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甲亢药物治疗的关键问题

 昵称535749 2013-10-16

    甲状腺药物、放射性131碘治疗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是甲亢的三大治疗方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药物疗法因其疗效确切、方便无创、并发症少,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而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缺点是疗程长,停药后容易复发。下面浅显的综述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哪些甲亢病人适宜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是:

    1.病情较轻、甲状腺肿大不严重者。

    2.年龄在20岁以下、孕妇、年迈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病症不宜手术者。

    3.手术前准备。

    4.手术后复发且不宜用放射性131碘治疗者。

    5.放射性131碘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特点

    抗甲状腺药物(ATD)主要有硫脲类(如丙基硫氧嘧啶,PTU)和咪唑类(如他巴唑,MM)。其药理作用是: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但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不起作用,也不能阻止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因此,要将高代谢状态降至正常水平则需要4~8周。

    2.丙基硫氧嘧啶还可在外周组织抑制甲状腺素(T4)转变为活性更高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3.硫脲类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的产生,提高甲亢的长期缓解率。
    抗甲状腺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药物性皮疹,故在用药之前和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对于甲亢合并肝功异常者要区分是甲亢本身引起,还是由抗甲状腺药物所致,如果属于前者,而且转氨酶和胆红素不是很高,可以继续用抗甲状腺药物,同时给予保肝治疗,并密切观察肝功能。如属于后者,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给予保肝治疗,然后择机改用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性皮疹,不严重的可加用抗过敏药物或更换其他硫脲类药物,一般不必停药。倘若皮疹严重,则须立即停药,并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恶化成剥脱性皮炎。
    如何选择药物

    一般可首选他巴唑(甲硫咪唑),因其作用较强,药效稳定,可每天一次用药,病人的依从性较好。T3型甲亢、妊娠期甲亢首选丙基硫氧嘧啶,另外,伴白细胞减少的甲亢病人也宜选用丙基硫氧嘧啶。
    如何适时调整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

    甲亢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控制”、“减量”和“维持”3个阶段。在开始药物治疗的“控制阶段”,根据病情的轻重给予丙基硫氧嘧啶 100~150mg3次/日,或他巴唑10~15mg3次/日,一般1~2周起效,经过4~8周可使甲亢症状缓解,T3T4恢复正常。随后进入“减量阶段”,每2~3周减一次,每次减丙基硫氧嘧啶50~100mg或他巴唑5~ 10mg,经过2~3个月,当病人病情控制良好,每日丙基硫氧嘧啶用量为25~100mg或他巴唑为2.5~10mg时,即可转入“维持阶段”,维持治疗阶段至少要1.5~2年。注意:在用药的任何阶段,当病人遭受感染或精神创伤时,需加大药量,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减量。
    治疗甲亢的辅助药物及应用

    甲亢的辅助治疗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甲状腺素制剂和碘剂,其中碘剂主要用于甲亢的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的抢救,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这里重点讲讲前两种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可以改善病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对抗甲状腺激素过量所致的高代谢表现如心悸、心动过速、兴奋不宁、哆嗦等,但心得安不是治疗甲亢的根本性措施,不能纠正病因,故不作为长期治疗用药,当心率降到80次/分以下,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即可停用。注意:合并支气管哮喘或严重心衰的甲亢病人禁用 β-受体阻滞剂。
    2.甲状腺素制剂:一般主张从减量阶段开始加用甲状腺素制剂,目的是为了稳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抑制TSH的分泌,避免甲状腺肿大和突眼加重。建议长期服用,与抗甲状腺药物一起停用。
    如何掌握停药指征

    目前认为,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 Ab)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抗甲状腺药物固然能在短期内(2~3个月)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但要使血TSAb转阴却需要较长时间。TS Ab活性与维持治疗的时间呈负相关。甲亢的停药指征包括以下几点:

    ①甲亢症状缓解,甲状腺缩小,血管杂音消失,突眼改善。

   T3T 4TSH正常,TRH兴奋试验恢复正常,TSAb阴性。

    ③疗程达到两年以上。5药物维持剂量小(PTU25mg/天或MM2.5mg/天)。达不到上述要求者,应延长抗甲状腺药物的疗程,甚至终身用药,或是改用放射性 131碘或手术治疗。
    甲亢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 

