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辅黄图校证中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13

三辅黄图校证中

【南朝梁陈】不著撰人名氏

陈直  校证

 

三辅黄图卷之二

长安九市

《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文字略同。《文选?两都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曰:“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亦同。《长安志》作“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恐为误文。

又按:《水经注?渭水》,雍门一曰光门,一曰突门。《文选?西京赋》云:“旗亭五重。”薛综注:“市楼立亭于上。”《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云;“旗亭楼在杜门大这南,又有当市观。”

又按:《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有“方市”,疑九市之误字。

又有柳市.东市,西市【校】原脱此六字,据《玉海》补。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即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以立市为名。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庙记》及《郡国志》,与本文均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作“西南十五里”。又《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云:“直市在富平县西南十五里。”《长安志》云:“直市在渭桥北,秦文公造。直市平准物价,故日直市。”盖富平津,地名,在渭桥北,《长安志》说是也,《太平寰宇记》指为富平县地似误。

张衡《西京赋》云:“郭开九市,通阛带阍,旗亭五重【校】原作“重立”,据《文选》改,俯察百隧”是也。又按:《郡国志》云。长安大侠萭【校】原作“黄”,据《汉书》改子夏居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晁错朝服斩于东市,西市在醴泉坊。”

直按:《汉书?文帝纪》后元六年,“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张揖注云:“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汉书?游侠传》颜师古注引《汉宫阙疏》云:“细柳仓有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见《史记?日者传》;晁错斩于东市,见《汉书》本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郡国志》,与本文相同。

又按:《汉书?惠帝纪》:“六年,起长安西市,修敖仓。”《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郡国志》:“西市在醴泉坊”下多“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二句。又《长安志》朱雀街西之第四街次南醴泉坊注:“本名承明坊,开皇二年改名。”本文谓汉代之西市,当于唐代之醴泉坊也。此书为唐人补缀之一证。

又按:汉城九市.今可号者.有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七市之名.此外尚有高市。汉城曾出土有“高市”陶瓶,为余所得,后赠于兰州图书馆。

长安八街九陌

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书》刘屈剺妻枭首华阳街,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王首悬藁街。张衡《西京赋》云:“参徐夷庭,街衢相经,廛里端正,甍宇齐平”是也。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川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又曰:“夕阴街在右扶风南。”《长安志》亦云:“香室街在司天台北,夕阴街在右扶风南,尚冠前街在夕阴街之后。”

又按:刘屈剺,张敞.陈汤事,均见《汉书》本传。《长安志》:“章台街,今长安建章台下街。”《长安志》引《汉书》长安有炽盛街,见于《汉书?游侠?萭章传》,叙长安炽盛,街闾往往多游侠,是形容之辞,非街名也,此宋敏求之误解。此外《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有太常街,引自《三辅故事》。有城门街,见《汉书?叔孙通传》,晋灼注引《三辅黄图》。盖为本书佚文。

长安城中闾里

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校】四字原作“等里”二字,今据《玉海》引文补正。《汉书》: 万石君石【校】石字今补奋徙家长安戚里。宣帝在民间时,常在尚冠里。刘向《列女传》:节女,长安大昌里人也。

直按:《文选》潘岳《西征赋》云:“所谓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潘岳所纪载长安八里名,完全与本文相合。又有函里,见本书长安城雍门。

又按:石奋居戚里,宣帝少时居尚冠里,均见《汉书》本传纪。又《列女传》卷五:“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武梁祠画像,亦题作京师节女。

又按:《居延汉简释文》四一九页有“长安棘里任导方”简,当为黄棘里之简称。四二三页有“长安宜里阎常字中兄”简。四五六页有“长安梁陵里田胜”简,疑即万石君之陵里而颜师古误注者。八十页有“过客居长安发利里”简文。以上长安各里名,除黄棘外,皆为《黄图》所不载。

汉宫

【校】原脱汉字,据目录补

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三辅旧事》,《宫殿疏》皆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里。”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周回二十余里,有殿十四。汉太后常居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又引《长安志》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王莽改长乐宫日常乐室。”《史记?叔孙通传》云:“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太后常

居之。”又《孝文帝纪》云:“至高陵休止。”《正义》引《三辅旧事》云:“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据《三辅旧事》兴乐宫秦昭王所造,与他书指为始皇所造不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建章官在县西二十里,桂宫在县北十三里。”《长安志》云:“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四里,建章宫在县西北二十里.长乐宫在县西北十五里,桂宫在县西北十三里。”两说大略相似。现今长乐宫遗址,半已湮灭。

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惟“两杼”作“西杼”。“杼”字,一作“序”。两杼中三十五丈,《太平寰宇记》作“二十五丈”。

长乐富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长定【校】原作“信宫”,据《大平寰宇记》改,长秋,永寿,永宁四殿。高帝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孝惠至平帝,皆居未央宫。

直按:《水经注.渭水》云:“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长信”似即“长定”、“永昌”似印“永宁”之误字。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作长秋、永寿、永宁、长定四殿。

《汉书》:“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宫”。“五凤三年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在长安中近东直杜门。

直按:元康四年、五凤三年神爵、鸾凤集长乐宫事,见《汉书?宣帝纪》。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事,见《汉书?王莽传》中。又《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图版四十页,有始建国元年夹纻漆盘文云:“常乐大宫,始建国元年正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又《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四十七页,有“常乐苍龙曲侯”印,皆王莽改长乐力常乐之证。鸿台临华温室考见后.

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阙,门观也。刘熙释名曰;阙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未央宫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在北阙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阙东门。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立未央宫,从厌牲之术理然乎、前殿、武库藏兵器之处也、太仓廪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长安城外东南。上见其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对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悦,自栎阳徙居焉。”

直按:本段文字,用《汉书》高祖八年纪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东阙,《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未央宫东阙罘罳灾。《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及《长安志》引《关中记》曰:“末央宫东有青龙阙,北有元武阙,所谓北阙者也。”《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旧事》并同。又《古今注》卷上云:“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原注未央宫殿虽南向一段,用《汉书?高祖纪》八年颜师古注文。又所引释名,见卷五释宫室。南北阙太仓考见后。

未史宫用回二十八坚,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前殿曰路寝.见诸侯群臣处也。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百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西京赋》所谓疏龙首以抗前殿,此也。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撩,木兰,香木。棼撩,栋椽,文杏为梁柱杏木之有文者,金铺玉户金铺扉上有金华,中作兽及龙蛇铺首以御环也。玉户,以玉饰户也,华榱壁珰,雕楹玉磶楹,柱也。磶,柱下石也,重轩镂槛,青琐丹墀青琐,窗也。墀,殿阶也。左磩,右平。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磩,阶级也。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也。

直按:《西京杂记》云;“未央宫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台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官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与本文周回二十八里之说,三书所记皆不相符。又《文选?西京赋》云:“疏龙首以抗殿”。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曰:“日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日”罕疑为衍文。原注山长六十里一段,系用辛氏《三秦记》.《初学记》卷六,《艺文类聚》卷九十六,《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太平寰宇记》巷二十五,以及《长安志》诸书,所引皆同.或字句略异。如《类聚》所引“尾达樊川”下有“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二句。而《水经注?渭水》所引,则作高五六丈,又有“土色赤而坚”一句。

又按:本段叙述宫殿材饰,文字多本于《西京赋》。信如“雕楹玉磶”.“青琐丹墀”,“左磩右平”三句,皆直用《西京赋》语。“以木兰为棼镣”,即《西京赋》之“结棼撩以相接’。“华榱壁珰”,即《西京赋》之“饰华榱与壁珰”。“重轩镂槛”,即《西京赋》之“三阶重轩,镂槛文梐”。又“黄金为璧带”三句,则用《汉书?扬雄传?甘泉赋》晋灼注文。“左磩右平”原注文,则用《西京赋》薛综注。《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挚虞《三辅决录注》云:“其制有陛,左磩右平,乎以文塼相亚次.磩者为陛级也。”

