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港:近代德国人眼中的舟山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14

  近代德国为什么会看中舟山?德国图谋侵占舟山起于何时?只要查阅一下近代有关中德关系方面的外交文件档案,便可发现,早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就企图夺取中国沿海港口作为“商贸军事据点”,并锁定舟山为远东地区最佳的自由港。

  壹.李希霍芬其人其事

  1894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二世在致德国首相何伦洛熙公爵的一则电文中说:“我们在亚洲亦需要一个据点,因为我们的营业每年值四亿马克。在这方面,我提议台湾,该地区在60年代已为艾林波伯爵率领之使节被认为适宜并建议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 这里提到的艾林波(又译为冯?奥伊伦)伯爵使节,指的是1859年普鲁士政府派往远东的外交团,它访问了锡兰、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和爪哇等岛国和地区,途经曼谷、加尔各答等,于1862年回国。当时中国正值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决战时期,他们未能进入中国大陆。从这则电文可以看到,在1862年这个使节团一回国,便向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提出了在台湾建立军事“据点”的建议。他们甚至建议“可以台湾南部居民和普鲁士军舰‘易北’号发生冲突,或以这个岛上对德国商船的偶尔袭击为借口”,占领该岛。其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鼓吹在中国沿海谋取所谓“据点”主张的,不乏其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李希霍芬。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理学研究专家。他出生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担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驱,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记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备受学者推崇。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的活动仅仅是他在全世界漫长并且地域广泛的地理考察的一部分。 1859年他以地质学家的资格,随艾林波伯爵的使节团出访远东。这次旅行,他没有进入中国大陆,因为搜集的资料遗失,也没能写出专著。但当他经过台湾时,被台湾丰富的物产深深吸引,使他下决心对中国进行全面调查。 1868年他接受了普鲁士政府的委派,重访远东。这次访问他不仅负有政府方面的地质调查任务,而且“还有更为隐蔽的政治和商业的使命”。在此后的4年中,他七次旅行中国,贯穿13个省,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时间之长,地点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1872年回国后,著有《中国——亲自旅行和根据旅行研究的结果》(《China;Frgebnisse eig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iinde ter studien 》,简称《中国旅行报告》) 一书。书中他不仅论述了中国的地理和经济资源的分布,为德国政府提供了详细的军事、经济情报,而且向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了夺取舟山群岛的建议,从而对60年代初期艾林波使节团(李希霍芬也是其成员之一)夺取台湾的建议进行了修正。李希霍芬可能不是第一位在中国国土上进行资源调查的外国人,但却是成果最大的一位。中国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称李希霍芬:“对于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及地文之观念,其伟大之贡献,实无其他地质学家,足与伦比。 ”

  贰.李希霍芬关于舟山的论述

  1868年11月至12月,李希霍芬考察舟山时,立刻意识到这个地方最适宜作为德国人在中国的商贸军事据点,是一个既可以做海军基地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贸易中心的地点。在军事上,它易于设防,应对紧急事件;在商业上,经济潜力强大,有望成为“德国的香港”。由于舟山在地理位置上优越于香港,它将成为一个“在外国保护下的自由港”,可以“在大部分中国贸易中,起香港和上海的双重作用”。所以在当年11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作为一个自由港,在一个像普鲁士的国家手里,舟山可以得到一个使人推崇的地位”,“这个口岸是易于设防的,并且由一个舰队可以控制和华北及日本的交通”。他先后写了两份夺取舟山作为“北德海军站和港口殖民地”的报告,请德国总领事转交首相俾斯麦。他认为“在东亚获得一个固定的据点”是非常需要的,继续增长的德国商业和航行利益,使得“有必要发展海军以保护这些重要的利益和支持已订的条约;要求在万一发生战事时德国的商船和军舰有一个避难所和提供后者一个加煤站;这一切都使得德国迫切需要在东亚获得一个固定的地点,宁早勿迟”。选择的地点无论如何要在中国海岸,因为中国的经济潜在力量使欧洲以外任何国家都相形见绌。最适当的地点是在长江口外,在那里有希望建立一个商业中心,它“不久可以将上海一部分商业拉过来,并且随着中国商业利益的非常发展将渐渐超过上海。一个这样的地方,同时也只有这个地方才有可能,那就是舟山”。他预言在舟山的一个新港口提供了无限的商业机会,将会很快地吸引“从上海而来的庞大贸易”,尽管上海在长江口,主宰着当时长江流域的贸易。它不仅可以使上海的商业,而且也可以使附近的宁波的商业归到它那里。它的中心地位可以保证它作为一个非常发达的转口地点。此外,舟山口岸也易于设防。“在中国随时可再发生复杂情形之下,很可能有机会找到一个占领这个口岸的借口,然后用给予利益或金钱补偿的方法以达到用友好的方式永久地和正式地割让舟山岛及附属地带,也许不甚为难。”在这里,李希霍芬不仅尽心尽力地为普鲁士寻找殖民据点,而且连夺取舟山的方式都考虑好了。他的这一建议曾引起普鲁士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可以从俾斯麦下达的一项关于在中国沿海获取一个“海军仓库”的命令中得到完全证实。

