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类方5

 学中医书馆 2013-10-20
名称: 七味丸
别名: 附子七味丸
组成: 六味丸加附子。
出处: 《医级》卷八。
主治: 阴虚火不归根,及吐衄因虚火;阳亏畏冷,自汗便溏,虚火上炎,形体瘦弱。
附注: 附子七味丸(《饲鹤亭集方》)。
名称: 薏苡附子散
别名: 薏苡散
组成: 薏苡仁15两,大附子10枚(炮)。
出处: 《金匮》卷上。
主治: 胸痹,缓急者。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紧;寒湿痹证,腰膝重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得热则减,遇寒则剧。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能不胜任而愉快耶。
2.《成方切用》: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苞举一身之气者也。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由阳气不运,故致然也,用薏苡仁以舒其经脉,用附子以复其阳,则宗气大转,阴浊不留,胸际旷若太空,所谓化日舒长,曾何缓急之有哉。
附注: 薏苡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薏苡仁散”。《医学纲目》引作“薏苡仁附子散”,《赤水玄珠》引作“薏苡附子汤”。
名称: 薏苡附子败酱散
别名: 附子汤、薏 苡附子散、败酱散、薏苡败酱汤
组成: 薏苡仁10分,附子2分,败酱5分。
出处: 《金匮》卷中。
功效: 排脓消肿。
主治: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用法用量: 每取方寸匕,以水2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血积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肠痈何故亦然那?痈成于内,血泣而不流也。惟不流,气亦滞,遂使腹皮如肿,按之仍濡。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有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然大肠与肺相表里,府病而或上移于脏,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结,败酱苦寒以祛毒而排脓。务令脓化为水,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抑何神乎。
2.《金匮要略心典》: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附注: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薏苡附子散(《准绳·疡医》卷二)、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败酱汤(《张氏医通》卷十四)。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薏苡仁附子败酱散”,《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薏苡败酱散”。
名称: 熟附子汤
组成: 熟附子(去皮)1两,枯矾1两。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 便血。下血虚寒,日久肠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米饮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本方原名“熟附子丸”,与剂型不符,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改。
名称: 摩头附子膏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盐花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六。
主治: 风头眩。
用法用量: 洗头摩之,每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麻油和如稀饧。
名称: 槟榔附子汤
组成: 槟榔(大者)4-7枚,附子1枚,甘草、柴胡3两,生姜、橘皮、半夏1升,桂心2两,当归2两,枳实2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一八二。
主治: 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肠胃有虫。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5日1剂,服3剂。
名称: 蜜附汤
别名: 蜜附子汤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切作4片,以白蜜煎,令附子变色,以汤洗,去蜜,切)半两,桂心3分,芍药3分,甘草(炙)4钱。
出处: 《三因》卷九。
主治: 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状如霍乱;及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疝气发作。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加减: 大便秘结,加白蜜半匙同煎。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蜜附子汤(《易简》)。
名称: 干姜附子汤
别名: 姜附汤
组成: 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回阳。
主治: 汗下伤阳,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不见,身无大热,脉沉微;中焦阳虚,寒饮内停,心腹冷痛;中寒晕倒,四肢厥冷,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躁热。中寒厥逆,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顿服。
名称: 干姜附子汤
组成: 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3两。
出处: 《千金》卷八。
