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11岁,长春市人,学生,2007年2月1日初诊。病历号:007020101。患者半个月前到吉林市冬令营,滑雪受凉,通宵玩耍,饮食多种小食品、饮料,回家后即发热,咽痛,流清涕,体温38℃,腹痛。初在省内某大医院经专家诊察后按腹痛治疗3 d无效。后经化验,专家诊察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应用激素等住院治疗12 d,症状、体征消失后出院,回家后复发,经介绍于今日来诊。查双侧下肢、踝关节处布满紫癜,舌淡红,苔薄黄,脉数,既往有便秘史,嗜肉。中医诊断为肌衄,证属血热为主,治以活血化瘀,疏风清热。处方:桂枝5 g,白芍5 g,柴胡8 g,防风8 g,生甘草3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大蓟30 g,三七10 g,茜草30 g,蒲黄10 g,金银花5 g,连翘25 g,大黄10 g,玄参30 g,侧柏叶30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紫癜色浅,未再出现。共治疗20 d后紫癜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①辨证:根据双侧下肢、踝关节处布满紫癜,舌淡红,苔薄黄,脉数而判断为血热。 ②剖析病因病机为立法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在感受外邪、通宵玩耍、饮食失节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导致脾胃心失调是病因要点;脾胃同属中焦,肌肉又为脾胃所主,若过食辛辣厚味或食入不洁之品伤及脾胃,一方面滋生湿热,湿热内蕴,热伤脉络;另一方面脾胃统摄失职,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中焦湿阻,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可伴有腹痛。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深入营血,熏灼血脉,导致血液妄行,血溢于脉外,是病机要点。从而概括为证属血热为主,兼有瘀血阻滞,外感,故选桂枝汤为主凉血解毒,兼以活血化瘀,疏风清热。 ③用药点睛之处:一为整方功效为凉血解毒,兼以活血化瘀,疏风清热,二为在符合辨证论治前提下针对腹痛便秘之对症论治。“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清血中之热,加用凉血、活血的药物,可使疗效更强,作用更快。乌梅入肺,肺合皮毛,又有抗过敏功效,敛阴而能止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蒲黄、茜草、大蓟、大黄、三七凉血、活血、止血。大黄“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用”“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善清热解毒,更可荡涤污浊之邪,使邪之去有出路,从而减少体内毒素的吸收,消除胃肠道的致敏物质。研究表明,大黄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代谢产物合成,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大黄又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能防治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减少本病的复发率;同时具有拮抗剂样作用,而能抗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防治早期肾损害、调节免疫等;更重要的是大黄能祛瘀生新,消除瘀血,减低毛细血管脆性及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损伤脏器和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根本性治疗的目的。生甘草既调和诸药又可清热解毒,与芍药、五味子、乌梅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同时有统摄收敛止血之效。诸药相配,共奏凉血解毒,疏风清热之效,使血热得清,毒热得解,瘀血得除,则紫癜自消。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强调中医特色同时重视西医诊断并注意吸收应用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是金东明教授治疗此顽证的重要特色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