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臌胀方63首学习辑要

 学中医书馆 2013-10-17

1.二消散(《摄生众妙方》卷六)

【药物组成】蝼蝈1个(大者),大戟、芫花各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好酒调服。

【功能】逐水消胀。

【主治】臌症。

【禁忌】忌房事、辛辣、油腻、湿热之物。

2.二丑夺命丹(《丹台玉案》卷五)

【药物组成】木通、香附(醋炒)、大黄、草果(炒)、芫花、槟榔、泽泻(去毛)、红芽大戟、小牙皂、甘遂、黑丑(炒)、白块(生用)各15g,雷丸9g。

【制法】上为末,以白酒浆同米粉打糊为丸。

【用法】每次9g,白酒送服,泻三四次。第二日服补脾丸药,第三日又服4.5g。看行下何物,如血蛊血下,气蛊屁多,水蛊水多,食蛊粪多。服此药,如胀不消,以陈壁土煎水服之,即消散矣。

【功能】行气破淤,逐水消胀。

【主治】气蛊,血蛊,大小便不通,面足浮肿,肚大青筋,咳喘气急,饮食不进。

【禁忌】忌盐、酱、发物、荤腥、房劳百日之外。

3.十鼓通症散(《摄生众妙方》卷六)

【药物组成】大戟、甘遂、麻黄、乌梅、葫芦巴、葶苈、芫花、黑牵牛、细辛、汉防己、槟榔、海蛤、陈皮、桑皮。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3~9g,五更用生姜汤调服。

【功能】逐水消肿。

【主治】气鼓、食鼓、热鼓、风鼓、劳鼓、湿鼓、虫鼓、血鼓、疳鼓、胸腹肿胀并四肢肿者。

【禁忌】忌食盐、醋、酱一百日。不忌再发难治。

4.七圣君子散(《袖珍方》卷三引《烟霞圣效方》)

【药物组成】白樟柳根、葛根、桑白皮、甘遂、葶苈子、槟榔、牵牛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服9g,病重服21g,煎绿豆汤调下。

【功能】行气逐水,破积消臌。

【主治】水臌、食臌、虫臌。

【禁忌】忌生硬、油腻、荤腥、盐、酱、面、鱼、肉一切发病之物。

5.人参白术汤(《杏苑生春》卷六)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各4.5g,当归、白芍药、橘皮、茯苓各3g,川芎2.4g,黄连0.9g,厚朴1.2g,生甘草0.6g。

【制法】上?咀。水煎,去滓。

【用法】空心温服。

【功能】益气养血,清热化湿。

【主治】病久气血俱虚,手足瘦而腹大如鼓。

6.三生萝卜(《仙拈集》卷一)

【药物组成】水萝卜1枚。

【制法】周围钻7孔,人巴豆7粒,入土种之。待其结子,取子又种。待萝卜成,仍钻7孔,入巴豆7粒,再种。如此三次。至第四次将开花时,连根拔起,阴干,收净瓷器内。

【用法】遇臌胀者,取1枚捶碎,煎汤服之。重者2枚即愈。

【功能】逐水消胀。

【主治】臌胀。

7.千金散(《惠直堂方》卷二)

【药物组成】千金子(取白仁,去油)30g,枳实(炒)、青皮(炒)、陈皮、香附、山楂肉、木香、砂仁、云术(土炒)各15g,沉香9g。

【制法】上药除千金子外为末,称1.5g,千金子霜2.4g,加生蜜调和为丸。

【用法】每次3g,五更用淡姜汤送服,天明利三四次,不甚泻,一日一次,连服七日为止;如人虚,二日一服,病浅者三五日能愈。

【功能】破气消胀。

【主治】一切臌胀。

【禁忌】忌食生冷、油腻、煎炒、糟、面、盐、醋等物二个月,终身忌食团鱼、河豚、骡马、母猪、牛肉、王瓜、南瓜、荞麦,犯之立复。

8.木香甘遂散(《医学启蒙》卷四)

【药物组成】木香、甘遂、白牵牛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6g,米汤调服。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单腹胀。

9.七转丹(《良朋汇集》卷二)

