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活力教育

 黑土蓝天 2013-10-10

  初冬的扬中,完全没有冬意。

  这个“春有河豚夏有鲥,秋有肥蟹冬有鳜 ”的江中沙洲,不仅生态环境优良,教育生态也令人欣喜:幼儿教育全国领先,“混龄班”模式一枝独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小学已没有择校生。2007年通过教育现代化验收,2008年开始抓内涵发展,2011年启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工程。目前该市正上下一心,“提升教育质量,让群众满意;提升教育形象,让社会满意”,实现他们的教育理念: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

  11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扬中,感受这里的活力教育。

师资培训——活力教育的基本保证

  我们来得不巧,扬中市中小学所有一把手校长都不在——按照教育局计划,都去北京师范大学接受赴京培训了。与高校联合,分期分批培训校长、教师,全面提升师资质量,是扬中教育的一个新招。

  2010年6月,教育局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签订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合作协议》《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合作协议》,将高校活水引进扬中教育。根据协议,北师大帮助扬中市教育局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指导各校(园)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同时,开始了为期3年、分三段对扬中师资进行的全面培训。

  打开协议书我们看到:校长培训内容丰富,有“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文化构建与品牌塑造”“学校发展与文化引领”等几十个专题;形式也很灵活,可以是北师大教授来扬中传授,也可以是扬中校长去北京领教。如果是正职校长赴京培训,还可以进名校挂职锻炼。

  教师培训也是一样。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班主任赴京培训和骨干教师赴京培训。据说,这类培训一年中大概进行17次,其中对校长培训7次,对教师培训10次。这一次被我们碰上的,就是正职校长赴京受训。

  密集的培训,开阔了校长们的视野,激活了教师们的头脑。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对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安于现状的念头少了,师资队伍活了!

课程超市——活力教育的有力抓手

  我们首先来到扬中市外国语中学,这是一所纯初中。

  下午4点刚过,夕阳斜照,正是课外活动时间。校园里一片欢腾,打球的、跳舞的、看比赛加油鼓劲的,操场上到处都是跑动的身影。

  推开一间间教室,基本上空无一人,大家都在操场上。只有一些活动室,比如舞蹈房,器乐、女红、美术、泥工活动室等,有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活动。这是该校利用第八节课普遍开设的课程超市。我们查看了超市菜单,有30多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可以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

  普遍开设课程超市,是扬中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重点打破素质教育瓶颈的一个尝试。开设课程超市的做法,起源于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扬中已推行多年,难就难在初中。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短腿和软肋。在初中阶段开设课程超市,让初中生全部动起来,意义重大。

  扬中市终于做到了。学生,包括初中学生,终于全都可以动起来了。

特色创建——活力教育的不竭动力

  11月18日,扬中大雾弥漫。冒着浓雾,我们分头走访中小学和幼儿园。很快,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从迷雾中凸现。校园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已经上课,我们在校园中转悠。

  不愧是环境特色学校。操场边,一群鸽子在散步,另一边,鹅和鸭们正觅食。靠近围墙有一片绿地,各种蔬菜长势旺盛,这是孩子们的试验田;教室里,摆着孩子们盆栽的植物,那是生态角。尤其令人称羡的,是教学楼下3间生态环保展览室,不仅对本校学生开放,还让全市学校共享。

  乡村特色,课改芬芳,是扬中市农村小学共有的气息。

  长旺中心小学也是农村小学。2002年开始创建科普特色,全校现有14个科普活动室,不仅有科普画,还有海模、航模、车模甚至机器人模型。走进校园,如同一脚踏进科普长廊。

  一年级入学礼,二年级入队仪式,三年级10岁礼,四年级入营(成长营)礼,五年级小红帽上岗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每年至少为孩子留下一次值得珍藏的记忆——这是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创造的“仪式”课程特色。

  校校创特色,校校有特色,这就是扬中市小学教育的现状。走访中,我们充分体验到什么叫做争妍斗艳、百花齐放。“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上。”手指活了,脑子就活了,脑子活了,人就活了。

  特色创建,促进了孩子们手脑并用,使小学教育活起来。

创新管理——盘活关键教育资源

  “择校热”近几年来愈演愈烈,这也是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其特点就是农村小学为招不到学生犯愁,而城区学校却人满为患。往年的扬中市实验小学也是这样。但是本学期,该校却没有一个择校生。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变化?扬中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祥道破了其中的奥秘,变化来自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择校热”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教育局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硬件投入,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动刀子。先后出台《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城乡学校结对合作交流考核办法》。强行规定:城区学校选派10%左右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选送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锻炼;凡年龄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6年以上的专任教师,每年必须按照8~10%的比例流动;凡1994年以后工作的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

  师资城乡交流的渠道一下子拓宽了。2011年,有86名校级领导被交流;仅今年暑期,全市城乡结对全职交流教师就有71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科学有序合理正常的流动,抹平了校际沟壑,拉近了城乡距离。

  联合中学秋学期迎来了3名城里来的交流教师,该校校长非常满意地说,这些城区的老师都比较优秀,带动了我们师资队伍的提升。

  校长队伍也在经历一场革命。

  从去年开始实施的 《扬中市中小学分管校长分类考核实施办法 (试行)》,给所有人念上了紧箍咒。教育局的意图很明确,由考核结果决定,能者上,庸者下。这一招,对校长们促动很大。所有校长都不敢掉以轻心,每天紧紧张张,开动脑筋,挖掘潜能。

  “师资培养促提高,城乡交流促均衡”,教师和校长大面积的交流,促进了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了教育公平。所有学校齐头并进,学生为什么还要择校呢?

教学模式创新,让教育过程活起来

  在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混龄班。

  混龄班共有24名幼儿,大、中、小班各8人。每毕业8名大班幼儿,就招进8名小班幼儿。这样的混龄班教育,文化新村幼儿园已经开展了12年。混龄班里,孩子们会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称,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像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里,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带着自己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这种自然、生态的教育氛围,使混龄幼儿之间的示范和模仿、督促和提醒,有了适宜的土壤,远比教师预设的活动更自然、贴切、生动,更易于被幼儿接受。

  “下棋吗?”涵涵摇头。“不会啊,没关系,我教你。”然然耐心地当起了小老师。老师向小班的妞问早,妞不搭腔。大班的悦轻声提醒:“喊吴老师早啊!”妞说:“老师早。”

  起床时,6岁的乐乐很快穿好了,4岁的扬扬还坐在被窝里。乐乐走过去开始指挥:“先伸这个脚,再伸那个脚。”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独生子女时代,将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中、小班幼儿混合编班,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意义不言自明。

  据说,此创意源于教育生态学。符合生态学的教育,一定是有活力的教育。这不正是扬中教育追求的境界吗?

本报记者 江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