    甲亢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每隔2~4周应检测一次甲状腺功能(T 3T4TSH),同时结合病人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的变化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参考依据。另外,抗甲状腺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造成粒细胞缺乏。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初次用药后2~3个月或再次用药1~2周,因此,在开始的控制阶段,每周至少要化验一次血常规,以策安全。另外,在治疗前后均应查肝功,如果在用药前就有肝功异常,多半是甲亢本身所致,此时不必停药,随着甲亢的控制,病人肝功可随之恢复正常;如果病人用药前肝功正常,用药过程中出现肝功异常,则可能是药物性肝损害,此时应更换药物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影响甲亢痊愈及复发的因素

    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1.用药不当,疗程不足:减药过快、间断用药或停药过早是导致病情反复的最常见原因。有些病人根据症状来决定是否用药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目前主张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继续维持治疗1.5~ 2年,复查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转阴,方可停药,若TSAb阳性,疗程还要延长,直到转阴为止,这样才不容易复发。
    2.强烈的精神刺激、严重感染、过度劳累、妊娠等应激状态及高碘饮食也是引起甲亢复发的重要因素。
    此外,复发与年龄、性别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年轻的患者、男性比年老的患者、女性容易复发。

     甲亢防治的新观念

    甲亢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可能是具有遗传素质个体,在细菌、病毒感染和精神、肉体创伤以及服碘过多等因素的作用下,激发了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而发病。现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症状,使疾病顺利度过自然病期,而达到治愈目的。由于甲亢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即使正规治疗两年,尚有25%~50 %患者复发,有的留下终身的突眼或甲状腺肿大。下面谈谈一些诊治甲亢方面的新见解。
    短疗程向长疗程转变

    20世纪50年代抗甲状腺药一般服用6~12月即停用,复发率5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主张将抗甲状腺药疗程延长到1.5~2年,复发率降到25%。现在主张将疗程延长到2~3年或更长。大量病例表明,疗程越长,复发率越低。抗甲状腺药物一般价格低廉,在维持期用量小、副作用少、日服一次即可,所以长疗效方案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复发率降到20%以下。
    控制期用药从大剂量向小剂量转变
    以他巴唑为例,以往控制期用量,每日30~40毫克,目的是尽快控制甲亢的高代谢症状,一般在用药20~30天症状消失,1~2个月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以后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使原来不突眼的出现了突眼,原来突眼轻的发展成重的,原来甲状腺肿大不明显的发展成明显的,原来身材苗条的发展成肥胖的。这种大剂量短时间的冲击治疗,使血中的甲状腺激素很快降低,反射性地引起垂体分泌大量促甲状腺素和致眼球突出物质,使甲亢在已经被控制的情况下,出现了突眼加重,甲状腺肿大,病人和非专科医生往往误认为这是抗甲状腺药量不足,又加大用量,使病情更加恶化。为预防此种情况发生,可将治疗初期的用药剂量掌握在每天15~20毫克,控制期延长到2~3 个月,特别是对有突眼和甲状腺肿大的患者,可将他巴唑改成丙硫氧嘧啶,同时还要每日服用甲状腺素20~40毫克,直到治疗终结。
    抗甲状腺药治疗向放射性碘治疗转变
    放射性碘治疗甲亢已有60多年历史,一次治愈率达53%~80%,已治疗百万余病人。放射性碘治疗比药物、手术治疗癌变率未见增高,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治疗时间短又经济的治疗方法。 69%的美国医生对甲亢首选放射性碘治疗,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患甲亢就是用此法治疗的。我国甲亢病人惧怕放射性碘治疗会引起癌变,就像糖尿病人害怕用胰岛素“成瘾”一样,实在是一种误解。放射性碘治疗需与强的松联用,以防止突眼加重。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普宣传的逐渐深入,相信放射性碘治疗将会从目前甲亢治疗方法排位第三上升为首选。
    控制甲亢症状向积极防治突眼、甲状腺肿大转变
    目前在甲亢的治疗中,过多重视了甲亢症状的控制,但对同时预防和治疗突眼和消除甲状腺肿大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片面认为甲亢治好了,突眼和甲状腺肿都会自然恢复。殊不知,约有30%左右的甲亢病人,甲亢治愈后突眼和甲状腺肿大会遗留终身。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把突眼、甲状腺肿大看做甲亢的表现之一,应同时治疗。方法是: ①抗甲状腺药物剂量要少些,控制期可长些(已如上述)。②同时服用甲状腺素每日20~40mg,疗程2~3年。甲状腺素可防甲亢复发、防突眼加重、防甲状腺肿大。③对突眼2度、甲状腺肿大2度的病人,要尽早采取措施,与甲亢同时治疗,效果较好,否则治疗时间长而且效果又差。可用强的松30~40mg/日,4周后逐渐减量或用地塞米松5毫克/次,甲状腺内注射,每周一次;也可用昆明山海棠3~6片,日服 3次;左旋咪唑0.5克,日3次,服4天,停3天,45天一疗程;金水宝4 片日服3次,3个月1疗程;蒲公英60克,水煎成400毫升,200毫升口服,日1次,另外200毫升洗眼,日3次;对甲状腺肿大者,可用中药膏敷贴。4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戴墨镜,睡眠时枕头抬高,吃低碘食物。
    停药指征从监测甲状腺功能向监测免疫抗体转变
    以往当甲亢治疗2~3年一切正常后,是否可以停药,经常以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为标准,如此复发率仍高。经过研究认为总T3(纳克 /毫升)/总T4(微克/毫升)>20,此时停药87.5%的患者将在3~12 月复发。较好的指标是测定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该抗体是一种兴奋性免疫球蛋白,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后,可使甲状腺素分泌、释放增加,引起甲亢。故只要它存在,就表示甲亢未愈,就不能停药,否则就会复发。
    多次服用他巴唑向单次服用转变
    1992年福建医学院黄国良等对155名甲亢病人采用他巴唑日30mg、 20mg、10mg三组分别服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25名进行了手术,他们测定切除的甲状腺他巴唑的含量。结果:日服30mg和20mg者,甲状腺内他巴唑浓度无显著差异;剂量相同,但日服1次或3次者,对他巴唑的浓度也无影响。因而建议他巴唑用量以日服15~20mg为宜,每日服1次为合理。故目前除控制期用药量较大,需日服2次外,维持期均为日服1次,但此法对丙硫氧嘧啶不适用。
           

