT2-1为3条带,PI分别为6.1、6.2、和6.45。P-5′-P对三种s-ALT变异体均有激活作用,但程度有异,以s-ALT1增高幅度最大(54.1%以上),而s-ALT2-1次之(48.5%以上),s-ALT2最小(13.7%以上)此外,三种变异体的表现Km值以及对热和尿素处理的稳定性也存在明显差别。

发生原因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有许多,如:急性肝炎、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长期饮酒或一次饮用较大剂量时,以及某些胆道疾病、心脏病时的心力衰竭,发热等等病症,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偏高。

临床诊断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转氨酶异常,必须加以鉴别。

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

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7.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但这些疾病各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可借助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此外,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亦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所以你需要到医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才能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正常参考

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高于40u/L即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细胞内浓度高于血清中1000-3000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因此,谷丙转氨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 

如果谷丙转氨酶(ALT)血清值超过正常上限2-3倍,并持续两周以上,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的可能,但须排除嗜酒、化学药物中毒等对肝脏的损害;接触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某些重金属、砒霜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及生理状态下,如过度劳累、剧烈活动(乳酸在体内大量生成、积聚,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致使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升高)月经期时等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性升高。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要根据相关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来综合判断。当乙肝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时,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转氨酶水平越高,说明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越活跃,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就越好。此时就是乙肝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期。


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又称门冬氨酸转氨酶,英文缩写 AST或AOT,谷草转氨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谷草转氨酶(AST或者GOT)又名门冬氨酸转氨酶。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一个健康人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单位每升)。症状

谷草转氨酶偏高谷草转氨酶偏高1、皮肤发黄:从未患过肝炎的患者,会在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肝痛、极度乏力后,忽然出谷草转氨酶试剂盒

现眼睛和皮肤发黄,则表明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若出现黄疸,表明病情加重。面色晦暗: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该情况面部暗淡而无光泽度;另外严重的黑眼圈都是慢性肝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

2、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类似于蚊虫叮咬后的症状,当用细棒一端压迫痣中心时、全痣消失,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点可与其他血管痣相鉴别。据介绍,男性体征,有蜘蛛痣者,85%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组织病变,其中约30%为肝硬化。

3、肝掌:与常人的手掌颜色大不相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

如果谷草转氨酶超过40个国际单位,就可确认谷草转氨酶偏高。发现谷草转氨酶偏高后不必过于紧张,应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5、消化道症状: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

6、肝区疼痛: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乙肝恶化时,乙肝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肝症状。

原因

谷草转氨酶是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因此谷草转氨酶偏高则说明病情更为严重,说明存在肝细胞损伤,一般见于各种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胆疾病。

但是,一些外界因素也可使谷草转氨酶一过性增高,如运动,进食,饮酒,熬夜,药物(消药炎即抗生素,但感冒药不是消炎药,要区分开,但是不管是感冒药还是消炎药,服用后都有可能引起谷草转氨酶高)等。应排除这些情况复查一次,若谷草转氨酶持续增高,应做进一步检查,如测乙肝两对半等,以确定谷草转氨酶高的原因,并对症治疗。

常见疾病

1、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最常见的,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明显使得谷草转氨酶升高,但其上升幅度与肝脏病变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同时,胆红素、锌浊度和谷氨酰转肽酶亦可是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2、肝硬化与肝癌

肝硬化活动时,胆红素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对于胆红素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应该积极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转氨酶大多正常或轻度谷草转氨酶升高。但碱性磷酸酶和甲胎蛋白水平增高,B型超声波或CT检查有助于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的诊断。

注意事项

1、要给予降酶、保肝利胆治疗,检测肝脏B超,确认肝损程度,对症治疗,不要到迁延性肝炎时医治时间长甘利欣降酶效果好;

2、饮食上多食用菌类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鱼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VC含 量,不吸烟、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

3、少食用和不食用油炸、腌制、油腻太大和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不要有心理负担,用宽广的胸怀正视一切。

