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十七:温阳散结法治脑膜瘤验案 患者于1990年11月起阵发性右眼发花,时伴头痛,未引起重视。1992年2月12日因症状加重而去上海华山医院就诊,脑CT示:左枕部及基底节区见一异常密度灶,大小约2×3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大。1992年2月2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MRI示:左侧丘脑天幕上脑外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1992年4月8 日初诊,主诉:头面部胀痛,右眼发花,右耳胀痛,面部浮肿,大便艰行,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黯红苔薄,脉细尺弱,证属肾阳虚衰,痰毒凝结。治拟温肾软坚,散结解毒法。药用: 生黄芪24克 生熟地(各)24克 女贞子12克 蛇六谷(先)30克 夏枯草15克 海藻15克 生牡蛎30克 白蒺藜12克 制南星15克 蜂房12克 水红花子30克 滕梨根30克 留行子12克 瓜蒌仁15克 苁蓉12克 仙灵脾12克 鸡内金12克 上方服七剂后,精神转佳,诸症均减,惟时感头胀,原方加川芎6克。服二十一剂,头胀明显减轻,上方续服。1992年7月13日华山医院MRI复查示:左枕天幕上方占位约1.6×1.6cm,肿块较1992年2月22日MRI所示缩小,仍守原法,原方加首乌12克,制南星改生南星30克,服药5-6年,病情稳定,后失访。 按: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脑为奇恒之府,诸阳之会,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骨生髓”。当人体正气虚弱时,邪气易于侵入,格于奇恒之府,使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积于脑而发为肿瘤。本例乃肾虚阳衰,水湿不运,聚湿生痰,蕴毒瘀阻,闭塞清窍,扰乱清空,不通则痛。药用苁蓉、仙灵脾补肾助阳,两药温而不燥,免伤阴津,生熟地、女贞子滋补肝肾,为阴中求阳法,并用软坚散结,解毒活血消肿药,诸药合用3个月,脑部肿块即见缩小。更以生南星祛瘀通络镇惊,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作用更强。本例以补肾阳顾 其本,软坚治其标,辨证正确,迅速获效。
案十八:肾癌术后复发并转移性腹水治验 1990年9月5日初诊:患者1982年行右肾癌切除手术。1989年5月发现右肾窝实质占位,伴有腹水。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予MMC、5-FU化疗一次(用量不详),B超诊为复发性右肾癌转移,大量腹水。主诉:腹胀,纳少,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证属脾肾二虚,水湿内停,邪毒蕴积,治拟温肾健脾,利水解毒法。药用: 党参12克 生白术15克 猪茯苓(各)20克 大腹皮15克 八月札24克 土茯苓30克 蜀羊泉30克 龙葵30克 猫人参60克 乌药9克 川椒目9克 沉葫芦30克 葫芦巴15克 泽泻30克 仙灵脾15克 车前子(包)30克 鸡内金12克 1990年9月26日二诊:述1990年9月20日“六院”B 超示:右肾窝实质性肿块(10.5×5.0cm )右肾癌复发,中量腹水。自觉神疲乏力,右腰部隐痛,口干,大便艰行,小便量多,舌紫黯苔薄,脉细弦。上方加赤芍15克,半支莲30克,瓜蒌仁15克。 1990年10月17日三诊:主诉腰酸,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加桑寄生15克、木馒头30 克、吐丝子12 克、淮山药30克,服药4月余。 1991年2月27日复诊:述“六院”B 超示:右肾窝肿块6×4cm 与1990年9月20日比实质不均质块影有缩小,腹水(-)。主诉:大便日行2-3次,量少,脉细,舌黯红苔薄。原方去瓜蒌仁,加煨益智仁15克。以后随症加减,病情一直稳定。 按:本例患者1982年曾行肾癌手术,正气已经受损,且年逾花甲,肾气渐衰。肾阳亏虚,脾阳不振,水湿内停,久而成积。