    有关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是否要定期检查血常规的讨论

   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是治疗甲亢病人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甲亢病人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学者在2000年向全国300名内分泌医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8%以上的医生对初治甲亢病人首先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而首选同位素和手术治疗的各占不足1%。
    抗甲状腺药物由于治疗效果肯定,适应症范围广,深受医生和甲亢病人的欢迎。但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也有其弱点,包括停药后容易复发(大约为50%)和用药中的一些药物副作用,如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关节疼痛、肝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和罕见的血管炎等,其中尤其以粒细胞缺乏症最为严重。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率约为50%左右。试想一个甲亢病人本来不治疗还不会死亡,用了抗甲状腺药物,一旦发生粒细胞缺乏,只有50 %的生存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此很多医生在病人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定期检查病人的白细胞,以防止出现粒细胞缺乏。
    有些医生让病人每周检查一次白细胞,有的医生让病人每两周查一次白细胞。有的医生为了防止出现粒细胞缺乏,同时给病人加服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如维生素B4、鲨肝醇或利血生等。
    根据国外资料,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很低,约0.2%~0.3%,为了筛选出少数(0.2%~0.3%)病人,让绝大多数病人定期做血常规检查,从效益/成本原则来讲,并不合适。而且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有时发生是突然的,今天检查白细胞正常,明天却突然发生了粒细胞缺乏,每周一次血常规检查并不能预测所有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率大大降低,粒细胞刺激因子(G -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由于绝大多数甲亢是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病人常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现象,如白癜风、白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虽然白细胞总数减少,但是粒细胞比率仍然是正常的。这和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不同,后者不但白细胞总数下降,同时粒细胞比率明显下降,粒细胞比率甚至下降到0%,而淋巴细胞比率上升。当粒细胞总数小于1.5×109/L时,应该停止药物治疗,或者在严密观察下继续用药观察,如果粒细胞继续下降,则应立刻停药。
    有人在1998年曾经回顾性分析了18例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年龄在21~58岁的患者,无一例儿童病例。18例病人都是在应用较大治疗剂量时发生粒细胞缺乏症。所以该分析结论认为,在儿童甲亢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过程中,不需常规检查血常规。即使成年病人在服用小剂量维持药物时也无需常规检查血常规。
    国外对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病人并不采取常规检查血常规的方法,而是叮嘱病人,在服药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应当立即去当地医院或医疗机构做血常规检查,如果粒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应立即到医院急诊就诊。
    对于利血生、维生素B4和鲨肝醇是否有确切的升白细胞作用,尤其是它们是否有升粒细胞作用,多数学者持怀疑态度。临床上大量应用这些作用不肯定的药物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