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学中医书馆 2013-10-17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的治疗八法中,属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畴,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种类型,而为瘀血蓄积而设者。临床上以荣血离经,坯以留止,络脉瘀滞,血行不畅为病理特点的一切疾病。在诊疗过程中,皆可应用本法治疗。现在医学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紫癜、子宫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记载。《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这是关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记载。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病理是由于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导而下。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的血痹虚劳篇更明确地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治之。仲景之意,非大黄蜇虫丸可以缓中补虚,盖因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虚症百出,用大黄蜇虫丸 攻去瘀血,则营养自复、气血强壮,疾病自愈。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于瘀血的认识多所发挥,是善于应用活血祛瘀法的专家。他创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个逐瘀汤,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所制之方,均从实践中来,疗效很高,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其后,唐容川《血证论》对于失血瘀血诸证加以总结,辩证用药,不偏不倚,极尽方治为集血证之大成者。

    我们学习本法,在临床上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其中尤以妇科为要。妇女主血,由于妇女的生理关系,月水胎产无不关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为患也。如用于妇人少腹痛、徵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其他方面尚用于瘀痛、创伤、痈肿、肠痈、虚劳、痹痛、酒糟鼻、暴发火眼、紫印脸、风疹块诸症。曾见一老医,一生专用吴鞠通先生之化徵回生丹。以治妇科瘀血诸病,而名躁一时者。

在临床上,此法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应用极广,疗效显著,实为医学之中肯,活人之一大法门也。 然怯懦者多不敢用,孟浪者不查证性,一味草率从事,竟有因而偾事者。

     先哲对血证之研究有许多专论,如元.葛可久之《十药神书》,清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唐容川之《血证论》,都是研究血证之专著,其他散见于各书者亦复不少。对于瘀血致病这一学说的发展,以王清任氏的贡献最大,在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应用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脱发、白癜风、眼疼白珠红、牙疳、久泻、不眠、心跳心忙、晚发一阵烧、交节病作等,其作用机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由此观之,活血祛瘀一法,由来已久,是历代医学家们所习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之一,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今天,我们以实践为基础,根据临床治验,确实感到有我们深刻学习之必要,哪怕是在临床上能够得到正确地运用此法,也是有益的。

    关于瘀血之治,前人之论已备,余点滴一得,有以下四点:

    一。瘀血的主要见证已具,脉舌可以不论; 二、凡属瘀血凝滞为病,不可过用苦寒,一味投以清热泻火。可用辛凉宣透,佐以祛瘀,或用辛润、或用温化,必以活血祛瘀为主,所谓求其属也(王氏之论不谬,不知是何); 三、虚不任补,必有实邪,每多瘀血留于经遂为患,不可 图虚而不敢攻下,致虚而益虚。(可有瘀血痹阻之证可察)经曰:"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证,绝人长命?岂是之谓乎? 四、凡病受不得寒冷刺激,发病有一定的时间性、季节性,即与血瘀有关。此言从王氏交节病作之论悟及之。

    现将几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所治病案,略列数则以附之。

    刘姓女孩,八岁。十月初急患发热、腹痛、后重便血。住某卫生院治疗七日,未见好转,病反日益加重,乃出院求诊,彼时患儿已十分危险,水浆不入,腹痛便血已十余日。诊之,脉细而数,身无大热,一腹尽疼。脐部四周疼痛较剧,拒按,面色苍白,下血紫黑,时有少许脓液。拟诊为积滞内停,蓄久化热,下痢伤血之候。治以扶正养阴,化滞祛瘀为法,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党参、麦门冬、赤芍、蒲黄、五灵脂、鸡内金等味治之。一服之后,腹痛即有小效,二服腹已不疼,排软便两次,并随便排出大豆瓣约一大握。盖乃该儿四月前所食者。其父见之大喜,以为病根已除,次日又来取药,余嘱给以细软之食物调养。因大便尚有血液,腹按尚有微痛,原方减硝黄,加当归、川芎、花粉、丹参、蒌仁、黄芩、桔梗两剂,非但不效,病反加剧。据此,乃知实无补法,必攻祛瘀,是病乃愈。瘀滞不去,徒知见病治病,原无向愈之机,至此益信许学士癖囊窠臼之说为据,如无窠臼食物那得在胃肠停得如此之久,亦奇矣。