如张景岳曰:“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既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水性阴寒,必得阳气温化蒸腾方能上下通达。故方中用葫芦巴、仙灵脾、菟丝子、木馒头温振肾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利水之法,通达三焦,畅条气机,有利水肿之消退,其中猫人参、川椒目、陈葫芦利水消肿作用较强,尤其是猫人参为治癌性胸腹水的常用之药,用量一般为30-60克,有重用至120克者,效果较好。并以蜀羊泉、土茯苓、龙葵、半枝莲解毒消肿,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使正安。
案十九:温肾纳气法治肺癌验案 1984年4月7日初诊:患者发热,咳嗽二个月。外院胸片发现右上肺阴影,经抗炎治疗,稍有吸收。1984年3月15日“纺一”医院行TBB检查示:右上肺叶开口已完全阻塞,内有菜花样肿块。病理示:(右上肺)鳞癌。主诉:咳嗽,痰多黄稠,气急,午后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气阴二虚,邪毒蕴肺,治拟益气养阴,宣肺清热,解毒散结法。药用: 生黄芪24克 北沙参15克 麦冬12克 杏仁9克 百部9克 鱼腥草30克 银花15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黄芩9克 生苡仁30克 夏枯草12克 海藻12克 生牡蛎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生山楂 15克 服药一月余,症状改善,黄痰除,热退。以上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服药2年余,胸片复查病灶稳定,但咳嗽、气急时作时止。 1986年8月9日再诊:主诉咳嗽,气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拟温肾益气解毒散结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党参12克 生白术12克 茯苓15克 鱼腥草30克 生苡仁30克 杏仁9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生南星15克 干蝉皮12克 夏枯草15克 海藻15克 银花15克 生牡蛎30克 八月札15克 木馒头15克 藤梨根30克 鸡内金9克 菟丝子15克 七剂后症状稍减,原方加山萸肉12克,再服14剂,述动则气促,上方加蚕蛹12克。服14剂后,气急缓解,予上方续服。门诊随访多年,病情一直稳定,胸片复查示病灶稳定。 按:肺癌大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肺积”的范畴。多因正气内虚,邪毒侵肺,肺失宣肃,肺气壅滞,气滞血瘀,水湿停留,聚湿生痰,气血痰湿邪毒凝聚,日久成块。本例初期病在肺,属气阴二虚,肺失宣肃,痰毒内结,故予益气养阴宣肺解毒消肿法,药后症情改善,病灶稳定。病久由肺及肾,故咳嗽时作,动则气喘。正如张介宾曰:“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气短以息,身动则喘,此下元已虚,肾气不为收摄。”故于8月9日起改用温肾纳气,解毒散结法,药用菟丝子、木馒头温阳补肾固精,逐渐加入山萸肉补益肝肾,蚕蛹、补骨脂温补肾阳,以助纳气。并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诸药合用,药达病所而奏效。
案二十:甘温除热法治癌性发热验案 患者1994年4月12日于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癌肿已向胸膜广泛转移,并侵蚀胸壁,伴有胸水,未予切除,病理示:右上肺腺鳞癌。1994年5 月16日收住入院,予中药益气健脾解毒法治疗,病灶基本稳定。住院期间于1994年8月中旬出现午后发热,38度左右,无感染征象,考虑系癌性发热,予消炎痛肛塞,时有效,但午后发热未能控制,伴有咳嗽,咯少量白痰,神疲乏力,怕冷,纳差,舌淡苔薄,脉细等症象。辨证属中气不足,虚阳上浮,治拟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干姜3克 大枣5枚 服药7剂,体温即恢复正常,咳嗽有减,怕冷消失,症情明显好转。 按:甘温除热法为元代李东垣首创,他根据内伤发热病中“火与元气不两立”,“脾阳升则阴火降”的病理机制,以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本例患者癌性发热,伴有神疲乏力,怕冷,纳差等中气不足之征象,以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用柴胡、升麻协同参、芪升举清阳,重视辨证施治,以达“甘温除热”之目的。