【药物组成】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锡灰、白豆蔻、雷丸各等分。

【制法】用水400Ml,连须葱5根,煎取320ml,去滓。

【用法】夏、秋、春天露一宿,次日五鼓将药汤煮汤,去滓,温服;冬月煎去,出滓温服。

【功能】理气杀虫,攻积通便。

【主治】水蛊、虫臌,噎膈,心腹胀满,五积六聚。

10.木香塌气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引《医垒元戎》)

【药物组成】木香、胡椒各6g,郁李仁12g,蝎尾、槟榔各15g,枳实、白牵牛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10-15丸,陈皮或生姜汤送服。

【功能】温中行气,逐水消胀。

【主治】单腹胀。

11.五子十皮汤(《丹台玉案》卷五)

【药物组成】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木瓜皮、木通皮、五加皮各3g,甘草皮1.5g,大腹子、车前子、葶苈子、紫苏子、菟丝子各3.6g。

【制法】加灯心30茎,水煎,去滓。

【用法】空心温服。

【功能】理气健脾,利水消胀。

【主治】一切蛊胀,气虚中满,单腹胀。

12.分消汤(《万病回春》卷三)

【药物组成】苍术(米泔浸,炒)、白术(去芦)、陈皮、厚朴(姜汁炒)、枳实(麸炒)各3g,砂仁2.1g,木香0.9g,香附、猪苓、泽泻、大腹皮各2.4g,茯苓3g。

【制法】加生姜1片,灯草l团,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健脾行气。化湿利水。

【主治】鼓胀,或周身浮肿者。

【辩证加减】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萝卜子;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胁满、小肠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鼓,加当归、芍药、红花、牡丹皮,去白术、茯苓;嗳气泛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去白术、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出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归尾、玄胡、鳖甲,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13.水蛭丸(《古今医统》卷三十二引《仁斋直指》)

【药物组成】三棱(炮)、莪术(炮)、干漆(炒烟尽)、牛膝(酒洗)、虻虫(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色)、大黄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丸,空心用温酒或童便送服。

【功能】破淤消症。

【主治】血蛊气蛊,腹硬如石。

14.冬瓜汤(《辨证录》卷五)

【药物组成】冬瓜1个(煎水3L),白术90g,车前子15g,肉桂6g。

【制法】上药用冬瓜水煎汤600ml。

【用法】先服300ml,少顷再服300ml。其水从大便而出。

【功能】健脾燥湿,温阳利水。

【主治】臌胀。

15.白雪糕(《鲁府禁方》卷二)

【药物组成】干山药60g,人参60g,茯苓60g,莲肉60g,芡实60g,神曲(炒)30g,麦芽(炒)30g,大米380g,糯米250g,白砂糖500g。

【制法】上为末,蒸糕。

【用法】当饮食之。

【功能】健脾消食。

【主治】臌胀。

16.打虫丸(《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槟榔45g,木香30g,芜荑90g,雷丸90g,枳实45g(炒),青皮45g(炒),泽泻45g,鹤虱60g,使君90g。

【制法】上为末,蜜为丸。

【用法】每次9g。寒湿生虫,开口花椒汤送服;湿热生虫,东向楝根皮汤送服。

【功能】杀虫消臌。

【主治】虫臌,脉缓滑者。

17.四炒丸(《赤水玄珠》卷五)

【药物组成】木香、槟榔各45g(二味锉如芡实大,四制:一份用莱菔子30g同炒深黄色,去莱菔子不用;一份用干漆30g炒烟尽,去漆;一份用茴香30g炒深黄色,去茴香;一份用莪术30g炒黄色,去术)。

【制法】上药只留木香、槟榔为末,以四味同炒药煎汤,打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70~80丸,米饮送服。

【功能】行气消淤。

【主治】年高人鼓胀,独只腹胀,肢体如柴。

18.白茯苓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药物组成】白茯苓、泽泻各60g,郁李仁6g。

【制法】上?咀,作一服。用水250ml,煎至125ml,去滓。

【用法】不拘时候常服,从少至多服,或煎得澄清液,加生姜自然汁在内,和面或做粥饭,顿食。五七日后,觉胀下,再加以白术散。

【功能】利水消肿。

【主治】蛊胀;水肿。

19.舟车丸(《袖珍方》卷三引《太平圣惠方》)