    余妹桂兰,得虚损病,遍延遐迩名医,施治罔效,愈治愈重,渐至不支,百里之遥,归家就诊。以为手足之情,定能竭尽其术而全力救治也。及至吾面,似将不识者。已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容颜憔悴,面色苍白,动则气喘,行则振掉,行气已脱,将成五劳三极之候。业已医治半年,历经名医院诊治,断为贫血,但治疗全然无效,后转诊中医之门,皆诊为气血虚弱,宜补气养血,投药治疗。一帖小效,二帖即重,有服一帖即重者,因之不敢再治。余诊,脉浮濡无力,齿缝溢血,下午发热,舌淡无苔,口干不渴。初拟养阴健脾之剂,一剂有效,二剂反复,有加重之势。乃辗转思之,虚症如此,如何不任补药。窃思,仲景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立大黄蛰虫丸治之,以其内有干血也。且劳极为瘵,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古人治劳瘵原多以攻逐瘀血为治。虚劳已极,脏气不足,脾胃衰弱,固难任峻补重剂。内有干血,实证也。实则实也,已犯虚虚实实之戒,宜其用药不效而反剧也。张锡纯曰:"仲景于《金匮》立虚劳一门,特以血痹虚劳四字标为提纲。益知“ 虚劳者必有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即所以治虚劳也"。于是乃弃汤液用丸散,乃大黄蛰虫丸之意,用百损丸(浦辅周先生方)治之。本方有滋补肝胃,强壮筋骨,通经活络,活血消瘀之效。重用鸡血藤即能通经活络,又能养血补血,纯属以通为补之方。一料服尽,病有转机,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已能为炊矣。继用《金匮》薯蓣丸两料缓缓调理,服药两月,尽剂而愈。因是方亦主以虚劳诸不足,风气白痰也。试观此重症,初无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牙内有干血之证可察,岂有用开破之药攻逐瘀血之理。可见,仲景之书,言简意赅,理精方效,章句之中,别有深意。吾用此法治愈三例虚劳病人,尽皆虚损已极,唯其余两例有 血痹之证可查耳。

    一李姓室女,十八岁,患腰痛有年,不能操作,学业亦废。屡经医治不效,于七七年春就诊于我。余诊,脉象无显著变化,唯见腰疼颇重,稍一坐久即不胜其痛。审视脊椎弯曲变形,只腰部及两腰眼处有黑皴甚厚,恍悟,此肌肤甲错也,乃荣卫不行,经络之中有瘀血所致,用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加桃仁、红花、白术、牛膝、芍药、桂枝、血竭为剂,一剂即效,五剂痊愈。

一王姓妇,四十三岁,得血崩症,每发必于日暮之后乃大下血块,甚者有大于鹅卵者,其人旋即昏迷,以如此三日。经中西医数人医治无效,情形甚危。视其所用皆炭类止血,和西药麦角等。其血如不急止,必气随血脱,危之立见。余视其人面色苍白,脉弱无力,舌上无苔,色淡,腹按疼痛,下血成块。其血不止者,乃淤血之故,淤滞不化,其崩必不能止,必以日暮乃作者与王氏所说之交节病作无异,特时间有长短不同耳,亦淤血为祟之征。方用生化汤加人参,大蓟,丹参,益母草,琥珀等味,加大剂量。一日尽剂,排出小血块若干,腹以不疼,当晚既无发作,可以安然入睡矣!次日减少其剂,又服一剂,崩血于是遂愈。继服人参养荣汤调理以善其后。

   

县邑吕姓之妇,年四十余,得头痛病十数年,久治不效。自言所服之药,何止车载斗量,鲜不一效。时余公出客于此,求为诊治。诊其脉象和缓,不浮不沉,舌色正常,头痛时痛时止,但痛有定处。诊为久痛入络之症,用通窍活血汤。因麝香无处购买,遂投用血府逐瘀汤加僵蚕、蝉蜕一剂痛减,连服五帖,数载沉疴,顿愈。