案二十一:益气养阴解毒方治肺癌验案 患者可上咳嗽、咳痰5月,外院胸片及胸部CT示:右下肺癌,痰检找到鳞癌细胞。1994年4月收住入院,期间出现咳嗽,咯吐坏死组织,色暗红,舌黯红苔薄,脉细。辨证属肺痈热毒瘀阻,治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法。药用: 生黄芪60克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丹皮9克 冬瓜子30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 鱼腥草30克 制川大黄12克 山慈菇24克 开金锁30克 八月札15克 生米仁30克 瓜蒌皮15克 仙鹤草30克 白毛藤15克 杏仁9克 黄精15克 服药2周,症状改善,咯吐坏死物减少,症情稳定。 按:大黄牡丹汤源自《金匮要略》,主治肠痈。由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五味药组成。本例肺癌患者,咳吐坏死物,色暗红,辨证属肺痈热毒瘀阻,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选用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散结作用的大黄牡丹汤加减,速而见效,症情得以控制。
案二十二:肺癌骨转移治验 患者1994年3月12日因咳嗽,气急,摄胸片示:左上肺尖后段癌,伴两肺转移。中山医院胸部CT示:左上肺尖段癌,两肺转移,胸腔少量积液。1994年4月11日B超示肝右前叶实质占位,骨扫描示:右肋及左髂骨转移。1994年4月27日初诊,主诉:干咳,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纳差,咳时右季肋部疼痛。证属邪毒瘀阻,脉络不利,治拟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药用: 太子参9克 白术9克 北沙参5克 麦冬2克 五味子6克 杏仁9克 百部12克 石见穿30克 石上柏30克 生米仁30克 延胡30克 炙紫菀12克 骨碎补15克 自然铜15克 补骨脂12克 鸡内金12克 并外敷巴布剂蟾酥膏。 七剂后,纳食增加,气急及疼痛均减,梦语,治守原法,原方加珍珠母30克、枣仁12克,再服七剂,肋痛即止,惟咳嗽,原方加天浆壳30克 、白芥子12克,续服。 按:晚期肿瘤病人多数可出现骨转移,表现为局部疼痛明显,其形成中医认为内因肾虚,因肾主骨,骨生髓,外因感受邪毒,下陷肌肤,毒攻于内,伤筋蚀骨,或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日久结毒成瘤。本例肺癌骨转移疼痛,治从补肾活血着手,方中加入补骨脂、骨碎补、自然铜、石见穿等补肾活血之品,外敷蟾酥膏以活血通络,止痛效果更好。
案二十三:食管癌治验 主诉:半年前发现"食道癌"在外院行放疗后二月,现乏力肢软,头晕,口干咽燥,胃纳欠馨,大便量少,小便调畅,拟诊"食道癌姑息放疗后"收入院。 诊查:形体廋小,肌肤萎黄干燥,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而黯,舌体干燥有裂纹,苔光,脉细数。 辨证: 痰、气、瘀、毒内结于食管日久形成癌瘤,复因放疗之热毒耗伤阴液,津枯则血少。 治法:拟滋阴润燥,清热解毒 处方:南北沙参各30克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金石斛15克 白芍9克 八月札12克 玉竹12克 半枝莲30克 扁豆衣12克 淮山药15克 阿胶(另烊冲)9克 二诊:服上药十帖,乏力头晕均有减轻,口干舌燥明显好转,精神转振,舌质淡黯而润,苔少,脉细数。 