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校】原作“水”,误,据毕本改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校】原作“岁”,误,据《汉书》改雨、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汉书?翼奉传》云:“孝文时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三辅宫殿名》云;“长乐当为‘未央’之误字宫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长安志》引《庙记》云:“未央宫有万岁殿、广明殿、永延殿、寿安殿、宣德殿、东明殿、通光殿,德殿,高明殿、延年殿。”《汉书?李陵传》云:“陵召见武台。”颜师古注云:“未央宫有武台殿。”《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六十四页,有“寿成室鼎”,元延二年少府真为内者造,盖即寿成殿之物。《初学记》卷二十四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玉堂殿、铜柱殿。”《汉书?扬雄传》解嘲文云:“历金门,上玉堂。”晋灼注引《三辅黄图》,有大玉堂殿小玉堂殿,与今本异。

又按:《汉书?元后传》云:“冬飨饮飞羽。”颜师古注云:“飞雨殿在未央宫中。羽字或作雨。”《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庙记》:“飞羽殿或云飞雨殿”又《汉书?枚乘传》有“游曲台”,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曲台殿”,与今本同。又《汉书?儒林?孟喜传》云:”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颜师古注云:“曲台,殿名。署者,上供其事也。”又《汊书?王商传》云:“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两坐未央廷中,单干宁,拜谒商。”又《张安世传》云:“诣白虎殿对策。”颜师古注云:“此殿在未央宫也。”宣室、麒麟、金华、承明、钩弋、椒房、清凉、凤凰考,均见后。

《庙记》云:“未央宫有增成、昭阳殿。”《汉宫阙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有金马门、青琐门,玄武、苍龙二阙。朱鸟堂、画堂、甲观,非常室。”又有钩盾署,弄田。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与本文相同。又《汉宫阙疏》、《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字相同。朱鸟堂至非常室,《太平寰宇记》引作《三秦记》文。钩盾署、弄田,《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又《汉书?王莽传》中云:“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寿成朱鸟堂。”《西京赋》李善注:引汉宫阙名有朱鸟殿,《水经注》渭水则作朱雀殿。《长安志》引《三秦记》,未央宫有朱鸟堂。又《长安志》云:“未央宫有青琐门,见《关中记》。”《汉书?王莽传》下云:“后日殿中旬盾土山仙人掌旁,有白头公青衣,郎吏见者,私谓之国师公。”是钩盾令官署在未央宫内之证。《汉书?百官公卿表》,钩盾令属少府;《艺文志》赋家,有钩盾冗从史步昌。

增成、昭阳、麒麟、天禄、金马.画堂、甲观、非常室、弄田考,均见后。

《三辅决录》曰:。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回车【校】原作“四库”,据《御览》引《三辅旧事》改殿。”又《汉宫阁记》云:“未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

直按:《西都赋》云:“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官有清凉殿、温室殿、金华殿、太玉堂殿、白虎殿、麒麟殿。长乐宫有神仙殿,长年亦殿名。”今皆散见于本书之内。

《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武台殿。”《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王莽攻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校】原作“玉”,据《汉书?王莽传》及居延汉简改路堂,如路寝也。按旧图,渐台、凌室、织室皆在未央宫。

直按:王莽改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见《汉书?王莽传》卷中。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八页,有“寿成”瓦,则为王莽改未央宫为寿成室之瓦。又《居延汉简释文》六十七页,有王路堂免书简。又按:未央宫前殿遗址,今在西安未央乡马家寨西北二公里,面临永兴堡。渐台,凌室,织室。均见后。

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Page 40)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直按:《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郊祀志》云:“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商中,数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又按:《水经注?渭水》“又北迳凤阙东”。引《三辅黄图》云:“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鬲七丈五尺(《长安志》引作“十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与今本异也。又《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三,引《汉武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其制度事兼未央宫,周回二十余里。”又引《三辅旧事》曰;“建章宫周回数十里,殿东别起阁,高二十五丈,凭高以望远。”又《雍录》曰:“按建章宫在长安城外,与朱央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为阁道,尤与常异。”《三辅故事》曰:“神明台在建章宫,故垂栋飞阁,从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达建章也。”

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佝辈道以上下。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

直按:原注用《汉节?司马相如传?上村赋》如淳注文。

宫之正门曰阊阖阊阖,天门也。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

直按:《水经注?渭水》:“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栖屋上。椽首薄以玉壁,因曰玉璧门也。”

左凤阙阙上有金凤,高丈余。《汉书》集注曰:今长安故城西,俗呼贞女楼,即建章阙也高二十五丈。

直按:《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凤阙,引《三辅故事》云:“其阙圜,上有铜凤凰。”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号曰凤阙也。”(《长安志》引《关中记》亦同。)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朗风。原注引《汉书》集注,为《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颜师古注文,非晋灼之书也。

右神明台言台高神明可居其上,门内北起别风阙在阊阖门内,以其出宫垣识风何处来,以为阙名也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连阁皆有罘罳。连阁,曲阁也。以覆重刻引垣墉屏翳之处,画以云气鸟兽,其形罘罳然。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唐【校】原作“广”,据《玉海》改中殿,受万人。

直按:《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神明台、井干楼,引《汉宫阙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西京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

直按:《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及《长安志》均引《三辅旧事》(或作《三辅故事》),所云上有铜凤凰,与本文相同。

《庙记》云:“建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阙门也。又有凤凰阙,汉武帝造,高七丈五尺【校】“七”下原有“十”字,据《水经注》删。凤凰阙,一名别风阙。”又云:“嶕峣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内则别风嶕峣”。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建章宫东有折风阙。”《关中记》云:“析风,一名别风。”又《长安志》引《庙记》云:。建章宫有嶕峣阙。薛综注:次门,女阙也,在圆阙门内二百步。”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九页,有“折风阙当”瓦文。

繁钦《建章凤阙赋》【校】原脱此三字,据《水经注》补序云:“秦汉规模,廓然泯毁,惟建章风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

直按:本段与《水经注?渭水》叙建章宫文字相同。本文所引为赋序,赋文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二。

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校】原作“熟”,据《长安志》改,再鸣五谷熟。”按铜雀,即铜凤凰也。杨震《关辅古语》云:“长安民俗谓凤凰阙为贞女楼。”司马相如赋云:“豫章贞女树,长千仞,大连抱,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贞节,故以为名。”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长安记》古歌辞与本文同。又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载魏文帝歌曰:“长安城西有双圆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据此古歌,似为曹丕所作也。

《汉书》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

直按:本段用《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非《汉书》原文。颜注则本于《水经注》。

建章有骀荡、强娑、肹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又有玉堂、神明堂【校】“堂”字,疑衍疏圃、鸣銮,奇华、(Page 45)铜注.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唐中池。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阁名》,有铜桂殿,当即铜柱之误字,因铜桂不词也。又《汉书?宣帝纪》:“神爵元年,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如淳注:“铜池承溜也。”晋灼曰:“以铜作池也。”汉《铙歌十八曲》亦云:“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建章宫遗址,今在西安三桥镇西北高堡子尽西。骀荡,驭娑。肹诣、天梁.奇宝、鼓簧、神明、奇华、太液池、唐中池考,均见后。

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汉书》曰:“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云:“桂宫,汉武帝造。”《关中记》云:“桂宫在未央宫北,周回十余里。”又《汉书?成帝纪:“初,居桂宫。”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桂宫在城中,近北宫。”今本则作“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略有不同。

《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

直按:《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汉武故事》云:“上起明光宫,桂宫、长乐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北度从言中西上城至神明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又《水经注?渭水》下,桂宫内有走狗台。《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与本文略同。惟明光殿下有走狗台,长乐宫亦有走狗合,乃别一台也。

《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此玉阶,昼夜光明。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长安志》引《三秦记》,与本文同。

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

直按:见《西京杂记》卷二,与本文同。

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广五十步,珠帘玉户如桂宫。《汉书》曰:“吕太后崩,孝惠皇后废处北宫。”又曰:“哀帝崩,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皇后傅【校】原作“薄”,误,据《汉书》改氏退居桂宫。”

直按:《汉书?霍光号》颜师古注,‘北宫。桂宫并在未央宫北。”孝惠张皇后,孝成赵皇后,废居北宫,孝哀傅皇后,退居桂宫,均见《汉书?外戚》本传。

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筑垣墙如街巷,自咸阳属之。

直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无“宫及”二字,盖始皇仅造成甘泉前殿,与阿房前殿同例。此著本书人之误解。原注筑垣墙如街巷,用《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注文。