【药物组成】甘遂、大戟(醋炒)、芜花(醋炒)各30g,大黄60g,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去白)各15g,牵牛(头末)120g,轻粉3g。

【制法】上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临卧用温开水送服。以利为度。

【功能】峻下逐水。

【主治】水肿水胀,二便秘塞。

20.回春健脾丹(《石室秘录》卷一)

【药物组成】人参3g,茯苓15g,薏仁30g,山药12g,陈皮1.5g,白芥子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内服。

【功能】补气健脾,利湿消胀。

【主治】臌胀。

【禁忌】忌食盐一月。

21.回鹘五神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八)

【药物组成】芫花独根、木香、青木香、商陆(白者,洗净)、乌臼根(取黄土内一寸深,用皮)各等分。

【制法】晒干为末。

【用法】每次6g,弱人用4.5g,临卧用腊酒调服。至寅、卯时利下水气,辰时以白粥补之,若病浅三日一服,病深隔日一服。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水气臌胀。

22.夺命方丹(《普济方》卷一九四)

【药物组成】麝香4.5g,大黄(生用)15g,黑牵牛15g,甘遂6g,泽泻15g,香附子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3g,用白樟柳根汁7.5ml,无灰酒75ml,调药末顿热,空心服之。年龄在六十岁以上与十五岁以下者,只可服半贴。大便取下恶物为效。

【功能】行气逐水,化淤消胀。

【主治】气蛊、劳蛊、血蛊、筋蛊、水蛊。

【禁忌】服此药后三日内不可食鱼腥、盐、酱、湿面、发气等物。

23.决流汤(《傅青主男女科》)

【药物组成】黑丑6g,甘遂6g,肉桂30g,车前子30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逐水消肿。

【主治】水臌。满身皆肿,按之如泥。

【禁宜】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忌食盐三个月。

24.守病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朱砂、雄黄、硼砂、轻粉、巴豆霜各15g,硇砂、乳香各1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次服一粒。

【功能】杀虫攻毒,逐水消积。

【主治】多年积胀。

25.芫花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药物组成】芫花15g(醋拌,炒令干),川大黄30g(锉碎,微砂),甜葶苈15g(隔纸炒令紫色),甘遂15g(煨令微黄),黄芩30g,白术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水送服。

【功能】逐水消胀。

【主治】心腹膨胀,肠胃秘结,喘促,不欲饮食。

26.牡丹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药物组成】牡丹皮45g,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1枚,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60g,鳖甲(去裙襴,醋炙,锉)36g,大黄(锉,炒)30g,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枳壳(去瓤,麸炒)各45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5g,以水225ml,加生姜4g(切),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空腹时温服,半小时后再服。

【功能】破血逐淤,攻积利水。

【主治】臌胀。

27.利水煎(《仙拈集》卷一)

【药物组成】陈皮、木通、腹皮茯苓各3g,车前、前仁各9g,茵陈4.5g,槟榔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化滞,利水消肿。

【主治】腹胀,水肿。

【禁忌】忌盐,食淡。

28.沉香广圣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二引《医林方》)

【药物组成】木通、大戟、商陆各15g,芫花(醋浸一宿,炒)15g,甘遂6g(面煨)。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6g,空心以蜜水调下。

【功能】泄水消胀。

【主治】蛊胀。

29.沉香快气丸(《摄生众妙方》卷六)

【药物组成】京三棱(泡,去皮)、蓬术(煨)、白茯苓、青皮(去白)、砂仁、苍术(米泔水浸、炒)、益智(去皮)、白术、神曲、黑牵牛(头末)、商陆(白的)、大麦芽、连翘、藿香叶、草果(去皮)各12g,丁香、肉桂、僵蚕各9g,沉香、大腹皮各6g,雄附子15g(看病冷热,热者不用)。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40丸。

【功能】温阳理气,消积逐水。

【主治】臌胀。

【禁忌】忌食辛辣、盐、醋、油腻、湿热之物,避暑湿,并戒房事。

30.鸡矢醴(《素问》卷十一)

【药物组成】鸡矢(干者)。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食后、临卧用酒调服。

【功能】下气消积,通大小便。

【主治】鼓胀。心腹满。

31.鸡屎醴散(《宣明论方》卷一)

