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吃面--面馆

 苏迷 2013-10-09

苏州人爱吃面,苏州面馆自然也兴隆。至少在三百多年前,文人的笔触下就屡屡出现过面馆的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临近闹市观前街的宫巷,成立了苏州史上第一个事关面条的行业协会,世称“面业公所”。

数百年中,面馆业兴衰起浮,开停并转,让人很难再对苏州面市作出量化的判别。幸而,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中,还有一块保存基本完好的《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通过它,也许能使我们还能寻找出一些苏城面业的兴盛。

碑文撰于光绪三十年(1904)主题是为重修面馆公所及为面业同仁募集基金,捐资按照每月的营业额“千钱捐钱一文”。据碑文所载,认捐的面馆多达88家,多者如观振兴、松鹤楼,各出450文;少者如四时春,长兴馆等,也各认捐60文,合计募捐得钱11,790文。按照光绪年间的币值,一千钱兑银一两,募捐得银约合12两。由此推算出,当时的苏州面业生意每月至少也在12,000两左右。再用米价换折,那时的米价是4两银子一石(60公斤),每月折米180吨。这些米,搁到今天,怎么也能合上一百多万元吧。

一百多万元,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大。但有几点却是不得不提,碑文上所列的这88家面馆覆盖的区域基本如现在的姑苏区那般大,而且这88家面馆并没有包含了全部,如莲影《苏州小食志》中写到的"皮市街金狮子桥张锦记面馆,亦有百馀年之历史者也。” 就没有出现在认捐者之列。齐门渔郎桥堍的“万泰”,光绪初年始创,以一碗“开阳雪菜面”著名苏城,它也同样没出现在捐赠人名录中。另外,当时的人口也远不如现在之多。根据《苏州市志》记:光绪三十三年,苏州城区连同附廓仅有32,994户,人口之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时的苏州面馆基本上只做一市,清人瓶园子《苏州竹枝词》有"三鲜大面一朝忙,酒馆门头终日狂"之咏,且有小注,称面馆是"傍午即歇",酒馆是“自晨至夜”,可见当时面馆只做早市,至中午就关门落栓打烊了。

回头再论如今,不得不说的话题就是房租。我曾给一位面店老板建议,为何不恢复“阳春面”,老板苦笑了一声:“单卖阳春面,只怕连本带利也不够交房租” 。也算是实话,如今许多行业,餐饮业尤其是,老板一多半是在给房东打工。

综观如上,或可推断,苏州面馆的好生意,苏州面市的兴盛,可谓是由来已久,至少不会比现在差很多。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心,味美适口以及人文习俗等诸多因素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得要数浓浓的人情味了。

在《苏州小食志》中记载了民国年间颇具盛名的张锦记面馆的经营之道:“该店主尤善迎合顾客心理,于中下阶级,知其体健量宏,则增加其面而肉则照常;于上流社会,知其量浅而食精,则缩其面而丰其肉,此尤大为顾客所欢迎之端,迄今已传四、五代,而店业弗衰。”朱大黑先生的《名牌老店朱鸿兴》中也有一则颇有意趣的小故事:“朱鸿兴最显著的风景线是店门口排满黄包车。高消费者一上黄包车,车夫就推荐去朱鸿兴吃点心,而车夫到店后,取出洋瓷大口杯,买根面筹,就可拿到一碗半左右的阳春面,还外加红油一勺,油水十足,满满一大口杯,就地坐在黄包车踏脚上,享用起来,大可补偿体力的消耗。其实,这是朱春鹤的策略之一:要赚高消费者的钱,而对阳春面放宽,真有点‘赚富济贫’的侠义味道。”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店家生财有道的招数,但如果再读一遍《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就会发现其实未必尽然。按照碑文所记,每月由面业公所募捐得款,可以说完全是在为面馆员工服务:“俟后遇有同业身故,倘棺木及殡费无着,俾可略为资助,免得在外叩求,以全同业体面。”

这种全行业间的互济,我不清楚算不算就是“行风”,只可惜,这样的互济互助如今很难再见了。

 

老凡,十七岁当学徒,后成电气工程师。五十过后,偶有文字见诸报章,《传奇唐伯虎》、《古新郭人物》等书也获出版。平生好吃,且不懒做,竭盼有缘相交诸多同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