    同里王姓,男,四十五岁,曾得吐血病,稍事调治而止。数年后秋七月,续发大吐血病,治疗数日不效,一医投以黄连上清丸,有效,遂 连服七十余丸,病愈。二年秋复发,呕血盈盆,大有翻天覆地之势。我以《金匮》泻心汤加石膏、生地、白芍、海蛸、象贝、白芨、茜草、白茅根,一剂血止,两剂痊愈。乃师先哲之法也。陈修园曰:"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治百效。"唐容川曰:"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实故也。"又二年秋,王某求为诊,曰:"近日觉心口处凉甚,昔日如此,不出十日,必发吐血病,年旦五十,再发,吾命休矣。"余细度之,其腹凉甚而发吐血之患,抑或衰时过用寒凉之咎乎,昔日吐血曾服黄连上清丸数十丸和其他寒凉之剂,血被凉遏,留瘀于经络之中,是以交节病作也。况余诊亦未善为斡旋,未思及之也。治之之法,以温化瘀血,通经活络,兼调阳明为法。乃用官桂、炮黑姜、元胡、桃仁、红花、花蕊石、牛夕、象贝、海蛸、白芨、炙草,连服两帖,腹已不凉,后加成为散剂,服药一月乃停,至今七年,未见复发,已收全功,用花蕊石者,取葛仙翁化瘀为水之法。搜逐络中之瘀也。

    肠痈一症,只从开展应用中药治疗以来,中医界有些人信心不足,取消积极态度。认为中医中药治疗肠痈虽然有效,但绝无根治之可能,最后仍不免一刀之苦。余以为不然,近几年来,我用中药治疗二十余例肠痈之症,尽皆痊愈(都是初中期病例,有七例慢性者防止破溃,为慎重起见,仍以手术为是)无一例再行手术,或留有慢性病变者。基本治法,采用活血消淤,壮水制火,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化徵软坚。肠痛亦痈肿也,兹特发生之部位不同。取"荣气不行、逆于肉里"之意,治疗必用活血化瘀之法为主,选方以清肠饮(《青囊秘诀》方)、景岳红藤煎,大黄牡丹皮汤、少腹逐瘀汤、杨栗山先生治肠痈方,出入加减,甚为得心应手,疗效甚捷。

    本镇刘姓之媪,年五十余,患肠痈病。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以右侧少腹为甚,右腿曲而不伸。拟诊为缩脚肠痈之症。方用:

元参一两、 地榆一两、 麦门冬一两、 双花二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三钱、 薏苡仁五钱、 丹皮三钱 、大黄三钱、 桃仁三钱、 芒硝 二钱、 蒲黄三钱

灵脂三钱、 没药二钱、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服后,病愈大半,两剂腹已不疼,症状消失,又减小剂量,主以活血化瘀,稍事加减,继服一剂,病痊愈。前后仅服药三帖,竟如此痊愈之速,至今五年,并未复发,已经根治,免于一刀之苦也。此岂非中药可以根治肠痈之明症乎?仅举一例,以示余言不妄也。肠痈之病,久治不愈,乃过用寒凉之故,此非中药之不善,乃不善用药为不善也。肠痈之症,如单行清热解毒,一派寒凉,则冰伏毒热,络中之瘀血难消,瘀血不化,则病易反复,瘀则不通,不通则荣卫之气不行,不行则痛,知其病根不除,牵延难愈者也。观杨栗山先生除根药自知(当归五钱、僵蚕二钱、蝉蜕二钱、大黄一钱、蜈蚣一钱、老蜘蛛两个于瓦上,以酒盅盖住火焙存性、 映山红五钱,共为细末,空腹一钱,温酒送下,肿消自愈)不外活血消瘀,虫蚁搜络之治,不思古人制方之义,尚怪中药不效乎!中医认为,病邪之著人体,始传热中,末传寒中,欲要治慢性者(寒凝血滞型),必温经活络,有包块者佐以软坚化徵,体弱者佐以补气合血,多服数帖,可奏全功。

     我场窦书记患慢性肠痈,如法治之,两帖药后病愈大半,但腹尚有微寒,按之有指头大小包块一枚,按痛,用少腹逐瘀汤加鳖甲、三棱、莪术,服三帖,包块消失,腹已不疼,遂告痊愈。至今八年,未再复发。