  1870年4月2 日,俾斯麦在致北德同盟驻北京公使李福斯( Von Rethfues ) 的信中说:“为了德国商务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保护德国航业以对付海盗的骚扰,有必要在东亚海面经常保持同盟的一部分海军大小舰只。因为路途遥远,既不能常轮流换防,也不能从祖国海港直接供应装备器材和粮秣……我们因此希望尽快地同中国政府达成一个协定,使其以买卖或租借的方式,在中国沿海的一个中心地点或海岸附近的一个岛屿上,让北德同盟为了上述目的占有一块够用的土地,作为建设海军仓库之用。 ”此时的德国限于实力,还不可能强占中国港湾,因此俾斯麦政府首次提到了租借或买卖中国港湾的计划。俾斯麦指示驻华公使李福斯,要以尽可能秘密的方式与中国谈判。至于地点,海军当局属意于鼓浪屿和舟山岛,但俾斯麦从外交的角度否定了这个建议,他指出:“如果同盟因为获得这个地盘而同一个友邦,特别是同美利坚合众国引起竞争,则是我最不希望的。 ”

  而对法战争开始后,这个计划也随之搁浅。在此后二十多年间,德国政府没有把夺取中国港湾作为政策的重点,因为“俾斯麦的政策也把巩固帝国在中欧的大国地位放在首位,它不想以牺牲其他列强利益的方式来谋求进一步的扩张,因为那样做必定会对帝国的生存产生威胁”。不过,此后有关获取中国沿海港湾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叁.德国对侵占舟山的讨论

  德国方面对获取中国港湾没有分歧,但对选择哪个港湾则有不同意见。台湾、澎湖列岛、大鹏湾、舟山群岛、厦门鼓浪屿、胶州湾、威海卫、三沙湾等都是曾经讨论的对象。李希霍芬提出的意见是选取舟山群岛,外交大臣(外交署国务秘书)马沙尔开始也倾向于这种意见。马沙尔还在1895年2月1日就指出,澎湖列岛“完全没有价值”,台湾岛是法国觊觎的对象,故也应“置于我们考虑之外”,而舟山“在目前看起来对于我们是可以如愿的事”。外交部参事克莱孟脱认为,舟山最适合,大鹏湾、厦门鼓浪屿都是适合的选择,但是从外交的角度考虑,“现在对于我们已不能加以考虑”,而澎湖列岛、胶州湾“同样不重要”,台湾“无一个可能使用的港口”,故也不可取。

  外交部拿不准应该选择哪个地点,于是咨询帝国海军大臣,帝国海军大臣(帝国海军署国务秘书)何尔门从军事的角度提出应该获得的是军港,“所谓军港者,应理解为属于德国领土主权下的国外可靠地点。这些地点在任何时候有可能对我们的船只供给粮秣、煤、军火及其他各种需要品。有能执行一切修理任务的工场、船坞、造船厂的滑床;有能收容伤病人员的医院;能安置船上补充船员的兵营。在战争时候军港成为一切行动的基地:它们能成为舰队的集合点及据点,并为商船的安全避难所。在国外和平及有秩序的状态下,军港的利益特别表现在经济方面……”何尔门提出,在中国至少要获取两个这样的军港,“一个在我们的利益范围的北部,一个在其南部”,具体地点的选择应符合几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一个宽敞的海港,各方面不受海与风的影响,并有优良的停泊地点,就海港附近土壤的性质而言,建筑货站、工场及船坞时,必须没有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二是地点必须位于主要交通线上,且有商业价值;三是在天然的特点方面,必须能提供建筑要塞的有利条件;四是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列强军港过于靠近。根据这些条件,何尔门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组合:一组是舟山与厦门;一组是胶州湾与大鹏湾;一组是朝鲜南端莞岛(Montebello Islands)与中国南方的澎湖列岛。何尔门指出,如果由于英国的因素而使舟山得不到,那胶州湾是“第二最适宜”的地点。

  1895年9月9日,外交部副大臣罗登汉分析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否定了舟山、澎湖、厦门、莞岛等选择,认为唯一的选择是胶州湾。“如果我们现在要求舟山岛,我们必须估计到英国的反对。英国似乎早已与中国有秘密协定对该岛取得权利。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求台湾,我们则将要与日本、法国发生冲突,这两国都垂涎该岛。”因为澎湖列岛由日本占据,舟山是英国“想念”的地方,厦门是条约口岸,大鹏湾在飓风主要路线上,莞岛占据会遭到日俄反对,唯有胶州湾“最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只需与中国单独交涉”,他认为尽管胶州湾有缺点,但它是阻力最小的地点,“我们就应该争取胶州湾”。但海军司令克诺尔不赞成选择胶州湾和厦门,而比较倾向于舟山。因为当时的政治条件,这些讨论“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结果”。

  肆.结语

  由此可见,自从李希霍芬的报告到达柏林以后,占领舟山作为自由港这件事没有被德国政府遗忘。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在致驻伦敦大使哈慈菲尔德伯爵的电文中,还特别提到李希霍芬的工作:“早在1869、1870年,公认的中国通李希霍芬教授在他上报俾斯麦公爵的详细报告中,强调主张夺取该岛(即舟山群岛)。他盛赞舟山拥有一个易守及易于设防的港口,他今日还相信,如果采用适当的措施,如设立自由商埠,该岛不难发展成为商业大都会。不但能吸取邻地宁波之商业,并能在该方面的交通上起而代替上海之地位,因为上海海港不易容纳大船进出。 ”但是由于英国人的反对,根据1846年《英军退还舟山条约》规定:“中国永不以舟山等岛给他国;舟山等岛若受他国侵伐,英国给以保护。 ”加之普法战争的爆发,德国人的计划才没有实现,占据舟山的图谋于是失败,德国于是退而求其次,把目光转向位于山东的胶州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