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朔?风:微博问政与公共意识的培育

 沩江学者 2013-10-07
  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自主选择关注对象、几何级的传播范围……问世伊始,微博因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等优势,将互联网WEB2.0的特性展露无疑。140字的低门槛,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发声的平台,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

  在这个“人尽可微博”的时代,恐怕再没有什么像微博一样,细微而猛烈,短小而大胆,无形到可以忽略,却不能无视其内蕴的力量。微博之妙,在于透过宏大现象、从细微处体现不一样的本质。它在网络空间制造了一个“广场”,每个人在“围观”的同时,也学会了效仿、自嘲和批判。如同一个现场直播的麦克风,微博效应波及每一个领域,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方面发生重要影响。“围观力量大”的微博,不只是话语狂欢和“广场围观”,还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力量。面对网络“围观”的动员、放大和催化效应,如何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舆情导向至关重要。

  微博以其自发性、开放性与多元性,使个人传播能产生像过去传统大媒介的传播能量,其传播的效率、影响力和能量巨大,而且比一般传播更能说服人、引导人,并产生巨大社会效应,以势不可挡的蔓延之势,对传统信息媒介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它以自由表达、民主意识、引人注目的社会焦点、网络围观,作为形塑公共文化空间的途径与方式,成为参与公共事件解决的一股重要力量。据统计,2010年我国舆情热度排名前50起的案件中,有相当数量(占22%)以微博作为首发媒介,此外,将近73%的网民把微博作为获取最新消息的新闻线索。在泛在时代,点对点、点对面的分众传播(自带麦克风)成为最新潮的主导方式,随着全民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很可能带来一场信息传播革命,这必然引发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微博作为官员与民众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使官员与民众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迅捷,民众也多了一种问政的途径和方式。如何通过制度化推动,使微博成为公民问政的一种自然渠道,这对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有积极作用。微博问政有效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使其能够更多了解民情,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助于在官民互动中形成平等、亲和感,有利于泯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因势利导地发挥微博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做好舆论沟通和引导,有利于党委、政府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有利于改变执政理念、促进政务公开、形成科学决策,以及促进政府收敛自身行为,从而成为促进政府转型的社会推手。微博问政作为服务民众的良好渠道,要放下身段,与之平等对话,以理服人。要容许意见多样化,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具有同构性,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社会问题的解决应更多地从现实社会寻找答案。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以其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成为大众主流媒体,它影响的是主流人群和年轻群体,不但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相反,在新格局的改写中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视野中重新考量。因此,我们要关心微博的内容和表达立场。微博用户的身份是多重的,是信息发布者、信息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传播者。这其实是一种契合后现代传播方式的新的公共话语生成方式。它以兼容并包的技术特性整合了此前网络传播的优势,不仅可以通过固定网络客户端进行信息更新,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各种即时通讯软件,乃至输入法等进行书写,这种“融媒介”的特质极大提高了微博的容量与表现力,其兼容并包的开放品质使用户量得以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增长,使期望中的随时随地分享与发现成为可能。

  微博参与公共空间的建构,就要培育一种“公共性”意识。当下,公共性意识缺失,不仅担当此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觉,权力部门与经济商业领域更是缺乏公共关怀,这显现于政治权力的冷漠与泛化、企业缺失社会责任感与逐利无度,其中的症结就是缺失一种公共意识。公共性主要发挥的是一种价值评判意识,它以社会良知作为价值取向的目标。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就现实而言,微博与政府权力之间具有一种微妙性。一方面,微博要逃避政府权力束缚,努力发展公平、客观的公共讨论;一方面,公众舆论又对政府权力产生影响,期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通过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关注公共事务,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或“永不停歇的电视台”的微博,确实在构建政治权力之外的公共空间、展开自由对话、发挥批判功能、形成公共意见方面,具有此前所有媒介无可替代的影响。但追逐平面化逻辑的微博,也缺失了传统媒介的深度报道与逻辑评判,缺失了连贯性与统一性的时间维度,只是以热点话题和兴趣点凸显自身。在新的公共空间建构中,无数公众言论得以公开、辩论、深入,伴随信息的聚合与裂变,以及公共意见的不断理性化、深度化,以影响公共事件的公众舆论为主要形式的公共话语不断得以发展壮大。虽然公共话语不像权力话语那样具有统治功能,但它同样形成一种交往权力,以“网络围攻”的方式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这在实践中通过网络舆论优势已影响到法律判决、政策决策等公权力的运用和使用,宣泄了民众的政治诉求和情感诉求,使得网络空间中公共意识的缺失问题愈发凸显。因此,以人文价值的超越性为核心的公共意识亟须加强和培育。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