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友之医案2

 学中医书馆 2013-10-12

第一篇

祖上遗风

青田县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勤劳勇敢的祖先,用双手创造了文明历史。农民辛勤耕耘,把荒山改成梯田种粮,手工艺人巧夺天工的精美石刻,古今闻名。经商者遍及五洲四海,读书人每见历朝历代,自南宋到清末,仅中进士者有121人,也算得上名人辈出了。

青田有座大山,原名青田山,现在人称太鹤山,位于县城的北面,因古时白鹤栖息得名。

相传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丹成得道。跨鹤升天而去。故又称"试剑石"、"丹山"。道家称。"青田山洞"为道教胜地第三十洞天。因苍松参天,山奇石秀,景色幽雅。有谢桥春晓,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扶松听涛,滴露点易,混之试剑,望江舒啸等八景,各具风采,主景'混之试剑',就在太鹤山顶上的混之峰,15米高的巨石巍然屹立,传说叶法善丹成试剑,劈石为四,罏宽一米,呈十字形,石壁有摩崖题刻和青牛道士像。下有太鹤洞,盘龙洞,丹井,这里有李白,陆游,刘伯温,郭沫若渡船登山足迹,历代名人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留下无数墨宝供后人观摩。混之峰脚下南面,有一块约二米高的秀石,叫"太鹤山孝顺岩"传说对父、母、长、老孝顺的人,用手推孝顺岩,其石会翩翩起舞。山下,早年都是我们陈家祖辈开垦的的菜地和坟地,据家谱记载,陈氏先祖,也曾出将入相,特别是名医辈出,荣宗耀祖呢!

青田第一世祖陈中立在南宋绍兴年间,从乐清迁至青田,已有八百年的历史,陈氏宗族按辈份排列,传到我已是第二十五世。

据一九九○年版的青田县志记载,南宋的科学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宋王朝南迁定都杭州。其政治,经济,文化已由中原转移南方。当时温州的造船业,漆器工艺相当发达。但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在繁荣昌盛的同时,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困苦,被迫揭竿造反。例如:方腊义军1120年攻打温州,1121年永嘉楠溪俞道率众起义。又因天灾不断,大寒之年颇多,常风暴洪水横行,暮春倒寒流降雪,故瘟疫流行。由于生产增长,文化繁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同时因疫病流行,在客观上,向医药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实践的机遇。也促进了浙南瓯江流域医学的发展。当时温州的天门冬,石斛,生姜,狗脊,苍术药材已影响到全国,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名医和医学书籍。据陈氏宗普记载:第六世祖陈鄂次子陈言(1121-1190年),就是当时医药界的杰出代表。南宗绍兴辛巳(1161年)曾著《依源指治》、淳熙甲午(1174年)又撰《三因极--病症方论》,该书在《金匮》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基础上,结合《内经》五志太过致病的学说,探讨受病之源,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三因,使中医病因学得到新的发展,自此以来,论述病因者皆遵循三因学说,本书在祖国医学史上是起了一定影响。

195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曾选出古代中医名著出版。1984年又再版。其中就有先祖陈言的生平事迹:

陈言[约1121-1190],字无择,鹤溪人,南宋著名医学家,他潜心医道,精于方脉,治病立效,遇有不治之症,能预测结果。根据临床实践,借鉴前人经验,探究医道要术,建立"三因极一"学说。宋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宋史》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书名载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近24万字,共18卷,分180门类,录医方1050余道,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症。在分论各症之前,首叙医学总论,其中关于病因的"三因"学说,为全书理论重点。《辞海》"三因"条目释文:三因,中医学名词,病因分类方法之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总称。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以寒,暑,燥,湿,风,热{一般作'火'}'六淫'之邪为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为内因;其他如饥饱,劳倦,跌仆,压溺,金疮及虫兽所伤等统称为不内外因。"三因"说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经提出,但陈言在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阐明。大大发展了病因理论,为后世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此书"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賅,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