【药物组成】大黄、桃仁、鸡屎(干者)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用水l50ml,加生姜3片,食后、临卧煎汤调服。

【功能】活血化淤,利水消胀。

【主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痞满。

32.药乌鱼(《仙拈集》卷一)

【药物组成】活乌鱼1条(重210—250g者)。

【制法】去鳞甲,将肚剖开,去肠净,入好黑矾1.5g,松萝茶9g,男子用蒜8瓣,女用7瓣,共入鱼腹内,放瓷器中蒸熟。

【用法】令病人吃鱼,连茶、蒜俱食甚妙。此药从头吃即从头上消起,从尾吃,即从尾上消起。

【功能】利水消肿。

【主治】水臌。

33.养气丸(《鸡峰普济方》卷二十)

【药物组成】丁香、胡椒、荜茇、木香、干蝎各15g,萝卜子30g。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前和米饮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消胀。

【主治】鼓胀。

34.误耗益气汤(《灵验良方汇编》卷下)

【药物组成】人参6g,白术6g,茯苓4.5g,川芎、大腹皮各2.4g,当归9g,陈皮、厚朴各1.2g,木通、苏梗、莱菔子各1.5g,木香(磨)0.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健脾益气,化滞消胀。

【主治】臌胀。

35.破血散聚汤(《丹台玉案》卷五)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归尾、牛膝各3g,三棱、蓬术各6g,苏木、木通、官桂、青皮、穿山甲各2.4g。

【制法】酒煎,去滓。

【用法】空心服。

【功能】破血消症。

【主治】血臌肿胀,坚硬如石。

36.逐淤汤(《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上)

【药物组成】水蛭(炒黄,为末)、雷丸、红花、枳壳、白芍、牛膝各9g,当归60g,桃仁40粒。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服一剂血尽者,要改服四物汤加白术、茯苓、人参调理。

【功能】逐淤消臌。

【主治】血臌。腹胀如臌。

37.消气散(《石室秘录》卷六)

【药物组成】白术、薏仁、茯苓各30g,人参3g,甘草0.3g,枳壳1.5g,山药15g,肉桂0.3只,车前子、萝卜子、神曲各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日服一滓。初服觉有微碍,久则日觉有效。

【功能】健脾行气,利水清肿。

【主治】气臌。

【禁忌】禁食盐三月,后可渐渐少用,即秋石亦不可用,必须三月后可用之。

38.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药物组成】柴胡、鳖甲(去裙斓,醋炙,锉)、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捣碎)、芍药、大黄(锉,炒)各45g,桃仁21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诃黎勒皮45g,肉桂30g。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锉片,再同和匀。每次12g,用水220ml,煎至160ml,去滓,加朴硝少许。

【用法】空腹温服,隔二小时再服。

【功能】温阳化淤,软坚消积。

【主治】鼓胀,腹有坚块。

39.消河饼(《古今医鉴》卷六)

【药物组成】大田螺4个,大蒜(去皮)5个,车前子9g(为末)。

【制法】研成饼。

【用法】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出,一二饼即愈。

【功能】通阳利水。

【主治】水肿臌胀,小便闭淋。

40.消蛊汤(《仁斋直指》卷十七)

【药物组成】紫苏茎叶、缩砂、肉豆蔻(生)、枳壳(制)、青皮、陈皮、三棱、蓬术、槟榔、辣桂、白豆蔻仁、荜澄茄、木香各7.5g,制半夏、生萝卜子、炙甘草各10g。

【制法】上锉。每次9g,加生姜3g,大枣4枚,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消蛊。

【主治】气作蛊胀,腹满。

41.消胀饮子(《古今医鉴》卷六)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青皮、厚朴、紫苏、香附、砂仁、木香、槟榔、大腹皮、木通、莱菔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加生姜5片,大枣l枚,水煎。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化滞,利水消胀。

【主治】蛊胀,单腹胀。

42.消臌万应丹(《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煅透人中白30g,地骷髅、莱菔子、六神曲各15g,砂仁6g(以上俱炒),陈香橼1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次5—7丸,灯心汤送服。

【功能】行气健脾,化滞消臌。

【主治】黄疸变臌,气喘胸闷,脘痛翻胃。

43.消臌至神汤(《石室秘录》卷一)

【药物组成】茯苓30g,人参15g,雷丸9g,甘草6g,萝卜子21g,白术15g,大黄18g,附子3g。.