《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或曰高泉山,盖习俗语讹尔。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林光宫,一日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甘泉县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较本文为详。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云阳宫,即泰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陕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宫,引《雍胜略》,在淳化县甘泉山上。引《淳化县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甓作流水纹,瓦头有篆字。”又《雍录》云:“甘泉宫在云阳县磨石岭上。”《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云:“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长杨五柞,连绵四百余里。”

“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汉志》: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音义》云: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徙休屠右地。《郊祀志》云:径路神祠,祭休屠王处。

直按:《长安志》引《汉官仪》注,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作“去长安二百里”。原注文《汉志》指《汉书?地理志》,本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完全相同。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一页,有“林光宫行镫,建昭元年造”,另又有“甘泉内者镫”,足证甘泉宫在林光宫之旁,非一宫之名,《雍录》辨之是也。

《遁甲开山图》云:“云阳先生之墟也。武帝造赤【校】“赤”字,据《玉海》补阙于南,以象方色,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房中乐有芝草之歌。

直按:《长安志》引《开山图》,与本文同。武帝造赤阙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略同。(《长安志》误称为《汉官仪》注,今订正。)又《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作芝房之歌。”《礼乐志?郊祀歌?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斋房作”。《西都赋》序云;“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汉旧仪》云:“芝有九茎。《芝革歌》曰:九茎连叶。芝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长安志》引《汉旧仪》,均与本文同。

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西京杂记》云:“汉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谓之三云殿。”此文不见于今本杂记。

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物也。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

直按:《长安志》引《云阳宫记》,与本文同,Page 50

直按:《汉书?扬雄传》云:“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崖、旁皇、储胥、弩陆,远则石关。封峦。鳷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

又按:《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汉书》曰:“武帝因秦林光宫,元封二年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又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中卷云:“有得汉瓦,文曰储胥未央。”毛凤枝《关中金石存逸考》著录有“上林储胥”瓦,盖皆储胥观之物。石关,今本《黄图》皆作石阙,为误字。证之扬雄《甘泉赋》,《铙歌十八曲?上之回》,皆作“石关”。《文选?上林赋》李善注亦引《黄图》作“石关”。又《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张揖注云:“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云:“七里宫、增城宫,在甘泉宫垣内,长安有修池宫。”为今本所无。竹宫、通天,长定、通灵考,均见后。

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公车,主受章疏之处。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建章、甘泉,各有卫尉,故亦皆设公车司马之官。

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

直按:《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集解云:“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本段文字,与裴骃相同。又《汉书?成帝纪》:“永始四年夏四月癸未,长乐临华殿、未央宫东司马门皆灾。”颜师古注云:“东面之司马门也”。

按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分命谏大夫四人,受车疏以通下情。《百官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直按:《汉扫?张释之传》如淳注引,宫卫令,汉魏令也。又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见《汉书?王莽传》卷中。又原注所引《汉官仪》,与《汉书?百官表》卫尉叙公车司马令颜师古注所引并同。

三辅黄图卷之三

长乐宫

(原题为“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中宫室台殿”,据目录改)

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现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四年,长乐宫鸿台灾。

直按:事见《汉书?惠帝纪》。《玉海》引《三辅旧事》云,“长乐宫有鸿台。”(张澍辑本)

临华殿,在长乐宫前殿后,武帝建。《汉书》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灾【校】原与温室条联合,从吴本分

直按,临华殿灾,事见《汉书?成帝纪》。《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三辅宫殿簿》云:“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又《薛氏钟鼎款识》巷二第十二页,有“林华观行镫,五凤二年造”,疑即本文之临华殿。

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

直按:《汉书?孔光传》晋灼注,“长乐宫中有温室殿”,与《汉宫阙疏》说合。

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又永寿、永宁殿,皆后所处也。成帝母王太后,居长信宫。

直按:《汉书?外戚?班婕妤传》:“求共养大后长信官,上许焉。”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颜师古注:“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为皇后官名。”又毕沅《释名补遗》云;“长秋自皇后官,非天子卿。长秋主宫中。凡物次,春生秋成。”又曰:“秋者,明之始:长者,欲其久也。”原注见《汉书?元后传》。

未央宫

(旧本为“右长乐宫”,据目录改)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央殿西。

直按:《史记?贾生传》索隐引《三辅故事》云:“宣室在未央殿北。”与本文同。又《汉书?李寻传》云:“久汙玉堂之署。”颜师古注云:“玉堂殿在未央宫。”《汉书?扬雄传》云:“上玉堂。”《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太玉堂殿。。今本仅称“王堂”。

《水经注?渭水》则作“玉堂”,在未央宫之东。

宣室殿编者按:目录有“殿”字,据补,未央前殿正室也。

《淮南子》曰:“周武王杀纣于宣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曰:“文帝受厘宜室,夜半前席贾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烧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直按:《汉书?贾谊传》:“上方受厘,坐宣室。”苏林注云:“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刑法志》云:“时上(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如淳注云:“宣室,布政教之室也。”晋灼注云:“未央宫有宣室殴。”顾师古注云:“盖其殿在前殿之侧也,斋则居之。”《淮南子》云:“武王杀纣于宣室。汉盖取旧名也。”颜师古注与本文同。周武王杀纣于宣室事,见《淮南子?本经训》。

《汉书?王莽传下》原文云;“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灌并和,堤作室门,斧敬法闼。”本文盖节引也。

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汉书》曰:“孔光为尚书令,归休,与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温室省中树何木,光不应。”

《汉书》京房奏考功课吏法Page 55上令公卿朝臣,会议温室。

直按:今本《西京杂记》无此文。《汉书?霍光传》云:“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又本书温室在长乐宫、未央宫并见,在未央宫叙也较详,似著书人以在未央为是。原注京房事,见《汉书》本传。

清凉殿,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即此也。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侍者于外扇偃,偃曰:玉石岂须扇而后凉耶?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同洁。侍者谓冰无盘,必融湿席。乃拂玉坠盘,冰玉俱碎。玉晶,千涂国所贡也,武帝以此赐偃。

直按:本段与《拾遗记》卷五文字相同,但“文如锦”下,删去“石体轻出郅支国”一段。又董偃事,亦见《汉书?东方朔传》。又朱枫《秦汉瓦图记》有“清凉有憙”瓦当,应为清凉殿之物。

麒麟殿,未央宫有麒麟殿。《汉书》:“哀帝燕董贤父子于麒辚殿,视贤曰:吾欲法尧禅舜.如何?王闳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奉承宗庙,当传之无穷,安可妄有所授!帝业至重,天子无戏言。上默然不悦。”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又董贤事,见《汉书》佞幸本传。《博物志》卷七云:“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讼王宏夺董贤玺绶之功。”盖亦指此事。

金华殿,未央宫有金华殿。《汉书》曰,“成帝初方向学,召郑宽中,张禹,沈《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

直按:成帝召郑宽中事,见《汉书》自序。又《汉书?五行志上》:“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长乐宫临华殿灾。”与本文作未央宫微异。

承明殿,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赋》云【校】赋下原有“序”字,今删:“内有承明、金马【校】此二字据《西都赋》补著作之庭。”即此也。《汉书》,武帝谓严助曰:“君厌承明之庐。”又成帝鸿嘉二年,雉飞集承明殿屋。

直按:《汉书?严助传》,张晏注云:“承明庐在石渠阁外。”《雍录》:承明殿与石渠阁相距不远。

又按:雉飞集承明殿屋事,见《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直按:西汉瓦当中,画瓦以四灵之图象为最多,现皆出于西安枣园村一带。

掖庭殿,在天子左右,如肘膝【校】八字原作小注,据孙星衍说改正

直按:《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官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杂记》曰:“汉掖庭有丹景台、云光殿、九华殿、呜鸾殿、开襟阁、临池观,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

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校】原作“鸳鸯”,据《西京赋》等改等殿,后又【校】原作“有”,校改增修安处、常宁、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十四位。

直按:《汉书?车千秋传》云:“转至未央椒房。”颜师古注,完全与本文相同。《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宫仪》云:“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西都赋》云:“后官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成、安处、常宁、茝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李善注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合欢殿.披香殿、鸳驾殿.飞翔殁.余亦皆殿名。”(《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引《汉宫阁名》亦同。)又《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句,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与今本作未央宫有椒房殿不同。<《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皆可与本文互证。