陈氏宗谱记载,第六世祖陈融的长子陈中立行医济世,在瓯江、括苍山地域美名远扬,南宋嘉定年间,有一日出诊返回时,看见二个当差的捆绑一位少年坐渡船,询问原委系欠富人的债无力偿还,就慷慨解囊为少年还清,也不问问少年姓名地址。这一天晚上梦见一位神仙手持节牌向他宣读,奉上帝之命,说积金积书还不如积阴德,以蟠龙山相赠。第二天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果然有母子二人用木盘盛着一张契书,契书所写在山口镇小令乡南木岩有一块山地,正东至葵提宫垅脊水,南至三都双坑口,西至大济头锺潭上,北至头车为界,计三十六亩。其母说儿子姓金名贤,昨日承蒙救命之恩,山地系祖传所留,据说这蟠龙山是造墓的风水宝地,诚心酬谢恩公。恰巧陈中立之父陈融仙逝进棺尚未落土为安,即携带其子入山察看。南木岩背靠洞宫山脉,西临佛教圣地清真堂(1984年赵扑初手书"清真禅寺"匾额)小令溪水弯弯曲曲流向瓯江。这一日从县城出发,经山口,仁庄乡到小令乡下船,沿途花香鸟语,山清水秀,古树参天,名贵药材金银花,天门冬,灵芝草,绞股兰,山茱萸,神仙对座草,牛夕,杜仲,随处可见,果然是人间仙境,与梦中所见相符。陈中立博览群书,天文地理,阴阳术数,无不通晓,察看蟠龙山为火局阳龙上贵之图,祖山发脉火星为禄,坐山火星为官,朝山木星为印,关帐层层,左右都关栏砂水,穴地有虾须蟹眼,内外堂之水俱来朝抱,

各水会合出于戌方,有禽兽华表镇守门户,穿珠结穴具财官相印齐全,是大富大贵之局。就亲自圈定龙脉墓址,并按价挨家付给地银,把蟠龙山改名为大蟠龙山,次年丁丑年父棺从温州运到大蟠龙山,入圹时雷声大作,众人说是吉祥的好兆头,自此以后就定居在青田县城和义坊。

吉人自有天相,积金积书不如积阴德,陈中立为青田第一世祖,位居贵赠朝请大夫,再赠通奉大夫,第二世祖陈升赠朝议大夫,第二世祖陈景行(1256年)宝佑四年丙辰科,父子居国子监丞。殿中待御史兼礼部待郎。浙东安抚史;第三世祖陈适孙官职两淮节度使;第四世祖陈瑞仁任医学教谕;第五世祖陈茂祖任缙云县医学录名医;第六世祖陈公恕任平阳医学录名医;第七世祖陈宗泽任医学教谕,陈宗理先以荐名医与朝太医院;第八世祖陈定(明初?-1443年)字以静,精医术,明洪武二十三、二十七年,青田疫厉流行,求医者满门。考摭张仲景、刘河间、李知先医学著作,撰《伤寒铃领》〈〈小儿痘症歌诀〉〉人身肖天地图行;第八世陈宓任医学训科;第九世祖陈赐任医学训科;第十世祖陈洪任医学训科~~排到我父亲辈份已经是望族五房派第廿四世了。先祖儒医济世,代代相传。坐堂开方间或出诊,著奇方以传世。开药店注重药材质量,挑拣,浸润,切轧,各承家传。自制丸、散、膏、丹名闻乡里,运销云和、景宁、遂昌、松阳、永嘉等县。常施药济贫。不计报酬。经济困难的可以赊销。制良药以救人,居白鹤之乡至今传为佳话。

朱国基民国20年毕业于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曾任青田、金华、杭州市第一医院院长,与我父亲是世交好友,三十年代创办青田第一所西医诊所。曾对我父亲说:"你们是中医世家,会后继有人。"1983年其夫人患胃癌请我去诊疗时说:"我早讲过陈家后继有人,你继承祖业是祖宗积德传世啊!"我投身于中医事业,冥冥之中其实也是祖上遗风。今年春节,我赴乐清寻根,在雁荡山大龙湫触景生情,吟<大龙湫>诗一首:

龙湫瀑布天地连,

霓虹盘绕一瞬间。

积金积书积阴德,

山绿水清遗千年。

(附)陈氏宗谱记载

据颖川陈氏宗谱记载:"考余陈氏,始於嫣,封于虞,迨汉朝有蕃。公暨弟实,公受敕颖川郡城,至真定间,迁光之固,再迁闽之长溪。有讳彪公五代,时奉旨南巡,莅温郡之乐清,遂家焉嗣。*六世祖讳中立公,儒医济世,名彰瓯括。宋嘉定间,就青邑城,施医济药,累仁尚行。得石郭大盤龙-穴,计卅六亩,遂卜亲柩於该山。此为青田一世始迁祖也。厥后二世景行公,父子官居浙之东西按抚,三世适孙公职膺两淮节度使,处至济传。公由训科,

授本邑县尹,历任九载,古今罕匹。且均精岐黄术,世世以法,祖相遗故。前有抚择言,公著三因谕,后有定公以静作伤寒铃,领痘疹歌诀,及人身肖天地图,皆盛行於世,详载邑志。语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吾祖等庶几,近之至若,游庠食(),明经发甲,代多其人,或隐而不仕者有之,或仕而退隐者亦有之,何以知之?曰谱也。

