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世泰谈開合

 天地虚怀xia 2013-10-10

最難是開合——雷世泰

若问:在孙式太极拳的98个动作中,哪个动作最难?答案一定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开合”的人不多。

其实,看似最简单的开合,打对了最难。正因为其简单,所以往往被忽视,漫不经意地一带而过。没有什么人在做开合时兴致勃勃、全神贯注的.

记得以前曾经说过,看一个人孙式太极拳的功夫如何,只要看看他的开合动作就能八九不离十。此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实际体验出来的,只可惜许多人并没有在意,或者虽在意了而没重视,也或者重视了但并未在练拳的实践中体会出来。只有少数人问我,为什么找不到“打不开也合不拢”的感觉?能问到这个问题,可以说入门有望了。

开合之难,就在于不只是外形做起来难,内中的感觉更难。

外形就很难。如果做正确了,手和臂是很累的,从指尖、指节、手背、虎口、手腕、小臂,乃至肘和肩,都既要松开又要撑满,所谓撑满就是动作到位,该立掌一定要立起来,手背要挂住劲;虎口撑开时大指食指一定成直角;大指一定对着胸,另外八个指头一定向上挑住,劳宫穴一定向内吸住;两手在开合的过程中一定始终保持平行,有如手捧一球,随着球的涨与缩,始终捧牢不使滑脱。

打出内劲来就更难。

开手时要如同两手指上都套着橡皮筋,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劲如拔丝。

合手更难,要手向里合的同时肩仍然保持向外开,如同压缩一个气球,我越压其反抗的张力越大,大到最后压不动了。

做时不能用胳膊的蛮力,要用肩、胯的劲,更准确说,是用整个后背的张力,两肩两胯的里根向后缩,而外缘向前包。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想象为两部分:中心是轴,躯干,为圆柱或球,两肩两胯包括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后背是包住这个柱或球的外层,向后开和向前合的双手都是在沿着柱面或球面在运动,这样运动的结果就是手在向里合的同时而肩在继续向外开,那么,结果一定是到某个位置时手便合不动了。这样才算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开中寓合,合中有开。

这样去练开合才能真正体会到“力由脊发”,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处处有阴阳”不是说着好听的,而是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矩。开合练好了,对体会球意也大有好处。

总之,开合是孙式太极拳的标志性特色动作,学者不可不深究也.

http://www./?p=2119

孫式太極拳解析 開合——雷世泰

接前式。(1)落实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至脸向正面两脚平齐,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状,大小臂与身体的夹角为45度,腋下以能放一个拳头为宜,两肘既不可翻起抬平,也不可过于夹紧而贴在身体上,手掌直立向上,与胸距离10厘米许,手指尖高与肩略平。

2)在身体开始转动的同时即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两手间与肩同宽处止。此时两手大拇指根部似乎是被铁丝捆住,再想开也开不动了。

3)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与脸宽止(开与合都是微弧形的路线),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合的时候两肩仍然保持向外开意,也就是肩的里根向内缩,而外侧保持向外开,在胸前如同抱住一个大气球,你压缩它,它就向外涨,顶着你不让你继续压,所以到两手与脸宽时,就会感觉合不动了,两手外侧小指根如同被捆住。

这个式子是采用孙剑云先生所传(见《孙式太极拳剑》)之老先生晚年的式子,特点是边向左转时边开手,然后合手的同时重心移动到右脚上。而老先生早年的式子(见《太极拳学》)是做完懒扎衣后,身体保持侧身不动,只落实后脚跟,同时开手,然后再扣右脚身体左转,同时合手。

简言之,前者是边开边转,后者是合时再转。从整体感觉看,还是后者更能体会“一动无不动”,松肩松胯带动肘的外开而肘的外开又带动了整个身体的转动,这一改改得好。

这两种打法虽然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转身的动作与脚上移动重心与手上的动作是同时的。而恰恰现在许多人是先转身,转完后再开合,而且开合的时候脚上没有重心的移动。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手形不对。那么正确的动作应该如何呢?

