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

 文文ap25 2022-04-09

“张胜兵中医”

导语: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那么什么是表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证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表证,尤其是伤寒表证,只有对表证深入理解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


Image


对于表证的理解,很多人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学过中医,尤其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是不是脑海里会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

现在教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表证的症状有。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

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

太阳病表证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表证

阳明亦有表证。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这说明表里证同在,且里证未完全形成,故不可攻下,仍宜清里透表。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把阳明经表证编了一个歌诀,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葛根表阳明,是说葛根汤为治疗阳明表病的主方。浮长,是阳明之表脉。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目痛鼻干,皆是阳明之表证。

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经脉受邪,故卧不得宁。这就提示我们,阳明经表证出现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脉浮长等症时,治宜葛根汤发汗,则病可愈。

应当注意到,由于阳明在五行中主土,为水谷之海,气化主燥,所以阳明经表证必不持久,若不及时治疗,必很快从燥化热,形成里证。

Image

少阳病表证

264265条提到了少阳表证的表现.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都是少阳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状。脉弦细而不浮,说明病不在太阳而在少阳。

本条提到,少阳表证不可吐下、发汗。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致悸而惊;发汗则伤津液,而助其热,必发谵语。

那么既然少阳经不能吐下、发汗,怎么治疗呢?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就提示我们小柴胡汤不是只有等到邪传少阳之腑之后才可用。我们完全可以在少阳经表证时就用之来和解少阳,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太阴病表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表也。故当以桂枝汤解肌发汗。

“此条言太阴脉浮,明明浮为太阴之浮,非浮出太阳之谓,见太阴脉浮之表证,亦可以桂枝汤解太阴之表耳。”

关于太阴中风的预后主要见于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少阴病表证

少阴亦有表证,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种情况为少阴里虚,复被风寒侵袭少阴经脉,应属少阴表里同病。

发病初期可见发热表证,这是卫气郁于肌表所致;但由于肾阳虚于里,故虽见表证之发热,脉却不浮而沉。

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少阴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如果经二三天表证还未解除,那么这时就不能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了。

这是因为本方中细辛辛温燥烈,易动阳伤阴。

那么怎么办呢?仲景又列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此言经过二三天,病势稍缓,治法亦缓,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无里证者,为无吐利躁烦干呕厥逆等症是也,故仍从微汗以发之。

关于少阴中风的预后,仲景在第290条提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阳微者,寸微也;阴浮者,尺浮也。寸脉微则风邪欲解,尺脉浮则里气胜而邪外出,故为欲愈也。

厥阴病表证

厥阴病篇关于表证的条文很少,以至于有的医家认为此篇必有阙文。

明确提到厥阴表证的只有关于厥阴中风的第327条。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成无己对此注曰:“阴病见阳脉者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6]

仔细考虑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此条应为平素肝血虚少,复感寒邪之厥阴伤寒证。脉细主血虚。外来寒邪侵袭经脉,血脉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厥寒。

有外感寒邪,故用桂枝汤以解外;肝血虚,故以当归为君补肝血;桂枝和细辛温经散寒;通草专通血脉。最终使寒邪得解,血虚得补,经脉得通,达到治疗目的。

Image


以上只是伤寒的表证,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证呢?

当然有,温病的卫分证即是另一种表证。

这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据感邪气性质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卫分证又有多种证型:

风热犯卫。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犯卫。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湿热犯卫。症见恶寒,身热不扬或午后热势加剧,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燥热犯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伴有皮肤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舌红欠润,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表证必须解表,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实话,但又似乎是一句多余的废话。

解表需用解表法。解表法又称汗法,为中医治病常用的八法之首,是治疗外感表证及各种其他病证兼有表证的必用之法。

其作用是通过发汗,疏泄腠理,畅达卫阳,祛除外邪,从而解除表证。

如果疾病在表证时,能辨明证情,采用相应的解表法(或配以其他治法),大抵可使邪气从表解而病愈。

《内经》说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就说明了解表法的重要性。

表证用解表法,恐怕没有异议。但说是说,做是做。在临床中,有表证而忽略应用解表法,或对表证视而不见者,可能不在少数。

由于疾病在轻浅(表证)时得不到正确、恰当分治疗或治疗有误,致使权病变重,缠绵难愈者是不少见的。所以《伤寒论》中才有各种的误下、误吐、误汗或被火者,从而造成了各种变证和坏病。

因此作为一个医者,对于表证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学习更多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如此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Image
张胜兵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