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聘 与《鬼趣图》

 红豆居士 2013-10-13


WWW.YZRB.COM
返回扬州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晚报博客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聘
与《鬼趣图》

    罗聘画鬼,意欲何为?有众多后人评说:是借鬼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不平。其实,画时人间的鬼魅与真正的鬼魅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该画由散页拼整,各页尺寸均不相同,因此,未必能体现作者的总体构思。

    由此可见,《鬼趣图》自有其现实意义,特别是第八幅。 

    《鬼趣图》成画于1766年左右。1771年,罗聘把它带去北京,请达官显贵观赏、题跋。先后居然有150多个题跋,多为清代名贤、学者,简直就像十八世纪的名人录一样。当时的文字狱非常残酷,大家轻易不敢落笔,可是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仍有那么多的官员和名流在这幅画上留下了笔录,尤其有三个人在题跋中还隐约提到了“鲍家诗”,其中包括内务府总管英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碧血”,说的是苌弘含冤而死,血化为碧色。正好呼应了罗聘:“销魂一卷鲍家诗,翠袖天寒泣竹枝,定右秋坟鬼争唱,三更正是雨来时”一诗,不难看出,罗聘这幅画隐喻的真实意图。因而,有学者对1760年左右,扬州盛世已过,萧条来临,罗聘到北京是为了卖画度日的说法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如果罗聘真的到京城卖画,为什么他在京师声名大噪之后,再也没画第二幅《鬼趣图》呢?他再画《鬼趣图》已经是三十年之后的事了,而且画工大不如先前。

    另外,罗聘既然去卖画,到了北京之后,必定要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奔波于书坊画廓,为什么非常急切地只想进入当时的内务府总管英廉的府内呢。

    新近有学者考证,1768年,扬州出了一件大事,新任的盐政尤世拔在例行翻查旧账时,发现在他之前的历任盐政执政的20多年里,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竟然达1000多万两。面对这数量庞大的贪污,尤世拔不敢隐瞒,立刻上报朝廷。告两淮盐政、包括乾隆的小舅子高恒贪污,乾隆大怒,结果两淮盐政、盐运使都被砍了头,大盐商江春等被押解至京审讯、宠臣纪晓岚也未能幸免被发配新疆。留下的盐商整日惶恐、感到很委屈,因为乾隆下江南都是由他们接待的,前后花了若干银子。江春押解至京 “惟磕头引罪,绝无牵引”,没有牵累其他人,故扬州盐商急切要将江春救出来。思虑再三,唯有罗聘最合适,因此请他去北京拉关系,因平日里,罗聘受恩于盐商,推托不得,只得前往。

    扬州盐引案发生在1768年,罗聘是1771年去的北京,由于盐引案久拖不决,罗聘于1779年又一次进京。其实这一次罗聘是极不愿意去的,因为当时他的爱妻方婉仪已经重病在身。果然,他去北京不久,妻子就死了,可是罗聘并没有赶回扬州奔丧,他仍在英廉家作画,他只是写信给盐商,托付家中之事,体现了罗聘受盐商重托、忠盐商之事。

    罗聘住在英廉的独往园中,还为英廉精心画了一幅“江南烟雨”的画,并题诗:“落叶荒村急,寒星破月明,不眠因酒薄,开户觅秋声”。因英廉在江南做过官,也在江南发迹,罗聘以画 “叙旧”可见其用心良苦。题诗中的“落叶荒村”的出典可能是明《琴心记》:“落叶荒村,搅西风去来飘滚叶呵,今日归根,何日逢春。”虽然不能十分确定这里的“春”就是江春,但是至少江春的花园就叫“秋声园”。

    从而,再把前面提到的种种意象叠加起来,其中的意趣就更值得玩味了。罗聘去北京不是上诉又是什么,而最终英廉给江春拨了30万两白银,可能就是“上诉”成功的最好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