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我来自哪里

 痴绝先生 2018-07-14

众所周知,咱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像咱们的汉字,就是一门极大的学问,在几千年的而演变过程中,有着许多咱们要去学习的东西。

比如"我"这个字,咱们都知道,这是咱们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古代,"我"却是一种兵器。其形状似古兵器"戈",尖端有为三角利刺,用青铜铸成,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如今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陕西的扶风博物馆里,都藏有西周时期青铜兵器——"我"。

想想这兵器和第一人称代词,那可是十万八千里,完全两码事儿,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这还得从咱们得汉字起源说起,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是象形,而事实上,最开始的'我'字,就是一个象形字,是从兵器引申而来的。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我们的甲骨文中,而其形状很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长柄武器。而后,字体逐渐发生演变,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手"与"戈"的合字。

咱们如果将'我'字拆开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左半部从"手",右半部从"戈",两字合起来,即'我'字,这个时候的"我"字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会意字,其意思就是"以手持戈"。

其实咱们不难发现,"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这也说明了,"我"字,和兵器渊源颇深。

其实关于"我"字,《说文解字》上也有记载: "手持大戌,呐喊示威。 我,古杀字。"从会意字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对于"我"字的一个功能性的解释,即"我"的主要功能是"杀",是一种杀伐的工具,这也说明了"我"字,确实是一种兵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此书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堪称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其说法具有相当大权威性。

那么,这个"我"字又是如何从兵器转变成为了一个代词呢?

事实上,在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部落或者国家之间因为地盘资源等原因引发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大大小小的战争便越来越多,这种时候,兵器就自然而然地的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兵器的使用自然也就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而"我"这种兵器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成为了人们所推崇的"主角"。在当时的战场上,它可以说是一种通用的让人见之胆寒、谈之色变的兵器,其独特的兵器构造,可长可短,使用多样化,因而在当时征战中的使用率较高。

而拿着"我"的战士们,就因此有了新的代称,人们往往会用"我"去代指那些战士们。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咱们也发现了,"我"作为一个代词出现在记载中。

从那时起,"我"字逐渐变成了一个代词,这也是"我"字从象形字转变为会意字的开始。

我们知道,"戈"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青铜兵器,戈上突出的部分叫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与钩杀,钩割或啄刺敌人。

随着戈这种兵器逐渐的取代了"我"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我"字的字形也在发生着变化,变成了"手从戈",即指"手持战戈的人"。而此时"我"这种兵器已经逐渐的退出了战场,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王朝重新规划了国家的兵器,将刀剑作为冷兵器中的"主力","我"被彻底抛弃。

所以"我"字便逐渐的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代词,而不是一种兵器。

当然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字虽然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作为代词出现,但当时其更多的代表的还是兵器。

在"我"字更多的作为代词出现的时候,这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是不太受待见,人们会多用是"朕""寡人""不才""小人"以及"余""吾"等等这样的词来最为自己的代称。即使是当"朕""寡人"这样的词成为了皇帝专用后,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

当然了,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今天,"我"字最终还是后来者居上,最终成为了咱们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虽然"我"这个字,如今已经不再代表兵器了,它仅仅就只是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但关于它的历史,还是值得大家去了解下的。这不仅仅是在丰富汉字的知识,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老祖宗文化的尊重。

不管怎样,多了解下咱们中国古代文化,总归是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