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青岛时刻之1《胶澳设防 1891》

 zgq638 2016-02-12

青岛时刻之1《胶澳设防 1891》

















    120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偏僻的渔村。

    像往常一样,渔民们在出海之前,会到天后宫祈求妈祖护佑他们平安,却不知万里之外,贪婪的目光正注视着这片海域。

 

    德皇威廉二世发动宫廷政变,实行帝国主义,欲借殖民地的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鹰的眼睛死死地盯上了胶州湾。

尽管胶州湾已经暗流涌动。然而,清朝的大员们还在为是不是在胶州湾设防激烈地争论着。

               第一集:《胶澳设防  1891》

 

     一个港湾衍生一座城市,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一些人,一个个瞬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又似乎是一种宿命。

     这座滨海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青岛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1891年6月14日,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村,终于等来了蜕变的机遇。

这一天,清朝内阁颁发光绪皇帝御批的上谕,批准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由此发端,这个半农半渔的小村庄,开始了全新的前行轨迹。

 

     令人遗憾的是,最初的青岛,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被动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这些当年设防留下的遗迹,已经面目全非,却依然在诉说着往昔时光。

 

    蒸汽机的发明,使大型舰船可以冲涛破浪,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开凿,又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距离,自乾隆后期开始日趋衰落的大清帝国,已成了西方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地势险要的岛屿,严寒不冻的大澳,天然的地理优势,胶州湾注定是海上攻防的要地。明朝曾在这里设立卫、所,防御倭寇,到了清朝末期,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卫所早已废弃,万里海疆几乎无防。

 

    1869年,当多数中国人还不知国土资源为何物时,一个来自普鲁士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花了3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山东半岛,他以犀利的眼光发现了胶州湾的价值,也为胶州湾后来的际遇埋下了伏笔。

    鲁迅曾撰文慨叹:李希霍芬的国土资源调查,“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

 

    鸦片战争从海上打开了中华帝国关闭自守的大门,随后,列强屡屡从海上侵犯,就像汹涌的浪潮,无法遏止,清王朝风雨飘摇,胶州湾也不再宁静。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军“屡次声言将由胶州进图北犯”,清政府急调清军进驻胶州、即墨进行防御。是年8月,在马江海战中,南洋水师七艘战船四十分钟全部报销,彻底打醒、打疼了慈禧太后。面对外患重重的海防,她急召李鸿章进京见驾。于是,设立海军衙门、打造北洋水师、构建海防体系提上了议程,胶州湾设防第一次进入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1886年3月,李鸿章派遣道员刘含芳勘察胶州湾,拟设防事进行调查。可是,刘含芳勘察后认为,“此口地势偏僻,断非目前兵力饷力所宜用也”,且战事猝发,敌船可以绕此北上,应着力搞好旅顺、烟台、威海之门户,以卫京津。

 

   然而,在普鲁士人李希霍芬的眼中,这里有着一条虚拟的山东铁路和一座未来的自由港。他多次通过送达柏林的备忘录,向有着“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建议:选择青岛作为“华北最大和最好的港口”。

 

   在李希霍芬的眼里,半岛以西的广大腹地,就如一条飘逸的黑绸带,上面缀满了乌黑闪亮的煤和铁。胶州湾的发现,成了这盘未来棋局中的“命门”。

 

    而此时,俾斯麦奉行“大陆政策”,尚无余力觊觎远隔万里的胶澳。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给李鸿章和清政府留下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刘含芳的说帖,使李鸿章设防胶州湾的热情大减。不久,他便断然拍板,以直隶为圆心,选择旅顺、威海作为海军基地,把胶州湾排除在了北洋海防体系之外。

 

     俾斯麦留给李鸿章的时机,眼看就要悄悄溜走了。这个决策也恰好反映了,晚清最高决策者的眼界已经望不到直隶以外的地界儿,被动挨打也就必然了。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两个月后,一道来自海外的示警奏折摆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胶州湾再次成为了焦点。起因是李希霍芬的《中国地图册》的出版,其中一张《山东东部地图》,使青岛第一次进入了西方社会的视野。

 

   “西国兵船测量中国海岸无处不达,每艳称胶州湾为屯船第一善埠。” “且地当南北洋之中,上顾旅顺,下趋江浙”,“似为地利之所必争,应请渐次经营,期于十年而成巨镇”。许景澄在奏折中力陈在胶澳设防的必要性。

许景澄的折子,连同慈禧的懿旨,批到了李鸿章的案头,他不得不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偕英人总教琅威理,再次勘察胶州湾。就在他们出发后不久,第二道懿旨又到了。

 

    连续两道懿旨,让李鸿章不得不慎重对待,他给丁、琅二人的电令十分急迫:“胶州湾是否宜作水师口岸,如何布置,约估需陆军几何,经费若干,望至彼处详细勘度速复”。丁、琅二人赴胶州湾勘察后,由琅威理起草了一个详尽的报告,这就是《琅威理布置胶澳说帖》。

 

    琅威理的说帖,不仅没有改变胶州湾的命运,反而坚定了李鸿章不在胶州湾建立海军基地的决心。此时,西太后重修颐和园,海军衙门名下的白银被挪用,悉数化为禁苑中的雕梁画栋,李鸿章已经在为如何填满北洋海军的炮膛发愁了,哪里顾得上千里之外的胶州湾呢?

 

    一个辉煌的军港之梦,从岁月的间隙,怅然而逝。

   此时,德皇威廉二世已经继位,并在两年后发动宫廷政变,夺得大权,李希霍芬的观点再次获得重视,一场针对胶州湾的风暴正在无形中酝酿。

 

    当机遇再次垂青胶州湾,已经是5年之后的1891年。

 

   此时,旅顺、威海炮台已经完工,胶州湾设防呼声再起。力倡胶州湾设防的,首先是山东巡抚张曜。因为治理黄河卓有成效,张曜很受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帮办海军事务大臣。

 

    1891年6月6日,李鸿章偕张曜乘“定远”号旗舰抵达胶州湾。从小青岛进入澳口,开阔的水面伏在隐隐的山影里,初识胶州湾的李鸿章,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座胶州湾设防后最先修建的筑港工程,最早名为李鸿章桥,它把胶州湾与晚清这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胶州湾的设防一波三折,李鸿章在此事上的态度也是矛盾重重。李鸿章胶澳设防的纠结与威廉二世虎视眈眈的野心,恰恰就是一个行将灭亡的封建王朝与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照。青岛作为一座城市,就在这样的对照中呼之欲出了。

 

   1891年6月14日,上谕东来,但胶州湾设防还是没能马上变成现实。一年之后,烟台炮台已经开工,山东的海防捐也已经累至40万,胶州湾设防却一直迟迟未动。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鸿章最最放心的还是他的淮系子弟兵。1892年,李鸿章的淮军嫡系章高元,挟在中法战争中立下的军功,率领清兵浩浩荡荡开赴青岛口。但他没有想到,这项任命带给这位昔日功勋卓著的将领的,却是一段耻辱的历史。

已投稿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