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
方法 将8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
2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结果 两组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病程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 小青龙汤;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
严重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分泌亢进,造成支气管狭窄,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其临床症状如肺炎,但喘憋
著。目
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对孩子健康危害较
。我科应用小青龙汤加减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观察对象和治疗方法
1.1 观察对象2004年10月1日至2006年9月1日以毛细支气管炎入院的患儿86例,按入院奇偶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月5例,3~6月28例,6月~1.5岁10例;伴发热20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3月7例,3~6月25例,6月~1.5岁11例;伴发热19例。入院时均有阵发性咳嗽、喘憋、气促、心率快、肺部哮鸣音及小水泡音,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常、结核感染等疾病。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发生于2岁以内婴幼儿,
在6月以内;急性发病、突然发作性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诊断要点,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呼气相延长伴哮鸣音,间歇期呼气性哮鸣音消失[1]。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咳化痰,舒喘灵或博利康尼平喘,雾化吸入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巴韦林,镇静,吸氧,退热,合并细菌感染的加用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蜜麻黄3~6 g、桂枝5 g、白芍6 g、煮半夏6 g、干姜3 g、五味子6 g、细辛3 g、生甘草3 g。加减:若痰黄兼热象者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海浮石、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若内寒饮甚者,加重蜜麻黄、干姜用量;体虚纳少便溏者加黄芪、山药、茯苓、神曲;胸闷喘甚加枳壳、地龙;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防风。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治疗3 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3~7 d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7 d后咳嗽、气喘、肺部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比较两组在心率转正常、喘憋缓解、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另外治疗组平均病程7.5 d,对照组12.6 d,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也无1例死亡。表1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消失/缓解时间比较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某些腺病毒引起。出现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多见于1~6月的婴幼儿,患儿免疫功能较低,抗病能力弱,且气道相对狭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形成气道梗阻,出现严重的喘憋及呼吸困难、咳嗽。目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常规予吸氧、镇静、抗病毒、解痉平喘等,往往使用较大剂量的激素,不仅影响患儿体质,而且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毛细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咳喘证”范畴,符合小青龙汤证治。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但经后人的不断挖掘与实践,大大扩展了本方的适用范围,随症加减后亦可用于痰热型咳喘证。现代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可以缓解肺内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恢复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从而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亦可抗组胺,抑制IgE产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可以纠正Th1/Th2比值的失衡,具有解热、抗炎、平喘、镇咳和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3]。被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4-5]等。我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可以减少激素应用的剂量和时间,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且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30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3]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
[4]邢彦霞,李晶,郭丽娟编译.小青龙汤对过敏性疾病的有用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294-296.
[5]方灵云.小青龙汤治疗COPD 38例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3,5(3):217.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