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陈佳慧 陶瑾 裘潇 杨江波 最近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去吃大餐,不少读者在流哈喇子之余打来电话向我们“投诉”,说“推荐的都是大饭店呀大饭店!得端整好了钱包和时间才敢去一试”,“难道就不能推荐点‘摸一把零钱’‘上班时间溜个空’就能去吃一遭的好店吗?” 唉唉唉,读者是上帝,那咱就这么办吧!省钱省时间不减美味,废话不多,小吃奉上! “穷灵咯”的苏州一碗面 苏州人爱吃面,因此苏州面馆一直颇多,老食客口口相传的,往往是一些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因此,当我们听到不少人在谈论一家才开了两年的新店的时候,着实吃惊了一把。能在一众老字号面店里赢得好口碑,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琼琳阁面庄在做面这件事上,的确是花足了功夫。 店老板周松曾在多家知名的苏帮菜饭店做过大厨,虽然做过各种苏帮佳肴,然而提起他自己的最爱,始终是苏式面。“但想要吃一碗传统的苏式好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汤’来说,传统苏式面的汤头必须是‘吊’出来的,成本高又费时间,如今肯这么花心思的面店少之又少了。”吃不到,自己做!2011年,周松在书院巷开设了他的第一家琼琳阁面庄。 要恢复“苏州一碗面”的传统味道,周松从选择原材料入手,进行反复尝试,摸索出一套配方:每桶汤用20斤苏太猪肉骨头、1只生春阳火腿、7只河南生态草鸡、6只草鱼头、5斤黄鳝骨来吊鲜。这些食材质量都呱呱叫,吃口好就更不用说了。实际操作下来,一桶汤只能下350碗面,这样算下来,每碗面光是汤的成本就超过4块钱。面条也有讲究,要靠鸡蛋带出筋道和滑爽。 成本高了,价格自然也贵,以爆鱼面为例,琼琳阁面庄要卖13元一碗,而一般店家只卖7—8元一碗。尽管如此,这里却天天排队,周一到周五每天要卖掉850碗面,休息天更要卖掉1200碗,中午12点半过后,面就基本卖完了,晚到的吃客只好空腹而归。许多吃客坦言“物有所值”、“就是以前的苏州一碗面味道”。 从2011年到现在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琼琳阁在苏州已经有三家门店了。老板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来的都是回头客。 如今,琼琳阁面庄更闯进了大上海,两家上海分店分别在闵行区红松路和七宝镇青年路。两家店都采用传统的吊鲜办法,并迅速打开了局面。周松说,接下来他还要开出更多的分店,重振传统苏式面点雄风,让正宗苏州味道通过赢得市场传承下去。 说到好人民间小吃,苏州人应该并不陌生。这么多年来,它都是闹市区价廉物美小吃店的典范。人们对它印象的似乎是从观前街开始的,殊不知,随着口碑的蔓延,如今它在苏州已经拥有了16家店面。 现代搭配传统是好人民间小吃的一大特色,而其中小吃的口味则既适合时髦的青年,又适合中老年人。这里的小吃以五谷杂粮为主,都是健康绿色食物有四川味道浓郁的传统担担面、川凉面,也有当地苏式点心赤豆糕,还有备受儿童欢迎的脆皮牛奶,如此多的选择,自然也适合在逛街之余,带着一家老小一起来吃。 好人民间小吃有着标准化的生产配送流程,原料统一来自相城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为了保证食品的口感和安全,这里严格遵循着菜肴的时间保证期限。例如炒饭在炒出1小时后,烧卖3小时后,既不能卖也不能供应给员工,必须统一处理。配送中心内的原料也十分地道。桂花赤豆冰圆子里的圆子由来自四川宜宾的糯米粉制成;菜肴中所用的辣椒也直接由四川发货过来。 好人炒饭是这里的传统招牌小吃。不同于江浙的菜饭和扬州炒饭,好人炒饭不显油腻,且粒粒分明,口感也颇具四川特色,加入肉末、火腿和香菇丁翻炒,鲜咸而不辣。这样的口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炒制出来的。在好人,炒饭有着细致的工艺流程和要求。