第二篇

拜师学医

一、先生生平

我的恩师毛达文先生1902生于浙江杭州。自幼聪颖好学,十五时拜当时浙江著名中医王香岩先生门下,随师侍诊。悉心钻研,精读经典。两年后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继续深造,同期仍在王师处临床实践,经五年刻苦勤学。先生通晓《金匮》《伤寒》《内径》尤擅温病学说。1923年,先生毕业于专校,旋于浙江慈溪大隐镇悬壶开业。1925年回杭在马市街开办诊所。毛氏承王氏之训,积几十年之临床经验,精干内,儿诸科,善治温热病,对脾胃病诊疗也有独到之处。毛氏门诊日以百计,影响很广。至五十年代杭州艮山笕桥一带常留行"吸咽要吸哈德门,看病要看毛达文"之俚语。

1952年,先生率先与何任,陈桐丰加入杭州广兴联合中医院(市中医院前身)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力于为病人服务。先生为人正直,专研好学,因学验丰富,治病救危,疗效显著。名著浙杭,于1957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于"省级名中医"称号。于1972年退休。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又是诊断和治疗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先生在辨证施治中既借鉴前人的立方之法,又结合当时病情灵活应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重视气候变化(六淫)和精神因素(七情)对人体的影响。根据三问、四诊、八纲的归纳和处理把辨证论证治法体现在理法方药之中。在立法用药上"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湿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配方严谨,剂量小,药味少(每张处方一般八、九味药)价格廉,见效快,求诊者纷至沓来,至今口碑载道,赞颂未绝。

毛达文先生于1990年逝世,至今已十二年了,他为中医事业奉献了一生,有二个儿(烈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捐献了生命。在其晚年收授我为关门弟子,寄予厚望,幸登高令,在其膝下陪伴22年,深得恩师青睐,教学有方,精心点拨,深得精华,医道日进,昔日谆谆教诲,耳濡目染,终身难忘。先生所授医术为我医学生涯奠定基石,把治病救人的春风甘露洒向人间。

二、指点门径

毛达文先生长生广颡,音声如钟,白须伟然,两眉清秀,双目炯炯有神,蕴藏着洞察一切的慈祥之光。言行间总给人有道骨仙风的岐黄圣手之威。行医50多年医术精湛,在中医界德高望重,有幸身为关门子弟,得以真传。踏进了医学门槛。实现了上承祖业,治病行善的愿望。

先生的家住在马市街黄醋园1号,登门拜师的那一天,早上七点钟已走进先生的客厅里,师母为我上了茶,满脸笑容的说:"坐、坐。"先生正在书房打坐。

书房的供桌上燃着三支香,满屋清香缭绕,先生双目似闭非闭,双手相合,手心朝上放在脐下,双膝盘起内坐。他闻听了我们的声响,就起坐走出书房,我上前向先生一拜,先生赶忙把我扶起,笑眯眯地说:"坐下来,今天我们师徒好好谈一谈,人事科跟我说,为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使杏林各医的宝贵临床经验为更多的大夫所掌握,并发扬光大,领导决定你们几位退伍军人由我们老中医带教,并一一作了介绍。先由我挑,你在退伍军人中文化最高,只有你是高中毕业生,学军中学第一期毕业生,学中医最好文化高一点,悟性高才学的好,你在中药房已经工作了三年,药店倌是半个郎中,药性熟是基础,平时你工作积极,肯吃苦,因此我挑中你。"先生突然停了一下,感叹地说:"我以前带的几个徒弟,因成份不好都下放到乡下去了,我的几个儿子一个在铁道部,另一个在上海民政局,还有二个牺牲了,毛家没有人接我的班,我们师徒是缘分。我年纪老了,争取在退休前尽快把你带出来,努力啊!友芝"。"先生,弟子笨拙,怎样继承中医,弘扬国粹,请先生指点门径。"先生说:"医道至精至微,习业贵求精专。古今中外之学问事业,无有难于此矣。若胸无洞见,拘守旧规,不知灵活变通,经治必然功少;须得博览群书,精读精典,简炼揣摩,由博返约,见识卓绝,晓天地阴阳之秘,知五运六气之化,明地土人物之性,临事不惧,沉心定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经治必然功多。

古人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说良相难求,良医难做。良医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既要继承前人经验,又要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任何一名老中医都是在临床上下过苦功的,步入中医圣殿的门径是识药,求师,侍诊,实践。

