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花窥世界一叶见天堂:抓文眼 促感悟

 怡蘭轩 2013-10-11

  所谓“文眼”,指的是诗文中那些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映射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扣文眼启迪学生感悟文本的灵性,学生瞧见一朵花就能领悟整个世界的美,看到一片叶子就能感悟整个天堂的妙。

  那么,如何利用文章的文眼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呢?

  一、寻文章题眼体悟

  很多诗文的“文眼”其实就存在于它的题目之中,我们暂且称它为“题眼”。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首诗围绕“为何忆”“忆什么”“如何忆”来写诗人的无限孤独、极度思乡之情,诗眼就是一个“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忆”字,引领学生在古诗中行走。

  1.为何忆

  诗人王维为何会思念山东兄弟?让学生品读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后,感受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因此感到千分孤独、万分寂寞。

  2.忆什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紧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说诗人想起了哪些事情。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再现重阳节的活动情景,触发思念之情。进入情境后,学生情难自抑、思如泉涌:想起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想起了与兄弟们登山的情景;想起了登山时插茱萸、饮菊花茶的快乐;想起了此时此刻兄弟的身边少了“我”一个人,也许他们也在想“我”……

  3.怎么忆

  从一个“忆”字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思念亲人,而且是“倍思亲”。再让学生从“倍”字中体会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为强烈,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最后,让学生紧扣“独” “异乡” “异客” “遥”,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再次体会古诗情感,同时感受诗歌表达的凝练。

  教学中,我紧扣题眼“忆”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忆”,并且从各个角度丰满了王维的“忆”,把学生带进了那遍插茱萸的王维老家——蒲州,最终让学生也体悟到了那畅饮菊花茶时刻骨铭心的乡愁。

  二、找点睛之词领悟

  记得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并没有抓诸葛亮懂天文、知地理、识人心等干巴巴的几条线,而是紧紧抓住一个“笑”字。他在笑谁?顿时惊涛拍岸,卷起思维的千堆雪。有学生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也有学生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还有学生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是在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就是这么一个“笑”字,使得一个运筹帷幄、风流儒雅的诸葛亮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看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谈笑间便使曹军墙橹灰飞烟灭。于是,诸葛亮的神韵尽在一笑间显现。教师抓住了传神之词,学生就能从一块冰中看出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春天。

  三、觅传神之句感悟

  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传神之句,并且围绕传神之句恰当地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

  例如,我在执教《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就抓住了文章的传神之句“而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1.理解“坦然”

  首先,从字面意思浅层次地感受坦然是一种平静、轻松、自由自在的心情。接着,通过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感受为何“我”挖荠菜时心情是坦然的。

  2.理解恐惧后的“坦然”

  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我引领学生走进小张洁的“冬天”,为了几根玉米棒子,她被地主儿子无情追赶。为了躲避追赶,她不顾刺骨的寒风、不顾冰凉的河水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一头扎进了河里。可见,当时小张洁的内心是多么恐惧、多么无助!在体验冬天恐惧无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回到春天挖荠菜时的坦然。有了恐惧才更坦然,这样的品评比较后,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感悟。

  3.理解孤独后的“坦然”

  当小张洁死里逃生爬上岸后,想回家又不敢回家,想见妈妈又怕见妈妈;当小张洁看到羊都回羊圈了,鸟都回巢了,她一个人游荡在田野上时是多么孤单啊!这份“孤单”又给“坦然”加上了别样的感受。

  在一次次的反复回旋中,“而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这句话在渐渐丰厚,学生对小张洁挖荠菜时心情的坦然,早已不是仅停留在句子的表面意思上,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与文章的主人公共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共同经历了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于是,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学生也能感同身受了。

  文眼是文章的精要处,即诗文最精要吃紧的文字。教学中,教师把握住文眼,就掌握了诗文的精神实质,把握住了文章的间架结构。文眼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师生,那边的桥头站着文章和作者,通过这道桥梁师生、文章、作者才能会面,才能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悟。让我们拣起“文眼”这朵花,拾起“文眼”这片叶,引领学生感悟语文天堂的美妙吧!
(浙江奉化锦屏中心小学 张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