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好一篇书评的方法与要点

 风云际会2009 2013-10-20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写道: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阅读需要透过外面看本质,写书评也需要这样的硬功夫。很多书评读着过瘾,不仅仅是因为书评作者自己把书读透了,而是让读者也看到了书籍肌肤之下的骨架、气质与思想。就像介绍一个人,不只是介绍对方的长相,还把其个性、爱好、思维特点等描绘出来,并让读者在更深了解这个人的同时,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取彼之长。

   书评不能局限于书,要站在书之上看待书的价值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是让读者在阅读书评文字后,对书的优缺点和价值有个整体把握。好的书评能让人产生一读为快的冲动,而差书评或书评写得不到位,可能会让一本好书与读者擦肩而过。因此,书评的质量取决于对书的眼光与判断,负责任的书评作者一定会站在高处,以俯视的姿态来判断一本书的优劣和价值所在。

   在这一点上,书评不同于读后感。读后感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而且,读后感可以就书中的某一段落、某一篇章阐发感想,或由此为切入点而发散开去,对书的整体价值可以不加判断,与其说交流的是读后心得,不如说是借题发挥。

   好的书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种最优解读。旅英作家林满秋写的《飞越高墙》,是一篇关于麦克·莫波格著的《第94只风筝》的书评。文中对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巴以冲突的由来、扎伊尔德对着死去哥哥的怀念等都细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对书的价值一目了然。文尾的“风筝没有刺,却可以飞得更远;微小的力量,依然可以发挥惊人的影响力”也给人久久的回味。

   写书评的前提是读透一本书,对之予以准确定位

    任何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一样,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单元。因此,要写好写书评,必须对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反复读,读懂读透。必要的时候,还要做书摘笔记,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把作者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弄清楚,并提炼出来。这有点类似于教师讲课,必须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才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这是因为,作者写任何一本书都不是无缘由的。尤其是知名学者的文章,其某本书可能是他研究某一论题的一个结晶,与前面的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未来还有哪些写作打算,书评作者都应该有所了解,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落下以偏概全的诟病。而了解到这些,有助于站在理想的高度看待一本书,判断一本书的价值。

   以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的《学生第一》为例,要写这本书的书评,应该弄清楚其与《学生第二》如何一脉相承,书中鲜明的生本主义思想是不是凭空而生……这些都是读者想知道且是写书评绕不过去的。找来《小崔说事》中“学生第几”那一期看一看,在报刊杂志查找李希贵关于十一学校教学改革的说法,读读他的《在美国36天的教育之旅》,对这本书估计会有更深的认识,即站在作者教育思想发展过程的高度来审视,也许会更客观地评价这本书。

   抓住书中最有特色的要点,循序渐进地阐述

   书评和其他文章一样,要讲究可读性。书评可以选择不加小标题,但如果字数较多,如两三千字以上,最好拟小标题,以方便读者阅读。个人以为,小标题三个为宜,两个太少,不成比例,4个标题有点多。同时,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三个角度阐述,属循序渐进的关系,而不是没有丝毫逻辑性。书评毕竟不是散文,可以过于随意地抒情。

   同时,书评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或写出自己的特色。举例为证,一位老师在写《静悄悄的革命》书评时,就写道自己的访学经历:“去年,我在墨尔本一所学校停留了一周,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形。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席地而坐,听课的时候想坐就坐,想趴就趴,喝水如厕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形式上十分自由,但是孩子们的眼神都聚焦在一起,他们凝神静听,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真是到了形散神不散的意境。”这样的例证既是突出文章的可读性,也是为了突出此书评的独一无二。

   作为文章的一种,书评也要符合文章的规范,即文通字顺,逻辑清晰,夹叙夹议。有生动的案例,还要有深刻的反思。还是以上述书评为例,作者在文中反思道:“我们喜欢热闹的课堂,众生喧嚣中,小手高举,小脸通红。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表演,对于别人的发言不愿意认真倾听,常常赶教案的进度,把学生的发言引导、驱赶、逼迫到自己的预设轨道里,就算大功告成。”其实,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学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上,作者能想到这些并直言不讳,对读者的触动应该说是非常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书评不必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书评也不能有太多的引用。引用得字数过多,就成了读书笔记,而不是书评。其实,著作权法规定,任何一篇文章的引用字数都不能超过全文的三分之一。突破了这条底线,就不限于文章精彩与否,而是涉及侵权的问题了。 

      (本文作者为张贵勇,发表于《教师月刊》2013年第九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