治疗

谷草转氨酶高说明存在肝细胞损伤,一般见于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胆疾病。但是,一些外界因素也可一过性使谷草转氨酶偏高,如运动,进食,饮酒,熬夜,药物(消药炎即抗生素,但感冒药不是消炎药,要区分开,但是不管是感冒药还是消炎药,服用后都有可能引起谷草转氨酶偏高。应排除这些情况复查一次,若谷草转氨酶偏高持续时间长,应做进一步检查,如测乙肝两对半等,以确定病因,并对症进行谷草转氨酶偏高治疗。

谷草转氨酶偏高治疗时必须“双管齐下”、“标本兼治”,如果一味使用降酶药物,治标而不治本,转氨酶可以得到暂时控制,但一旦停药,转氨酶往往再次升高,这种“反弹”现象在临床极为常见,要想使病情得到彻底控制,必须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和消灭乙肝病毒是根本性举措。

意义

转氨酶通常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两项。两项转氨酶的正常值都为40国际单位以下,超过40个国际单位就可确认为肝功异常。根据肝炎诊断标准,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按照轻、中、重度划分,如果谷丙转氨酶40—120单位/升,称为轻度乙肝;谷丙转氨酶120—400单位/升,称为中度乙肝;谷丙转氨酶大于400单位升,成为重度乙肝。

1、乙肝。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是引起谷草转氨酶偏高最常见的原因。这种情况也最为恶劣,对肝脏的损害也最为严重。

2、酒精肝、脂肪肝等。这种原因引起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

危害

谷草转氨酶偏高,说明肝功能受损,谷草转氨酶高需进行治疗的标志。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肝脏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入血,所以抽血检测转氨酶会偏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毒会慢慢造成肝细胞大量死亡,疾病会逐步恶化,最后发展到癌症。因此建议谷草转氨酶高的患者再次到医院做一次检查,看看是不是疾病引起的,如果是疾病引起的一定要及时治疗。

谷草转氨酶是反映肝脏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不抓紧挽救的话,肝脏的损害会越来越重,渐渐的会沿着“肝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肝硬化—肝衰竭—死亡”的道路发展。因此到患者出现谷草转氨酶高时,一定要注意好好休息,注意饮食清淡无刺激,心情放松,适当做一些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如果谷草转氨酶仍然处于偏高状态。需要检测肝脏B超,确认肝损程度,对症治疗。适当的时候给予降酶、保肝利胆治疗。

饮食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高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少食用和不食用油炸、腌制、油腻太大和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2、多吃高蛋白食物:鱼类、豆制品、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抗感染的能力。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富含多种维生素,可增加VC含量,促进免疫系统的启动,增加白血球吞噬细菌的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4、多吃真菌类食品:如香菇、蘑菇、黑木耳、猴头菇、草菇等,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促进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增强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生成等,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对降酶可起到积极作用。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总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白球比:

碱性磷酸酶: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

前白蛋白:

总胆汁酸:

葡萄糖:

尿素:

肌酐:

甘油三脂: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英文名称: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定义:一种密度较低(1.019~1.063 g/cm3)的血浆脂蛋白,约含25%蛋白质与49%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

低密度脂蛋白英文名称: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定义:一种密度较低(1.019~1.063 g/cm3)的血浆脂蛋白,约含25%蛋白质与49%胆固醇及胆固醇酯。颗粒直径为18~25 nm,分子量为3×106。电泳时其区带与β球蛋白共迁移。在血浆中起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作用。其浓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脂质(二级学科)

百科名片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变而来。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每种脂蛋白都携带有一定的胆固醇,携带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LDL。体内2/3的LDL是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和肝外组织,经代谢而清除的。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一条“清扫者”通路而被清除的,在这一非受体通路中,巨噬细胞与LDL结合,吸收LDL中的胆固醇,这样胆固醇就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LDL能够进人动脉壁细胞,并带人胆固醇。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

低密度脂蛋白介绍

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胆固醇主要来自从CE转运的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目前认为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②次要途径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

LDL的降解是经LDL受体途径进行代谢,细胞膜表面的被覆陷窝是LDL受体存在部位,即LDL中的ApoB100被受体识别,将LDL结合到受体上陷窝内,其后再与膜分离形成内吞泡,在内吞泡内经膜H+-ATPase作用,pH降低变酸,LDL与受体分离并与溶酶体融合后,再经酶水解产生胆固醇进入运输小泡体,或者又经ACAT作用再酯化而蓄积。血浆中65%-70%的LDL是依赖LDL受体清除,少部分(约1/3)被周围组织(包括血管壁)摄取异化。一旦LDL受体缺陷,VLDL残粒由正常时大部分经肝LDL受体识别,而改为大部分转变成LDL,使血浆中LDL浓度增加。