又按:鸳茑殿除又于《西都》《西京》两赋外,又见于《水经注?渭水》、《文选》卷二十二,徐敬业《古意酬到溉登琅玡城》诗“甬道入鸳鸾。”李善注引潘岳《关中记》云;“未央殿东有鸳鸾殿。”本文独作鸳鸯,知确为误字。《汉书?外戚?班婕妤传》云:“居增成舍。”应劭注“后宫有八区,增成第三也。”西安汉城遗址,出七有“昭阳竟成,宜佳人兮”八字镜;又出有“披香殿当”瓦,庾信《春赋》所谓“披香殿里作春衣”是也。

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号飞燕,以其体轻也,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昭阳舍兰房椒璧,其中庭彤朱,而庭上髹漆,切皆铜沓切门限也,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兰田壁,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直按:本段用《汉书?赵皇后传》文。原注号飞燕两句,用颜师古赵皇后传注。又《西京杂记》卷二云:“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八引《杂记》云:“昭阳殿椽桷皆刻作蛇龙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惊栗。”(见今本《杂记》卷一。)又《汉书?外戚?赵皇后传》叙昭阳殿中,竖带往往为金釭,函兰田璧。《西都赋》亦云:“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后人对于壁带之名词,及与金杠之关系,多语焉不详,今试言其制作。壁带,谓墙壁中贯以横木,其形如带,在墙边露出之木,冒以涂金之釭,釭中再嵌以璧玉,交错杂列,形似列钱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一百一十页,有阮元所藏金釭,阮氏在釭上刻有跋语云:“班固《西都赋》云:‘金釭衔璧,是谓列钱。’何晏《景福殿赋》云:‘落带金釭,此焉二等。’即此金釭也。《汉书?外戚传》,飞燕女弟壁带住往为黄金釭,函兰田璧。古璧径五寸,今以汉尺度釭中,适容五寸,此釭即昭仪舍中物。”此器足备参考。《西都赋》叙昭阳宫之奢丽,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后人亦少确解。屋不呈材,谓屋中木料不见原形;器不露形,谓用器皆涂黄金,不见本质也。

编者按:目录有飞翔殿、当先殿、合欢殿、兰林殿、披香殿,凤凰殿、鸳鸾殿、安处殿、常宁殿、茝若殿、椒风殿、发越殿.蕙草殿,文内未叙。疑散佚。

高门殿,《汉书》曰:“汲黯请见高门。”注曰:“未央宫高门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

直按:《汉书?汲黯传》晋灼注引《三辅黄(Page 60)图》,未央宫中有高门殿,极为明显,而今本反称为注曰,可证为后代补缀之本,而非晋灼所见之原本。鲍宣事见《汉书》本传。

非常室,《汉书》“成帝绥和二年,郑通里人王褒,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至非常室中殿上室名,解帷组结佩之。召前殿署长业等曰: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乃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下狱死。”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谁,以谁何称,因用为官名。有大谁长令,此卒者长,所领士卒也。狂易,谓病狂而变易其常也。

直按:《长安志》引《三秦记》云:“未央宫有非常室。”王褒事见《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原注“殿上室名”一句,用《汉书》如淳注。原注“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一段,与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文完全相同。大谁,有大谁长令,未知颜注所本。

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乎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又《汉书?外戚薄姬传》云:“汉王入织室,见薄姬。”西安汉城遗址内曾出“织室令印”铜印,盖河平以后之物。

凌室,在未央宫,帜冰之所也。豳诗《七月》篇曰:“纳于凌阴”。周官凌人,职掌藏冰。大祭祀饮食则供冰。《汉书》惠帝四年,“织室凌室灾”。

直按:《汉书?惠帝纪》:”四手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与本文首三句完全相同。

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有啬夫官属。

直按:《汉书?宣帝纪》云,“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又汉内者令署亦有啬夫之吏名,不独暴室为然也。(见建昭雁足镫。)又《汉官仪》云:“暴宣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

弄田,在未央宫。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汉书?昭帝纪》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注云:“帝时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岁,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殿钩盾禁中。

直按:“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句,与《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陈持弓事见《汉书?成帝本纪》;钩盾令署,设在未央宫殿后,亦见《汉书?王莽传下》。

内谒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续汉书》云:“掌宫中步帐亵物。”丁孚《汉官》云:“令秩千石。”

直按:《汉节?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中书谒者,成帝时更名为中谒者令,当即本文之内谒者。又内谒者之名,见于《汉书?宣帝纪》“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续汉书》以下各句与《宣帝纪》颜师古注完全相同。丁孚《汉官》内谒者,令秩干石,亦同为颜师古注所引。

金马门,臣召署,武帝得【校】原作“时”,据《玉海》改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即此。

直按:《史记?滑稽传》,褚先生补《东方朔传》云:“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汉书?武帝纪》应劭注亦同。又《汉书?苏武传》“待诏宦者署”,盖亦指金马门。又《汉书?公孙宏传》如淳注云:“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献之,立马干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初学记》二十四引《汉南记》马援奏文,与如淳注略同。又《后汉书?董卓传》云:“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章怀注云:“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及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

路軨厩,在未央宫中,掌宫中舆马,亦曰未央厩。《汉书》曰:“武帝时期,门郎上官桀,迁为未央厩令。”

直按:路軨厩,《汉书?百官公卿表》属太仆。但太仆之未央令,《汉节?霍尤传》及《外戚上官皇后传》均为“未央厩令”。《续汉书?百官志》亦称为“未央厩令”。《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六页,有“未央厩丞”印。本文独以“路軨厩”亦称为“未央厩”疑误。又《汉旧仪》,六厩有辂軨厩,当即路軨之假借字。

建章宫

(原为“右未央宫”,据目录改)

骀荡宫,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李善注引《关中记》曰:“建章宫有馺娑、骀荡、枍诣,承光四殿。”《后汉书?班固传》章怀注亦同;又《文选》卷三十谢朓直中书省诗云:“春物方骀荡。”李善注引《庄子》日,“惠施之材,骀荡而不得,逐物不反。”此“骀荡”二字之所本。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骀荡宫铜壶,太初二年中尚方造”。同卷九十页,有“骀荡宫镫,太初四年造”。同卷一百页,有“骀荡宫高镫,黄龙元年造”。又《金石索?石索》六第四七页,有“骀汤万年”瓦当。《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八页,有“骀盪万延”瓦当。瓦文作“汤”,“盪”者,皆“荡”字之假借。《文选?西京赋》作“骀荡”,与第二瓦文正合。

馺娑宫:馺娑,马行疾貌。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

直按:《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三辅黄图》作“馺娑观”。

枍诣宫。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

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潍县陈氏藏有“枍诣宫当”瓦文,似为伪作。

天梁宫,梁木至于天,言宫之高也。四宫皆在建章宫。

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李善注:天梁亦宫名。《后汉书?班固传》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天梁之宫,寔开高闱。”又《汉金文录》卷三第十六页,有“天梁宫镫,大初四年造”。

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校】“宫马”,疑“宛马”之误马,充塞其中。

直按:奇华殿,《雍录》作奇宝殿,又《长安志》引《周地图记》曰云云,与本文完全相同。长安宋菊坞《苏尊杂志》卷三云:余得一古铜圈,高四寸余,圆径六寸,有文云:“奇华宫作铜定盘,通高九寸,重十斤半元鼎元年造,铸工史明。”共二十四字。又小雁塔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藏有天汉二年五环铜鑪文云:“奇华宫铜鍮卢,容一斗二升,重十斤四两,天汉二年工赵博造,护守丞贤省。”以上两器,皆奇华宫之物。

鼓簧宫,《汉宫阙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阙疏》与本文相同,惟作周匝百三十六步,又引作《汉宫阙名》。

神明台,《汉书》曰:“建章有神明台。”《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闻数十里。”

直按:《西都赋》云:“神明郁其特起。”《西京赋》云:“神明崛其特起。”又《西都赋》云:“抗仙掌以承露,握双立之金茎”。《西京赋》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李善注引《三辅故事》曰:“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承露盘二十七丈,大七围。”《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并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作“神明堂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

北宫

(原为“右建章宫”,据目录改)

寿宫,北宫有神仙宫、寿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来,则肃然风生,帷帐皆动。

直按:《汉书?郊祀志》云:“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共具以礼神君。’臣瓒注:“寿宫。奉神之宫也。”《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宫阙名》,有寿宫之名。(《御览》本段所引《汉宫阙名》皆习见之名,又多误字,各条下不再分引。)