辨证:津液未复,余毒未清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解毒 处方:北沙参30克 生熟地各20克 八月札15克 丹皮6克 当归12克 蜣螂虫6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半枝莲15克 银柴胡24克 全栝楼30克 山萸肉12克 鸡内金12克 三诊:二周后诸症得减,唯觉痰多色白,胸骨后作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阴血得养,正气渐复,邪毒未尽 治则:扶正祛邪并重,滋阴解毒,化痰祛瘀,消肿止痛 处方:上方加用干蟾皮6克 生马钱子3克(打) 失笑散6克(包) 天龙6克 随访三月,症情稳定。 按:食道癌中医属“噎嗝”之范畴,多因“痰”、“毒”、“瘀”互结,日久化热耗伤津液,本例复因放疗,劫夺阴津,则阴更伤,而食道癌未根治,邪毒未去,刘师采用先扶正,后祛邪之法,扶正与祛邪的侧重点逐渐转变,并与病机变化丝丝入扣。一诊时,阴津耗伤虚象明显,故以滋阴扶正为主,仅用一味半枝莲以清热解毒祛邪;二诊时,津液未复,阴血得充,尚能受攻,故方中加用白花蛇舌草、蜣螂虫等解毒化瘀;三诊时,仍以滋阴培本为主,但加用了干蟾皮、生马钱子以化痰、活血消肿止痛。从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特色。
案二十四:益气摄血治直肠癌膀胱转移尿血验案 患者于1985年4月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直肠癌而行直肠癌根治术,1992年5月及1994年4月分别CT检查发现盆腔尾骶部肿块及阴道肿块而进行2次放疗,1994年9月发现尿血,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内菜花样新生物,病理诊断为直肠癌膀胱转移,1994年11月因尿血增多而收住我院进行治疗。入院后,经用PAMBA、止血敏、立止血等治疗,尿血并未明显减少,相反发现大块血块而堵住尿道致使产生尿储留,并经输血等多种支持疗法,但终因止血无效,失血过多,全身情况日益恶化,1994年12月3日查房,面色咣白、语言低沉、动则气急、心悸不宁,小便色赤呈洗肉水样伴大血块堵住尿道,苔薄质淡,脉沉细无力。刘师诊视病情后认为,大病日久,元气大伤,气血两虚之症。气血同源,气虚则血无所生,血虚则气无所附。刻下,尿血不止,气随血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即固。患者元气大败,丞宜大补元气以益气摄血,非重用补气药而血不止,投以独参汤。野山参3.2克,研粉吞服,药后精神有振,尿血也渐少,以后又投以两支野山参服用,精神显著好转,尿血明显减少。延长达4个月,但终因晚期肿瘤,多脏器受累而于1995年4月1日全身衰竭而死亡。 按:本例为晚期肿瘤多脏器转移,全身情况差经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不显,出血不止,病情日趋恶化,此乃根据“气能生血,气血同源”“益气摄血”的中医理论,投以独参汤,并重用野山参,取得满意疗效,足见刘师知常达变的临床经验。
案二十五:食管癌治验 患者于1967年3月开始进行性吞咽困难,进食梗阻,仅能吃稀粥,呕吐痰涎,胸痛,日渐消瘦。1967年9月1日及6日在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湖南省商业厅职工医院食道钡餐摄片检查:“食道中下段后壁边缘不规则,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病变长达8.2厘米”,诊断为食管癌(髓质型)。1967年9月19日在北食道钡餐检查:“食道中段病变长10厘米,充盈缺损,粘膜明显破坏”, 诊断为食管癌(髓质型),转阜外医院及日坛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晚期食道癌转移,认为不宜手术及放射治疗。1968年3月6日来我院肿瘤门诊时仅能吃牛奶、粥汤等流汁饮食,进食吞咽困难,呕吐痰涎,胸痛,脉小弦滑,苔薄白。证属痰气瘀毒交结阻于食管,气机失畅,乃成噎嗝之证。治拟理气化痰,消肿散结法。方用: 八月札30克 枸橘30克 广木香9克 公丁香9克 干蟾皮12克 急性子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苦参30克 丹参15克 生南星9克 生马钱子3克(切) 蜣螂虫9克 夏枯草15克 紫草根30克 瓦楞子30克 天龙丸五粒,日服3 次 经上方治疗后,进食梗阻好转,渐可吃稀饭。