识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阶段,用药如用兵,准确掌握药性很重要,光靠书本上是不够的,中药材的产地,加工,炮制,品种品名不同,会直接影响疗效。有不少的名老中医是先做药房学徒,从加工炮制到撮药配方,药店倌是半个郎中,药性熟悉,又博览众多处方,再学中医就方便多了。你做过三年药房工作,看过的处方不下20万张,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你一上手随我抄方就很熟练。

求师:'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名老中医很多出自名师之门,有的拜过好几个老师,博釆众长。因为老师把前人传授的经验和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毕生医术传给弟子,这是学医的捷径。

侍诊:随师学医,侍诊抄方是临床学习必经阶段。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从前的中医都是随师侍诊,抄方学出来的。我15岁开始跟香岩先生抄方,整整五年。侍诊时应领会先生临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遣方用药的依据与韵味。

实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父把你领进门,修行却得靠个人。犹如大匠海人,能给人以规矩,却不能使人巧。良医、名医成才来自实践,来自勤苦。平日读书临证,两不可废。满师应诊时要学习孙思邈'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白日诊病,夜间还要读书,研究病症,反省诊治失误。在医学生涯中,以勤补拙,用诚生智,功夫不负有心人,日积月累,我看你日后必成大器。"

我听从师训指点门径,全神贯注,竟忘记了时间。师母悄悄地走进来说:"我看你们谈得介起劲,连吃饭都忘记,已经12点半了。平时你先生言语不多,今天他特别高兴。这段时间先生下班回来曾跟我说起:友芝这个徒儿灵光,跟我抄方二个月,我才报了第一味药,他就能按照我的思路把处方都开出来,可见他早几年在配方部已经用心啄磨我们的处方。"

师母是杭州人,烧的菜清口入味,色、香、味具全。先生带我走到楼下的餐厅,八仙桌上摆着青菜、红烧肉、黄瓜、茭白、黑鱼,刚坐下身,又端上来二只大螃蟹,每只足有半斤,一只圆麒,一只长麒,八只脚朝天放在中央。师母给先生倒了一杯绍兴加饭酒,说:"先生啊,平时没什么嗜好,上班一壶龙井茶,晚饭喝一杯加饭酒,吃菜很简朴,就是喜欢吃螃蟹。来,来,先吃蟹,醋渍渍。"我说:"师母的菜烧得太好了,比早上先生讲《内经》阴阳五行还要妙,看:二只蟹一雌一雄,一阴一阳,《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开头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桌上的菜:青菜色青,属木;红烧肉色赤,属火;黄瓜色黄属土;茭白色白,属金;黑鱼色黑,属水,木火土金水,五行齐全,这叫阴阳五行大席。师母的菜真是妙在其中,把整个宇宙都搬到桌上,徒儿哪有这么大的胃口。"先生与师母听我这么一说,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说得好!真是学以致用,现烧现卖。"

吃完中饭,先生拿出二本书递给我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先看一下《阴阳五行》这本书,再学《内经》概念就清楚多了。"我捧着书走出了先生的家门,一路上在想,千万不能辜负老师的厚望,恩师用心良苦,真是望徒成龙啊!

三、医乃仁术

我常在师父家用餐,几乎桌上都有螃蟹。师母告诉我:说起螃蟹是有来由的,民国16年,菜市桥河下有个叫张阿水的,五十岁取妻,生了一个独养儿子当命宝,三岁那年患了温病,高热不退,抽搐不止,昏迷不醒,跑了几家医院,看中医、西医不见效。父母急得走投无路,半夜子时,张阿水敲门请师父救治。春寒料峭,细雨绵绵,师父披衣急急赶到病家,仔细切过脉,说:"有救!有救!"从药箱取出至宝丹为小孩灌服,又开了处方:石膏 羚羊角 淡芩 银花 青龙齿 全蝎。不多久患儿抽搐渐止,睁开眼喊"妈妈",张阿水高兴极了,第二天一大早又去药店配方给小儿服用。两天后,小孩热退神清。张阿水高兴之余又为付不起药费及出诊费而心中内疚。先生说:"治病行善是应该的,免了,免了。"此后,张阿水经常送螃蟹来,缸里的蟹从沒间断过。先生知道做小生意的人家境困难,每月结帐都多给他一点钱。现在张阿水过世了,独养儿子小毛也做螃蟹生意,所以缸里的螃蟹呆板有的。

先生经常告诫我:"医乃仁术,攸关人命寿夭。为医者当具仁爱之心,以治病救人为首务,急病人所急"。前人拜师学医,为师送与弟子三件礼物:一双草鞋,一把雨伞,一盏灯笼。意即不论路程远近,刮风下雨,白昼深夜,都当克服困难,前往出诊。若人请客吃饭,许是客套,你可不去;若相请看病,须即刻前往,不得推拖,否则延误病情,致病家伤怀。唐代医家孙思邈是注重医德的典范,其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明代江瓘曰:"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无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乃祖训、宗训、师训,千年遗风,一脉相承。