饭是新鲜的热饭,炉子要求是微火,炒饭的过程更是需要师傅一勺一勺地用小铲子把饭炒松,且规定20斤米必须12分钟出锅,保证了每一份好人炒饭统一的口感。 除了饭,还有粥。南瓜粥是颇受欢迎的一道小吃,从在锅里加水开始一直到端出来卖,时间需要花上2个半小时来熬制,也难怪能把这一锅粥熬制的软糯适中。在用料上,南瓜粥的制作也秉承着好人民间小吃的严格。以糖为例,加入的多少会根据南瓜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保证一年四季口感的一致。 当然,“好人”也从不缺创意。秘制牛杂就是好人民间小吃的一个新创意,风味十足。牛杂采用的是牛肚、牛心、牛舌,配以土豆、肉圆和胡萝卜秘制而成。牛杂酥烂,口感则具有川菜的麻辣。 是时候去万福兴吃重阳糕了 要谈到苏州小吃,就不能不说说苏式糕团。苏式糕团的特色是什么?“老苏州”的回答是:“肥润香软、甜松糯韧、色彩纯朴、造型美观。”而这正是老字号万福兴糕团店近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特色。 时至今日,不少“老苏州”还有传统的吃糕团的习俗:农历“二月二”一定要吃一块“撑腰糕”、清明时节要吃“青团子”,四月十四要吃“神仙糕“,春节吃糖年糕、猪油年糕和八宝饭这三样。苏州家庭在“添子”、“祝寿”、“搬迁”、“造屋”等重要时刻,会预定定升糕、寿桃以及艺术糕团等在家庭庆祝聚会时品尝、或作为礼品贻赠给亲朋好友。 这些日子,万福兴的时令糕团是南瓜糕,而眼看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了,重阳糕又即将上市。“不少市民已经开始询问了,都等着买今年的重阳糕了。”万福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何万福兴的苏式糕团能一直受苏州市民的热捧呢?“很有弹性、很有嚼头。”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很多市民都对万福兴的糕团情有独钟,经常顺道或特地来购买。 “我们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至今仍坚守了‘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传统工艺和配方,在制作糕团时一贯坚持手工操作。”万福兴当家人颜根荣说,“如制作苏式糕团的传统工艺中有一道‘潮粉’的工序,在磨米粉前一定要一遍遍地洒水湿润,使糯米能恰到好处地‘吃水’,我们不仅坚持这么做,而且在什么季节、什么气候下该洒多少水、该潮多长时间都很讲究,每个月光淘米篮子就得换掉50只,这道工序对糕团的色泽滋润感、吃口糯韧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万福兴在苏州的三家门店,都保持着最传统的前店后坊的模式,每家门店都有二十多个糕点师傅,坚持为苏州市民奉上最地道的传统手作美味糕团。 好吃不停口的苏州第一好生煎 苏州人习惯把无论什么馅料的包子都叫成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芝麻馅的叫芝麻馒头,就连那实心馒头,也被叫做白馒头。生煎馒头是苏州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哑巴生煎”。听老苏州说,“哑巴生煎”的创始人叫俞二媛,因9岁时生了一场病而丧失了说话的能力。13岁被家人送到一家小吃店当学徒,学满3年后回到父亲开的生煎馒头店帮忙。学徒期间学得了馅料的秘方:肉馅里一定要放入肉皮冻,再加上因他又聋又哑,干活时从不受外界的干扰,煎生煎时十分专注,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煎出来的生煎特别好吃,久而久之,“哑巴生煎”的名气就打响了。如今哑巴生煎在苏州共有三家店,都做得相当热火。 我们在临顿路店遇见了哑巴生煎如今的掌门人俞文英,时光荏苒,生煎店的招牌从父辈传至她与哥哥这一代手里,一晃也已经二十二年。临顿路店门口挂了一副对联:食客口福有口皆碑享誉苏城,哑巴无言传承姑苏生煎真谛。