第一,两手要始终保持平行如抱球,立掌,塌腕,手背要有挂劲,四指上指,大指横平,虎口要撑圆,心里要时时想着手不要歪,不要让球跑掉。常见的毛病是手掌容易向外或向下敞开。

第二,胳膊要保持自然抬起,既不能向上翻肘,也不能向下故意夹肘,总以腋下能放下一个拳头为好,也就是约45度为宜,这一点只要看老先生书中的照片即可一目了然,当然也要因人而略有差异。

第三,运劲儿时意在两肘,以肘为引导,以肩为枢纽,以腰为力源,开时如拉弓,保持手形和臂形,肘部一定不要上下动,也不能手动肘不动,要整体向外开,手指和手腕上要拔住劲。如果手形对,就会有上面说的开与肩宽再开不动,合与脸宽也再合不动了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手形不对。

据笔者的观察,练孙式太极拳的人中十有八九在开合动作的外形上就没有练到位,就不用说体会内中的涵义了。依笔者几十年经验,看一个人练孙式太极拳,只要看他的开合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功夫来,开合不到位,决然体会不到拳中的三味,这已是屡试不爽的了。

孙剑云先生在她的书中说到开合的用法时是这样说的:“若对方自身后用双手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里所说的“用肘撑住对方双臂”,若练习的时候肘部无意无力,如何撑住?所以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有撑的意思。开到手与肩宽时便不能再向外开了,不是不想开了,而是开不动了,两手有如被钢丝捆住。

由开转合时最关键,切忌有断劲,要在开到极处时不停,保持肩继续向外开的意念,用含胸拔背做转换,慢慢向内收。合的时候有如向内压缩气球,压到与脸宽时便再也压不动了,不是不想合,而是合不上。

开合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很缓的弧线。总之,此开合动作最忌轻飘飘,随随便便地一动,手型不对,手上没感觉。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

开合在套路中有三个作用:1,体会开合;2,调理气息;3,转换蓄劲。孙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足见开合之独特的地位,岂可不深究一番。其实也简单,不外两条:一是把手形打对了;二是把手和转身移重心配合好。

孙式太极拳解析(4)开合——雷世泰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1941

開合的輔助練習方法——雷世泰

开合手很难做好,一定要离开拳套路抽出来单独练习,反复练习,才能有望掌握。有一些辅助的方法,我自己都用过,很有效,有兴趣的不妨试试,按步骤依次耐心做去,一定能够掌握正确的开合动作。

练习一,初学者一定要对着镜子,按要求准确、严格地摹仿动作,务求外形做对,先不要管内部的感觉如何,只要求手型、手位和动作路线的正确。也不要管放松不放松、拙力不拙力,只管什么地方要使劲,该使劲的地方就要使劲做到位,比如手掌要立住,手背一定要挂住劲,手指一定要挑住劲,虎口一定要撑开成直角,在开合的整个过程中两手始终保持平行,这些要求如果不用力是一定做不到的,可以说,在筋没有抻开之前,即使用力去做也未必能做到位。

此时也不要去想“开不动也合不上”的感觉,只是按规矩做到开与肩宽,合与脸宽就行。

为什么要对着镜子?就是要对照动作要领检查自己,不看,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行,发现不了问题。最后要求形成动力定型,手一动就在正确位置、正确路线上。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渐次减少用力,最后达到能够用最小的力量完成动作。

练习二,有了前面的基础,下一步要找上肢的感觉,即胸、背、肩、臂、腕、掌、指诸多部位的感觉。取坐姿,端坐不靠背,闭目,配合呼吸做开合,开为吸,合为呼,呼吸越深长越好。因为前面的练习已经能够保证手的运动规范正确,所以此时只要专心去体验身上各部位在过程中的感觉。

开手时,两肩带动手和臂向两边打开,如同两扇推拉门被沿着轨道拉开,轨迹是微微的弧形,两肩胛骨虽然有向后合拢之意,但是没有挺胸,只是肩动而胸没有动,仍然保持含胸姿态,肩外开,开胸顺气,吸的气直达丹田。

合手时,腹中之气膨胀成球,球的涨把两肩向外推,而两手要沿着球面向前抱又向里合,因为中间隔着一个球,球要外涨而手要里合,所以合到一定程度便合不拢了。在此反复的过程中主要体验肩的感觉,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阴阳协调感。

无论开合均须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去领,而不可在局部较力。

练习三,把胯的作用也加上。起立,站姿,用混元桩的身法,腿略屈即可,不可太低,上肢动作一如前节,惟每开合时以胯的开合来引带肩的开合,打开时两肩两胯一起开,合抱时两肩两胯一起合。躯干(平常所说的“身”)和四肢(平常所说的“体”)成分体连动之势,有机配合,意念中,身如圆柱,居中不动,做涨缩运动,体居外围,环绕着身做分合的滑动。

开比较简单,好理解,合比较难把握,但是只要掌握“在抱一个膨胀的球”的感觉,就可以找到内开外合之意。

练习四,在前面三阶段练习的基础上,在运动中做开合,身轴在旋转和移动中做开合,边转边开,或左右移动中开合,与套路中相同,所不同者就是重复做,反复做,直到烂熟为止。

 

开合的辅助练习方法——雷世泰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21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