四、韬光讲大黄

跟随恩师毛达文抄方侍诊的几年里,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菩萨圣诞,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只要是天气晴朗的周末,清晨五点半,恩师便会来到我原先的住址湖滨六弄,敲响我家门,喊道:"友芝,跟我走。"先到官巷口奎元馆,厨师老王便会亲自下厨烧出二碗爆鳝面端上桌来,吃毕先生买单{外出买单先生规定由他付,从不让我花费},记得当时的爆鳝面是壹圆六角壹碗,相当于工薪人一天的工资。

坐车到灵隐寺后,往韬光走去。一路上,先生会说:"以前四月二十八日,好比现在的中医学会搞活动,中医师同行都会聚集在韬光茶室,大家一来见见面,问生意{来看病的人多不多}可好;二来交流一些学术经验。现在很少有中医到韬光来了。"走到灵隐大殿正门口,先生就会高兴起来,用拐杖指向佛殿柱子上的对联,一句句地读着:"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从前灵隐大殿后侧有药师殿,后来毁于一旦,相信以后会重新恢复。说起这灵隐寺,先生又会说:"清朝晚期,灵隐寺最后一次修复是我父亲做的,那时侯转塘一带强盗、长毛出没,从建德、富阳、临安、桐庐运来的木材插上黄旗,强盗就不敢来抢。父亲是做木匠出身,每当给东家修造房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在屋里朗朗读书,自己却在屋檐上冻得手脚皮肉裂开,就不怕辛苦,挣了一点钱给我们兄弟几个读书。"

我挽扶着先生慢慢走上360级石阶,先给韬光菩萨点上一束香,然后跪拜。先生讲:"穷人无钱看病,有的就来这里撮点香灰,拎一桶泉水回去治病。我们做郎中的治好毛病是治病救人,毛病医错就害人。所以做郎中要做良医,处方用药笔下留情,药可治病亦可毒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是一样的。药性一定要熟悉,大的药房有一千味中药,常用的500味。一个中医有50味药用得好,用得妙就很不错了。今天先给你讲大黄:大黄是通便泻下的药物,因其色黄,故名大黄。功能推陈致新,极其骏快,如戡定祸乱,至于太平,故又有将军之号。属蓼科草本植物,药用是大黄的地下茎部份。大黄又名川军,一名锦纹,一名黄良,四川、山西、陕西、云南均有出产。色鲜黄,有红筋纹的为锦纹,以四川汶县、灌县,陕西汉中、兴安出产的最为上等。大黄欧洲、日本、俄罗斯亦有出产,中国产的性味厚实,世界第一。

大黄的制法:有生用、熟用、蒸用(又名九制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炒黑为大黄炭。大黄苦峻下走,用于下焦必须生用;若邪气在上,如目赤、喉瘅、头肿、膈上热痰,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驱热而下。

大黄的成份:有克里苏香,爱玛易红及二种树脂质阿皮列丁、爱里期洛列丁,此外含有苦味质单宁,没食于酸,挥发油,澱粉、修酸,石灰等。

大黄的功用:必须要熟练,精确掌握,它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在胃中略能助胃液不足,次促进消化作用;至肠能激励肠腔蠕动,使积粪泻下,然一次泻下后,因RHEO-TANNICACID有敛肠之功,故缓行便秘。大黄用微量(1克以下)是止泻健胃,剂量少(1-12克)是泻下,剂量大是止泻;大黄泡服或后下是泻下,久煎是止泻;大黄初服是泻下,久服会缓下或止泻。制大黄泻下作用大减,凉血清热;大黄炭凉血止血。

大黄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经,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讲到大黄的临床应用,恩师更是滔滔不绝:在所有的中成药中含有大黄的占五分之一,可见大黄用途之广泛。大黄不是单纯的通便泻下药物,而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衰老、抗肿瘤、退黄利疸降酶,收敛、消炎、止血、补益,免疫双向调节,美容降脂减肥,活血祛瘀,排毒净血等多功能良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疾病,物理因素性疾病,急腹症,跌打损伤、闭经、眼结膜炎、扁桃腺等内、外、妇、伤、五官各科。

恩师列举历代名家对大黄的认识和运用,首推医圣张仲景。张氏认为:大黄主治通利结毒,故能治胸满腹满,便秘,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著方有大陷胸汤,治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小承气汤治腹微满,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者。大黄甘遂汤,治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桃核承气汤治少腹急结。调胃承气汤,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腹胀满,大便不通。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抵当汤,治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下浮者。麻子仁丸,治肠胃燥热,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少腹肿痞。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鳖甲煎丸,治久疟不愈,结成疟母。己椒苈黄丸,治腹满,肠间有水气。大柴胡汤,治按之心下满痛者。计有十八个处方之多。