人体血液中有4种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胆固醇是一种油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到200克。其中三份之二在体内自行合成,三份之一来自食物。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对二。两者都有重要任务: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过量时(第7版《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章节),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1]。

低密度脂蛋白高在饮食上应注意: 多吃豆制品和少量饮葡萄酒(一天不超过100毫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饮酒极易由于热能过剩而肥胖,同时肝内合成甘油三酯量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泌也增多,反而造成高脂血症。

病症

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5.2--5.7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可有四种结果:

(1):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ol/L。

(2):高甘油三脂血症:

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 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既总胆固醇<5.72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0mmol/L。

偏低成因

总体来说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中饮食不合理,摄入脂肪过低造成的,有些人过度减肥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偏低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肝病患者肝脏代谢异常及低密度脂蛋白肝脏合成障碍都会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低。[2]

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中,时运动量过大。

二、摄入脂肪过低,饮食不合理。如过多摄入青菜和水果等清淡的食物,而动物的内脏等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摄入量过少。

三、肝脏代谢异常及低密度脂蛋白肝脏合成障碍都会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功能异常

偏高的危害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危害有以下三个方面:

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

如果血液中LDL-C浓度升高,它将沉积于心脑等部位血管的动脉壁内,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阻塞相应的血管。

引发多种疾病

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等致死致残的严重性疾病。

危机心脏

LDL-C水平如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就会使心脏的危险性增加。因此LDL-C常被称为是“坏”胆固醇,降低LDL-C水平,则预示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险[4]。

治疗和保健

通常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LDL)以非氧化状态存在,LDL的氧化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5]。因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和适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意义重大。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药物治疗,可考虑使用血脂调节药。血脂调节药品种很多,效果各异,但就其作用原理而言不外乎干扰脂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如减少脂质吸收,加速脂质的分解或排泄,干扰肝内脂蛋白合成或阻止脂蛋白从肝内传送进入血浆等。

1.以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的调脂药物。包括:

① 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消胆胺)和考来替泊(降胆宁)。

②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已在临床上使用的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佛伐他汀。 还有如力平之,来适可等。缺陷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尤其是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

2.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氧化的药物主要有:

虾青素、叶黄素、b-胡萝卜素、CoQ10、花青素、灵芝孢子、茶多酚等,其中以虾青素最强,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当志愿者每天服用1.8、3.6、14.4和21.6mg虾青素连续2周后,LDL氧化的时间分别被延长了5.0% 、26.2% 、42.3%和30.7%[5] ;从而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偏高成因

其实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原因与日常生活饮食及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可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1.饮食不合理。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是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主要原因,而动物产品,如牛肉,猪肉,全脂牛奶和蛋黄都是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来源,而加工和油炸食品含有高浓度的反式脂肪酸。如果吃这类食品,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导致其指数偏高。

2.运动少,肥胖。因为人体经常不运动,或者作为肥胖者,体内常常会有很多热量,而身体得到高于实际需要的热量,就会将多余热量储存为脂肪,引起甘油三酯偏高

3.精神压力过大,心情郁闷。很多人倾向于吃大量脂肪类食物,饮酒和吸烟,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4.遗传因素。因为基因对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生产和处理速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食用含有乳酸菌的食品有助于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尿酸:

血球PNTR12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众所周知,正常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血小板的数量保持在10—30万左右。如果某人的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每立方毫米10万,就可能患上了所谓的血小板减少病症。

如今,血小板减少已经成为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对人体的损害比较大,医院专家指出,若是不能及时治愈的话,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最终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生活中,一旦患了这种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可用中药卷柏紫癜方,争取早日康复。

血小板减少症状

1、临床上,出现贫血的症状,是血小板减少症状的重要表现。但是,由于患者的发病因素有所不同,导致患者贫血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急性主要是指白血病、再障以及急性血管内溶血等病症所致;亚急性主要是指急性再障、细胞性贫血以及自身免疫性贫血等常见病症。