俞文英告诉我们,“苏州最好吃的生煎”对于她而言,是荣誉,更是责任。 喜欢吃哑巴生煎的朋友,都得有好耐心,只因不论何时去,总是顾客盈门,每次都要排长长的队后,方能取到刚出锅的生煎馒头。等候的时候便看店里的师傅“表演”:手拿两张白帕不停地将大铁锅转动,间或开盖、喷水、淋油,看看快好时,再撒上密密麻麻的葱花和芝麻,几乎一刻不停歇,那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仿佛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起锅装盘时,师傅手拿一只小铲,一铲四只,两铲八只,也就是一客的量了,小心地夹起一只生煎轻轻地咬一小口,然后对着小口子吹几口气,以防太烫,再轻轻地吮吸里面鲜美的汤汁,这一咬一吮之间,简直美妙无比。最喜欢吃那被煎得香脆的底,有点烫嘴的温度刚好把葱香和芝麻香还有麦香及油香发挥到了极致,是家常的草根的美味了。以前一直不明白,那里面怎么能包进去那么多的汤汁还不漏出来,后来才知那是因为包进了肉皮冻,高温煎化后,自然就有汤汁了。 休闲味十足的四川小吃 苏州人爱吃面,因此苏州面馆一直颇多,老食客口口相传的,往往是一些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因此,当我们听到不少人在谈论一家才开了两年的新店的时候,着实吃惊了一把。能在一众老字号面店里赢得好口碑,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琼琳阁面庄在做面这件事上,的确是花足了功夫。 店老板周松曾在多家知名的苏帮菜饭店做过大厨,虽然做过各种苏帮佳肴,然而提起他自己的最爱,始终是苏式面。“但想要吃一碗传统的苏式好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汤’来说,传统苏式面的汤头必须是‘吊’出来的,成本高又费时间,如今肯这么花心思的面店少之又少了。”吃不到,自己做!2011年,周松在书院巷开设了他的第一家琼琳阁面庄。 要恢复“苏州一碗面”的传统味道,周松从选择原材料入手,进行反复尝试,摸索出一套配方:每桶汤用20斤苏太猪肉骨头、1只生春阳火腿、7只河南生态草鸡、6只草鱼头、5斤黄鳝骨来吊鲜。这些食材质量都呱呱叫,吃口好就更不用说了。实际操作下来,一桶汤只能下350碗面,这样算下来,每碗面光是汤的成本就超过4块钱。面条也有讲究,要靠鸡蛋带出筋道和滑爽。 成本高了,价格自然也贵,以爆鱼面为例,琼琳阁面庄要卖13元一碗,而一般店家只卖7—8元一碗。尽管如此,这里却天天排队,周一到周五每天要卖掉850碗面,休息天更要卖掉1200碗,中午12点半过后,面就基本卖完了,晚到的吃客只好空腹而归。许多吃客坦言“物有所值”、“就是以前的苏州一碗面味道”。 从2011年到现在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琼琳阁在苏州已经有三家门店了。老板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来的都是回头客。 如今,琼琳阁面庄更闯进了大上海,两家上海分店分别在闵行区红松路和七宝镇青年路。两家店都采用传统的吊鲜办法,并迅速打开了局面。周松说,接下来他还要开出更多的分店,重振传统苏式面点雄风,让正宗苏州味道通过赢得市场传承下去。 说到好人民间小吃,苏州人应该并不陌生。这么多年来,它都是闹市区价廉物美小吃店的典范。人们对它印象的似乎是从观前街开始的,殊不知,随着口碑的蔓延,如今它在苏州已经拥有了16家店面。 现代搭配传统是好人民间小吃的一大特色,而其中小吃的口味则既适合时髦的青年,又适合中老年人。这里的小吃以五谷杂粮为主,都是健康绿色食物有四川味道浓郁的传统担担面、川凉面,也有当地苏式点心赤豆糕,还有备受儿童欢迎的脆皮牛奶,如此多的选择,自然也适合在逛街之余,带着一家老小一起来吃。 好人民间小吃有着标准化的生产配送流程,原料统一来自相城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为了保证食品的口感和安全,这里严格遵循着菜肴的时间保证期限。例如炒饭在炒出1小时后,烧卖3小时后,既不能卖也不能供应给员工,必须统一处理。