妇人少腹痛(西医往往诊为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是瘀血所致。其痛必在少腹三角之内,拒按,或有徵瘕,或少腹寒冷,大都必须应用活血祛瘀之法乃愈。妇人之生,以血为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或有七情郁结,或为六淫所伤。 瘀血凝滞不行,酿成是疾。治以王氏少腹逐瘀汤加减极效。患此病者,久而久之,卫气不运,少腹失于温煦,时感寒凉者颇多。因而久不孕育。即傅青主所云:"寒凉之地,不生草木,垂深之渊,不长重龙"也。宜温通血脉,助阳补气,我以此方加减,治疗此病数十人之多,获效甚多,十年未孕者,服之竟有子,王氏诩为种子第一方,不为过也。

   痈肿初起,发热疼痛,用仙方活命饮,醒消丸之类方剂,据证加减,疗效甚佳。或消或溃,其愈一般不出十日之内。制方之义实愈活血消瘀之法。我用此法治愈痈肿二十余例,溃后用补气养血内托之剂,效如反响,此皆前人经验,可细心揣摩也。治疗乳痈余多用和乳汤(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象贝三钱、花粉三钱、甘草三钱、山甲一钱)加冬葵子、乳香、没药、陈皮、姜蚕、防风、丝瓜络,莫不应手而愈,共治三十余例,历试不爽。

    妇人产后发热,腹痛拒按,烦躁不安,舌红脉沉数或涩、或脉舌无变化,糜不可以应用此化徵回生丹最妙,此鞠通先生之心法效方也。至于妇人徵瘕,必于对症方里加入益母草,其效乃好,余另有治验,兹不多缀。

     一。活血祛瘀法的应用机理:

关于瘀血宜去之理,晚清医家唐宗海曰:"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己癸绝不合.其已入胃者,叫其吐下可也.或从小便出,或遂从大便出,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症,总以祛瘀为要,此节论述,不但阐明了离经之血宜逐之理,而且着重指出了滞留在经脉之中的瘀血更有驱除之必要。故曰:"急宜用药消除,不然必留邪为患也"。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载之治吐血三决,其一便曰:"宜行血不宜止血"。洵属经验之谈。

   据此,瘀血宜消殆无疑矣。推其表现形式可有两端。其一曰离经之血蓄而不化;其二曰瘀血留于经脉之中滞而不行。其蓄而不化者,或留胃肠,或蓄胞宫,或结于肌腠。发为疯狂闷乱,发热疼痛,神昏谵语,逾墙上屋,或结为积块,日以益大。多表现为热症和实症。用药宜化瘀功遂。其在经脉之中瘀血滞而不行者,流于四肢,必发为疼痛,疼痛久之,络必痹阻,滞在脏腑,发为虚劳。滞在肌肤,发为风疹,多表现为寒证和虚证。用药宜温通经络,渐消缓散,合血消积,飞走入络。任其致病之基因不同,莫不手瘀血,以瘀血为病之本也,法在必去。所伤轻者,原可自愈。重者必须用药消除,否则其害无穷。曾见闪挫关节,未能介意,而转成骨劳者多矣!病变多端,总归淤血,淤血不化,则诸药难愈,淤血不去,则新血难生,此活血祛淤一法之所由立也..

    二.关于病例机转:

瘀血的病理机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瘀血滞留于经络之中,气不得行,荣血痹阻,发为疼痛。(二)由于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事竭乏,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发为内痹虚劳。(三)由于六淫之邪,袭入经络脏腑,瘀血留止,结为徵瘕。(四)荣气不行,逆于内里,久而化热,发为痈肿。(五)癫狗咬伤,邪毒入里,损伤经络,血必走窜大肠,凝结成块,发为疯狂。(六)六淫邪毒外侵,瘀血积于腠理,则荣卫不和,发为寒热。(七)瘀血在于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其他尚有久痛入络,疼痛不已。瘀血上冲,神昏闷乱等等

  三. 应用活血祛瘀法的症候:

人的脏腑之内,躯壳之中,一切疼痛之症,以荣卫痹阻,气血不调,经络不通,瘀血凝滞,化寒化热者居多。瘀血之症,其痛必有定处,疼痛拒按,肌肤甲错,或有徵瘕,或有血块,下血色黑,口干而渴,时有发热,谵语发狂,逾墙上屋,昏愦闷乱,或与瘀斑,或见血丝血缕,舌紫或有瘀点,脉沉或涩,或沉数而涩。其中以痛有定处,疼痛拒按为主要见证。

瘀血之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必须细心体察,方能得出正确诊断。张石 顽论妇人产后瘀血云:"败血冲心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则逾墙上屋,此则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此败血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或喘急者,此败血冲脉......。又产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气虚败而血滞也。"此皆产后瘀血之重症,张氏论治颇详,宜参观之,不可不详。又如妇人只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妄,瘀血在黑,其人发狂(如《金匮》下瘀血汤之治癫狗咬妻即是),有的又有一定的时间性,至期乃发,每多怪异,有如神灵所凭者。

    亦有瘀血积于胞宫经遂之中,而见证不著者,也应有应有本法为治者,有常有变也。尝见妇人崩漏下血,久则不愈,无瘀血凝滞的显著证候,西医施以刮宫术,其血即止,岂经脉中有瘀血之明症乎。后遇此病,久治不愈,无其他病变可查,于对症方里(如胶艾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大蓟、益母草而获救者甚多,此即宜行血不宜止血也。

应用活血消瘀一法,我以为不必 尽于脉舌。余临床十余年来,所见瘀血诸症,并非尽有舌紫或有瘀点,脉沉而涩,或沉实而数者, 而以脉舌无变化者居多。此脉舌固瘀血内蕴,络伤痹阻之见症。然无此脉舌者,亦罹患瘀血蓄积之症。此余所谓不拘脉舌者此也。曾见内有瘀血之证,而脉弱无力,舌质淡红,面色 白,精神萎靡,大实有羸状者。所以《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石室秘录》、《辩证奇闻》诸书,均着重论述临床证状,鲜言脉舌,不为不无见的。其余瘀血诸病,更信而有征,所谓舍脉从症者,良有以也。

    四..关于活血祛瘀的临床应用法则问题:

应用活血祛瘀法,也一定要运用四诊、八纲、脏腑辩证等施治的方法为主要依据,证之血证所固有之证候,辩证施治,才能丝丝入扣,用药不拘,增加疗效。其法大抵有:扶正祛瘀者,加参生化汤之类是也;有祛瘀生新者佛手散,大黄蛰虫丸之类是也;有辛润活血者,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是也;有清热化瘀者,大黄牡丹皮汤,仙方活命饮之类是也;有温通血脉者,少腹逐瘀汤,温经汤之类是也;有攻逐血瘀者,复无活血汤,抵当汤,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之类是也;有行气消积,和血通络者,大七气汤之类是也;有渐消缓散,活血化瘀者,鳖甲煎丸之类是也;有攻坚破徵,飞走入络者,化徵回生丹之类是也。他如分经按部、王氏各有方治 。凡此种种,对症发挥,推而广之,可应无穷之变也。但须要知道,应用本法则一般要在合血的基础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础上诸逐瘀,不要猛药杂投,观王清任之方自知

    五..关于活血逐瘀法的运用要点:

方药的运用要根据其痛必有定处而不移,疼痛拒按,或胸脘痛,或胸肋痛,或大腹痛,或少腹痛,或腰肋痛,或肢臂痛诸点,其变化如发热、发狂、崩中漏下,肠痈、虚劳、痈肿、瘀血上冲,发为血厥,呃逆等临床表现,辩证用药。《血证论》云:"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药为忌。下焦之瘀,多属阴凝,故产妇喜温忌寒,以其血存下焦也。知此,则知以温药治下焦瘀血尤为合宜。然亦须审系寒凝乃用温药,若血室热,则仍是桃仁承气汤证"。如此客观的辩证审病,乃能无误。此皆用药的尺度和标准,不可不知者。

