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煮汉字三千五(五画)

 逸心茶舍 2013-10-17

5画

万法都明一瞬中,可邻情膜久相蒙。浮云映月元非暗,病眼生花本是空。这个“本”字好像都没有煮它的必要了,谁都知道那是树根的意思。许慎老师说: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这个“一”,当然还是指事符号了,表明强调的是树的根部。所谓“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是也。

既然是树根,那么自然就有了“根本、根基、根源、本原”的意思,“我本三生兜率天,为差一念又尘缘”是也;同时也就引申为血缘、家族“本宗、本支”的意思,“本支百世”是也。

社稷是国家的象征,但其本意却是国君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所以自古“以农为本”乃强国之基。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钢筋水泥砖头瓦块成了官、商、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古代给帝王“上疏、上书”为“奏本,那可是得随时准备脑袋搬家的事情,因此一般都要事先打好底稿也好留底存查,所以“本”就有了“奏章、文本、底稿”的意思,后来的“脚本、剧本、歌本、书本”啥的也都是这个说法。

“本”还指代本人、这里啥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个人说过,坏事都是本着好心的人干出来的。然也。

“晓开北户得新晴,木末犹横一两星。满地绿苔看不见,细花如雪落冬青。” 这个“末”字于“本”字正相反,是“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是树梢。许慎老师说: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群乌乱木末,独雁咽云端”。我看甲骨文“未”的字形跟“末”字基本没有区别。所以俺怀疑,甲骨文中表示地支的“未”字就是借用了“末”字来表示,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才又把“未、末”区别来使用。

十五邻家女末行,棹歌端的诉衷情。 “末”是树梢,当然就表示“末端、末尾、终端之意”,“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是也;是末端,自然就有末期、晚期的意思了;还引申为细末、粉末,自然就有卑微、低级、细微、浮浅等义。其他用法基本不再使用,也就不介绍了。

云澹风微日未低,瘦藤扶到小桥西。林花过雨相争发,谷鸟无人自在啼。《在线字典》说,“未”字是象形,但是怎么象的形则没有讲。《说文》讲: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意思是说,这“未”是阴历的六月份,草木开始结有滋有味的果实了。五行中,木老死而墓在未。象树木枝叶繁重的样子。按理说,六、七月份还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说果实已经有滋有味了未免牵强,而且从字的使用中也看不出来是指树枝繁茂的用法。

这个“未”字从表面看来是在“木”上画成了弯曲的树枝的模样,但俺觉得最初应该还是指跟“本”字相对的“末梢”的“末”字。古人做事情都最讲求阴阳平衡对称,那么就不可能只有“本”字而没有“末”字,既然“本”字指的是树根,那么这个“末”字绝对指的是树梢。但是我们在甲古文中却只能看到这个“未”字而没有“末”字。所以我推测,这个“未”字最初就应该是“末”也。因为古代经常使用十二地支,就把“末”先借用为“未”了来使用了。

岁月任从随手过,功名未必与心违。如果“未”指的是树木枝叶繁茂,那么“未”表示否定的用法就很难解释的通。有人解释说枝叶繁茂就遮蔽而暗因此就用为否定之意了,这说法着实有些牵强难解。但如果把“未”解释为“末”就好讲得多了。“本”指的是根本的东西,最重要;而“末”指的是次要的事物,可有可无。所以“未”引申为“不曾、尚未”的否定词也就很自然了。但“未”字这个表示否定的意思与“不、无”还不完全相同。“未来”是已经朝这里“来”了,只是目前还没有到;就像树枝正在往外生长,马上就枝叶茂盛了。再比如“观变早于未萌,必取预于无象。”这未萌是指事情发生之前,而“无象”指的是还没有任何征兆的时候;“不”则是完全的否定。

在十二地支中的“未”是五行之一“木”的墓库之地,属相为羊。

漫漫平波鱼自跃,阴阴垂柳鸟能歌。许慎老师说:平,语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意思是说,“平”是说话时,语气平直舒缓的样子。而《在线字典》说“平”是指事字。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其他书籍也有把“平”解释为乐声婉转的。但是俺觉得都不大可思议。

