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来历和演变(說文解字 篆體字)
(金文 )
(甲骨文 )
甲骨文密码【甲骨密码】 我:持戈吶喊。 【其他解读】 我,甲骨文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指手持大戌,呐喊示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我,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有的说,"我"是顷顿。字形采用"戈、"会义。有的说这是古文的"垂"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古文的"殺"字。所有与我相关的字,都采用"我"作边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①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本义后由"哦"代替。 我,……顷顿也。……一曰古杀字。------《说文》 我伐用张。------《书 . 泰誓中》 ②代词:强者对自身的傲称。 我辈 我等 我们 我党 我军 我国 我家 我乡 我行我素 / 大我 小我 自我 忘我 无我 唯我独尊 依然故我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 . 观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 . 小雅 . 采薇》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 . 尽心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我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在今天,其基本意思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称呼,做第一人称代词用。但这并非其本意。许慎在《说文》中说:”我,试身自谓也。“。他将”自己对自己的称呼“当成了”我“字的本义。这是错误的。 汉字溯源事实上,“我”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来行凶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大斧。这也许会让不了解的人大吃一惊,但若追溯到“我”的甲骨文宇形,就不难理解了。 一我”原本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把锋口朝左、有三个锯齿的大斧的形象。其右边一条两端都带有一个小短横的竖杠,就代表带有“顶钩”和“脚钩”的斧柄,整个宇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字形演变金文中的“我”字,与其甲骨文字形有点相似,还保留着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最下面的锯齿变弯,斧柄的“顶钩”变成了丫权状,而“脚钩”则被安置在了斧柄的半中族,斧柄本身也更弯曲了。发展至小篆阶段时,我”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完全看不出其原来的面貌了:其左边的斧身变成了指事性的图形,而右边的斧柄则演化为代表武器的“戈”字形。发展至隶书阶段,我”字的写法初步笔画化,并进一步发展成楷书中的样子。 字义转化从本义出发,我”字又可被引申为“杀伐”、征战”等义。如(尚书 · 周书 · 泰督);我惶用张。”意即:杀伐行动正在展开。 而它由“大斧”转化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进人战国之后,生产技术大幅提高,随着性能更为优良的武器相继问世,大斧逐渐被淘汰了,所以一我”字的使用概率大大降低。汉唐以后,它被普遍借用来作第一人称代词,井逐渐取代了之前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等的地位。 “我”字的常用引申义为“我的、自己的”,如“我见”的意思就是“我自己的看法、见解”。 虽然如今的一我”宇已经没有了“斧子”、杀伐”等义,但在以其为偏旁的一些汉宇中。这些意思却被保留了下来,如:義(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