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联属。《汉书?元后传》曰:“成都侯商尝疾,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盖即此。王莽始【校】“始”字今补建国元年,改明光宫为安定【校】原脱“定”字,据毕本补馆,安定太后居之。

直按:《汉书?武帝纪》云:“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宫。”《元后传》云:“从上借明光宫。”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在城中,近桂宫也。”为今本所无。又《西都赋》云:“北弥明光而亘长乐。”牵善注引《三辅故事》:“桂宫内有明光殿。”《西京赋》云:“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乎桂宫。”

太子宫甲观画堂【校】据目录补中画堂三字,太子宫有甲观画堂。《汉书》注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汉书》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元后传》曰:“见于丙殿。”此其例也。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

直按:《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如淳注云:“甲观,观名;画堂,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与今本同。又原注文:“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本文“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皆与颜师古注文相同。又《汉书?霍光传》云:“止画室中不入。”如淳注:“或日雕画之室。”师古注:“雕画是也”。

甘泉宫

(原文为“右北宫”,据目录改)

钩弋宫,《列仙传》曰:“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钩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见召,姿色佳丽。武帝披【校】原文作“反”,据《长安志》改其手,得玉钩而手展。有宠,生昭帝,妊娠十四月。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所生门曰尧母门,所居宫曰钩弋宫。自夫人加婕妤,后得罪掖庭,狱死,及殡香,一月。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更葬之,发六十二万人起阳陵。其棺榇但有彩履。”王褒《云阳宫【校】据毕本补记》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不至。”《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

直按:未央宫总叙宫殿,亦有钩弋殿。《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补钩弋夫人事,索隐引《三辅黄图》云:“钩弋宫在城外。”《汉书?外戚?钩弋赵婕妤传》颜注引《三辅黄图》亦同。《庙记》云:“宫有千门万户,不可记其名也。”索隐与如淳、晋灼《汉书》注所引《三辅黄图》,多不见于今本。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列仙传》作“钩弋夫人齐人”,与本文不同。本文所引王褒《云阳宫记》,与《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略同。

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三洞珠囊》云:“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号青虚真人。”应为东汉时人,非王子渊也。

又按:本文引《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与《汉书?外戚钩弋赵婕妤传》颜注所引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汉武帝内传》,叙“钩弋夫人谓帝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年七岁,妾当死矣。今年必不得归,愿陛下自爱,言终遂卒。”曹子建《辨道论》云:“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昭台宫,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

直按:本文节引《汉书?外戚?孝宣霍皇后传》文。《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五十五页,有“昭台宫铜偏壶,元康三年造”。又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出铜鉴等二十二件.有上林昭台厨铜鋗。

长定宫,林光宫中有长定宫。《三辅决录》曰:“后从帝行幸于甘泉宫,居长定宫。孝成许皇后废处昭台宫,岁余徙长定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孝成许皇后传》。

长门宫、离宫,在长安城。孝武陈皇后得幸,颇妒,居长门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孝武陈皇后传》。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长门宫遗址,在故长安城东。

永信宫,孝哀帝尊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

中安宫,孝哀帝尊恭皇【校】原本皇下有“太”字,据《长安志》删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

直按:事见《汉书》哀帝建平二年纪。

储元宫,在长安城西。《汉书?外戚传》曰:“信都太后与信都王,俱居储元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冯昭仪传》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在上林苑中,与今本不同。

犬台宫,在上林苑中,长安城西二十八里。《汉书》:(Page 70)江充召见犬台宫。

直按:《汉书?江充传》晋灼注引《黄图》曰:“上林有犬台宫,外有走狗观也。”较今本多一句。

葡萄宫,在上林苑西。汉哀帝元寿二【校】原作“三”字,今订正年,单于来朝,以太岁厌胜所,舍之此宫也。

直按:事见《汉书?匈奴传》。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在上林苑西”。《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雍胜略》在周至县境,又引《十道志》在上林苑西,与本文及《太平寰宇记》均同。

步寿宫,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秦异,则秦汉各有步寿宫耳。汉祋祤宫,宣帝神爵二年凤凰集祋祤县,凤凰集处得玉宝,乃起步寿宫。

直按:凤凰集祋祤县,事见《汉书?郊祀志》。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云:步寿官在耀州东北一里。

粱山宫,梁山好畤界,即《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占公逾梁山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下也。《史记?秦本纪》始皇三十五【校】原作‘二’字,今订正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直按:梁山,索在陕西乾县,即唐乾陵所在地。又《金石索?金》三第一百六十五,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盖秦宫汉葺者。

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

直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完全与本文相同。又程大昌《雍录》谓改槐里为兴平县,事在至德二载,知《三辅黄图》为唐肃宗以后人作。本文称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此书确为唐人所补缀之一证。又《汉书?地理志》槐里县注有黄山宫。《元后传》云:“秋历东馆,望昆明,集黄山宫。”颜师古注云:“黄山宫在槐里。”武帝微行事,见《东方朔传》。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页有“黄山共鼎”,又卷十一第八十二页有“黄山笫四镫”。(旧为张叔未藏,后归刘世珩。)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第四页有“黄山”瓦,杭州邹氏亦藏一品。

回中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笄头,过回中。《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都尉,烧回中宫,候骑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又有三良宫相近。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完全与本文相同。又《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通回中道,如淳注引《三辅黄图》回中宫在汧,为今本所无。又《饶砍十八曲?上之回》云:“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

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华山记》及《三辅旧事》云:“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内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于华山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邑人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汉武帝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乃永绝谷,八十余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与亲知故人别,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肴逄女于庙前,乘白鹿,从王母,人因识之,谢其乡里而去。”又《神仙传》曰:“中山卫叔卿,常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校】“世”据《太平寰宇记》补,令迫其父。登华岳,见父与数人坐于石上,敕度世令还。”【校】原文脱“世”字,椐《太平寰宇记》补。又《华山记》“弘农邓绍,八月晓入华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食之。武帝即其地造宫殿,岁时祈祷焉。”《汉书》云:“华阴县有集灵宫。又有望仙观,在华阴县。”

直按:《汉书?地理志》注“华闲育集灵宫”,与今本合。《水经注?渭水》云:“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又《隶释》卷二,《西岳华山庙碑》云:“幸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遐之道,巡省互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日望仙门。”《古文苑》卷九,张昶《西岳华山堂阙铭》云:“而世宗又经集灵之宫于其下,想乔松之畴。”又《艺文类聚》卷七十八,桓谭《仙赋》云:“见部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署曰望仙门。”望仙门之名,两见于碑擦,与本文望仙台、望仙观之名称不同。《初学记》卷二十四,引《西岳记》,与西岳华山碑略同。又一九一一年华阴县华阴庙王到村,出土有“与华无极”及“与华相宜”两种瓦当,疑为集灵宫之物。

又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记》与本文完全相同。《索隐》据《道书》:茅蒙,字初成也。”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茅君传》云:“盈,字叔申,咸阳人。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又《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引《汉武帝内传》记鲁女生事,与本文略同,今本《汉武帝内传》则无此文。又《后汉书?方术?华陀传》云:“泠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陀同时。……鲁女生数说显宗时事甚明了,议者疑其时人也。董卓乱后,莫知所在。”章怀注引《汉武内传》云:“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八十余年,日少壮,色如桃花。日能行三百里,走及麋鹿。传世见之云,三百余年后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生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亲故人也。”章怀注引《汉武帝内传》较本文及《太平御览》为详。鲁女生既与华陀同时,则为东汉末人,见于《汉武内传》,当为附记。《博物志》卷五,记魏王所集方士,亦有鲁女生之名。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二,引《三洞珠囊》“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其父”云云,与本文略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引《华山记》云:“弘农郑绍,八月晓入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以食之。”与本文前段相同,惟本文作“邓绍”,未详孰是。

棠梨宫,在甘泉苑垣外云阳三十里。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下棠梨”张揖注,与本文相同。《扬雄传?甘泉赋》云“度三峦兮揭棠梨”,又庾信《小园赋》云“有棠梨而无馆”。是宫亦名馆。

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

直按:《汉书?礼乐志》曰:武帝“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与本文同,《长安志》通天台引《汉旧仪》云:“乃Page 75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神光。”又《汉旧仪》云:“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火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布“狼干万延”瓦,“狼干”当为“琅玕”之假借字,疑为竹宫之物。