俺看这个“平”,最初表达的意思好像应该是“秤”也,也就是称量重量的工具。《易.系辞下》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说,可见市场交易在上古早已出现。那么作为称量工具的“秤”也就不可或缺。

资料显示,在中国“秤”的出现很早。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但“秤”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衡量工具,说文解字中却没有收录。“权”应该有“秤锤、称量”的意思,可是《说文》解释为“黃华木”;“衡”应该也是一种称量的工具,而《说文》却解释成横在牛角上的木杆子,跟度量衡一点关系都没有。

《淮南子.主术训》:“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俺觉得这句话是说,要在“秤”的左右,挂上与秤砣一样重量的东西,才能保证平衡,因此才可以做用来称量的“秤”。《小尔雅》“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说明了它们与衡器之间的关系。

大家看看俺上传的《木衡.铜环权》图片就应该能看出来,这个东西太像现在的“天平”了,只不过那是手提的形状而已。仔细看这个东西的形状也很像倒置的“平”字的样子。至于古文字中“平”字下面的“一竖”是弯状的,我想那可能指的是用手提起“铜环权”的绳子吧。

山净且无尘一点,湖平惟有鹭双飞。如果这“平”字是天平状的“秤”的话,那么其“平正、均平、均等、平衡、平允、公平”等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引申出来的“平整、平安、太平、平定、平常”等也就很好理解了。

“平”还通假为“评”来使用。

秦帝刻碑三十载,越王栖甲五千人。关于“甲”字,争议颇多。有“画押说、头甲说、鱼鳞说、龟形说、皮裂说、藏匣说、星宿说”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基本统一为甲胄,但是取象于何却争论不一。有说是铠甲接缝十字线的,俺以为此说不可信。

“甲”字甲骨文作“╋”,象上古革制护身甲之形。《说文解字今释》2117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甲当为盔甲之甲。上古之甲, 以护前胸与后背为主,其形似╋,前胸一块,后背一块,胸甲之上部护乳以上,中部护乳与胸腹,曲其两端,在腋下与背甲相联,下部护腹以下。故其形如此。古甲字作十 ,正象甲形。又作田(囗十不相联。下同)者,象藏甲于箱中,实即古匣字也。篆文之甲由田变出。” 有人还说“太极拳师称人胸口上下左右部位为“十”字,不能被人击中,是搏斗时首先要防护的部位,可见上古护身甲作╋形,十分符合护身原理。”

从俺找到的商代铠甲图片来看,觉得只有此说较为合理。至于许慎老师说的“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那都是以后的引申意思了,肯定与最初的字义不符。

披甲之人,自然都是从军之士,由此也引申为武器以及动物的鳞甲、指甲。“甲”字后期的文字,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因此还指草木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芽头的样子。又由其草木的上部,引申为“第一、最高、最好”等义。

“甲”五行属木,排在十天干的第一位大概也是从草木芽头而出。这个“甲”字在术数取象的时候往往类比为人的头部、肝胆、双臂等等。

记得元吉老师提到过“上甲”,就是甲骨文中“囗十不相联”的那个“田”字,也有在“田”字上面加“一横”或者“两横”乃至斜画的。这是甲古文中“上甲”的专用字,也有读“报甲”的,《史记.殷本纪》记其为微,因此又称其为上甲微。

一叶黄时秋气清,三山转处大江横。“叶”本字在《说文》中读xie,乃“协”字的异体字。“叶”字的繁体字做“葉”。许慎老师说:葉,草木之叶也,从艸枼声。段玉裁解释说“凡本片之薄者謂之枼(ye)。”但是我们从《古文字类编》等书中看到的甲骨文“枼、葉”同为一字。由此可见,“枼”本树木枝叶的象形字,到春秋战国时期则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草头,以进一步表明其草木之性。

桃花暖逐桃花水,竹叶光临竹叶瓶。“枼”是“世木”的组合。在这个字中的“世”最初肯定是枝叶的象形。后来由接近树枝形状的“止”字加上“三横”就成了有“三十”之意的“世”字。古人由于战争疾病生活水准等原因寿命相对较短,三十年基本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一世了,比如战国中山王鼎上的“世”字就有写成“歺止”模样的。后来这个“世”字也有父子相继世代相传的意味,所以俺就觉得这个“枼”“世木”的组合也可以体现树木的枝叶生生落落的往复。