主治: 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斜。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3日后服1剂。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下虽言心虚,而实少火气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汤峻补命门之阳;兼桂心,助姜、附益火消阴;肾气有权,则麻黄得以振发表之力;心主血,芎?既能治风,又能和血。
附注: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姜附汤”。
名称: 干姜附子汤
组成: 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出处: 《伤寒全生集》卷二。
主治: 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名称: 越婢加附子汤
组成: 越婢汤加附子。
出处: 《金鉴》卷三十八。
主治: 风水,阳虚恶寒者。
名称: 黑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炒,去皮)3钱,木香1钱5分,人参1钱5分,白附子1钱,甘草(炙)5分。
出处: 《保婴撮要》卷三。
主治: 慢脾风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水煎服。若手足既温,即止后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黑附汤
别名: 黑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3钱,木香1钱半,白附子1钱,甘草(炙)半钱。
出处: 《直指小儿》卷二。
主治: 小儿慢脾风盛,四肢厥冷。阴气极盛,胃气极虚,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
用法用量: 每服3字,加生姜5片,煎取其半,以匙送下。若手足暖而苏省,即止后剂。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黑附子散
组成: 附子3两(焙黑),滑石3两(姜汁炒),半夏2两(姜汁制),瞿麦2两(姜汁炒),通草1两半。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功效: 补火通淋。
主治: 冷淋涩痛,憎寒,脉弦细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3片,灯心3茎,煮汤去滓,入盐少许调服。
各家论述: 附子补火御冷,炮黑更能燥脬中之湿;滑石通闭利窍,姜制力可彻脬中之寒;半夏燥湿却水;瞿麦利水通淋;通草利小水以快小便也。生姜以散之,灯心以利之,二味煎汤,少入盐花送下,使之速归水府,则寒回春谷而憎寒自退,溲溺通调,淋数涩痛无不廖矣。此补火通淋之剂,为冷淋涩痛憎寒之专方。
名称: 黑附子丸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4两,乌头(生,去皮脐)4两,虎胫骨(涂酥炙)4两,五灵脂(炒)4两,防风(去杈)4两,桂(去粗皮)4两,海桐皮(锉)4两,地龙(炒)4两,狼毒(生,去芦头,用猪血浸1宿,炙干)4两,自然铜(煅,醋淬7遍)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
主治: 瘫痪中风及妇人血风。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烂嚼,空心、日午临卧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名称: 黑白附子丸
组成: 白附子、黑附子(炮,去皮)、白术、白茯苓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卫生家宝方》。
主治: 翻胄。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用麻油于手心内磨动,次滴水和油吞下。少时便吃粥1小碗即吐,吐止可服补胃药,随老少神效。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蚌粉为衣。
名称: 解表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分(炮裂,锉),麻黄半两(去根节),桂心半两,芎?半两,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
出处: 《圣惠》卷九。
主治: 伤寒头痛身热,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生姜,和滓,不拘时候热服;良久,更以热酒调下1钱。当便汗出。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名称: 塞耳附子方
组成: 附子1枚(生,去皮)。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主治: 耳聋,牙关急。
用法用量: 上以醋渍2-3宿,令润透里,削一头尖,纳耳中,灸上二七壮,令气透耳中。即愈。
名称: 山药附子丸
组成: 茯神8两,山药8两,人参8两,五味子8两,附子8两,石斛8两,牛膝8两,苁蓉8两,远志6两,鹿茸6两,泽泻6两,山茱萸6两,蛇床子6两,黄耆6两,诃子6两,桂6两,熟地黄12两,麻仁12两,钟乳粉12两,槟榔2两。
出处: 《鸡峰》卷七。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大便秘滞,小腹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煎附子法
组成: 生大附子1个(重9钱以上者,去皮脐,切片;捶碎亦得),晋枣10枚,生姜(切)2两。
出处: 《传信适用方》卷二引王季远方。
功效: 补益。
用法用量: 用水3大盏,入附子。晋枣、生姜,以炭火银石器煎,别用水1盏,遇沸即用水旋旋点之,点尽水,煎至1大盏为度;取滓,再用水2盏,煎至1盏,同前1盏,共用沉香磨1钱,青盐1钱,再煎沸即止,放温,分作2次,服毕以蒸饼压之,再温第2服,止用重汤温,不可再煎也。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煎”。
名称: 强肾气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芎?半两,白芍药3分,当归3分,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茯苓3分,桂心3分,五味子3分,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黄耆3分(锉)。
出处: 《圣惠》卷三十。