三个月后,于1968年6月20日在湖南省商业厅职工医院作食道钡餐摄片检查示:“食道中段狭窄长约6厘米,粘膜尚清晰完整,无明显充盈缺损,病变较前片明显好转”。原法已效,继续守方服药治疗。进食无明显梗阻。1968年8月可吃馒头、饺子等。1969年11月20日食道梗阻摄片复查示:“食道光滑,未见明显异常,病灶已消失”。1971年5月8日在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食道钡餐复查:“食道光滑,未见异常”。继续服药1年后,临床症状消失,进食同正常人,并恢复工作。20年后退休,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晚期食管癌属“噎嗝”证,乃痰气瘀毒交结于食管所致。方中以八月札、枸橘、木香、丁香理气降逆;天龙、生南星、急性子、瓦楞子、夏枯草等化痰软坚;干蟾皮、马钱子、白花蛇舌草、紫草根、丹参、蜣螂虫等祛瘀通络、解毒消肿,药投病机,故取得临床治愈之效果。
案二十六:胰腺癌治验 患者因黄疸,上腹部痛,于1970年3月26日在上海东方红医院进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胰头肿块与周围粘连,不能切除,仅作总胆管与十二指肠吻合术,病理证实胰头腺癌,术后黄疸已除,自觉上腹部有肿块扪及,腹部绞痛,每周发作一次,纳呆。1970年5月16日来我院门诊,主诉:上腹部绞痛时作,纳呆,腹部有块,脉弦滑,苔薄白,质淡红。体检:腹软,右上腹扪及约核桃大小质硬肿块。证属痰毒内结,气滞瘀阻,日久成积。治拟理气化瘀,软坚散结法。方用: 八月札12克枸橘12克 川楝子9克 生香附12克 广郁金9克 红藤30克 龙葵30克 平地木30克 丹参15克 干蟾皮12克 夏枯草30克 炮山甲12克 石见穿30克 蒲公英30克 生山楂9克 鸡内金12克 经上方治疗后,腹痛逐渐消失,胃纳转佳。1970年7月10日在东方红医院(现瑞金医院)超声波检查示:“右上腹肿块约5×5厘米大小,同前检查。”患者继续服药治疗,自觉无不适。1970年8月14日在上海肿瘤医院超声波检查:“上腹部未见肿块。”同年8月20日来院复诊检查,腹部未扪及肿块,胃纳佳,活动如正常人。1970年10月带药回当地继续服药巩固治疗,观察三年,未见复发。 按:胰腺癌大多属于中医学“癥积”,“腹痛”,“黄疸”等范畴,由气滞血瘀,湿热邪毒,积而成癥。本方用红藤、龙葵、石见穿等清热解毒;炮山甲、干蟾皮、夏枯草解毒软坚消积;八月札、香附、广郁金、川楝子、枸橘、丹参、生山楂理气活血,药对其症,故取得疗效。
案二十七:何杰金氏病治验 患者于1967年10月发现右颈部有一肿块,经肿瘤医院活检病理证实为何杰金氏病,行放射治疗后肿块消失。1969年1月又发现右胸骨旁有一肿块隆起,又经放疗后肿瘤消失。1970年3月又发现右锁骨下有一肿块约3×3厘米大小,又作放射治疗,但肿块仅略缩小,而未能消失。70年4月7日来我肿瘤门诊,主诉:右肩臂酸痛,疲乏无力。检查:右锁骨下有一硬块约2×2厘米,左腋下可扪及绿豆大小淋巴结两个。脉弦滑,苔薄白质黯。 辨证:痰毒内结,气血淤滞,日久成积。 治法:软坚化痰,理气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昆布12克 王不留行30克 望江南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丹参30克 蜂房12克 炙鳖甲12克 淮山药30克 全瓜蒌30克 野菊花30克 生牡蛎30克 白毛藤30克 小金片五片,日服三次 服上药三周后,于1970年4月23日及5月7日两次检查,右锁骨下及左腋下均未扪及到肿块,全身情况佳,于1970年5月底带药返回四川继续服药治疗。72年6月来信未见复发。 按:何杰金氏病属中医学“痰核”、“瘰疠”范畴。其病因为湿郁成痰,痰郁生毒,气滞致瘀。痰毒气瘀互结久而成积。方中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望江南、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等为主药,配以留行子、蜂房等活血化瘀,故取得显著疗效。