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云:“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云:“宜春本秦之离宫。”与本文同。又《司马相如传》云“息宜春”,颜师古注云:“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曲江池,是其处也。”又《东方朔传》云“东游宜春”,亦指宜春宫而言。又《水经注?渭水》: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东。《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汉宫殿名曰“长安有宜春观”。又引《十道志》:“观汉武帝所造。”此在鄠县之宜春观,与宜春宫有别,杨守敬辨之是也。

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至后汉安帝时,交趾郡守唐羌【校】此二字据《雍录》补极陈其弊,遂罢其贡。

直按:《南方草木状》卷上云:“留求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卷中云:“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指甲花,其树高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嫩榆。”又《南方草木状》巷下荔支条,自“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句起,至“极为生民之患”句止,引自《三辅黄图》,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一,引谢承《后汉书》曰:“汝南唐芜为临武县长,接交州。旧献荔支,羌上书谏,乃止。”本文“临武县长”误作“交趾郡守”。扶荔宫遗址,现在陕西韩城县芝

川镇南门外。经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出土有“夏阳扶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宇篆书方砖,及“与天无极”,“船室”、“宫”字及云纹瓦当四种。《长安志》引《关中记》,仅云扶荔宫在冯翊,今能确定在汉时左冯翊之夏阳县矣。(见一九六一年考古三期:《壬西韩城芝川镇汉扶荔宫遗址的发现》。)

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周至。宫中有五柞因以为名,五柞皆连抱上枝,覆荫数亩。

直按:《西京杂记》卷三云:”五柞冒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与本文字句略异。《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汉书?武帝纪》后元二年二月,行幸周至五柞宫。”张晏注云:“有五柞树,因以名宫也。”与本文略同。又《水经注?渭水》:“东北迳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井以树名宫。”《雍胜略》云:“五柞宫在周至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帝造。”

宜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常于此度因以为名。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西驰宣曲。”张揖注云:“宣曲,宫名,在昆明池西。”与本文同。《东方朔传》云:“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颜师古注与张揖注同。又《史记?货殖传》亦云:“宣曲任氏,秦时故督道仓吏。”三事均在宣帝以前,已有宣曲之名,与本文所记“因宣帝度曲而得名”之说,恐有未然。又西安高窑村出土上林铜鉴等二十二器,有“上林宣曲宫鼎,初元三年造”。《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二页,有汉宣曲鼎,当亦为宣曲宫所造。

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有亭。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宫。

直按:《汉书?那祀志》云:“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晋灼注:“《黄图》宫名,在京兆。《地理志》湖本在京兆,后分属弘农也。”与今本不同。黄帝采首山铜一段,亦本于《郊祀志》。

又按:鼎湖宫遗址今在蓝田县焦岱镇,原注文在蓝田极为正确。《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第二十三页,有蓝田鼎湖宫行镫。(《蓝田县志》所记文字错误甚多。)《秦汉瓦当文字》巷一第十页,育“鼎胡延寿宫”瓦,十二页有“鼎胡延寿保”瓦。“湖”字皆省作“胡。”

思子宫,武帝寤戾太子无辜被杀,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

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颜师古注:“其台在今湖城县之西,阌乡县之东,基址尚存。”又《元和郡县图志》卷六云:“思子宫,在阌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武帝为戾太子所筑也。”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引《述征记》(戴延之撰)曰:“汉武帝延和二年,卫太子遇江充之乱,奔湖自缢。壶关三老、太庙令田千秋讼太子之冤,筑思子宫于湖,其城存焉。”

万岁宫,武帝造。汾阴有万岁宫。宣帝元康四年幸万岁宫,神爵翔集,以元康五年为神爵纪元。

直按:《汉书?宣带纪》:“神爵元年,幸万岁宫。”晋灼注:“《黄图》汾阴有万岁宫。”与今本相同。又《长安志》引《汉宫阙名》:“长安有万岁宫。”《小校经周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三页,有“万岁宫镫,元延四年造”。

首山宫,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朝群臣,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首山宫以为高灵馆。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文颖注云:“在河东蒲坂界。”本文作“元封元年”,应以《汉书》为是。又《长安志》引《汉武故事》曰:“上自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群臣亦梦想,干是祀高祖明堂以配天,还作高灵馆。”与本文略同。又《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坂县,注有首山祠。《长安志》,《汉宫阙名》“长安有首山宫”。又《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言“蒲坂首山宫雁足镫,永始四年二月造。”

明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午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武故事》,与本文相同。惟“年满三十者”,《故事》作“满四十者”,未知孰是。又《雍录》云:“汉明光宫有三,一在北宫,与长乐相连;一在甘泉宫Page 80中;一为尚书奏事之地。现颇难分别。”北宫之明光宫,已见于上(在北宫寿宫之后),本文之明光宫,则属于甘泉宫者。

池阳宫,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校】原作“年”字,今据《汉书?宣帝纪》订正坂,去长安五十里。

直按:《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如淳注:“阪名,在池阳南上原之阪。”与本文略同。又《元和郡县图志》:池阳宫在泾阳县西北八里。《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笫九十二页,有“池阳宫镫,甘露四年造”。

养德宫,赵王如意年幼,未能就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号其室曰养德宫。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一同,但末多“后改为鱼藻宫”一句。(原有“右甘泉宫”,依目录删)

日华宫,河间献工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甚薄,不逾宾客。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四文字完全相同。《畿辅通志》卷一百六十一云:“献县南三十五里,有河间献王日华宫故址。”又同卷云:“河间县西北三十里,有君子馆故址。引《肃宁县采访册》云,县治东南十里,有武垣郡城。邑优贡生苗学植,博学好古,谒毛公词,得砖一枚,上刻‘君子’二字,古茂闲雅,汉隶体也。其后庠生刘溯,主讲毛公祠畔,又得‘君子馆’砖三。嗣是而得者.有‘君子大吉’,‘君子长生’字样。楛此,则馆与毛公祠,均应在武垣故城,当隶肃宁境。”

又按:河间有君子馆遗址,姑见于《金史?地理志》。《苗夔墓志》亦言,尝得汉君子馆砖于河间城外。《畿辅通志》谓馆在肃宁境,其说不确。盖君子馆为日华宫内二十余馆之一,皆河问献王所筑。“君子”二字,翟云升《隶篇》中,摹有原文。余昔在友人白集武处,见有大兴刘位坦所题君子馆及日华宫两砖拓本,“君子”二字为古隶书,“日毕”二字横刊,钝为篆书,与开母庙石阙相似。

曜华宫,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二文字完全相同。卷四又有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其诸游士各使为赋之记载。忘忧馆亦为本文所未及。《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戴延之《述征记》云:“蠡台,梁孝王所筑,于兔园中回道似蠡,因名之。”又《水经注》:“睢阳城故东宫,即粱之旧池也,因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又曰:“睢阳城中有掠马台,台东有一台,唷之清冷台。”又《述异记》卷上云:“梁孝王筑平台,台至今存。有兼葭洲、凫藻洲,梳洗潭,中有望秦山,商人望仙之处”。“凫藻洲”疑即本文之“凫渚”。又《洞冥记》卷下云:“汴城上有列仙吹台,西有牧泽,通道二百里.汉梁孝王所造,今谓之堤赤城,东有繁台,本吹台也。”

日华.曜华【校】“华”字,依文补宫,营构不在三辅,然皆汉之诸王所建,以附宫室篇末。(原在下段后,依文意移)

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班固《西都赋》云:“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

直按:《汉书?贾山传》云:“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与本文相合。《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纪,《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又《文选?东京赋》云:“乃构阿房,起甘泉。”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离宫别馆一百四十六所。”上据两数虽不同,皆是记秦宫殿之数。本文所述,则是汉代宫殿之数。

