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论 浅谈武术中的技击法(刚与柔)

 人之养 2013-10-18

无形的刚柔在一般情况而言,可分为八刚十二柔,举例来说;[一刚泰山压顶、二刚迎面直沖....],[一柔挑手而劈,二柔循手而入....]。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刚的如钢铁一样:柔的极巧妙灵活。很多人都误解在练会八刚十二柔后,就能进可攻,退可守,把握胜利的左券,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刚柔究竟甚么?刚是硬的功夫;柔是软的功夫。纯刚易折,纯柔无力。故此,刚柔应需要有适当的配合,连貫如一,才能产生互济之效果。一有分离,便失去其用。这决对不是江湖人士所说的八刚十二柔那样死板和那样不连貫。像泰山压顶,近面直沖,可称是十成刚、挑手而劈,循手而入,也不能说不灵巧柔活。

但是曾经接受过技击训练的人,决不会站立不动,他亦需要取胜。你要打他,他同样也要打你。如果他把顶挪一挪,你这座泰山会往那里压?是压在江河里还是大海里?或是悬在半空等他来将你打翻呢?万一他学过防守,防守的工夫做得很好,设了有效防守、你这一手又怎样办呢?假如使用挑手而劈,对方是否会让你挑,让你劈都成问题。

严格来说,这八刚十二柔、二十般武艺,恐怕都不能这样簡单使用,因为这二十般武艺只不过是区区的二十个不同的动作。假使专练这二十个死板的动作,便视无数的技术运用若无物,那就大错特错了。按理来说,难道没有刚柔存在吗?这並不是,它虽然没有指定那一个动作为刚,那一动作为柔,卻是按动作的性质来分类的。那就是说,猛的动作为刚,缓和的动作为柔。但不能用数字来规定,说有多少刚多少柔。

为了使读者易於明暸起见,列举下列数例以资说明。急为刚,缓为柔;实为刚;虛为柔;明为刚;暗为柔;攻为刚,守为柔。详细而言,不胜枚举。择其要者-[缓急虛实]略述如下,而明暗攻守的道理亦寓在其中。

谈[缓、急]之道,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缓、什么是急;因为在后面会提及缓是属於防守,而急则属於进攻,这便很容易导致人们产生误会认为防守的动作是迟缓的,而进的动作是紧急的。所以在还没有提及到有关缓急的技术上问题之前,先把这两个字用在技击上的真意说出来。深切地须要急,须要速。前面谈及,急为刚,缓为柔,这样岂不是只须要刚,不须要柔了吗;那未,柔能克刚一语又从何谈起?不,这也不是绝对的。柔,是软的工夫,系灵巧机敏的动作,是刚的原动力,故惟有柔才能养刚。刚好比炸弹一样,不管它的爆炸性是多么强,爆炸力是多么大,它们都是要利用火药,钢铁及技师的技术所合成的。技术人员装配火药钢铁的技术还不是柔吗;所以缓是在还未得到进攻的机会之前,采取的防御措施与进攻准备的一些灵巧机敏的动作。

猛冲直攻,性质是刚的,行动是急的,确实是取胜的必要步骤,收到理想功效的最速方法。但若全面傾向刚,也会招致不可收拾的败北。因为它是刚中无柔,没有伸缩性,犯了纯刚易折的毛病。至於展转闪避,左招右架,性质是柔的,行动是卻是缓的,是防守必要的步骤。但若只顾闪避招架,虽不致马上败北,亦决无克敌制胜之功效。这就过刚易折,缓不济急,过柔无功,急不济缓。所以说必须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缓中有急,急中有缓,始能收到刚柔互济之效,缓急协调之功。不论他能否捉到我的拳,我的前进攻势必须暂时转变,转变的原因是受到阻碍和危险,而用意是寻求自身安全。待机进攻,目的是要使对方捕捉无著,他必定再不敢马上进攻,这时我拳便可趁机再此出击。

纵观此例,便可知道我拳在最初出击的时候是急,而我拳在上下左右移动或后缩时是急中之缓,刚中之柔。对方才捉无著,不能攻我,是给我一个良好的进攻机会,此时我拳趁机再次进攻,是缓中之急,柔中之刚,急可助缓,缓能济急,亦属此理。此例虽然简单,但变化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