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百姓乱穿衣服让皇帝很为难

 木立 2013-10-10

宋朝百姓乱穿衣服让皇帝很为难

文/赵炎

《我们爱科学》杂志第10期,责编:杨勇

原题《穿衣戴帽玩极致(上)》

常言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现在的人穿衣服很随便,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既可以穿名牌,着正装,也可以穿休闲,玩混搭。

但是在古代,穿衣戴帽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礼”的一部分,不仅要看身份,还要分场合,甚至连服装的佩饰也有严格的规范,比如只要父母健在,儿女就不得穿纯白色的衣服等。

宋朝在立国之初也建立了服饰制度,对官员、百姓和士族的着装提出了种种要求和限制。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下大力气搞出来的服饰制度,在宋朝初期就基本上沦为一纸空文了。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宋代人的穿着,那就是“极致”。

首先,宋代人的穿着“极致的乱”。

宋代官员有制服

本来,宋代的服饰制度对官服和民服的颜色、样式都做了很多规定,比如官服分为朝服和公服。朝服只在官员上朝和祭祀时穿戴,样式为红色的衣裳加相应的帽子。公服是官员平常穿的制服,级别不同,衣服的颜色也不同。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三品以上官员的公服为紫色,六品为红色,七品为绿色,九品为青色等。公服是圆领大袖,腰间束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穿革履或丝麻鞋子。

幞头是一种包头的软巾,老百姓也是可以戴的。

官员在上朝或升堂时戴的是一种有硬壳的官帽,这种帽先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定型用的硬壳,外面糊上绢或罗,再涂上黑漆。帽子后面的两个帽翅也是用铁丝定型,糊纱涂漆,帽翅向两侧平伸或上翘。

那时候,这种帽子不仅官员戴,皇帝也戴。不过皇帝的帽子,帽翅又长又直,左右平伸,长度可达2尺(1米=3尺)。因为幞头用的纱通常是青黑色,称“乌纱”,所以后来人们称这种帽子为“乌纱帽”。

另外,按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色和红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的鱼形饰物——“鱼袋”,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与官员相比,老百姓的服饰可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宋代的服饰制度规定,老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这个规定违反了古代的礼制,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服饰制度又允许流放官员、举人和平民穿黑色衣服。

不分上下乱穿衣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根本不把朝廷的服饰制度当回事。宋朝开国没多久,人们在着装上就开始混乱起来。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皇帝曾下诏说:“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逾僭就是超过标准、规格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官民之间,在着装、车驾、丧葬等方面,本来都是有等级规定的,但是近几年全都乱了。

北宋文学家张耒曾经说,官府衙役的衣服与知州、县令相差无几,公卿大夫与武官的着装基本雷同。上上下下穿衣戴帽不讲规矩,竟然乱到这个地步,难怪连皇上都看不下去了。

南宋时,《云麓漫钞》一书的作者赵彦卫说,紫色的衣衫本来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穿,没想到南迁以后,普通小吏和老百姓竟然都穿上了紫色衣服。

秦桧的儿子秦僖,曾经穿“黄葛衫”,并说这是贵贱通用的。朱熹也说:“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意思是,如今朝野上下着装完全没有章法,分不清是官是民,更分不清士大夫的品级高低了。

各行各业乱旧规

除了“上下混淆”以外,宋代各行业原有的特色服饰也乱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本来各行业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这段话的意思是:按照规定,民间各行各业都有着装的要求,不能乱了。比如香铺裹香的伙计,应戴一种有长披背的帽子;典押行的掌柜,得穿特制的马甲,系角带,不准戴帽子等。这样一来,外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

而《梦粱录》一书在谈到各行业的服装时说:“自淳佑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

“淳佑”是宋理宗的年号,“晚年后生”指的是年轻人,“不体旧规”说的是着装爱标新立异,不按规矩穿衣服。看得出作者对这些爱穿奇装异服、聚在一起互相炫耀的年轻人,是非常厌恶的。(赵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