案二十八:腮腺圆柱型腺癌治验 患者左腮腺区有一肿块,逐渐增大及左侧面部瘫痪已2年。1970年4月20日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活检,病理证实为“圆柱型腺癌Ⅱ级”。1970年5月30日转至东方红医院放疗(门诊号69—126964),共25次,肿块由7×8厘米缩小至5×5厘米,但局部反应严重,皮肤破碎疼痛,停止放疗。同年6月转回市九医院。患者家属要求手术,因肿块位置深,不宜手术,于1970年6月18日介绍至我院肿瘤门诊治疗。主诉:左侧肿块肿痛,口干,大便艰行,脉弦滑数,舌黯红。检查:左侧面瘫,左腮腺区有一约5×5厘米大小肿块,质硬固定,左下颌淋巴结约2×1.5厘米,颈后正中有一肿块约1.5×2厘米,质均硬,固定。 辨证:痰毒内结,气血淤滞,蕴热伤阴。 治法:软坚化痰,活血化瘀,养阴解毒。方用: 方药: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昆布12克 王不留行30克 桃仁12克 生地12克 丹参15克 生鳖甲30克 石见穿30克 蜂房12克 瓜蒌仁15克 天花粉24克 干蟾皮9克 苦参15克 生牡蛎30克 天龙丸五粒,日服三次 经服中药治疗后,左腮部肿块、左颌下及枕后淋巴结均见明显缩小。1970年8月26日复诊检查:左腮腺部肿块已缩小至1×1厘米,质软。左颌下及枕后淋巴结均未能明显扪及。上方已获显效,继续原法治疗二个月。1970年9月22日复诊检查:左腮腺部位,仅可扪及一个约花生仁(1×1厘米)大小质软结节。带药返回当地继续治疗。1971年7月29日及1973年10月20日来院复查,全身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服药治疗三年取得显著效果。 按:本病属中医学的“腮疮”、“流痰”、“石疽”等范畴。其病因为热毒内结,气血淤滞,痰湿积聚所致。本方中以夏枯草、海藻、昆布、生鳖甲、生牡蛎等化痰软坚;佐以王不留行、桃仁、蜂房、丹参、干蟾皮活血化瘀;石见穿、苦参、天花粉、生地养阴清热解毒,共奏化痰软坚、消瘀散结之功。
案二十九:右耻骨滑膜肉瘤治验 患者于1971年跌跤后右大腿持续性疼痛,1971年11月30日在青海省医院摄片示:“右耻骨缺损”,诊断为耻骨转移性癌。行钴60放射治疗,治疗后痛减,但右耻骨处肿块不缩小。肾盂造影发现膀胱受压,左移,右肾较大,肾充盈不良,诊断为肾癌耻骨转移。1972年2月24日上海肿瘤医院拍骨盆片示:“右耻骨上下枝及其联合处均有溶骨性破坏,似恶性肿瘤”。1972年2月26日来我院肿瘤门诊。主诉:右耻骨及骶髂骨痛较甚,右腿不能抬起,走路极为困难,要别人撑着走,不能下蹲,穿着裤袜不能自理,抬来门诊。脉弦细,舌黯紫,苔薄。 辨证:痰毒凝结、瘀阻经络。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化痰 方药:桃仁12克 留行子30克 望江南30克 石见穿30克 赤芍30克 地鳖虫12克 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生牡蛎30克 自然铜12克 寻骨风30克 骨碎补30克 川牛膝12克 车前子30克 天龙丸5粒(日服3次) 经重用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软坚化痰之剂治疗,服药7剂,疼痛减去十之七、八,右腿渐可活动,穿裤袜可以自理。继续服药治疗,可以自行来院门诊复诊。形体渐胖,右腿可以自行抬举、曲伸、下蹲,上下楼梯等活动。一个月后,因走路不慎被石块拌伤跌倒后,又感骶髂骨部剧痛,于1972年3月28日住华山医院行右半骨盆切除截肢术,病理证实为“右耻骨滑膜肉瘤”(住院号130205)。1972年5月18日出院又来我院门诊,主诉:右骨盆手术截肢端麻痛较甚,脉弦滑,苔薄,舌黯紫。证属痰瘀阻络,又以原方药治疗,药后痛减,于1972年10月带方药回青海治疗。 按: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石疽”、“肉瘤” 、“症瘕”范畴,其病因多为痰凝、瘀血、热毒阻滞经络,日久成积。方中重用桃仁、留行子、望江南、赤勺、地鳖虫、石见穿、川牛膝等活血祛瘀,佐以夏枯草、海藻、生牡蛎、自然铜、寻骨风等软坚化痰之品,共奏活血祛瘀、软坚化痰之功,故取得显著的效果。