主治: 虚劳少气,羸弱。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新加附子左经汤
组成: 熟附、干姜(炮)、麻黄(去节)、细辛、炙草、白茯苓、白术、桂心、泽泻、五味子各等分。
出处: 《保命歌括》卷十四。
主治: 脚气。四气流注于足少阴经,脚气入腹,腹胀疼痛,上气喘急,此为肾经虚寒所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加减: 脚气冲心,加炒黄柏,更加附子末,津调捏作饼子,贴涌泉2穴上,以艾炷多灸,引泄引其热下行。
名称: 煨肾附子散
组成: 豮猪肾1只,附子(末)1钱。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主治: 肾脏虚惫,遗精盗汗,梦交。
用法用量: 上将猪肾批开,入附子末,湿纸裹,煨熟,空心稍热服之,即饮酒1盏送下。
名称: 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汤
组成: 小续命汤去附子,减桂1半。
出处: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 脚气,暑中三阳,所患必热。
名称: 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加芍药一倍汤
组成: 小续命汤去附子,减桂1半,加芍药1倍。
出处: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 脚气热证多者。
名称: 煮附子丸
组成: 香附子(去毛)1斤,当归2两(酒浸),艾叶1两,人参1两,木香1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三三一。
主治: 妇人子宫久冷,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每服50-80丸,空心、食前用淡醋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用银石瓷罐1个,可容5升者,入艾叶、香附子于内,将好醋用慢火煮至一伏时,候微干,捣饼,研为细末,煮药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
组成: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半两。
出处: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若噎者。伤寒水寒相搏,咳逆。
名称: 黄连散
别名: 附子散
组成: 黄连(去根须)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主治: 耵聍塞耳聋,坚强不得出。
用法用量: 每以少许掺入耳中。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麻黄细辛附子汤
别名: 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2两(去节),细辛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温经解表助阳。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踡卧,苔白,脉沉。亦治肾咳及寒厥头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每日3次
临床应用: 1.少阴表证:张某某,男,39岁,济南市四十中教师。1977年12月12日诊:感冒10余日,经中西药治疗,仍感畏寒无汗,纳少不渴,微咳嗜卧,大便调,小便清,体温38℃,音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诊为少阴表证。处方:麻黄9g,熟附子6g,细辛3g。1剂冷止,3剂痊愈。
2.肾咳:黄某某,女,40岁,农民。患者发热畏寒,身痛咳嗽,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阅前所服方药,多以参苏饮、止嗽散等方治疗,终难收效。余诊时,患者自述周身畏寒,喜厚衣,咳嗽则腰背相引而痛,咳甚则吐涎,口不渴,二便无异常。诊其脉沉细而迟,舌质淡而苦薄润,面色淡暗无华。综合四诊,知其症为少阴阳虚,复受寒邪,肺气不宣所致,乃投麻黄附子细辛加五味子治之。麻黄6g,附子3g,细辛4g,五味子3g,水煎服。患者服药至2剂时,畏寒已除,咳嗽已减其大半,继服原方3剂而安。
3.暴喑:邹某某,男,30岁,全南人。常易感冒,该次患伤风鼻塞流涕,咳嗽音哑已有20余天,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改善。余诊之,其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视其面色惨淡忧郁,身穿厚衣,头戴风雪帽,声音嘶哑。细询之,常易感冒,微热则自汗畏风,四肢不温,喜欲蒙被而卧,脉证合参,诊为少阴伤寒,寒客会厌。拟助阳解表,宣肺散寒,仿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4g,附子6g,细辛4g,桔梗6g,水煎服。患者服上方1剂,觉声嘶减轻,2剂而畏风除,声音已恢复正常。
4.无汗症:黄某,女,68岁。1980年6月10日初诊,13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症状控制。但此后,一年四季从未小汗,天寒睡眠不佳,天热则睡眠良好,但神疲怕风,纳少无味,前后延医10余年,未收效验。时值仲夏,天气炎热,无汗出,周身不舒,欲求汗出则快。患者面色无华,捫之体肤无汗,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缓。又因患者早年患风湿病,故辨证为寒湿入侵,内舍于脏,久之肾阳折损,不能温煦肌腠,无力鼓汗达表,终年不得汗泄。姑拟助阳透表,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炙麻黄10g,炮附片12g,细辛4g。服3剂后,即有小汗出,周身颇感舒适。7剂后,汗出如平人,肢体舒展舒达,不料十年痼痎,竟获效于一周,原方续进7剂,以为巩固。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2.《医方集解》: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3.《金鉴》: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⑤《衷中参西》: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4.《古方选注》: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附注: 麻黄附子细辛汤(《注解伤寒论》卷六)、附子细辛汤(《三因》卷四)。
