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学华文?

 夏天真热2 2013-10-18

伍治坚:我们为什么要学华文?

伍治坚

2013年10月18日

热点话题

最近早报上有不少关于新加坡学习华文的讨论。虽然有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国人不要忘本,应该继续重视对母语的传承,但似乎总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让国人信服。

认为华文不值得我们的下一辈重视的观点,有以下一些理由:首先什么是新加坡的母语?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很多新加坡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也以英语(更为确切地讲是新式英语)为主,因此,华语是否还是新加坡华人的母语,面临质疑和挑战;其次学华语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一味以所谓的文化或者价值观,来强调华语的重要性,对大多数普通人的说服力显然不够。大部分新加坡人对英语都没有所谓的文化传承,其父辈或祖辈说的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方言或者马来语,经过几十年大家不也都习惯成自然,甚至将其当作母语。可见所谓的文化或者价值观,并非一个地区国民使用某一种语言的决定因素,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往往会让位于更实际的因素,比如能否进入好学校,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赚得更多的薪水等等。

第三个对于华文教育的挑战是,我们是否需要掌握双语?平心而论,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且会听说读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大部分人是很难做到在中英文之间熟练转换,或者同时能够用两种语言,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绝大部分美国人和英国人只会说英语,似乎也没有看到他们非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第二语言。作为一个新加坡人,有没有必要去花费额外的时间,非把这两门语言都学好呢?

目前新加坡社会崇英贬华的现状,背后有典型的实用主义原因。往大处讲,这也反映了目前华文世界(中港台)和英文世界(英美)格局和实力的对比。虽然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有了长足进步(有很多新加坡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一线城市在很多方面和新加坡已经没什么两样),但是目前还只是处于一个模仿和追赶的状态。如果想要找份高薪舒适的工作,英语在目前还是要比华文更有用。其次作为新兴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华文世界的软环境(比如路人礼貌程度、文明意识以及法制环境等),和英美相比还有很多不足。讲英文的可能更容易让人将其和高雅的生活姿态相联系,而讲华文则更容易让人将之和粗鲁落后的生活习惯相联系。

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点的话,就可能犯了固步自封的错误。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二十年后的世界格局会怎样?二十年后我的孩子如果不会讲华文,他会比他的同伴过得更好还是更差?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最伟大的预言家也无法给出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花费太多额外的精力去掌握第二门语言(比如家里的父辈或者祖辈本身就会讲华文),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掌握这样的语言技能。

要知道在二十年前,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象,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部分物品,小到电视机、冰箱甚至汽车,大到本地新地铁线的高速无人列车车厢,都是中国制造。二十年后,为什么我们不能想象,会讲华文的年轻人可以做到更高的管理层,得到更优厚的薪水待遇,甚至需要举家去中港台等讲华文的地区工作安家呢?

如果我们看得更长远一些,我们可能更需要问自己的是,我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一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一门简单的沟通工具,但是语言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华文经历了华人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过滤,这门语言所包含的哲学、处世、文化和价值(比如婚丧习俗,尊老爱幼的儒家思想等等),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每一个华人以及其家人朋友的生活之中,并不是说学几十年英文就可以完全抛弃的。这可能是每一个进口外国语言的地区,如新加坡,需要考虑的问题。

很遗憾的,在今天的新加坡,即使每个学校的孩子从小以英文接受教育,她仍旧没有被英语国家接受英语为其母语,因此在我们的孩子申请英美大学的时候,还是需要通过其语言测试。当然,笔者并不质疑任何一个在新加坡教育系统下毕业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这样一个微小的细节,本身就说明了新加坡还没有到理所当然,把自己视为英语母语国家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放弃自己所占优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传统,难道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目前政府倡导的双语制度(即以英语为主,但同时也提倡孩子积极学习母语),是最适合国人利益的制度。如果我们可以同时从华文和英文中吸取采纳各自的精华和智慧,融会贯通,在未来本区域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保持自己竞争优势的机会才会更高一些。

作者在新加坡的基金管理公司任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