恩师讲解唐-黄敬编著的《新修本草》,宋-《日华子诸家本草》,金-张元素《珍珠囊》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缪希壅《本草经疏》,李土材《本草图解》,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张隐菴〈〈本草崇原〉〉叶天士〈〈本草经解〉〉及国外学说对大黄的认识。还谈了王香岩先生传授应用心得。最后,特别强调,凡血分无热郁积者禁用。一味泻下药大黄,恩师整整讲了半天。

恩师花了足足一年的功夫,把常用药:人参(包括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天冬、泽兰、羚羊角(牛角片)、丹参、参三七、萸肉、当归、龙齿、茯苓、灵芝、五味子、守宫、熟地、紫河车(坎炁)、杞子、青蒿、柴胡、米仁、黄芪、冬术、黄柏、黄芩、白僵蚕、枳壳(实)、苍术、荆芥、半夏(竹沥半夏、仙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石菖蒲、地龙、首乌,石斛(藿山、金钗、铁皮、铜皮)三叶青,半枝莲、仙鹤草,黄精、杜仲、山药、苏叶梗、淮牛膝、冬虫夏草、知母、红花(藏红花)、瓜蒌皮、甘草、白芍、桂枝、麻黄、石膏、象贝、川贝等一一作了叙述。

恩师每一次向我传授医术,仿佛带我置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圣殿上,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六腑,从望闻问切到六淫七情,从四气五味到立法选方,处处展示着祖国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内容丝丝入扣,玲珑剔透,恩师用心血,用父爱在哺育我,我听着,听着,好象恩师扶着我在学走路学跑步,每当我悟到恩师的精华之处,心里有一种升华、腾飞的感觉。时隔三十多年了,每当我遇到难题,脑海里会显示出恩师的思路集成板块,指引我独辟蹊径,切入要害,很多疑难杂症就会迎刃而解。有许多实例记忆犹新。

第三篇

五运六气学说

1.运气学说与杭州气候

祖国医学认为气候与人体有密切关联。《内经》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气矣"。所谓"天道"即天体运行变化,"地理",即地土方宜,"气之先后",则指气候变异。古人发现变异有周期性的规律,《内经。天元纪大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提出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其纪年方法是以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等,故六十周期又称"甲子"。干支相配不仅用于计数,与木、火、土、金、水(称"五运")及风、寒、暑、湿、燥、火(称"六气")配应而有一定的气候学意义,称"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古代医家常据此而推断某一年的气候变异与疾病发病情况。这种推断与规律是主观唯心的臆测?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呢?让我们以杭州地区的气候来观察五运六气的科学性:如1976年为丙辰年,按五运六气学说推论当年为寒气太过之年。从实际气候看,该年冬季酷寒,西湖结冰甚厚,为几十年来所罕见,最低气温达零下10.5度,而甲子一周前的1916年,也曾出现过零下10。5度的严寒。又如1978年为戊午年,年运为火热太过之年。该年夏季酷热,最高气温达摄氏42。1度,因暑热致病伤者甚众。

除气候寒暑之外,五运六气学说还指出风、雨、燥、湿等气象变异。以手边查到1951~1970年气象资料看,1957年为丁酉年,1967年为丁未年,均为"清燥流行"之年,应该比较干燥,从气候资料看, 1957年平均湿度为16.7毫巴,系20年中最低之年份;1967年降水量为945.6毫米,为20年中最少之年份;1962年为壬寅年,运气为"风乃大行",记载该年大于6级风日数达67天,为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61年为辛丑年:1964年为甲辰年,五运六气学说认为应是"雨湿流行"之年,从资料看,1961年平均湿度为18。1毫巴,1964年降雨量为2356。1毫米,均为20年中最高者等等。运气推算与实际很相符合,说明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而得出的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性。

