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身痒浅识(林泉)

 学中医书馆 2013-10-18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至今在临床上有着巨大的生命活力,仍影响和指导着临床。《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属于经方系统,与内经一派不同,虽然语言朴实无辞藻的堆砌与对仗,但读来却能感觉到作者的谆谆告诫之情,可知其用心颇为良苦。
    身痒作为一个症状,历来论述多从风、从血论治,如后世的消风散、四物消风散等,皆是从血从风论治,而《伤寒论》从表论治身痒,给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身痒的病机与治疗。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身痒是一个具体的症状,症状是证的一个具体反应,归纳症状、结合舌脉,四诊合参从而得出证。症是患者自我感觉,而证则是医生经过主观能动性的加工、分析后得来的,受限与医师本身的学术、临床经验。
    身痒是患者本身的一个主诉,临床常见表证的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汗出、身疼痛等感觉,但少见身痒。但从此条可以发现,身痒亦是表证的一个症状,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中云:“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 可见认为身痒为邪气在表,为表证。“太阳病,八九日”表明感邪时日已久,而表仍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虽然表未解,但已有化热之势。不呕、清便自可,表邪尚未入里,正邪仍交争于表;“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反应了正邪交争于表,郁而化热,欲解而不能解的一种胶着状态,此时治疗当因势利导,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表散寒。身得小汗出而表解。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条虽无痒,但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感觉当与身痒无异。“此以久虚”,当为在表津液虚少,欲汗不汗,此时治疗因为在表的津液虚少,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以免更伤津液。诚如27条所言“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治疗当以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为佳。
    身痒的主因,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已做精辟说明:“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候,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即痒病在表,又兼挟湿邪,故与风湿相类。经方对风湿的治疗原则明确指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身痒多为表证,临床从表论治,收到良效。冯世纶教授师承胡希恕先生这一经验,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微发汗,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收到满意疗效。如:黄某,女,40岁,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疱,夜间身痒为重,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hide]该患者身痒夜间为重,口中和,六经辨证为表证太阳病,兼有瘀血,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白蒺藜15g 沙苑子12g 蛇蜕6g。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身痒为患者自我感觉,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为表证太阳病,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热,由六经来辨当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此时治疗仍当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等,内湿明显者可加入生苡仁、败酱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