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老庄. 2013-10-13

  • 1932年10月13日

    美国数学家约翰·格里格斯·汤普森出生

    约翰·格里格斯·汤普森(英语:John Griggs Thompson,1932年10月13日-),美国数学家,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他获得1970年菲尔兹奖、1992年的沃尔夫数学奖和2008年阿贝尔奖。

    1955年他在耶鲁大学学士毕业,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他最有名的工作是有限群研究。他是有限单群分类工程中的关键人物,证出了著名的法伊特-汤普森定理:奇数阶群都是可解群。他对逆伽罗瓦问题亦有重要贡献。



  • 1914年10月13日

    王淦昌提出中微子实验验证方法

    1914年,查德威克发现α射线、γ射线能量谱是连续的,而β射线谱却不连续,这似乎与“原子核处于离散量子状态”的事实不符,导致了所 谓“能量危机”,能量似乎不再守恒了。玻尔对此解释为:能量只在统计意义下守恒,对单个粒子反应不守恒;泡利则认为,能量守恒依然成立,只是在原子核内部 除了存在质子和电子外还存在一种静止质量为0的电中性粒子,在β衰变过程中与电子同时释放出来,即著名的“中微子假说”。

    1933年12月,费米发展了泡利的理论,并提出了β衰变理论:β粒子和中微子在原子核内不独立存在,而是核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在不同状态之间跃迁的产物,即  。利用这一理论计算出的β射线与实验测量十分吻合。因此费米断言:在β衰变时,存在0静止质量的中微子。

    虽 然理论上提出了中微子的存在,但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荷,几乎完全不与其他物质作用,所以无法用探测器发现。正当世界上很多实验室在尝试各种探测中微子方案无 果时,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07-1998)于1941年10月13日寄出了他具有创新意义的关于中微子测量方法的短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 建议》。他在该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用K电子俘获的方法测量中微子,使普通的β衰变末态的三体问题转化为两体问题(由AB+e+v 转化为A+e=B+v ),因此只要测量原子核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就可得出中微子的能量和质量。他还具体建议利用Be经K俘获成Li的单能反冲原理测量中微子的存在。他的建议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终于在1952年戴维斯做的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王淦昌教授提供的测量中微子的简单方法,不仅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还证明了核范围内的能量守恒,为费米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王淦昌先生也是我国原子弹及核能开发的元勋。



  • 1884年10月13日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84年10月13日,国际经度会议决定,采用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又称日界线。

    地 球是太阳系行星家族的一员,他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阳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向太阳的那一面就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 带就是清晨和黄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周而复始地在各地出现。在同一瞬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 区,时刻(计时)也不同,经度每间隔15度,计时相差1小时。如果以日出为黎明,日落作傍晚,地球上会出现一条由东向西移动的“晨昏线”。那么,这条线开 始于什么地方呢?由于地球是个“旋转的椭球体”,“东方”和“西方”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不可能有自然的“黎明开始的地方”。1884年10月13日召开 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国 际日期变更线”大部分穿过太平洋,但也有一小部分从陆地经过。为了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天内会出现2个日期,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所以真正的“日界线” 在某些地方拐弯成了折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确立,使我们明确了哪儿是地球“新的一天”的开始,从西往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就要减去一天;如果从东向西经过 日界线,就要马上加上一天。但由于日界线本身(180度经线)是东、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所以这两个时区的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因此,这不同于一 般的时区界线,而是一条日界线,过此线时需要变更日期,计时不变。



  • 1821年10月13日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诞辰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1821年10月13日-1902年9月5日) 德国医学家、人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病理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政治家。

    早 在1845年菲尔绍就发表了关于白细胞的论文,报告了最早的白血病例。而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菲尔绍系统阐述了他的细胞病理学理论。菲尔绍强调疾病首先 不是在整个器官组织内,而是在细胞内发生的,人体是“彼此平等的细胞组成的自由国家”他的这些观点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体液病理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 击。后来菲尔绍细胞病理学理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体系。他还研究血栓、栓塞、炎症、淀粉样变性、肿瘤和能传染疾病的动物寄生虫,如旋毛虫等。

                                    

    菲 尔绍还设计了尸检的标准,用一发现隐藏的疾病。他反对细菌致病理论,认为只有某一些细菌具有毒素。由于菲尔绍具有自由主义思想,早期在一次斑疹伤寒病的调 查中批评过政府。他曾着手医学改革,如废除医师中的等级,发行《医学改革》周刊。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关心公共卫生及医学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学生。他还 建立进步党,坚决反对俾斯麦政府。担任过帝国议会议员。在研究人类学方面,他曾参加过特洛伊遗址的发掘。



  • 1773年10月13日

    首个螺旋星系被发现


  • 1773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叶在猎犬座发现首个螺旋星系M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