配送中心内的原料也十分地道。桂花赤豆冰圆子里的圆子由来自四川宜宾的糯米粉制成;菜肴中所用的辣椒也直接由四川发货过来。 好人炒饭是这里的传统招牌小吃。不同于江浙的菜饭和扬州炒饭,好人炒饭不显油腻,且粒粒分明,口感也颇具四川特色,加入肉末、火腿和香菇丁翻炒,鲜咸而不辣。这样的口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炒制出来的。在好人,炒饭有着细致的工艺流程和要求。饭是新鲜的热饭,炉子要求是微火,炒饭的过程更是需要师傅一勺一勺地用小铲子把饭炒松,且规定20斤米必须12分钟出锅,保证了每一份好人炒饭统一的口感。 除了饭,还有粥。南瓜粥是颇受欢迎的一道小吃,从在锅里加水开始一直到端出来卖,时间需要花上2个半小时来熬制,也难怪能把这一锅粥熬制的软糯适中。在用料上,南瓜粥的制作也秉承着好人民间小吃的严格。以糖为例,加入的多少会根据南瓜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保证一年四季口感的一致。 当然,“好人”也从不缺创意。秘制牛杂就是好人民间小吃的一个新创意,风味十足。牛杂采用的是牛肚、牛心、牛舌,配以土豆、肉圆和胡萝卜秘制而成。牛杂酥烂,口感则具有川菜的麻辣。 最是难忘,鑫花溪那一碗汤 在贵州,牛肉粉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风味美食。早餐、午餐、晚餐、休闲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捧着一碗香气诱人、鲜味浓郁的牛肉原汤“滋溜滋溜”饱足的人。这是一个被米粉包围的城市,各种米粉香飘荡上空,论谁也抢不了米粉的风头。 而对吃货们来说,早已名声在外的还属贵阳南郊十八公里外的一处世外桃源——花溪的牛肉粉。9年前,它终于落地苏城,为吃货们捧上日思夜想的牛肉粉。当时,一碗料足汤好的全家福瞬时征服了“挑剔”的苏州食客,成为被点率最高的牛肉粉。这,便是“鑫花溪”的前身。 说到底,牛肉粉只不过是种小吃,“鑫花溪”却把它演绎成汤、菜、饭三者合一颇具特色的主食。其中,牛肉是当之无愧的主打,还有牛肚、牛筋之类的牛杂以及鸡丝、鸡块、酸菜鱼、泡菜、蕨菜等。味道酸爽的泡菜、蕨菜等特色小吃,花椒粉、辣椒粉等必备调料可都是店家秘制,别处遍寻不得的地道风味。 “鑫花溪”的牛肉粉最大特色就是辣和鲜,精华全在一口汤中。这汤可是绝对的天然无添加,由牛肉、牛骨加八角、枸杞等十多种植物香料药材熬制而成。每天,中央厨房内四个及顶大汤炉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熬煮,一次8小时能熬出2000斤的高汤,然后按需配送至城内16家连锁店,来到食客们的肚中。 熬汤的水是经过净化的纳米水,鲜嫩的牛肉是牛肋骨边上的上等精品……在食材的选择上,鑫花溪也从不马虎,小到调料大到食材,老板娘钟贵铃都亲自把关,只选最好的。怪不得,一众食客从“花溪王”一直追到“鑫花溪”,只为难舍那一碗柔滑纯净鲜香的粉啊。 这样的秋夜,来一碗牛肉粉,酸、辣、鲜、烫四味交融,绝对的胃口大开,身体也会微微发汗,这滋味各位可一定要细细品味。 不止一种做法的美味馄饨 在传统苏州人的心里,早饭其实是一天中顶顶重要且颇为考究的一餐。而这个讲究,除了有名的一碗苏式面外,馄饨也是颇受欢迎的传统点心兼主食。 苏州人吃馄饨,要求不低。汤水要好,馅料要足,皮要薄,还要能够推层出新。而这十几年来,在馄饨店里叫得响的矮脚楼,就能够满足以上所有的要素。 对于上下班走人民路或者住在南环新村附近的人来说,矮脚楼人民路店并不陌生。毕竟这已经是一家开了许多年的老店了。走进宽敞的大堂,你可能首先就被硕大的“价格表”所吸引,且不说玲琅满目的苏式面、盖浇饭等,仅仅是主打美食——馄饨就有开洋馄饨、香菇馄饨、荠菜馄饨、什锦馄饨、凉拌馄饨、煎馄饨和小馄饨好几个种类。 矮脚楼发源于无锡,却是在姑苏发扬光大,得到了广大苏州人的喜欢。这里的馄饨,肉骨吊汤,鸡蛋丝和紫菜为佐料,做出的馄饨色清、皮薄、馅多、汤鲜。据说这种传统做法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的无锡县(现锡山市)东亭乡,后逐步发展为无锡传统名点。