2、当患了血小板减少这种疾病后,患者还会常出现出血的症状。该症状主要发生在患者的皮肤表层,一般情况下,可以明显看出大块的瘀斑。此外,部分患者的牙龈,鼻部、口腔等处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严重时,患者的消化道及内脏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

3、发热、脸色发白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抵抗能力逐渐下降,以至于很容易受到感染。临床上,患者常会出现发热、脸色苍白、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一、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二、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三、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之一。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

有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时,情绪会非常低落、焦虑。然而这种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的恢复,所以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的治愈疾病,一定要保持心情的愉悦。

二、一般治疗:

急性病人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腔黏膜损伤。

三、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要谨慎选择,这种方法仅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为血小板减少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所以输血或血小板并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量。

四、根据病情着实而定:

中医学的治病以宏观辨证为主,现代医学的诊治以微观诊察为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辨证与辨病结合,可取长补短,扬长补短。辨证治疗血小板减少,无论哪一型,均可酌加有提升血小板作用,可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卷柏紫癜方通过益气养血方法,水煎内服,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可靠。

五、注意休息:

由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旦发病病情就比较危急,而且对患者的身体损害严重性也比较大。所以,为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考虑必须要卧床休息,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创伤,以免疲劳加重病情。

六:饮食调节:

(1)每天生吃连皮花生米每日50~100克。

(2)连皮花生米100克,猪蹄一只,老藕节适量,共煨汤食用。

(3)连皮花生米200克,与带肉脊骨500克或猪肝加水煨汤食用。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我们一定要保持时刻的警惕,若是发现疾病症状,及早治疗,才能避免疾病带来的伤害。

血小板减少吃什么好

1、血小板减少的饮食,应供给高蛋白饮食,饮食中宜多选用牛奶、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品。中医认为血热则妄行,出血属热者,宜选用性偏寒凉食物。蔬菜水果中性凉者,多对止血有利,可住饮食配餐中应用,尤其是荸荠、莲藕、荠菜、黑木耳、梨、鲜枣等更佳。

2、紫癜病人同时伴有贫血,则宜在饮食中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猪肚、禽类肫、瘦肉、蛋黄。蔬菜中含铁量较高的马兰头、油菜、荠菜、芹菜、大头菜、黄花菜、苋菜、菠菜、番茄等食物可经常食用。面筋、麦麸、银耳、蘑菇、香菇等也可在烹饪菜肴中应用。

3、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出血少而渐停时,血小板减少的饮食中宜以健脾、益气、摄血为原则,此时选择药食妙品红枣、花生(带农)配制成药膳、菜肴,也可以每日适量嚼食。无花果、葡萄干,也可经常食用。

4、属久病气虚、神疲乏力者,血小板减少的饮食中还常可用黄芪、红枣、山药、花生米、枸杞子、桂圆肉、党参、藕节、旱莲草、仙鹤草、羊骨花生衣、黑豆、猪肤、扁豆、核桃仁等药食佳品煲粥、煨汤或煎汁食服,对老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为适宜。

血小板减少的食疗

以下是几种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有辅助作用的食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酌情选择进行使用,相信对疾病的治疗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枸杞参枣鸡蛋汤   枸杞子10g,红枣10枚,党参10g,鸡蛋2个。把枸杞,红枣、党参放砂锅内同煮成汤,鸡蛋煮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吃蛋饮汤。此为1日量,分2次食用。该药膳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气不摄血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花生党参汤

花生红衣6g,红枣10枚,党参10g。把花生衣、红枣、党参用砂锅加水煮成汤,弃掉党参、花生衣药渣,吃红枣喝汤。此为1日量,分2次食用。该药膳有养心健脾,益气摄血的功效。对于病后体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有良效。

(3)圆肉花生汤

龙眼肉12g,带衣花生25g,大枣15g。大枣去核,与花生仁、龙眼肉加水同煮后食。此为1日量,分2次食用。该药膳有健脾补心、养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及脾虚肌衄或虚劳血虚等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绝对值:

单核细胞绝对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红细胞压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