【制法】用水3L,煎汤600ml,去滓。

【用法】早服300ml,必然腹内雷鸣,少倾必下恶物满桶,即拿出倾去,再换桶。再以300ml继之,又大泻大下,至黄昏而止,淡淡米饮汤饮之,不再泻。

【功能】理气化淤,消食杀虫。

【主治】气臌血臌,食臌虫臌,经年而不死者。

44.粉霜丸(《宣明论方》卷八)

【药物组成】粉霜、硇砂、海蛤、寒水石(烧粉)、玄精石、白丁香、头白面各3g,轻粉9g,海金沙3g。

【制法】上为末,纸裹数重,上以面裹,又用纸裹,冷酒煎了,桑柴火烧面熟为度,宿蒸饼为丸,如柏子大。

【用法】每次3丸,生姜汤送服,一日三次;二日加l丸,至六日不加即止。以补之妙。

【功能】攻积逐水。

【主治】水鼓。胀满不食,四肢浮肿,大小便闭,不进饮食。

45.调胃白术泽泻散(《医垒元戎》)

【药物组成】白术、泽泻、芍药、陈皮、茯苓、生姜、木香、槟榔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6g,温开水调服。

【功能】健脾利水,理气调胃。

【主治】水鼓,不能食。

【辩证加减】若腹上肿,加白术,余药各半;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46.通淤煎(《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生蒲黄9g,五灵脂9g,川郁金4.5g,小枳实4.5g(炒),白术炭4.5g,建泽泻4.5g,西赤芍4.5g,桃仁泥9g,明琥珀9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破淤利水,行气消胀。

【主治】血淤成臌。

47.萝卜牙皂散(《医学从众录》卷六)

【药物组成】萝卜子120g(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45g(煨,去弦),沉香15g,枳壳120g(火酒煮,切片炒),大黄30g(酒浸焙),琥珀30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鸡呜时温酒或姜汤送服。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

【功能】行气化淤,除胀消臌。

【主治】五臌。

48.猪肚煎(《卫生鸿宝》卷一)

【药物组成】雄猪肚1个,槟榔、牵牛各3g,砂仁1.5g,葱3根。

【制法】上为末,再加独头蒜填满肚中,线扎口,用砂锅加酒煮烂,去肚并药。

【用法】单食蒜,饮汁100~200ml。少顷大便去气不绝,小便利黄水。

【功能】行气消滞,和中健脾。

【主治】臌胀。

49.猪肚大蒜汤(《医学从众录》卷六)

【药物组成】雄猪肚子1个,大蒜120g,槟榔(研末)、砂仁(研末)各9g,木香6g。

【制法】上药同入砂锅内,用河水煮熟,去药滓。

【用法】空心服食猪肚。

【功能】导气下滞,和中除胀。

【主治】臌胀。

50.绵大戟散(《良朋汇集》卷二)

【药物组成】绵大戟9g,广木香3g。

【制法】上为末,作一服。

【用法】用蜜15g,水调服。

【功能】行气逐水消胀。

【主治】水蛊,气蛊。

【禁忌】忌食盐酱百日。

51.鼓胀槟榔丸(《医方一盘珠》卷四)

【药物组成】管仲、鹤虱、芜荑各30g,雷丸15g,槟榔60g,香附30g,川楝肉30g,三棱(醋炒)、莪术(醋炒)21g,胡连15g,白芷梢24g,乌梅肉15g,熟庄黄30g(火重者倍加),芒硝24g,澄茄30g,法半夏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次9g,温开水送服。服后如作吐者,用煎鸡子一块先食,随用花椒3g为末,开水送服,后服此丸,即不吐。

【功能】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主治】鼓胀。

52.琥珀人参丸(《张氏医通》卷十三)

【药物组成】人参、五灵脂各30g,琥珀、肉桂、附子(生)各15g,赤茯苓、川芎、沉香、穿山甲(煅)各9g。

【制法】上为末,浓煎苏木汁为丸。

【用法】每次6g,早、晚用温酒送服。

【功能】益气助阳,活血消症。

【主治】血蛊。腹部胀大,青筋显露,小便短赤。

53.散血消肿汤(《医学入门》卷七)