“叶”在“犀牛一角叶箜篌”中应该读xie,通“协”,有和洽之意,还有协助、帮助、共同之意。

现在则多指树叶以及那些薄片一类的东西,如“江北江南一叶舟,凭将往事问东流”是也。过眼文书开数叶,打窗风雨又三更。这个“叶”就同“书页”的“页”了。有时还专指某一时期,如上世纪的中叶。

李枣栗银杏,橙梨柿木瓜。杨梅与金橘,不让满园花。这个“瓜”字好像没啥说的,金文、小篆字形,两边象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除了表示瓜果之义外,还指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瓜熟了,就免不了被人剖开食掉的命运,所以就有“瓜分”之意。

竹笼晨收果,茅庵夜守瓜。瓜期,瓜代之期。“瓜代有期”、“及瓜而代”都是指两人轮流戍守一地,瓜熟时赴任,来年瓜熟再派人交接;后来引申为有一定的轮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来接替。

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是说齐侯派遣连称、管至父两个人戍守边关,他们虽不想去,又不能不去,就问齐侯:“何时能回来?”齐侯正在吃瓜,随口说:“明年瓜熟时候吧!”瓜一年一熟,也就是一年后可以回来。

一年之后,齐侯却忘了约定,连称、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说:“瓜已成熟,您是否该派人接替我们了?”齐侯赖皮:“再守一年吧!”两人暴怒,结下心结,后来就趁机带兵回来,把齐侯杀了!

后人就用“瓜代有期”比喻换人接替的日子快要到来,从今年食瓜之时,到明年瓜熟之日,一定找人替代。就是要有诚信。故事中齐侯不守信用,终于被人推翻,说明做人要守信,否则会自讨苦吃的。

过去还有“破瓜”之说,说“瓜”字破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还有说将瓜纵横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岁解也。莫名其妙。

宋朱继芳《行路难赠萧坦翁》:行路难,居不易,旋买生柴煮一字。三千风不直一杯水,何用狂吟动天地。看来“煮字”可不是俺的独出心裁,其由来已久。

这个“生”字,甲骨文字形,从“屮(che)从一”,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而小篆是从“屮从土”也,意同。

生者,生长化育也。说文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并由此引申为滋生、产生、生养、生育相关联的事物。因此“生”还指活的天生的有生气、有生机、未煮熟的或者未加工、未锻炼过、未开垦过的东西,还指不熟悉陌生的事物人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生”乃与“死”相对也。也引申为人生,《鸳鸯》诗曰:水宿云飞无定期,雄雌两两镇相随。到头不会天何意,却使人生有别离。

至于生命、生活、先生、学生啥的没有啥解释的必要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禾”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是一株那成熟的谷穗笑弯了腰的样子,而且还有根有杆有叶,是一幅典型的农作物的缩影图。

许慎老师说: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他老人家说那“禾”啊是美好的谷子。但“木王、金王”可不是在说山大王,而是在用五行“旺相休囚死”的理论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老病死。比如阳木长生在亥(阴历的十月),帝旺在卯(阴历的二月);金长生在巳(阴历的四月),帝旺在酉(阴历的八月)。所以许慎老师才说“禾(五行为木)二月始生,八月而孰(成熟)”也。

良木更须深雨露,善禾端自力耕耘。《广雅?释草》:“盖凡谷皆以成实为费,禾象穗成,故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秀”指的是植物吐穗开花开始结实的时候了。

东西黑白投林鸟,高下青黄异亩禾。这“禾”最初指的是谷类植物,后来就泛指庄稼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文解字今释》952页,许慎老师在解释“秫”的时候,说“朮”是“秫”的或体字,是指有粘性的粟米;现在指的是黏高粱了。白术(zhu)还是一味中药材,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药用功能。

