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时代:关于大数据未来的思考

 老年头 2013-10-08

思考1:大数据将会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开始,我就曾表达过我关于“迷恋科技会将我们带向何方?”“科技发展是否能让人们更幸福?”诸如此类的话题的质疑,而不久前英国通信管理机构Ofcom的一个调查结果让我这种质疑得到一点佐证:调查显示,20岁以下年轻人中,超过60%承认他们对智能设备“高度成瘾”,而在成年人群体中这个数字也高达了37%。类似的调查我也曾在身边小范围内进行过,结果更加惊人,高达78%的年轻朋友表示“自己正常生活的维持无法离开智能设备”。“高度成瘾”“无法离开智能设备”是什么概念?引用一个朋友的话就是“没有了身边的电子产品,我简直无法活下去”。智能电子产品已经跟我们的生活高度融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智能电子产品的痕迹,有多少人的工作和学习可以脱离电脑,有多少人的生活可能脱离手机,甚至有时候问题已经不是“脱离”这么简单,而是已经分不清其中的界限,可以说智能电子产品似乎已经握住人类生活的命脉。关于这个话题,霍金持有这样的担忧:鉴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如此迅速,其性能每月就会进步一倍,而相反,人类的智能发展却越来越缓慢,所以人类必须改变自身DNA的结构,否则就有被计算机超越的危险。计算机智能将最终发展到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统治者的危险性是现实存在的。此后,究竟是我们继续掌控世界,抑或是智能设备通过掌控我们来掌控世界,还是智能设备直接掌控世界?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安排我们的工作生活的行程,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去促进我们的学习进步,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去督促我们健身运动,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去为我们合理安排膳食甚至为我们看病,当“可以”变成“习惯”变成“必须”的时候,电子产品已经开始掌控我们了,而更进一步,当这些智能电子产品将自我完善至拥有自我意识时,它们将开始直接掌控世界……当然,事情还远未发展到如此地步,但不得不说,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为这一切提供了基础,以上提到的场景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没有大数据,一切都无从说起。就目前而言,大数据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于人性的一切弱点,正在被消费社会利用和营销:你的弱点被营销、需求被开发、欲望被满足(引用自微博)。

大数据于我而言是个矛盾结合体,从自然属性而言,我抗拒我的生活中存在过多的科技元素,而从社会属性而言,我了解大数据的正面价值。在正反交织下,所以也回到了这个思考,大数据将会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思考2:大数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前文讨论过大数据是一种有着真正未来的趋势,其论据是三点,“能否产生价值”“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不容易被替代”,以上论据都是从“外在”出发进行论述的,而下面我们要论述的是从“内在”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大数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大数据的特点在于数据是“大”,是“多元”的,而其价值也正体现于此,从商业应用的角度来看,“多元的数据”包括了客户的个人属性信息,如性别,年龄,办公地址或家庭住址,消费能力水平,消费偏好等,甚至还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特点等详细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洞察客户的需求和意向,企业在开展业务上将大有裨益。而问题在于,上述提到的信息对客户来说可能是属于个人隐私,虽然很多都是客户自主填写的,但并不意味着客户愿意这些信息被企业过度“关注”,客户更愿意接受的是这些信息只存在于本次交易过程中,而不是“被存储”“被分析”“被营销”,因为大部分客户都觉得这里面存在风险,时常见诸新闻的泄密事件更加强了客户心中的不安全感。按照规范的商业行为,企业在取得、存储及分析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时应该取得客户的授权,而目前这一步骤显然是被忽略的,普通客户不会知道自己在社交网站中的信息会被“别有用心”的企业加以利用,虽然目前这种“无赖的行径”似乎也无碍企业在利用客户信息进行攻势营销,但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然会遭遇反弹,如减少提供个人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伪造信息等,这样会造成大数据中冗余数据过多的情况,阻碍大数据的健康发展。因此,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公众对大数据信赖基础的问题。这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或者某个社交网站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谓“大数据的信赖基础”指的是社会、行业应该形成严谨处理、利用个人信息数据的氛围,甚至是形成行业规范,使得公众敢于放心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形成公众对大数据的社会信任感,这是大数据发展的基础。至于如何打造这种大数据的信赖基础,就必须充分结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力量,从规范制定到规范贯彻实行,从宣传层面到从技术层面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关系到大数据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息安全。

思考3:存储一切数据,留待后续分析?

虽然大数据的概念早已甚嚣尘上,但从具体应用上来看,大数据还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企业现在热衷于做的不是从大数据中提炼出价值,而更多的是存储一切能够收集到的数据,留待以后从中挖掘价值。诚然,就目前而言,大数据尚未成熟,尤其是在从IT手段转化为经营效益的过程中,可以说大数据尚未真正找到“数据变现”的法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没有聚焦在大数据价值挖掘上似乎无可厚非,但企业寄希望于先存储后挖掘的思路又是否明智呢?

根据最近 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份关于存储成本的研究报告显示,过去30年间,数据存储的成本基本遵循摩尔定律按照指数规律下降,每年大概能够降低40%的价格,然而近几年,存储成本并没有遵循“摩尔定律”的规律下降,数据存储的成本上升比人们预计的要快,原因可能就在于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各种传感器数据,“GPS、服务器、车联网、物联网”等产生了巨大的数据量。现在,企业所面临的是单位存储成本并没有如期下降,而存储量剧烈增加,导致整体数据存储成本快速上升的局面,“先存储一切,后挖掘价值”的大数据思路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未来应该怎么做?前文也已经略略提到,未来大数据将会遵循消费化模式,企业需要做的是在大数据面前,制定合理的业务目标,在恰当的时候存储有需要的数据,并使之在短期内产生价值。

思考4:“大数据”未来还是大数据吗?

今天我们动辄称呼“大数据”为一个时代,其实更多的只是想要提醒尚未重视大数据发展趋势的企业或者组织,而事实上,大数据并非如此之大。也许我们不应该过分迷信大数据,大数据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数据之大是相对于传统数据以及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而言的。但事实上,传统数据应用在刚刚兴起的时候也曾很“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也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的问题。今天,数据变得多元而复杂,传统技术、模型已经不再使用,新的数据建构方法变成宠儿,而总有一天,新的数据建构方法将发展成一个标准化的需求,驱使旧的实行方法和技术进入早期的汰旧期。到了那一天,今天所说的大数据将褪去“大”的外衣成为“单纯数据”,而未来也有比今天的大数据更大的数据。

思考5:下一个Sandy什么时候来?

前不久,美国东海岸遭受飓风Sandy的袭击,有若干个数据中心也遭到了破坏,如网站托管公司Datagram不得不关掉公司内通信设备的运行从而避免潜在的火灾以及永久性的损伤。另外,纽约股票交易市场也受到了Sandy的影响,互联网以及移动手机连接都一度无法在交易中使用,股票客户一夜回归到十数年前,需要拨打交易所的电话才能进行股票的买进卖出活动。

从这一次Sandy事件来看,我们看似完美、便捷、节省成本的基于数据的生态体系在自然界的灾害面前看来显得如此脆弱,若我们继续将更多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下一次Sandy到来时,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在物理灾害面前面临无以为继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