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眩晕 阮某 女 41岁 主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 现病史:患者头晕、头痛反复发作一年余,两颧微红,有黄褐斑,口苦,口干,易怒,午后有潮热,少寐易醒,时有腰酸,经期乳房胀痛,小便色黄,大便一日一行,质软粘着,舌尖红有芒刺,苔薄白,边有瘀斑,脉细数。 辩证:阴虚内热,肝火上炎。 治法: 养阴清热,凉肝清火。 方药: 生地15g 生白芍10g 石斛10g 竹茹10g 郁金6g 陈皮6g 生山栀6g 浙贝母10g 牡蛎15g 7剂 二诊:患者头晕、头痛症状缓解,两颧不红,且黄褐斑变淡,午后潮热明显好转,寐佳,再治拟上方去陈皮加麦冬10g。7剂。 三诊:患者诸证均有改善,苔薄白,脉细。上方继服14剂后,头晕,头痛症状基本控制。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脏关系密切;张景岳则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林师宗其法旨,辩证论治,治宜养阴清热,凉肝清火。方中生地、石斛、白芍养阴,浙贝、竹茹清热,山栀清肝,郁金理肝,牡蛎平肝潜阳,陈皮理气健脾以防肝侮。 (上海中医大陈丽珍整理) 2、痛经 陈某 女 23岁 主诉:痛经7年,加重3年。 现病史:患者16岁初潮,每遇行径前2-3天小腹疼痛,痛尚可忍,近3年疼痛加重,痛时汗出,下肢无力,伴有腰酸,头晕,经行疼痛缓解,伴有乳房胀痛,月经周期尚准,量适中,色暗,有血块,平素小腿酸胀,经期加重,口干,寐平,小便调,大便干,时有大便夹鲜血,舌红苔黄,边有齿痕,脉弦。 辩证:气滞血瘀,肝血亏虚兼内热。 治法:活血理气,养血柔肝,兼清热养阴。 方药: 当归 10g 白芍10g 木瓜6g 制首乌10g 麻仁10g 生地10g 陈皮3g 连翘10g 麦冬10g 郁金10g 7剂 二诊:服上方7贴后,行经前的腹痛头晕及行经时的乳房胀痛有所减轻,口干也较前好转,大便变软,舌红苔薄,脉滑。再进上方去麻仁,7剂。 按语: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的疾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本证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常见的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气血虚弱和肝肾亏虚。痛经又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者,多痛于未行经之前,经通而痛自减。”本例林师辨证为气滞血瘀,肝血亏虚又兼内热。故方中药用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生地、白芍、麦冬、麻仁养阴柔肝,郁金行气活血,制首乌滋养肝肾,陈皮理气,连翘清热,木瓜舒经,和而共奏活血理气,养血柔肝,养阴清热之功。 (上海中医大陈丽珍整理) 3、便秘 3.范某 72岁 男 主诉:便秘3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便秘3年,加重半年,大便质干,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矢气多,伴咽红,喉中有痰,可咳出,色黄白相间,质稠,胃胀,无嗳气,要酸胀,劳累后觉气聚于腰部,唇紫,纳平,寐尚调,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辩证:痰浊气滞兼内热。 治法:行气化痰,清热通便。 方药: 丹皮6g 山栀6g 竹茹10g 枳实10g 制大黄10 陈皮 6g 茯苓10g 黄连3g 制半夏10g 7剂 服上方5贴后,大便通畅,质变软,无明显的胃胀不舒,舌苔变薄,继服2周后,病情基本康复。 按语:据研究资料介绍:60%的老年人都有大便困难,且年龄越大症状严重。本证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病机为气机不畅、肠道失其传导,糟粕不下所致。《医学起源?六气方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有气秘,有冷秘,有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结,有……”本例患者年迈体弱,气血亏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气虚精血亏虚、津液干结为本,痰浊气滞胃肠燥热为标。林师认为治疗宜先去其标使腑气通畅,故先行气化痰,清热通便。药用制大黄通腑泻热,枳实行气宽肠,陈皮理气健脾,制半夏、竹茹化痰,山栀、黄连、丹皮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务求痰浊去、腑气畅,诸证自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11.便秘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