矮脚楼馄饨店坚持在用料和制作商精益求精,因而馄饨的口感咸香爽滑,汤鲜味美,被喻为“妈妈包的馄饨”。 一碗“肚皮”满满的荠菜馄饨端上来,你就知道什么是馅料十足了!荠菜馅儿是传统苏州家庭最喜欢的味道。不管什么时候吃都鲜美清爽不油腻,且符合了荤素搭配的健康饮食理念。而这新鲜的荠菜馄饨除了配汤吃,在矮脚楼里还能变身为拌馄饨和煎馄饨!拌馄饨还分两种,夏天凉拌,冬天热拌,随着季节变换。 但你以为作为一家名气响当当的点心店只有馄饨,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丰富的选择和创意,不仅仅体现在馄饨上。底子酥脆肉馅十足的生煎也是一大特色。每到中午,还有土灶大铁锅出品的“肉骨头汤烧的咸肉菜饭”供应! “面业大王”朱鸿兴 朱鸿兴的一碗面,就像那“城南往事”一样,叫人难以割舍、无法忘怀。 吃一碗面,也是吃一碗历史。始创于上世纪30年代的朱鸿兴,是京沪驰名的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最早在怡园对面开出一家不足30平米的面馄店,取名朱鸿兴。上世纪90年代初,朱鸿兴几经搬迁,最终只剩下一块招牌。1994年,现任董事长俞水林在劳动路重开“朱鸿兴”。之后,在全市迅速扩张连锁面店,最多时开到40几家。 1995年成立苏州市朱鸿兴饮食有限公司,公司先后构建配送中心、中央厨房,将各种原料、调味汁规范化制作后,实行统一配送。从“一碗面”多元化发展到拥有30多家面馆、50多家卤菜店、80多家净菜店,3家美食广场以及酒店。 俞水林说,苏州一碗面关键在“考究”二字,朱鸿兴尤其如此。一要讲究“用料上乘”,比如做焖肉面,酱油一定是来自老字号“义隆”南酱店,猪肉则用长桥的新鲜猪肉,就连做阳春面放的猪油,都是店里自己熬制的。二要讲究“汤头、浇头”。汤头用鸡肉、猪肉、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之香料、姜汁等熬制而成,面汤呈象牙色,清澈见底。浇头,讲究时令特色。目前朱鸿兴供应20多种浇头,尤以焖肉浇头闻名。 朱鸿兴的时令面点,即5月三虾面(虾子、虾脑、虾仁),过去有供应;夏日里爆鳝面,过去6月供应枫镇大面和净素菜包;秋季以焖肉面为主,冬季则是热腾腾、厚孜孜蹄髈面,过去还有冻鸡蜜汁蹄髈面。而汤包、小笼、豆沙包等苏式名点也颇为畅销。接下来,俞水林打算在齐门店恢复一些已经失传的传统面点。 俞水林说,老字号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努力,提升形象,保持传统,开发新品。 吃大方糕,到桂香村! 又到丹桂飘香的时节,倍受老苏州亲睐的大方糕已经摆上了桂香村门店的柜台。作为苏州的一道传统时令糕点,大方糕始创乾隆年间,当时就是“桂香村”的独门产品。时至今日,桂香村“五色大方糕”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小吃名片,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东中市拆迁,桂香村停止大方糕的生产。直到1991年,桂香村老店新开。从15岁就开始在桂香村当学徒的薛惠忠凭着娴熟的手艺,成为桂香村新一代掌门人。2000年恢复字号,重新推出大方糕。而今,子承父业,现任掌门薛岑成为大方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薛岑说,桂香村大方糕的特色就在于纯手工制作、馅料十足、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目前共有玫瑰、薄荷、芝麻、白果、豆沙、鲜肉6个品种。记者来到拙政园东侧的桂香村门店,前来排队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这里的大方糕馅多皮薄,吃到肚里饱饱的,还有薄荷的清香、松仁的回味。我常来这里买,有时也去观前街门店买。”来买糕的李阿姨说。 来到二楼制作现场,薛岑向记者介绍说,大方糕在原料、馅料上十分“考究”,选用上等东北大米,薄荷馅用的是纯天然的薄荷粉末,有一股清香而非香精的味道。薛岑说,从和粉、筛粉、开模、放馅、上面张、拍花、切块到最后上蒸笼,一步都不能马虎。