何廉臣曰:"消瘀当分部位,消一身经络之瘀,如王氏身痛逐瘀汤,消上焦肺络之瘀,如仁伯清宣瘀热汤(活水芦苟、鲜毛根、鲜枇杷叶各一两,新绛钱半、旋覆花二钱、青葱管三支、广郁金汁四匙同冲);消上焦血府之瘀,如王氏血府逐瘀汤;消中焦隔下之瘀,如王氏隔下逐瘀汤;消下焦少腹之瘀,如王氏少腹逐瘀汤,消一身经窍隧之瘀,如王氏通窍活血汤。 此皆按经分部活血消瘀之要剂也。又如妇人徵瘕,用桂枝茯苓丸;血痹虚劳用大黄蛰虫丸;产后瘀血腹痛用《金匮》下瘀血汤、延胡索散,化?回生丹;发热腹痛用生化汤加丹参、益母草、金银花、生地、丹皮;妇人杀血心痛用失笑散;产后恶露不下用佛手散;热入血室用桃仁承气汤,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桃仁;妇人经络痹阻,瘀血流注,腰腿疼痛,甚则扶墙而走,久治不愈者,用自制药酒方(当归、白芍、地枫、年健、杜仲、木瓜、乳香、桂枝、血竭各三钱,牛膝、钩藤各四钱,冰糖四糖、白酒五斤,放于罐内,密闭,用水煮一炷香时<约35分钟>,取出,放三日后服之。)此余经验方,极效,共治十余例,皆愈。吐血止后消瘀,用花蕊石散,去血过多止后消瘀用圣愈汤加桃仁、丹皮、红花、枳 、香附、云岑、甘草。打扑瘀血在里,胸腹刺痛用桃仁承气汤;瘀血停于肋下,用复元活血汤。瘀血停在经络,用和荣止痛汤、七离散、定痛和血汤;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腰疼臂痛用活络效灵丹,肠痈腹痛用大黄牡丹皮汤,景岳红藤煎仙方活命饮、失关散等加减;肠痈腹痛不剧,久治不愈,乃寒凝血痹所致,用少腹逐瘀汤加薏仁、败酱、当归、花粉、黄芪、桃仁,有包块者加鳖甲、三棱,文术,妇人产后淤血上冲,怒骂坐卧,逾墙上屋者用化徵回生丹;癫狗咬毒,淤血在里,结于胃肠者用<<金匮>>下淤血汤,抵挡汤;妇人产后风疹,由淤血所至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余治一妇人,马姓,住县城,产后得风疹甚剧,不能下床行动,动则既发,发则瘙痒难忍,风团累累,包头裹腿,报捻而卧,如此年余,诸医束手.吾用血府逐瘀汤加麻黄,杏仁,黄芪,蝉蜕,僵蚕,血竭,三帖既愈.后又用此法治疗妇人重症风疹三例,故知妇人病此在肌腠有淤血也),柔血调血之通剂,用四物汤,难以具述,唯临症者通变可也..

关于药物的选择:遣药治病,亦与选方一样,古人成法不可费也。前人的经验皆从实践中来,某药与某药配伍都有深义。如桃仁配红花,乳香配没药,三棱配文术,蒲黄配五灵脂,血竭配土虫,当归配川芎,芒硝配大黄等。又如活血多配行气之药以为之助,盖人身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行则血行,相辅相成之义也。每味药之性味都有阴阳之偏颇,功能有缓急之不同,主治有入气入血之别。因此在用药上,要因人而别,因证而别,以症选法,以法立方,以方议药。血竭、乳香、没药、土虫、蒲黄、五灵脂、汉三七、郁金、桃仁、牛膝、红花、归尾、川芎、延胡索、山楂、醋炒大黄、水蛭、虻虫、赤木、泽兰、王不留行、穿山甲、皂刺、京三棱、文术、丹参、大蓟、益母草(大蓟、益母草有止血化瘀之效)等药,为瘀血诸病常用 治药物。双花、当归、蚤休、花粉、地榆、败酱、元参、生地、炮姜、赤芍、犀角等,为治疗变症之佐治药也。可据证化裁应用之。

如用治活血调经,产后腹痛则多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消瘀用桃仁、红花;止痛祛瘀用延胡索、乳香、没药、蒲黄、灵脂;活血散瘀用赤木、泽兰;活血通络用王不留、山甲、皂刺、牛夕、理气消瘀用三棱、文术、破血化?用水蛭、虻虫等。