三辅黄图卷之四

苑囿

周灵囿.文王囿也。《诗》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干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住焉,与民同其利也。”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囿,与本文略同。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己“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直按:《史记?李斯传》云:“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此上林为秦旧苑之证。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事,见《汉书?扬雄传?羽猎赋序》,惟赋序无“蓝田”二字。离宫七十所二句,《长安志》引自《汉旧仪》。《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章怀注引《三辅黄图》曰:“上林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茧馆等二十五,凡三十六所。”与今本异。本文引《汉宫殿疏》:“方三百四十里。”《长安志》引作“方百四十里”.疑脱“三”字。《太平寰宇记》则作”六百四十里”,“六”为“三”之误字。又《长安志》引《三辅故事》及《关中记》云“上林延亘四百余里”。“帝初修上林苑”一段,见《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惟《西京杂记》于名果异树列有详目,本书未采。

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校】“邙”字,据《西京杂记》补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嗀,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中。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相同,(Page 85)仅有个别字略异。又自咸阳北面高原起,至兴平一带,农民皆称为北邙坂,而《西京杂记》正用口头语.与洛阳“北邙山”名同实异。

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

直按:《汉书?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观即豫章观。《汉书?元后传》云:“春幸茧馆。”当即茧观。长安谢氏藏有“崇蛹嵯峨”瓦当,疑即茧馆之物。《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干上林平乐馆。”但元封三年纪,颜师古注则作“平乐观”,盖馆、观二名,汉代可以通称。又《金石韦?石索》六第五八页;有“平乐宫阿”瓦当.疑为平乐馆之物。《汉书?外戚孝成班婕妤传》自伤赋云:“痛阳禄与柘馆兮”。服虔注:“二馆名也,生子此馆,皆失之也。”颜师古注云:“二观并在上林中。”余昔得“上禄”瓦片,定为上林苑阳禄馆之简称。又《西都赋》云:”遂绕酆镐,历上兰”。《汉书?扬雄传》云:“翼乎徐至于上兰。”晋灼注云:“上兰观,在上林中。”《元后传》云:“校猎上兰。”颇师古注云:“上兰,观名也.在上林中。”又《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汉书?王莽传下》,叙王莽起九庙,取当路观材瓦等.

直又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上林苑中二十二观名,有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观(实数二十一观)。“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又《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又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

直按:《初学记?居处部》引《汉旧仪》,尉下有“百五十亭苑”一句。《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上林令丞。上林有尉及虎圈有啬夫,见《张释之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汉旧仪》,“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养百兽”。《汉书?成帝纪》:“建始元丰,罢上林诏狱”。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长安有狱二十四所”,为今本所无。

又按:《汉旧仪》云:“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官观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又云:“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至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上林共府鼎,初元三年造”.共府,即供府.供给资生之具也。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有总叙上林宫现一段,极有参考价值,兹加以钞录如下。原文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在上杠苑中。鼎湖宫、步高宫、步寿宫、存神宫、集灵宫、望仙观,以上五宫一观,在京兆属县。栎阳宫、甘槃(疑甘泉之误)宫、师德官、池阳宫、谷口宫、长平宫、扶荔宫、白渠观,以上七宫一现在冯翊。首阳宫、望仙宫、长杨宫、礼阳(疑棫阳之误)宫、羽阳宫.山桀(疑梁山之误)宫,藁池(疑橐泉之误)宫、用取(未详为字之误)宫、虢宫、回中宫、宜春观、射熊观,以上十宫二观在扶风。长门宫、钩弋宫、渭桥宫、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以上三宫四观,在长安城外。

甘泉苑,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及《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皆云:“甘泉苑中起仙人观,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入右扶风,凡周匝五百四十里。”与今本相同。《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风,周匝五百四十里” ,今本作“三百八十一里”,微有不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宫二,观十四,在甘泉苑垣内,甘泉苑起仙人观。”为今本所无。《陕西通

志》卷七十三,甘泉苑在淳化县北车盘岭。

又按:甘泉苑繁称为甘泉上林苑,或称为甘泉上林宫.因上林苑包括至甘泉地区,其在甘泉山部分,则称为甘泉上林苑。证之《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有“甘泉上林宫行镫,五凤二年造”。又《金石索?石索》六第七十五页,有“甘泉上林”瓦。《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五页,有“甘林”瓦,亦为甘泉上林之简称,皆其明证。《汉书?百官公卿表》叙水街都尉属官,有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余昔考为即甘泉上林及甘泉都水二长丞也。说见拙著《汉书新证》。仙人、石阙、封峦三观考证见后,鳷鹊观己见上甘泉宫。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秦记》云:“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如五胜,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此园梨也。”

直按:《汉书?元后传》云:“夏游御宿鄂,杜之间。”颜师古注云:“御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汉武帝以下五句,与《汉书?扬雄传?羽猎赋》颜师古注及《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文字均完全相同。《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并同。《太平寰宇记》首句则作栗园,又御宿园也。又《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九,引辛氏《三秦记》云,“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与本文略同。

思贤苑,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广陵王(Page 90)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博之,莫不绝脰,后为兽所伤,陷脑而死。

直按:本文见《西京杂记》卷三,与广陵王胥有勇力、本为两条.事实并不联属,当为本书之牵连误引。又《晔物志》引思贤苑,与本文亦同.惟堂室《西京杂记》皆作“堂隍”。又《汉书》广陵王胥在宣帝时赐死,与《西京杂记》所记不同,当以《汉书》为是。

博望苑,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声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本文所引《汉书》之又云,当为《汉书》注文,今本《汉书》已佚。又《戾太子传》云:“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汉博望苑在金城坊戾园东南。”《长安志》亦云:“金城坊戾园东南,汉博望苑。”

西郊苑,汉西郊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

三十六苑,《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渭之牧马处为苑。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叙属官,有“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颇师古注引《汉官仪》,与本文同。余昔考汉印中,有“北地牧师骑丞”印。北地为六郡之一,骑丞为三丞之一。

乐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春起。

直按:事见《汉书?宣帝本纪》。《西京杂记》卷一云:“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元帝纪》注东南隅曲池是.【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史记?秦本纪》云:“二世皇帝葬宜春。”《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宜春下苑。”孟康注云:“宫名,在杜县东。”颜师古注云:“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池是。”与本文及原注均同。《汉书?贡禹传》云:“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术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又《善斋吉金录?玺印录》中一页,有“宜春禁丞”印,“禁”当为水衡都尉属官“禁圃令”之省文。水衡都尉各属官皆在上林苑中,据此,禁圃令丞之官署,独设在宜春苑内。

梨园,《云阳宫记》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云云,文字完全与此相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车箱坂,在云阳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析,单轨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引贾志,“梨园,即今淳化县城。”

池沼

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诗》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诗》曰,与本文同。灵沼遗址今在长安海子村,与鄠县小丰村北边相连接。

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校】原作“四”年字,据《汉书》改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校】“十”字,据《长安志》补里。《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校】“市”,疑“布”字之误。身毒国,即天竺也。《汉书》曰: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来。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雟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也,乃大修昆明池也。”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自《西南夷传》曰以下至“以习水战”止,皆用《汉书》臣瓒注文。又原注一段,略用如淳注文。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儿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涘”。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

直按:《汉书?食货志》云:“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玉海》引一作“三百三十二顷”,与本文数字相同。又《汉旧仪》云:“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余给太官。”“中有戈船各数十”一段,与《西京杂记》巷六文字相同。本文所引《庙记》,与《长安志》所引相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文略同;“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与《西京杂记》卷六亦同。又《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长安斗门镇北见残碑,记昆明池界址云:“北极丰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园柳坡,西极斗门。”今石匣口村,东界孟家寨.万村的西边,西界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丰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见一九六三年《考古》四期《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斗门镇遗址在今洛水衬尽东一带。

《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绣凤为饰,建华旗,作棹歌,棹歌,棹发酸也。又日棹歇讴,舟人歌也。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直按:刻石为鲸鱼,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相同。又《文选?西京赋》云:“鲸鱼失流而蹉跎。”李善注引《三辅旧事》作“清渊北有鲸鱼,刻石为之长三丈”。(又《西京赋》云:“清渊洋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北作清渊海”。上注文之“清渊北”,即清渊海之北也。)鲸鱼钊石今尚存,原在长安县开瑞庄,现移陕西省博物馆。又《述异记》云:“甘泉宫南昆明池中,Page 95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洞冥记》亦同。

《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沚【校】原作“址”,误。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

直按:本文所引《关辅古语》、《西都赋》李善注.《长安乏》,均引作《汉宫阙疏》。《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则引作《庙记》。《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又《长安志》云:“石婆神庙并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张衡《西京赋》云:“昆明灵池,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居其右。”(与今本《西京赋》略有不同。)注云:“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现距西安坡西约二十华里斗门镇东南,有一所小庙,俗称石爷庙。庙之东三里在北常家庄附近田间另有一所小庙,俗称石婆庙。两庙中各有石像一个,皆属于汉代昆明池遗址。石爷即牵牛像,高约230公分;石婆即织女像,高约190公分。(见一九五五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一期:《西安附近所见西汉石雕艺术》。)

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

直按:《初学记》卷七、《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均与本段文字相同。《长安志》引曹昆《志怪》,文略同。

《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地。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于武帝,求去其钩:三日戏于池上,见大鱼衔索,帝曰:岂不谷昨所梦耶!乃取钩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池滨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耶?”

