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字的来历和演变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6-03-19

【我】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字的来历和演变

    自我,核心是我,“自”是指肺(五行属金)气通于鼻,过鼻有感,这里的“自”专指鼻子。 鼻腔呼吸时的气息叫鼻息,“生命在呼吸间”,古中医望闻问切,有无生命体征先看鼻息。鼻息尤为重要,生死以鼻息探知,鼻息尚存,生存有望;鼻息全无,死亡来临。可见,“自”从一开始,就是指人“气通于鼻”的面部五官之一器官“鼻子”和“过鼻有感”的“意识感受”。      “我”字更是深邃严密,内涵丰腴。首先,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似兵器,二戈相背。本义是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许慎《说文》释曰:“手持大戌,呐喊示威。 我,古杀字”。又“ 施身自谓也”,引申义: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们、我等、我辈、我辈、我侪等等。其次,“我”字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的发展,有着与其阶段相适应的演变阶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甲骨文阶段 ,“我”字在甲骨文阶段是殷商及其前期相当一个阶段群体活动生活的反映和总结, “二戈向背”是指两般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在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仅依赖捕鱼捉蟹或攀枝附叶寻找山果等简单生存方式向狩猎过渡时,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处在原始极低向文明启动状态下,“我”的身体和思想,对内,持戈排敌,力图生存;对外,舞刀克异,排除精神宿敌。2,随着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部落间争斗减少,晚期甲骨文中的“我”字左戈简化了齿形。但仍不排斥对外克敌。


3,随着种植业为主逐渐代替狩猎时,左戈利齿状被写成了“禾”,整个字形由甲骨文的独体字变成了“禾”、“戈”合一的合体字。这时“我”字的兵器功能少了一半,形成一半是维系生存的“种植”,一半是防御或进攻。


4,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区域间的划分进一步明确化,我字的单复数人称意义比较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說文解字 篆體字)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金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 戈族会义(“我”是“哦”的本字)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我’就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在战争中人们用手舞动'我'武器,同时发出’哦'的声音,以此震慑敌人。同时,用另一个类似弓箭的’你'射向对方。久而久之,我成了强大自我的代称,而射向对方的’你'变成了对方的代称。
一种三齿武器,殷商时用于国家自称,后转化为个人自称。
 

甲骨文密码

我,合成字。由“丿”“手”“戈”组合。丿,《说文》:“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凡丿之属皆从丿。”《注》:“戾,《说文》: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手,表手的动作。戈,长柄刺杀兵器。手、戈组合在一起的字原意为“找”,找什么呢?找一个手执兵器的人。到哪里去找手执兵器的人呢?这个人出现在屋檐下。“丿”就是屋檐的象形,与“找“合成“我”字,它的原意是:“屋檐下藏着一个手执长戈的人。”引申义为“伏兵”。
【甲骨密码】
我:持戈吶喊
,甲骨文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  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造字本义:手持大戉,呐喊示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另造“”,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排箭,第二人称)。
【其他解读】
我,甲骨文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指手持大戌,呐喊示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 ”字的甲骨文:
  • J27165
  • J27166
  • J27167
  • J27168
  • J27169
  • J27170
  • J27171
  • J27172
  • J27173
  • J27174
  • J27175
  • J27176
  • J27177
  • J27178
  • J27179
  • J27180
  • J27181
  • J27182
  • J27183
  • J27184
  • J27185
  • J27186
  • J27187
  • J27188
  • J27189
  • J27190
  • J27191
  • J27192
  • J27193
  • J27194
  • J27195
  • J27196
  • J27197
  • J27198
  • J27199
  • J27200
  • J27201
  • J27202
  • J27203
  • J27204
  • J27205
  • J27206
  • J27207
  • J27208
  • J27209
  • J27210
  • J27211
  • J27212
  • J27213
  • J27214
  • J27215
  • J27216
  • J27217
  • J27218
  • J27219
  • J27220
  • J27221
  • J27222
  • J27223
  • J27224
  • J27225
  • J27226
  • J27227
  • J27228
  • J27229
  • J27230
  • J27231
  • J27232
  • J27233
  • J27234
  • J27235
  • J27236
  • J27237
  • J27238
  • J27239
  • J27240
  • J27241
  • J27242
  • J27243
  • J27244
  • J27245
  • J27246
  • J27247
  • J27248
  • J27249
  • J27250
  • J27251
  • J27252
  • J27253
  • J27254
  • J27255
  • J27256
  • J27257
  • J27258
  • J27259
  • J27260
  • J27261
  • J27262
  • J27263
  • J27264
  • J27265
  • J27266
  • J27267
  • J27268
  • J27269
  • J27270
  • J27271
  • J27272
  • J27273
  • J27274
  • J27275
  • J27276
  • J27277
  • J27278
  • J27279
  • J27280
  • J27281
  • J27282
  • J27283
  • J27284
  • J27285
  • J27286
  • J27287
  • J27288
  • J27289
  • J27290
  • J27291
  • J27292
  • J27293
  • J27294
  • J27295
  • J27296
  • J27297
  • J27298
  • J27299
  • J27300
  • J27301
  • J27302
  • J27303
  • J27304
  • J27305
  • J27306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我,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有的说,"我"是顷顿。字形采用"戈、"会义。有的说这是古文的"垂"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古文的"殺"字。所有与我相关的字,都采用"我"作边旁。
   