名称: 麻黄附子汤
组成: 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
出处: 《金匮》卷中。
功效: 温经发汗,兼顾肾阳。
主治: 水病,其脉沉小。
用法用量: 以水7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半,温服8分,日3次。
名称: 麻黄附子甘草汤
别名: 麻黄甘草附子汤、附子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温经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用法用量: 上以水7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每日3次。
临床应用: 伤寒少阴病: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与原方加减。
各家论述: 1.《沈注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中以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俾邪出而真阳不出,即开鬼门之变法也。……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2.《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3.《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4.《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附注: 麻黄甘草附子汤(《医统》卷十四)、附子麻黄汤(《赤水玄珠》卷五)。
名称: 丁香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母丁香49个,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出处: 《宣明论》卷十二。
主治: 脾胃虚弱,胸膈痞块,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米汤1盏调下,每日3次。
制备方法: 用附子钻孔四十九,以丁香填孔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又用大萝卜1个,取1穴子,入附子又填内,将萝卜盖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捣为细末。
名称: 丁香附子散
组成: 丁香半两,槟榔1个(重3钱),黑附1个(重半两,炮,去皮脐),舶上硫黄(去石,研)2钱,胡椒2钱。
出处: 《卫生宝鉴》卷十三。
主治: 膈气吐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飞(服鸟)雏1个,去毛翅足肠肚,填药在内,湿纸5-7重裹定,慢火烧热取出,嚼,食后用温酒送下,每日3次;如不食荤酒,粟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先将四味为末,入硫黄和匀。
附注: 方中用法内“飞??雏”,原作“附子”,据《普济方》改。
名称: 菖蒲散
别名: 附子丸、菖蒲丸
组成: 菖蒲2两,附子2两(炮)。
出处: 《外台》卷二十二引《备急方》。
主治: 耳聋、卒痛不闻。
用法用量: 绵裹,卧即塞耳中,夜1易之。10日有黄水出便愈。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苦酒为丸,如枣核大。
附注: 附子丸(《圣济总录》卷一一四)、菖蒲丸(《三因》卷十六)。
名称: 硇砂附子丸
组成: 硇砂(研)1钱,槟榔2枚,木香1分,干蝎(炒)1钱,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沉香半两(镑),茴香子半两(炒),桃仁半两(去皮尖双仁,慢火炒),自然铜(火煅醋淬7遍)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
主治: 虚劳冷气,攻击心腹撮痛,腰胯重疼。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生姜热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理中附子汤
组成: 干姜1两,甘草1两,附子1两。
出处: 《鸡峰》卷十四。
主治: 下痢呕逆,胸中闷乱,心腹并痛,手足躁扰,卧不安席,服药但增烦热,利不禁,脉小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理中去术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汤
组成: 人参、甘草(炙)、干姜、附子(炮)、藿香、升麻、陈皮各等分。
出处: 《温热暑疫全书》卷一。
主治: 温病。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名称: 大黄附子汤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出处: 《金匮》卷上。
功效: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3.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附注: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名称: 大黄附子丸
组成: 大黄(锉炒)2两,旋覆花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椒目2两,桂(去粗皮)2两,芜花(醋浸,炒焦)2两,狼毒2两,干姜(炮)2两,芍药2两,枳实(去瓤,麸炒)2两,细辛(去苗叶)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主治: 涌水腹满。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熟水送下,渐增之,早晚食前、临卧各1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酒煎附子煎
组成: 大赭石1斤,荜茇2两,胡椒2两,附子2两。
出处: 《鸡峰》卷十二。
主治: 心腹积聚,风寒邪气,冷癖在胁,咳逆上气,喘嗽寒痰,痃癖痼冷,筋骨无力,百节痠疼,虚劳损败,阴汗泄精,腰肾久冷,心腹疼痛,下痢肠骨,呼吸少气,瘦悴异形,全不思食,身体大虚,五脏百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皂子大。