通常来说,这“术”的繁体字做“術”。许慎老师又说了:这个“術”是“邑中道也”,汤可敬解释说指的是都邑中的道路。从行,朮声。我觉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

徐锴《说文系传.通论》: “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墨子.旗帜》:“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九:“巷术:《苍颉篇》:‘邑中道曰术。’道路也。” 可见,“术”是大道之分派即分支也。所以俺认为此“中道”应该是大路与街巷之间那个级别的二级马路是也。

“術”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绝对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现在喜欢研究“为官之道”“领导学”的官迷特别的多,那么对于“法术”一词定耳熟能详。《韩非子?难三》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认为 商鞅 言“法”, 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有人说“法术”指法家之学,俺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这个“法术”之中,其实包含着谋国之方,御臣之道。

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

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术”是讲国君如何控制大臣、百官,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腕、手法,也就是权术。至此天下永无宁日也。

当世胸怀万古淳,平生才术老经纶。“术”指谋略和得当的方法,我想与这个“中道”不无关系。佛教教义认为“中道”是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其实我觉得这个“中道”,就是元吉老师所说,文王临终之时《保训》中反复诠释的那个“中”。

至于“方法、权术、计谋”,乃至“技术、学术、法律、法规”都是由此引申,不一而论。“儒术精穷久,风尘鬓欲衰。知音岂易得,搔首独何为”是也。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此“术”还通“述”叙述,记述也。

术受壶中秘,方传肘后灵。此术数也,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此博大精深,永无穷尽。

相从宁见乐,相别乃知悲。在古汉字中,“宁”本读 zhù,是“贮”的本字,是藏宝、藏钱、储物的地方。《在线字典》说简体字的“宁”,本作“寍”。从宀( 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

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写成“上皿下丁”字样的“宁”字,如“今夕王宁(合集24991)”。俺觉得这才应该是最初的“宁”字,后来又加上了表示屋宇的“宀”变成了 “寕”,见英2527,也有写成“寍”字样的,见合集13696。

许慎老师把“宁”安到了“丂”部。说“宁”是表示“宁愿”的词。从丂(kao),寍声。俺觉得有点乱点鸳鸯谱了。他老人家解释“丂: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丂,古文以为亏字,又以为巧字。”意思是说呢,那气体象出来,却被那“一“横住了出不来的样子。你说这跟“宁”字有啥关联?俺琢磨他老人家纯粹是看到“宁”字的小篆字体把“丁”字弄的变形了就想当然那么解释了。

其实最初“寕”字下面的字并不是“丁”,而是一横一竖的组合。俺觉得其原意应该是祭祀神灵祖先的供桌,也有翻译成“主”的,同样表示祭祀的意思。而供桌上摆放的是器皿,“宀”表示的是屋宇室内。所以这个“宁”字的组合象就是家里摆上供桌祭祀祖先神灵来祈祷保佑平安的意思。

“寍”者安也。许慎老师说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现在学者所说的“宁”字是家里有饭吃就安宁了当从此说。

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从卜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古时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而且简直就是周而复始,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从祭祀方式来看,有置肉、置酒、置玉的置物之祭;有沉人、沉牛、沉羊的沉物以祭,这在西门豹治邺的时候还有保留。其他还有埋、烧、乐、伐之祭祀。除了乐祭以外,基本都要使用种种的残忍手段杀人以表忠心诚意的。但是很奇怪,在卜辞中我好像没有看到有用人心脏以及动物心脏祭祀的记载。

昂宿星团在东方夜空中闪烁,但大地依旧漆黑一片。

“哦,太阳神,倾听我的乞求。”祭司祈祷道,“让我用即将喷溅的鲜血滋养您,让我用即将献出的跳动的心脏给您郁积的愤怒增添火焰。我以您的名义造就了这包溶我的黑暗,让这黑暗变成新生,昭示出一个新的时代。”

他举起打磨精制的黑曜石祭刀,凸凹不平的刀身在星光下闪烁出昏暗的几何形光泽。任何肌肉组织和骨骼都抵挡不住它的锋利。它可以直接剖开胸腔,切断连接心脏的动脉,将一颗跳动着的心脏挖出来。他俯身刺向人祭的胸膛。