 

我不是我,我是个兵! “我”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是假借来的,最早的“我”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一把三个锯齿的戈,右边是长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义为一柄锯齿状的兵器。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发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此处用的就是“我”的本义。“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杀伐之意,“我伐”即杀伐。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周武王的意思是说殷纣王十分凶残,已经违背了开国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纣王符合天命,连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也会感到光荣的。所以《说文解字》中说:“我,一曰古杀字。”即由此而来。

  “我”既为兵器,则是一种危险的称谓。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之后,《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自己称自己为“我”,但此时的“施身自谓”已经被添加了许多自身之外的价值,比如著名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终目的被归结于国和天下的“治平”,仿佛这具温热真切的身体早已被提前预订,用来服务于更长远更宏伟的目标。“我”就这样被劫持,从危险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价值,“我”的主体性情态从来没有彰显过,集体主义、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遂在这块土地上大行其事,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来“施身自谓”。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狰狞的锯齿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丞相数次召见,此人终于答允,却欲骑驴进门,门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骑驴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用另一个字眼“吾”来自称。《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庄子在《齐物论》中将“吾”和“我”连用,显示出了二者的区别:“今者吾丧我。”原来在上古时期,“吾”不能放在动词后作宾语。还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余,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表示语气的舒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余”的本义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朱熹曾经解释“吾”和“余”表达第一人称代词时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意思是用“余”自称的时候语气舒缓平和,用“吾”自称的时候语气倨傲。《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予”是一个指事字,像两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义为给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字的金文:

  • B17638
  • B17639
  • B17640
  • B17641
  • B17642
  • B17643
  • B17644







B17645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本义后由"哦"代替。
              我,……顷顿也。……一曰古杀字。------《说文》
              我伐用张。------《书 .  泰誓中》
②代词:强者对自身的傲称。    我辈 我等 我们       我党 我军      我国 我家 我乡     我行我素   /    大我 小我     自我      忘我 无我      唯我独尊    依然故我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 .  观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 .  小雅 .  采薇》
  ”字的金文: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 .  尽心上》

  • B17626
  • B17627
  • B17628
  • B17629
  • B17630
  • B17631
  • B17632
  • B17633
  • B17634
  • B17635
  • B17636
  • B17637









  • B17602
  • B17603
  • B17604
  • B17605
  • B17606
  • B17607
  • B17608
  • B17609
  • B17610
  • B17611
  • B17612
  • B17613
  • B17614
  • B17615
  • B17616
  • B17617
  • B17618
  • B17619
  • B17620
  • B17621
  • B17622
  • B17623
  • B17624
  • B17625
  • B17626
  • B17627
  • B17628
  • B17629
  • B176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