名称: 酒煎附子四神丹
别名: 四神附子煎、沉酒煎附子四神丹、四神附子丹
组成: 水窟雄黄半斤,雌黄半斤,辰砂半斤,透明硫黄半斤(上别研水飞过,渗干,再同研匀。用烧药盒子1个,看大小用。临时先以牡丹根皮,烧烟熏盒子,令酽烟气黑黄色,入前四物在内,约留药盒子口下及1指,以醋调腊茶作饼子盖定,与盒子口缝平,用赤石脂泥固济盒子,用盒盖子盖之,令严,却用纸筋盐泥通裹盒子,固济约厚1寸,放令极干。初用炭火烧热,次加少火烧合通赤,常约令火5斤以来,渐渐添火气,小却添至5斤以来,照顾勿令炭厚薄不一,可添至三秤得济,去火渐令冷,入在地坑内,深1尺以上,用好黄土盖之。候3日取出,打破盒子,取药研细,约30两。)别入:胡椒末7两,荜茇末7两,真赤石脂末3两,好官桂心末6两,附子(及6钱以上者,炮,去皮脐,取末)12两。
出处: 《幼幼新书》卷九引李安仁方。
功效: 升降阴阳,顺正祛邪,消风冷痰涎,散结伏滞气,通利关节,破瘀败凝涩奔冲失经之血,接助真气,生续脉息,补肾经不足,和膀胱小肠,秘精固气,定喘止逆,压烦燥,养胃气。
主治: 小儿慢惊,一切虚冷之疾。五脏亏损,下虚上壅,胸中痰饮,脐腹冷积,奔豚气冲,上下循环,攻刺疼痛,脾寒冷汗,中风痿痹,精神昏乱,霍乱吐泻,手足逆冷,阴毒伤寒,四肢厥逆,形寒恶风,向暗睡卧,乍寒乍乱。妇人产后诸疾,血气逆潮,迷闷欲绝,赤白带下,崩漏不止。
用法用量: 轻病每服1丸,重病2-3丸,空心食前米饮汤送下;温酒、盐汤亦得。小儿吐泻慢惊,研1丸,米饮灌下。
加减: 如觉热渴,即加木香、桂末1钱,同和服之。
制备方法: 上以好法酒1斗,熬至3升,然后入附子末为糊,和前药为丸,如鸡头子大,留少酒膏,恐药干。候干。
用药禁忌: 如有固冷陈寒,宜常久服饵。如病安愈,不得多服。
附注: 四神附子煎(《传信适用方》卷二)、沉酒煎附子四神丹、四神附子丹(《普济方》卷二二五)。
名称: 大桃花汤
别名: 附子汤、牡蛎汤
组成: 赤石脂3两,干姜3两,当归3两,龙骨3两,牡蛎3两,附子2两,白术1升,甘草1两,芍药1两,人参1两半。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冷白滞痢,腹痛;下痢久脱虚冷。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术取9升;纳诸药,煮取2升,分3服。
加减: 脓者,加厚朴3两;呕者,加橘皮3两。
附注: 附子汤、牡蛎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名称: 桂苓甘味合附子都气丸
组成: 桂枝8分,云苓3钱,炙甘草5分,五味子5分,生白术5钱,制半夏2钱,炙远志1钱,炒补骨脂5钱,熟附块5钱,怀山药3钱,大熟地(炒松)3钱,合桃肉2枚。
出处: 《丁甘仁医案》卷四。
功效: 温化痰饮,摄纳肾气。
主治: 咳嗽气喘。
名称: 桂枝续命汤
别名: 桂附续命汤、桂枝附子续命汤
组成: 小续命汤、桂枝、附子、甘草依本方加1倍。
出处: 《保命集》卷中。
主治: 少阴经中风,有汗无热。
用法用量: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2味令匀,每服5-7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宜针太溪。
附注: 桂附续命汤(《医学发明》)、桂枝附子续命汤(《卫生宝鉴》卷七)。
名称: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别名: 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组成: 附子3枚(炮,去皮,破),白术4两,生姜3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助里阳以逐表湿。被湿温经。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喝,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温服。初1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3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用药禁忌: 忌葱、猪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②《伤寒来苏集》:病本在脾,法当君以白术,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胜湿,土旺则风自平矣,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③《伤寒贯珠集》: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以避虚就实之法也。④《古方选注》:湿胜于风者,用术附汤。以湿之中人也,太阴受之,白术健脾去湿,熟附温经去湿,佐以姜、枣和表里,不必治风,但使湿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
附注: 白术附子汤(《金匮》)、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金鉴》卷十三)、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伤寒瘟疫条辨》卷五)、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医效秘传》卷三)、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附子白术汤”、“附子汤”。
名称: 桂枝附子汤
别名: 桂附汤
组成: 桂枝4两(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甘草2两(炙)。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日3次。