用心脏祭祀好像是不同种族的文明都通用的一种祭祀方式。据介绍,墨西哥阿兹特克大神庙是个活人献祭地。墨西卡人发动的战争,有一非常重要的宗教目的,便是掠夺俘虏用于献祭,而祭台就是主神庙。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日记中,描述了一次献祭的经过:“超过二万名俘虏和奴隶在首都的大神庙上给挖出心脏。”

所以我推测虽然我们号称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这种与火焚相比并不显得更加残忍或者仁慈的祭祀方式。那么这个“寍”“寧”字,会不会就是这种祭祀方式的体现呢?我只是推测,没有任何的依据来证明此说。

有句古语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死去的父母,要向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或者这个“寍”“寧”字,是不是用心去祭祀之意呢?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我曾经问过一个易友如何解这个“宁”字。他说“丁”主“人丁”,家中“有女则安”,“有丁则宁”,所以女人才拼命地要生儿子;“寧”,男外女内,女人要用心地去烧火做饭伺候男人,家中自然安宁;丁是男人,家中没有这个“丁”来支撑门面,女人那颗漂泊的心就永无宁日。

那“甯”呢,就是心甘情愿为其所用也。“利彼与自利,吾心宁有他。”是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许慎老师说:“古,故也”,意思是说那指的是遥远的年代。“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是说表示其众口相传,是记识前代的言语和故事。

大家看俺上传的图片,甲古文中也有写成“中口”字样的“古”字。赵诚在《甲骨文简明词典》中说“古”字即后代的“故”字(古与故古今字)。在甲骨文中用做动词,有“从事、办事”的之义。如“从其王古(甲2121)”,是随从商王办事的意思。赵诚还说:故(即古),典籍训为事,似即从卜辞的“古”演化而来。你看看,俺们常说的“故事”,可是有来历的。至于后来所说的那些“故事”,应该也是指的那些流传很久的,并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古人所做过的事情吧。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人们都解释说组成“古”字“中口”的那个“中”字,是“十”的意思,说“古”的意思就是“十口相传”,以示其久远也。也许还就是这么个理。

在甲骨文的“中”字,一般都写成上下彩带飘荡的样子。但是也有写成现在的“中”这个模样的。按照赵诚的说法其相当于“仲”,与左中右的“中”不同。如“中口(丁)”,是“仲丁”的意思,以区别于“大口(丁)。” 《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由此可见,“伯仲叔季”当源于此“中”。 

坐对前山无一语,此心惟有古人知。虽然别人说“中口”的这个“古”字不是“取中”的意思,但是俺还是觉得那些故事中的故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真假难辨,还是“取中而传”为宜。

右缘绝壁左深溪,头上春霖脚底泥。《在线字典》说此字会意,从口,从又(手),是“口手”并用帮助别人的意思。本意是右助。《说文》在口部和又部分列了两个“右”字,其一说“助也”,从口从又,其二说“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查《说文》中没有“佑”字,俺觉得其中之一,当指“佑”字。《康熙字典》云:《说文》佐佑之佑本作右,音有。今加人作佑,且音宥。而右止为左右手之右,不详《说文》之义矣。

天地一从开辟始,左旋右围长不已。看甲骨文字形,“右”与“又”同。“左右”当都是起源于人的两只手,做为方位之左右。后取象于手能助人做事,为佐佑之“佑”;再由佐佑之意,引申为神助保佑之“祐”了。自助者天助之,其实谁也帮不了你,除非你自己努力。

无出其右者。古时以右方的位置为尊,故右指上位。还通“侑”,劝食之义。

楼台分左右,日月见浮沉。上面说了,这“左、右”两字,甲骨文字形就像人伸向左右的两只手的模样。金文时左字“手”下加“工”字,表示有所佐助之意。“工”字乃“工具、规矩”之象,说明帮助别人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的,否则只能是越帮越忙了。

“左”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佐助”之意。后来就把“左”字又加“人”旁而成佐助之佐了。