当然,以上提到的仅是五运六气学说对全年气候的预测,比较粗糙,远不是学说的全部内容。五运中有主运、客运;六气中有主气、客气;客气中有充于天的司天之气,临于地的在泉之气等等,综合分析,可以预测一年中上下半年,每个月份及各个节气的气象变化规律。如1979年为己未年,己为土运,年干属阴为不及,年运特点为克己之气,胜之则木气主事,风乃大行。风者,善行而速变也;地支未,五行属土,不及的土运得地支未土相助而转为平气;六气为太阴湿土司天,平气得司天之气相助而转为湿气偏胜;由于天干地支与司天之气相合同为土,称为太乙天符年,所以该年运气特点多风多雨,变化刍暴。我们从该年的客气主气来看,三之气为少阳相火,故初夏气候较热,而下半年在泉的太阳寒水之气渐盛,所以下半年闰六月以来寒气所致而气温较低,台风相继频繁袭击雨水绵绵。我们再从客主气加临来看: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阳相火,三、四两气湿热相争。综上所述:司天的太阴湿土,在泉的太阳寒水,克己的木气,三、四两气的湿热,四气短兵相接为风、寒、湿、热相争,气候多变。反应在晚秋作物上生长欠荣,枝梢提早枯萎,病虫害多;反应在人体上由于湿胜,湿性粘腻重着,使人肢懈,头昏,胃纳呆钝。因风、寒、湿三气相杂;冷热无常,肺气宣降失司,易受外感;由于夏季火盛体热,而寒湿为阴邪凝滞,得风相助而束缚肌肤,内热受郁而难以外泄,故内火炽盛伤阴而心烦、咽燥。按祖国医学辨证属湿热之邪致病的肝炎、肠胃炎患者,该年发病人数亦明显增多,原有肝炎史者复发率也较高。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现象,受许多因素影响,在运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气候时,还应考虑地理位置,宇宙变化,人为因素等方面,不能机械搬用。且学说形成于二千年前,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十分完善和精确,但从上面这些简介和实际观察资料来看,祖国医学中的运气学说也是一项宝贵的遗产,值得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2.运气学说与杭州流行病

(关键词)预测与发病运气相临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大自然气候变化对宇宙万物,特别是人类生命活动影响的一门学问,张景岳说:"自余有知以来,常以五六之义,逐气推测,则彼气盈虚,十应七八,即有少不相符者,正属井蛙之见。"我据此观察杭州市几十年来的气候及流行病发病情况:如1959年与1987年元旦前后的肝炎流行,1961年的浮肿病,1978年暑热伤人……究其原因?运气学说预测了流行病的发病规律、帮助我们增加了见解。

预测与发病实况

1959年司天之气厥阴风木、在泉之气少阳相火,中运少宫、土运不及、称卑监之纪,司天之气下克中运,运气相临为以上克下的天刑年,其气恶、危害烈,年运己土不及受司天之气厥阴风木相克,该年风湿邪胜。据杭州气象资料记载:

1951~1970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1959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为风速最大之年份,该年反应在人体上肝木受邪较甚,从上下看,三阴在上,三阳在下,上虚下盛,土的化气失令,五谷秀而不实,木胜风动克土,灾宫五发病区域广,人体症状为脘腹胀满,痞塞不通,土运不及则木化之故也;下半年厥阴风木之气渐衰,在泉少阳相火转盛,火生土则见中运脾土得其相助,湿热相争,民病黄疸也。由于木衰金气来复,所以夏秋二季患黄疸性肝炎者甚多,运气学说所预测的与杭州实际情况相符。

1961年司天之气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太阳寒水,中运少羽,水运不及,称涸流之纪,司天下克中运亦是天刑年,其气亦恶,中运辛与在泉同属水。为同岁会;运气相临寒湿较重,该气平均湿度为18.1毫巴,是1951~1970年中最高年份,该年年降雨量达1451。4毫米,也是20多年里较多之年份。《气交变大论》曰:"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脏气不致,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古人对天、地、人三者的相应变化作了如实记述。与1961年杭州浮肿病症见肢体倦重、脘腹胀痞、懒言思睡,畏寒浮肿等寒湿困阻、脾肾阳虚节节相合;岁会年"病徐而迟。"故不少患者经久不愈,至次年孟夏才得以康复。

1987年元旦前后,上海、宁波、杭州地区甲肝大流行,据查因食毛蚶有关。1987年中运土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胜气胜、复气热,灾宫三,《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溧癃秘,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谷而暴,介虫乃殃。"该年"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生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1988年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于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运气学说预测到1987年小雪至1988年春分期间,长江沿海地区气候温热,毛蚶、螺蛳等介壳类动物灾殃,人民犯温病,疫病流行,当时甲肝大流行状况与运气学说预测的十分确切。我根据运气所临六气应用苦寒之品大青叶、山栀、淡芩防治甲肝令人满意。

运气相临

根据运气相临、阴阳五行所属情况,分出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年,在天符与岁会年中,中运与司天、在泉之气同化、气候专一、则更要慎防"至而太过"而危害成灾,《六微旨大论》曰:"天符为执行、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行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迟,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从1950~1980年里仅有的二个太乙天符年来看:

1978年运气同化为火、而三之气的主客气为少阳相火与少阴君火、夏季火邪极盛、气候专一、无所克侮、以杭州市为例:最高气温竟达42.1℃,为历史上罕见,因酷暑致死者甚多,七月份仅火葬人数有539人,是其它月份的二倍之多,也是解放以来所未见的。

1979年运气同化为土,六之气的主客气均为大阳寒水,气候寒凝,阴盛于上下。其冬季死亡火葬人数比其它季度多四分之一以上,"太乙天符为贵人""其病暴而死"。这是事实的佐证。

五运六气结合发病特点,是从运气相临的盛衰决定的,归纳为五种情况:

一、司天之气生中运,上生下称为顺化,属正常,如司天为木、中运为火、木火同德,主善。

二、司天与中运同气,上下同为天符,亦主善。

三、中运生司天,下生上为小逆、虽属不正常,但危害不大,故称小逆。

四、中运上克司天,下犯上为不和、属不正常,危害较大。

五、司天下克中运,以上克下为天刑,属反常,其气恶,危害烈。

1957~1979年,其中1957~1961年为天刑年,从手头的资料来看:杭州市1957~1961年平均死亡人数为7612。4人,其它非天刑年份为5495.6人,天刑年比其它非天刑年份死亡人数多39%。从发病情况看:1959年的肝炎

1961年的浮肿病均发生在天刑年,其它乙脑、痢疾的发病率,其天刑年也明显高于其它年份。从气候变化观察,

1957~1961年气候反常、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从历史上看:1897~1901年亦为天刑、当时山东境内黄河连年溃决、水灾之苦又遭虫灾,旱灾;二个甲子前的1837~1841年,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相当严重。从以上天刑年的发病与气候情况来对照"其气恶,危害烈"并非言过其实。

几点体会

祖国医学的病因学,十分重视气候"太过不及"引起六淫发病,客观上天灾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某些流行病、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凡有所胜、必有所制,凡有所生、必有所助、五运六气的生克制化,造成某些流行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可遏制另一些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人体也因六气的来复使原有的疾病应时而自愈。某些因外邪所致的慢性病、时令病,经各种治疗效果不显或痊愈后体力久不康复,待六气的来复,自然会痊愈和康复。《五常政大论》曰:"养之和之,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待其来复。"现代易地疗养治疗就是取其避邪就宜之意。

某些验方与经验介绍有很好疗效,但实际应用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古人已有先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例如1955年石家庄用白虎汤治疗乙脑疗效很高,而次年北京用白虎汤疗效不显著,蒲辅周根据北京1956年六气所临湿气较胜,脾虚湿困症状,加用芳香化浊的藿佩兰,疗效则明显提高,运气学说恰正是提高了辨证的全面性。

运气学说以天人合一的气候变化,与流行病发病实况相对照,有其一定的准确性。气象学家已经验证了天体运转的气候变化确有甲子一周的规律,但我们在运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六元正纪大论》曰:"行有顺逆,至有迟速,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探讨运气学说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吸取精华。

此文发表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十五卷第2期

3.《内经》运气学说与87年上海甲肝瘟疫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运气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它从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认识、到诊断治疗原则,方剂药物的运用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特别是气候变化与物候、病候及其诊断要点更作了详细的归纳和说明。因此"七篇"可以说是《内经》一书基本精神的总结性篇章,是《内经》一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研究《内经》的著名学者,多数都加以肯定并作诠释,其临床的应用价值至今仍闪耀着科学的光辉。笔者是搞中医临床的,讲究的是实效,曾于80年与90年撰写《运气学说与杭州气候》、《运气学说与杭州流行病》。在此,对《内经》的运气学说与87年上海甲肝瘟疫再作一点探讨。

1987年为丁卯年,1988年为戊辰年。

稍有年长的都还记得,1987年的秋冬至88年的春季,上海、宁波、杭州地区甲肝大流行,瘟疫从大上海向周边地区迅猛扩散,举国上下一片惊慌,海内外人士不敢进入上海害怕甲肝瘟疫祸殃自身。公共汽车上人们不敢触摸扶杆,朋友见面也忌讳握手,饭店生意清淡,板蓝根成了最抢手的药品,一包箭牌进口烟换不到一包板蓝根冲剂。医学权威人士惊呼与食毛蚶有关。

害人的瘟疫已经流行漫延,如何预防治疗,众说纷纭。

著书于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恰恰从天体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中,寻求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气候、物候及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提出预防,指导治疗,立方选药。其中对87年秋冬至88年春季,上海甲肝瘟疫的发生,流行状况,所作出的预测,精确程度令世人惊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