案三十:肺癌脑转移治验 患者自1981年10月起常有左侧肢体抽搐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小便失禁,口角歪斜。同年11月去华山医院诊治,检查:左侧鼻唇沟变浅,舌向左侧偏歪,肌力50,左肌张力>右,膝反射左>右,右侧巴氏症阳性,霍夫曼氏症阳性。1982年2月华山医院脑CT扫描报告:5、7厘米层面上顶见颞区有范围较大的低密度区,压迫脑室系统向左移位。增强后顶区有一个高密度阴影,内有囊腔。结论:右顶区占位,恶性肿瘤可能(转移?)。患者于1982年2月18日来我院初诊,见右下肢跛行,右手有时抽搐,抬举受限,脉细软,苔薄滑腻、舌质淡红、舌体胖。证属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清阳受扰,络脉痹阻。治拟益气化瘀,软坚消肿。生黄芪30克,当归9克,赤芍、白芍各12克,瓜蒌皮15克,留行子15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生牡蛎30克,生南星30克,蛇六谷30克(先煎)蜂房12克,香白芷12克,补骨脂12克,薜荔果15克。9剂。另7011药水口服。 二诊:服药后诸恙稍减,但夜尿较频,予原方加菟丝子30克。摄胸片发现左肺门旁一个较大阴影,密度较深,边缘清楚,但不光滑。诊断:左肺癌颅内转移。 服上药年余后,抽搐明显减少,可自行千米之多,纳谷渐馨。1982年12月16日华山医院作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号:31639),示两半球明显不对称,右侧慢于左侧,有大量Q波,一些δ波,以右中央区后颞部明显。1983年12月3日来诊时,诉行走如常人,左手能抬举到头上。脉细,苔薄、舌质淡红胖有齿印。再拟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60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留行子15克,川芎9克,地龙30克,蜂房12克,七叶一枝花15克,鬼箭羽15克,菟丝子30克,锁阳15克,薜荔果30克,炮山甲12克,白蒺藜15克,白芷12克。 1984年10月9日家属代诉:服药后病人面色红润,可打25分钟太极拳。迄今为止,服用中药已达3年10个月之久。 按:丹溪论中风偏枯多属气虚血虚。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了偏枯的病机为“气虚血瘀”。本例重用生黄芪益气托毒。由于恶性脑瘤有毒邪胶结,故黄芪不用“炙”而多用“生”,取其扶正托毒之功。
案三十一:脑瘤验治 患者于1981年3月24日,因脑内占位病变接受开颅手术,病理报告为左颞脑膜瘤部分肉瘤变。1981年6月11日来我院诊治。1981年11月29日华山医院脑CT扫描报告为“左中颅窝脑膜溜残留”。 初诊:主诉头痛阵作,有时难以忍受,间或头目昏眩,腰酸腿软,口干目糊,咽中常觉有痰,脉细带数,苔薄、舌质偏红。证属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越,木火上扰。治拟滋阴养肝,软坚化痰消肿。生地30克,熟地24克,女贞子15克,杞子9克,生南星15克,蛇六谷30克,天葵子30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30克,赤芍12克,丹皮6克,白蒺藜15克,象贝母12克。 经用上方连续治疗,病情好转明显。1983年9月29日、1984年6月6日两次CT检查示残留灶明显缩小。1984年10月6日、1984年11月3日华山医院两次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病人活动如常人,面色红润,食欲、睡眠均良好,生存已达4年6个月。目前依然在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本例运用补肾填髓、滋水涵木的法则。在补益肝肾之阴的同时,酌加仙灵脾、肉苁蓉等温壮肾阳之品,旨在“阴中求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痰凝胶结,也是形成脑瘤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治疗脑肿瘤必用软坚化痰药,如蛇六谷、生南星、天葵子等。《本草求真》指出:“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亦得以之为向导。《珍珠囊》亦有南星“去上焦痰及眩晕”之说。蛇六谷消肿解毒,化痰散结作用较强,近年来用于脑肿瘤,常常取得良好疗效。以这些有毒药品治疗脑瘤,剂量之大,足见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有独到之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