每年中秋起上市,一直供应到来年5月中旬。最多时候,一天要卖掉七、八千块。 透过方糕薄如蝉翼的洁白糕面,馅心的诱人色彩隐隐透露,糕面上模压的“桂香村”三字清晰可见。簧篮头里,隔一层玻璃纸,装上糕,上下一合,贴上招牌,既环保,又古色古香。 此外,桂香村的净素月饼、松糕、麻饼等时令糕点也倍受欢迎。接下来,薛岑打算尝试将方糕冷藏冰冻,若吃口不受到影响,就能独立包装进超市了。 馄饨老字号的传统美味 除了精细美味的苏帮菜,最令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应该是苏州的各式点心,馄饨就是其中之一。要说苏州的馄饨,名气最大的非馄饨老字号“绿杨”莫属。上世纪80年代,还是国营单位的绿杨馄饨最高峰时曾在一天内卖出五、六千碗馄饨。就是现在,观前总店最高峰时一天也能卖出2000多碗。人气之盛,可窥一斑。 绿杨的馄饨为全手工出品,从和面、揉面、擀面、拌馅到包馄饨始终保持最传统、最原始的制作方法。要是过了晚餐的点去吃馄饨,那就是要一个包一个的节奏,绿杨是绝不会留一个馄饨隔夜的。因为选材全部上乘,用食材本身的味道调鲜,除了必备的糖、味精、盐,桂皮、八角等香料,全无其它添加,主打的蟹粉小笼、三鲜大馄饨依然保持着当年的美味。 有许多外地来苏的客人特地觅到此处,经常会吃饱了还要兜着走,绿杨也会很贴心地将蟹粉小笼蒸到6成熟,再用竹篮子装起来让他们带走。回去放油锅里一走,外脆里嫩也是别样的风味。 绿杨的蟹粉小笼可是得过“中华名小吃”称号的,制作蟹粉部分的程序依照传统,至今都未曾有一丝改变。蟹粉要先用黄酒、姜末、盐拌好浸一浸,起160度的油锅,待到冒青烟时,将葱放入锅中熬制,焦了以后捞起入蟹粉,动作要慢,熬好再捞出来冷却后,才放入馅里搅拌。这样做出的小笼才会汁鲜、肉嫩、馅丰。现时的小笼口味其实已经经过改良,原来只有甜味,现在主要还是咸、鲜,收口的时候才略微有甜味浸润,给足了幸福感。 这里的三鲜大馄饨也值得一试。苏州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绿杨的大馄饨总归是个个饱满,以证新鲜的两只耳朵突起,开洋、纯正的金华火腿芯、香菇、鲜肉制成三鲜馅心,用鸡汤做底,再点缀上鸡丝、蛋皮丝,口感咸香爽滑,简直鲜得跌落眉毛。 闻香识海棠 《红楼梦》里有句诗叫“闻香识海棠”,说的就是海棠糕,海棠糕是旧时太太、小姐爱吃的点心。说到旧,就难免勾起人们对于年代的遐想。观前街大成坊23号,一个铁皮的小吃亭,看着普通,仔细一瞧,却大有名堂:姑苏名小吃,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摊主陈巧文是梅花糕、海棠糕这一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巧文是第五代传人,13岁开始这门家族手艺,单是做海棠糕的紫铜工具,就传了好几代。 观赏做海棠糕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水、糖、面粉和匀,用考究的铜勺舀进花瓣状的模子里,把自家熬制的豆沙团进面团,鲜绿的冬瓜糖请上面团中央,再点上黑芝麻、西瓜仁,红枣,金橘,红绿丝,烤上片刻光景。下方的铁板上则铺上一层厚厚的砂糖,经火一热立时成了琥珀色,放足了南北货的海棠糕,往上蜻蜓点水一过,就沾染了琥珀色的糖壳,平底的盖子往糕上一压,就等着成型出锅了。 5块钱一只,用纸包起来。吃海棠糕可得带点讲究,太热烫口,太冷味道不好。陈巧文喜欢嘱咐一句:“趁热吃,吃起来慢一点!”,尽管还烫着手,不过还是忍不住咬上一口,琥珀色的糖壳碎裂,豆沙就势流出来,各种南北货的香和豆沙的甜,烫在舌尖上,最有趣是吃到青绿的冬瓜糖,带着硬硬的有质感的甜。 陈巧文说,实际上讲究的海棠糕,要放12味南北货,除了上面提到的6样,还有猪油、核桃肉、蜜枣、桂圆肉、松子肉和葡萄干。当然12样都放进去,价钱可不菲,要卖到30块一只,绕是这样,仍然有人不辞辛苦地找上门来吃。“海棠糕吃的就是南北货和它的精致”,陈巧文的南北货是专门到苏州蜜饯厂定制的,因为私家定制,价钱要比外面的普通蜜饯贵上一倍,但保证了“料”正宗。 |
|
来自: 苏迷 > 《苏州美食与苏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