《增韵》说:谪官为左迁。自汉起至唐,亦谓去朝廷为州县曰左迁。资料显示,有说古代遵右也有尊左之说。但从“左迁”一词来看,尊右之说当属合理。既然是被贬了,当然就属于局外之人了,所以“左”还有“见外、外人、旁边、错误、偏差”之意。《增韵》有“左,人道尚右,以右为尊,故非正之术曰左道。”——所谓“旁门左道”是也。

“左”还有“佐证、证人”的意思。

云拥断崖埋石笋,泉冲凉雨落金沙。《说文》讲: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厂”是山崖山洞,所以俺觉得这个“石”字的产生当与上古人的洞居有关。这个“口”字,有人认为是现在的“口”字,说甲骨文的“口”字从“口”与不从“口”可以通用。但汤可敬则解释说,这个“口”字是“囗(wei)”,乃象方、圆的石头的形状。反正不管咋说,那都是石头的意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也。

腰插三尺剑,手开二石弓。这里的“石”字就读dan了,是古代容量和重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市斤也为一石。

说起这个“石”字,就觉得淳于髡“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之论大妙。可惜俺一直没有“罗襦襟解,微闻芗泽”的机会,所以这酒量就一直没有练得出来。石者,大也。欲追旧事无言说,更作三生石上期。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锦囊留得玉环香,不见佳人空断肠。通俗的说法是,“玉”字的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的样子。许慎老师在《说文》中大谈玉之五德,认为玉是“石之美”者,说“玉”字“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但是俺却觉得他们都低估了上古这块美玉的价值。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其中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其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红山文化则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   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从上面引用的资料可以看到,玉石,尤其是那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在上古时代完全是权力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不用说,从古至今,都是王公大臣和富商巨贾才会拥有世上本已十分稀少的精品玉器。而文字,也绝对只有拥有至高权力者才有权利整理颁布使用。所以俺觉得那“玉”字最初指代的绝对不应该是用几块边角料串成的那串廉价的项链,而应该指的是一件有着深刻权力地位象征意义的玉器的象形。所以当看到有人说那“玉”字应该是商代的一种柄形器的象形时,俺就非常首肯。从发现的那些商代玉器中,无论从字形、器形,用法、用途,俺觉得只有柄形玉器最能体现“玉”字的代表性。

据资料显示,玉柄形器,一般呈扁平长方体或扁椭圆状,由柄首与柄身成构,柄首两侧弧形内收为颈,柄身两侧平直,一般素面无纹,少数琢有圆孔,孔内常镶嵌绿松石,下端或平或尖或出榫,可分为单体和复合体两大类。玉柄形器是夏至春秋初年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重要礼器,在墓葬中常与青铜、玉石或陶礼器共置于棺内墓主身旁、棺或椁盖上、棺椁之间,在祭祀坑中常与青铜或玉石祭器、人牲同埋,具有明显的宗教祭祀色彩。其花纹以及形状,还真与“玉”字字形接近。

堂高初上玉,带重更垂金。《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由此引申为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以及人们具有美德、贤才之意;还由于人们对于玉器的崇拜引申为对人的敬重等等。

占风占雨行未已,看水看山心故存。“占(zhān)”字,《说文解字》云:“视兆问也。从卜口。”俺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反正根据自己的占卜经验,对“视兆问”理解为:那是指占卜师根据他人问卜的事情(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策项),然后详细察看甲骨经烧灼后出现的“卜”纹线(相当于现在的八字、六爻、奇门、六壬等的盘局等)来判断吉凶的过程。这个“问”可不是提问题,而是通过察问、察看卜纹来推导结果的意思。《韵会》云:“凡相侯谓之占,占亦瞻也。”所以可知“占”所指的就是对兆示所具有的意象进行推断的判定过程。占验的目的是为了预知胜负、预知生死、预知得失、预知有无、预知晴雨、预知丰歉等。《尔雅.释言.疏》云:“占者,视兆以知吉凶也”。所以,一般说来,占验的过程,即为判定兆示是吉是凶的过程。《周易.系辞上.疏》云:“凶虽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也。既得其吉,又患其失。”这就是所谓的患得患失吧。