临床应用: 伤寒变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幼文,32岁,贵胄之子,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1日2服,3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全愈。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②《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③《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附注: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名称: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 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主治: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临床应用: 伤寒阴结《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刘荣年治刘某某,30余岁。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身体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者2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消等药下之……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湿行之,则所服消、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方:桂枝尖1钱,黑附子1钱,炙甘草5分,生姜1钱,大枣2枚(去核)。服药后,未及10分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阴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②《内台方议》:阳虚阴盛,邪在胸中,不可发汗,只得与附子以复阳温经,与桂枝以散其邪也。③《伤寒来苏集》: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④《古方选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者,下后微恶寒,显然阳气涣散于中下矣。当急救其阳,毋暇顾恋阳气,以附子直从下焦温经助阳,臣以桂枝、甘草,载还中焦阴气,以杜亡阳之机,为御后之策。
名称: 桂枝加附子红花汤
组成: 桂枝2两半,芍药1两半,生姜1两半,甘草1两(炙),附子(炮)5钱,红花5钱。
出处: 《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 妇人伤寒,太阳标与少阴本病,表虚自汗身凉,四肢拘急,脉沉而迟,经水适断。
用法用量: 每服1两,以水3盏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细。
附注: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桂枝加附红花汤”。
名称: 桂枝加附子汤
别名: 桂枝附子汤、桂枝汤加附子方、
组成: 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3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主治: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产后风虚。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
临床应用: ①太阳证过汗《本事》: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甘草芍药汤,足便得伸。②风寒表证兼阳虚《江西中医药》(1958;6:39):黄某某,女,23岁。头痛,恶寒发热,身痛,呕逆,手足拘急,厥冷,舌质嫩,色淡,微罩白苔,脉沉而弱,汗出肢厥。汗出恶风、头痛发热、呕逆等,为桂枝汤证;手足拘急、肢厥,属阳虚征象。遂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后下)、杭芍、生姜、熟附片各3钱,甘草2钱,大枣4枚,水2碗,煎至1碗,嘱温服后静卧。当晚1剂服完,次晨步行前来就诊,自云证已减半,唯头痛身倦,原方再服1剂而愈。③鼻衄《浙江中医杂志》(1958;10:34):孙某某,男,35岁。病鼻衄,出血盈斗,两昼夜不止,曾服寒凉止血剂无效。脉微,口淡,身无热,二便自调,给服桂枝加附子汤,2剂痊愈。④十指疼痛《伤寒解惑论》:范某,女。素体弱,感冒后发热,微汗出,并十指疼痛,已10余日,诊其脉象沉细。此是平素阳虚体质,感冒后邪未尽去,而阳愈见绌,不能达于四末之故。与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初用8分,后增至1钱半,共服3剂痊愈。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与桂枝汤解在表之寒湿,加附子以温寒湿。②《伤寒来苏集》:用桂枝以补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罢,而手足便利矣。③《古方选注》: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属燥液,四肢难以屈伸,其为液燥,骨属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籍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附注: 桂枝附子汤(《普济方》卷三五三)、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卷二)。
名称: 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 桂1两,附子(炮)1两,甘草3钱半。
出处: 《云岐子脉诀》。
主治: 腹中痛,脉迟缓。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名称: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
组成: 桂枝1两半,白芍1两半,甘草(炙)1两,附子(炮)半个,人参1两半。
出处: 《金匮翼》卷三。
主治: 阳虚,腠理不固,恶寒自汗,脉浮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名称: 大附子丸
组成: 大附子2两,禹余粮2两,白马蹄2两,鹿茸2两,乌贼鱼骨1两,龙骨1两,当归1两半。
出处: 《鸡峰》卷十七。
主治: 血崩日夜不绝,将欲困笃。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名称: 茵陈姜附汤
别名: 茵陈附子汤
组成: 茵陈1钱,附子(炮)1钱,干姜(炮)1钱。
出处: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引《活人书》。
主治: 阴黄,冷汗不止。
附注: 茵陈附子汤(《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