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图)

 修心and慎行 2017-01-29
 2013年05月19日10:57  天天新报(原新闻午报)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是一部有关词语身世的故事书。作者许晖带领我们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具体展示每一个汉字字形的演变,由汉字字形入手,详细讲解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日常礼仪和文化常识,以此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年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汉字身世小档案

  “年”最初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一捆稻禾回家的样子。

  “过年”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去旧迎新。

  “同年”除了指出生于同一年之外,还可以指同科中士。

  中国人每年都要过年,这个“年”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年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像一棵沉甸甸的庄稼,下面是一个面朝左、手臂下垂的人,会意为庄稼成熟,人背负着庄稼运回家去。叶玉森《说契》解释道:“疑从人戴禾。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意思是人头顶着沉甸甸的庄稼回家。

  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赶走这头怪兽,辟邪驱凶,保佑家中平安。不过放鞭炮的习俗起源很晚,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人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称作“爆竹”。但是周代时已经有了“年”,可见“年”是一头怪兽只是民间相沿的传说,实际上“年”的形成还是跟岁末的祭祀有关,这从载(尧舜)、岁(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载”有祭祀的意思,比如载社就是祭祀社庙,载璧是祭祀时所用的玉;“岁”和“年”同义,一年的最后一天要举行仪式,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这就叫“岁除”,也含有祭祀的意思在内;“祀”就更不用说了。因此,相沿而到周代的“年”字,仍然继承了前几代祭祀的含义,跟岁末的祭祀有关。今天我们所说的“过年”,意思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把这个旧年过去,迎接新的一年。这才是“过年”的本义。孟浩然有诗:“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青阳是春天,逼着“岁除”,一年赶紧过完,好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年、年龄等义项之外,“年”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用法,就是科举时代同科考中的人的互相称呼,比如年谊即指同年登科的关系,《儒林外史》:“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可互称同年,除了指出生于同一年之外,还指同科中式,唐人李肇说:“(进士)俱捷谓之同年。”清人顾炎武说:“同榜之士,谓之同年。”

  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汉字身世小档案

  “我”原来是个象形字,是一把兵器的样子。

  “我”因为是兵器,所以有危险之意,再由此假借为第一人称的称谓。

  古时候,很少用“我”来自称,而是用“吾”字。

  “余”跟“吾”都是自称,但语气却有差别,用“余”比较舒缓,“吾”则较倨傲。

  “我”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是假借来的,最早的“我”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一把三个锯齿的戈,右边是长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义为一柄锯齿状的兵器。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发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此处用的就是“我”的本义。“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杀伐之意,“我伐”即杀伐。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周武王的意思是说殷纣王十分凶残,已经违背了开国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纣王符合天命,连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也会感到光荣的。所以《说文解字》中说:“我,一曰古杀字。”即由此而来。

  “我”既为兵器,则是一种危险的称谓。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之后,《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自己称自己为“我”,但此时的“施身自谓”已经被添加了许多自身之外的价值,比如著名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终目的被归结于国和天下的“治平”,仿佛这具温热真切的身体早已被提前预订,用来服务于更长远更宏伟的目标。“我”就这样被劫持,从危险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价值,“我”的主体性情态从来没有彰显过,集体主义、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遂在这块土地上大行其事,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来“施身自谓”。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狰狞的锯齿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丞相数次召见,此人终于答允,却欲骑驴进门,门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骑驴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用另一个字眼“吾”来自称。《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庄子在《齐物论》中将“吾”和“我”连用,显示出了二者的区别:“今者吾丧我。”原来在上古时期,“吾”不能放在动词后作宾语。还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余,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表示语气的舒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余”的本义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朱熹曾解释“吾”和“余”表达第一人称代词时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意思是用“余”自称的时候语气舒缓平和,用“吾”自称的时候语气倨傲。《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予”是一个指事字,像两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义为给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玉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汉字身世小档案

  “玉”也跟君子一样,拥有仁、义、礼、智、勇五种德行。

  古礼规定,君子一定要随身佩戴玉器才行。

  “玉体”不一定指女体,而是敬称他人的身体。

  在古代,祭祀、外交和社交,对使用哪种玉器都有严格规定,不可有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玉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在祭祀、外交和社交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五玉,还有六瑞之说。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是国君和五等诸侯举行朝仪时所持的六种玉制礼器:王执镇圭,长一尺二寸,镇是安定四方之意;公执桓圭,桓圭长九寸,桓就是今天说的华表,雕刻在圭上作装饰;侯执信圭,信通身,以人形雕刻在圭上作装饰,长七寸;伯执躬圭,也是以人形作装饰,长也是七寸;子执谷璧,谷物养人,故以此作装饰,长五寸;男执蒲璧,蒲是蒲草制成的席子,取其“安人”之意,故以蒲草的花纹作装饰,长也是五寸。郑玄解释道:“瑞,信也,皆朝见所执,以为信。”国君和诸侯朝见时以这六种玉器作为符信。

  此外还有六器。据《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是六种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郑玄说“礼神者必象其类”,意思是祭祀什么神,就要使用像这种神的玉器。苍璧是黑色的璧,平而圆,像天,因此用来祭天;黄琮外边八角,像地之八方,因此用来祭地;青圭尖锐,像春天初生的万物,因此用来祭东方;赤璋是红色的半个圭,“像夏物半死”,因此用来祭南方;琥是像老虎的玉器,白色的琥象征秋气肃杀,因此用来祭西方;玄璜是黑色的半璧,“像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因此用来祭北方。

  “玉”又引申为敬辞,比如敬称对方的身体为玉体,敬称对方的容貌为玉颜、玉面等。

  摘自《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许晖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