因此说,这个“占”字最初就是指与占卜有关的人、事、物而已,后来由此引申为推测、窥察、估计、揣度之义,也指运气、气数、征兆等意。

长夏百草秀,道旁多野花。无名自红紫,有意占年华。这里的占就读zhàn了,占领、占据、拥有的意思。御风天上骑箕尾,持节人间占斗牛。

“沧海横流无处安,只今且作梦中看。”在煮“双”字的时候,俺就说过,这“只”,古字读zhǐ,语气词。另外“只”还是繁体字“隻”的简体字。许慎老师说了:隻,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隹”是一种鸟,“又”字表示的是一只手,这个字的组合象就是一群鸟中,俺抓到了一个鸟,就是一“只”;要是抓住一对,乃“一双”也。由于一只为单数,由此引申为孤单、独居等义。

只应门外千山好,能使胸中百念宽。“只”字也是“祇”的简体字。看着简单,可用法却太多了:仅仅、唯此、本来、一直、只好、只能、只是等等,不一而论。

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家室,而召我安居。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召“字”“从口刀声”,其理论依据自然是来自许慎老师的“圣训”。然而我们认真琢磨甲骨文、金文的相关字形感觉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从俺上传的文字以及“缶、匕”的图片大家不难看出,组成这个“召”字的那个“口”,其实最初应该是古人盛酒的“缶”器的象形,到金文时演变成了“酉”;而那个“刀”,其实应该是舀酒的器具“匕”也。后来这“召”字就越变越复杂,成了好几只手持“匕”争先从坐在火炉上的酒鐏里往外舀酒的样子。

这个“召”字很有趣,充分体现了国人的性情特色和文化特色。古今中外什么人最有号召力?俺认为是那些肯“匀”肯“分”的人,也就是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人分享的那些人。你看打江山的帝王莫不如此。据说刘邦对看准了的人才,不管是要权还是要钱,他都会不计成本地投入。相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对人才,却不能提供相应的报酬,韩信曾说“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就是说项羽这帅哥该给人封赏的时候,把那铜印都把玩得没有了棱角了就是舍不得赐给人家。有难同当,有福却不能同享,谁还给你玩命?他不自刎也将落得个五马分尸。

酒越喝越厚,这就是“召”字的最好诠释。

碧海芙蓉彻夜开,乱花前后尽楼台。坐看万里河汉外,移下一天星斗来。《说文》中的“台”字读作yí,许慎老师说:台,説也,从口以声。他老人家的这个“説”可不是说话的“说”。段玉裁解释曰“台说者,今之怡悦字。说文怡训和。无悦字。”意思是说,这个“台”字,是指喜悦的“悦”字也。

我看这个“台”字,却跟“召”字神似,好像也是指的用一种器具往外舀酒给别人喝的意思。你想酒逢知己千杯少,那还哪能不“悦”呢?

龙护朝元阁,鹤栖封禅台。现在我们常用的这个“台”字,其实是“臺(tái)”的简体字了。许慎老师说:臺,观。四方而高者。段玉裁注释说“《释名》曰:观,观也。於上观望也。观不必四方。其四方独出而高者,则谓之台。”

甲骨文中的“台”字的上部,倒颇像“高、享”之字形,后来其下部演变成为“至”字,所以许慎老师说“臺”字“从至,从之,从高省。”这个至字当有“至高无上、到此为止”的意思了。

秦苑河山归故国,越乡云雨庇荒台。

平时兄弟间,未省别离味。别时已不堪,别后何由慰。许慎老师说:兄,長也。从儿从口。段玉裁解释说“口之言无尽也。故以儿口为滋长之意。”

有人解释说“兄、祝”同源。看甲骨文的字形确实有偶尔把“兄”字写成跪拜乞求之状的。但大多数都是“上口下人”的组合。也有人说“兄”字是人受惊吓张口结舌的样子;有人说“兄”字是兄长祭祀时负责祷告的写实;有人说是兄长口授教育弟妹的样子。从甲骨文中的用法来看,“兄”字有的时候用做贞人的名字,有的表示兄弟辈的统称,有的用作祭名。所以这个“兄”字应该还是“兄长”开口训示、首唱祈祷、模范带头的意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