   六..应用注意:

(一)大吐血或血崩昏暗等大失血症, 必须先用止血之法,血止之后方用化瘀。吐血一般用十灰散, 犀角地黄汤。《金匮》泻心汤 崩血用固冲汤, 傅青主之治老年血崩方, 胶艾四物汤, 独参汤等。所谓留得一分阴血, 便有一分生机。有形之血, 不 能骤生, 无形之气, 所当急固, 防生阴亏之理也。失血因有瘀血之症, 不 可一概而论;(二)不用过用寒凉, 寒凉过甚, 则损伤脾胃, 脾气伤则脾不 能统血, 尚有崩决之患。其二有凉遏之害, 致使瘀血留于经遂之中, 易于复 发。(三)逐瘀之法, 所用之药相当猛峻, 非必要不 可滥用。(四)一般要在和血的基础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础上逐瘀, 也不 要见到一点瘀血症状, 就用活血祛瘀之法进行尝试。活血逐瘀毕竟是开破之剂, 有伤气伤血之弊, 慎之。(五)一般禁用香燥之药, 以其煎熬阴血, 瘀血难化也。孕妇一般禁用, 以其破血逐瘀, 活血动血、恐伤胎元也。内经虽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论, 也应慎重为是。如必用本法为治, 也一定要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 止, 过者死"为原则。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运用活血祛瘀一法,以治疗痈肿(如乳痈、肠痈,乃发于体表多处之痈)肋痛(特别是久痛入络者)妇人少腹痛,热入血室,痛经、产后瘀血腹痛,以及由于瘀血而产生的发热疼痛等病(即西医所说的炎症性变)不可概以寒凉之剂,清热解毒之品。寒凉之剂用于火毒之症则可,急则治其标也。如用于大痈红肿,肠痈、腹痛、乳痈、喉痹、产后瘀血发热等症。余只见其害,而未见其利也。治病必求其本,凡此诸病,瘀血凝滞不行为本,而表现之发热疼痛之症状为标。岂可只见到症状之标,而忽于瘀血为本之本。《灵枢》痈疽篇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透彻的论述了由荣卫不行而产生痈肿的发病机理。经文明明如此,如何一派寒凉杂投而不顾乎。夫荣血者,液汁也,遇温而行,遇寒则凝,此常理也。故治此者,必以活血祛瘀为主者,以瘀血原为病之本也。

    在辩证上,不要为舌质和脉象束其手脚,乱其方寸。要以有鉴于脉舌,亦勿拘于脉舌为原则。临床上我应用本法治疗瘀血诸症,与脉舌不符者甚多。如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等主要见证已备,脉舌可以不论,舍脉从证可也。此余从临证体会出,有病案可凭者。

病理反应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情况,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而其致病之基因,皆为内有瘀血(实邪)实者因瘀而实,虚者因瘀而虚。实者攻下瘀血,邪去则正安,虚者亦宜攻下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虚则为标,实则为本也,实则宜下,虚不宜补,总以祛瘀为要。所以活血祛瘀之法,为治瘀血为之正法,其他诸法乃应证之变法也,

吾以虚不住补,必有实邪者,以实者实之,精气已虚顺其势也。盖人之正气已大败方输,当此之时,必帅一旅精锐之师,而直捣其巢穴,则必前途反戈,首尾夹攻,熟几一举而制胜也。此所以忡胜之大黄蛰虫丸之所立也。致于瘀血为害,受不得寒凉激惹,至期乃发者,抑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虚者,肺气虚也。肺主皮毛,寒则皮毛受之,孙络之血为之凝而不行,不行则气不通,不通则血痹,此风疹痹痛之症所由发也。至期乃发热,必有所因(如诱因)或气血乖离阴阳盛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故乎,此为我们之所探讨者也。

视此,瘀血致病比较广泛,所以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关于瘀血的病因、病理、症候,以及传变和治疗,在《李问》、《灵枢》、《金匮》、《伤寒》的有关经文中,很早就有详细之记载,而且被历代医家一直沿用到现在,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正确地运用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的许多病症,且疗效颇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我们一定要努力整理和发掘,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