直按:《初学记》卷七引《关中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皆与本段全文相同。昆明池中有灵沼三句,《长安志》引作《关中记》。“有神池通白鹿原”句,《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皆引作《三秦记》,与《初学记》卷七引作《关中记》不同。

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二里:溉地三十二顷。”《史记》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夜至华阴县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祖,始也,龙者,人主之象,谓始皇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

直按:《水经注?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条,引《春秋后传》,使者名郑客。(《搜神记》作“郑容”)平舒道作“平舒置”,叙事较《史记》为繁,且更多荒渺之说。原注文用《史记?集解》引苏林说。镐池遗址,今在昆明池之北,乡人俗称为小昆明池。

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宫中有沧池。”又《西京赋》云;“顾临太液,沧池莽沆。”

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瀛洲,一名魂洲。有树名影木,月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食之轻骨。上有枝叶如华盖,群仙以避风雨。有金銮之观,饰以环玉,直上于云中。有青瑶瓦,覆之以云纨之素,刻碧玉为倒龙之状,悬火精为日,刻黑玉为乌,以水精为月,膏瑶为蟾兔。于地下为机戾,以测昏明,不亏弦望。有香风冷然而至。有草名芸苗,状如菖蒲,食叶则醉,食根则醒。有鸟如凤,身钳翼丹,名曰藏珠。每鸣翔而吐珠累斛,仙人以珠饰仙裳,盖轻而耀于日月也。蓬莱山,亦名防丘,亦名云来,高二万里,广七万里。水浅。有细石如金玉,得之不加陶冶,自然光净,仙者服之。东有郁夷国,时有金雾,诸仙说北上常浮转低卬,有如山上架楼室。向明以开户牖,及雾歇灭,户皆向北。有浮云之干,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下有砂砾,细如粉,柔风至,叶条翻起,拂细砂如云雾,仙者来观而戏焉。风吹什叶,声如钟磬。方丈之山,一名峦维东方龙场,方千里,瑶玉为林,云色皆紫。上有通霞台,西王母常游于其上,常有鸾凤鼓舞,如琴瑟和鸣。三山统名昆丘,亦曰神山,上有不死之药,食之轻举。武帝信仙道.取少君栾大妄诞之语,多起楼观,故池中立三山,以象蓬莱、瀛洲、方丈。

直按: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与《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本文所引《关辅记》,《长安志》引作《关中记》。但《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云:“太液池北岸有石鱼长三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本文所引《汉书》,见《汉书?郊祀志》。原注文系用《拾遗记》卷十文,但在瀛洲中删“东有渊洞”一段,蓬莱山删“其西有含明之国”一段,方丈山删“龙皮骨”一段.其余字句,皆有小异。

《庙记》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周回十顷,有采莲女鸣鹤之舟。”又按:《三辅旧事》云:“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暮,此池之象也。”

直按:本文所引《庙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一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亦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中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本文所引《三辅旧事》“日出旸谷”一段,与《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均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黏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盖,故取为名。”又《杂记》卷一云:“丈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未解叶首,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司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胡、鹧鸪、鵁鶄、鸿鵕,动辄成群。”

昭帝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沙棠木造舟不沉溺,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以紫桂为柁枻.及观云棹水原作“之”宇,从《拾遗记》改,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命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校】原作“缕”,掘《拾遗记》改结飞燕之裾。常恐曰:“妾微贱,何复得预结缨据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直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事,见《汉书?昭Page 100帝纪》。又《西京杂记》卷一云:“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鹊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成帝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事,全段与《拾遗记》卷六文字相同。《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关中记》,太液池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唐中池,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之南。

直按:《西都赋》云:“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西京赋J云:“前开唐中,弥望广潒。”

百子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山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沮,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校】“诗”字,据《西京杂记》补以和之。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完全相同。但删去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十月五日,歌赤凤来。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三句。又《西京杂记》卷一三:“高币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此段与戚夫人菩击筑有联系,而本文未采。

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壹【校】原作“台”,据《初学记》改池、郎池。牛首池在上林苑中西头。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西陂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陂”,“郎”,二水名,因为池。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焕然。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上林十池监。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上林中池上籞五所。”而此云“十池监”,未详其数,今本《黄图》则无此文。又《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濯鹢牛首”。张揖注云:“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与本文合。牛首,又式作“牟首”,《霍光传》云:“辇道牟首”。臣瓒注云:“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蒯池,《长安志》引《汉武故事》,与本文同。积草池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东陂池、西陂池,《汉书?王莽传》云:“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骨灼注云:“《黄图》波、浪,二水名也,在甘泉苑中。”今本所无。盖古代“波”、“陂”二宇通用,波水,即指东陂、西陂池水而言。郎池,《善斋吉金录?玺印录》一页,有“上林郎池”印,与本文合,知晋灼注作“浪水”为假借字。又《初学记》卷七云:“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台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液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紫宫。戟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乙池、牛首池(当为“牟首池”重复)、积草池,池中有珊瑚,高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条,尉佗所献,号曰烽火树。糜池、含利池、百子池,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积草池、百子池事,皆本于《西京杂记》。)

少府佽飞外池,《汉仪》注,佽飞具缯缴以射凫给祭汜,故有池。

直按:《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少府佽飞外池。”如淳注引《汉仪》,与本文相同。《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九页,有“佽蜚官当”瓦,则为佽飞令宫署之物。(亦有“次蜚官当”者)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佐弋令,式子太初元年改名佽飞令,取古勇士之名以为官名。怀宁柯氏藏有“佐弋宜秋”封泥,宜秋亦疑为苑名,与宜春苑相帜,特不见于史。佐弋令官署,设在宜秋苑内.故联称为“佐弋宜秋”。

秦酒池,在长安故城中,《庙记》曰:“长乐宫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帝行舟于池中,酒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又曰:“武帝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抵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于商辛,追覆车而不寤”。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与本文同。又“武帝作以夸羌胡”一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均与本文同。又《水经注?渭水》叙长乐宫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杨守敬《水经注疏》云:“长乐宫自有酒池,池北自有台,此盖别一池,而俗误以为酒池,故郦氏驳之。”

影娥池,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直按:《洞冥记》卷三云:“帝于望鹄台西起俯月台,穿池广千尺,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应为宫人之误字)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又云:“影娥池中,有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见船,载数百人”云云。又云:“影娥池北作鸣禽之苑。”《初学记》卷二十五,亦引《洞冥记》:“影娥池中有鸿毛舟。”

琳池,昭帝始元【校】原作“元始”,今校改元年,穿琳【校】《拾遗记》作“淋池”,误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曰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虽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宫人贵之,每游燕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障日,以为戏弄。帝时命水嬉,游燕永日。士人进一豆槽,帝曰:桂楫松舟,其犹重朴,况乎此槽可得而乘耶。乃命以文梓为船,木兰为柂,刻飞燕翔鹢,饰于船首,随风轻漾,毕景忘归,起商台于池上。

直按:本段自开首起.至“以为戏弄”句上,与《拾遗记》卷六,文字大体相同。但删去《淋池歌》一首,原歌云:“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开曙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云多。”为本文所未采。

鹤池,在长安城西,盘池在西北,并废。

直按:《初学记》卷七,记汉上林苑池有十五所,有菌鹤池,疑即奉文之鹤池。盘池未详。

冰池,在长安西。旧图云:“西有滮池,亦名圣女泉,盖冰、彪声相近,传说之讹也。

直按:《水经注?渭水》,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杨守敬考《地形志》:长安有滮池水。《括地志》:池周十五步。遗址现今在长安北丰镐村西北洛水西村。

Page 1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