【药物组成】川芎3.6g,当归尾、半夏各3g,莪术、人参各2.1g,砂仁7枚,木香、五灵脂、官桂各1.5g,甘草1.2g,紫苏1g,芍药1.5g。

【制法】加生姜、大枣,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理气和中,活血消胀。

【主治】淤血中阻,致患血胀,烦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利,大便黑。

54.椒目丸(《圣济总录》卷八十)

【药物组成】椒目(微炒出汗、牡蛎(煅)、葶苈(纸上炒)、甘遂(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次10丸,米饮送服。取利,利后服白米粥养之。

【功能】逐水消肿。

【主治】水蛊,遍身肿甚。

55.葶苈大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药物组成】甜葶苈(隔纸炒)、荠菜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细嚼,陈皮汤送服。

【功能】泻水消肿。

【主治】腹大肿满,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短少。

56.鼓胀遇仙丹(《方症会要》卷二)

【药物组成】白丑头末120g(半生半炒),白槟榔500g,茵陈、莪术、三棱、牙皂角各15g。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9g,五更时冷茶送服。行后随以温粥补之。

【功能】逐水消胀。

【主治】鼓胀。

【禁忌】壮实宜服,虚弱人不可轻用。忌食他物。

57.蒜红丸(《百一选方》卷二)

【药物组成】丁香、木香、沉香、缩砂仁、青皮(去白)、槟榔、陈皮(去白)、蓬莪术、草果(去皮)、牵牛各30g,粉霜、肉豆蔻(面裹煨)各3g,白茯苓、人参各15g,蒜200瓣(半生,半用火煨熟)。

【制法】上为细末,以生熟蒜研膏,生绢绞取汁,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7丸,加至15丸,食后用淡姜汤送服。

【功能】破气消积,健脾除胀。

【主治】脾积。腹胀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得者。

【禁忌】忌食咸、酸、生冷之物,只可食白粥百日。

58.蒜肚丸(《风劳鼓膈四大证治》)

【药物组成】猪肚1个,大蒜头10个,砂仁30g。

【制法】二药入肚中,以线缝好,煮到肚烂为度。

【用法】随意服之。

【功能】健脾化积,利水消胀。

【主治】单腹胀;肠覃。

59.蓖麻饮(《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药物组成】蓖麻子20枚(成熟者,去皮)。

【制法】上药研细,用水75ml调匀。

【用法】一服令尽。至日中当吐、下水汁。若水不尽,三日后更服30枚。犹未尽者,更作。愈后节饮及减食,食糜粥以养之。

【功能】利水消肿。

【主治】大腹水肿。

60.雷音丸(《良朋汇集》卷二)

【药物组成】干姜(炒)、巴豆皮各等分。

【制法】上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百草霜为衣。

【用法】每次50丸,滚白水送服。

【功能】散气消满。

【主治】腹大如鼓,已行下几次不愈。

61.麝香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药物组成】麝香3g(研),甘遂(炒)、芫花(醋炒)各15g,人参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为小豆大。

【用法】每次15丸,米饮送下,一日二次。稍加之,以小便利为度。

【功能】益气扶正,利窍行水。

【主治】大腹肿满,小便不利。

62.雷音丸(《回生集》卷上)

【药物组成】巴豆60g(去仁不用,只用豆皮,每豆60g,所得皮9—12g,微炒黄色,万不可用豆仁1粒),缩砂仁30g(炒),甘遂4.5g(炒黄色)。

【制法】共研细末,绢罗过,醋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锅底烟煤研细为衣,晒干。

【用法】每早空心服30~40丸,生姜汤送下。每服可泄水二至三次,日服日泻,日泻日消,大便渐实,小便渐长渐白,直服至水尽为度,但须量老少壮弱之多寡,加减丸数,不可拘执。此药治病,多则一料,少则半料必愈。

【功能】逐水消积。

【主治】水臌;兼治酒积、食积。

【禁忌】忌盐酱一百多日。

63.臌症神效散(《揣摩有得集》)

【药物组成】炒麦芽、槟榔、甘遂各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1.5g,黄酒冲服。

【功能】消积逐水。

【主治】臌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